安顺美丽乡村建设 让多彩贵州更加精彩
http://p0.ifengimg.com/cmpp/2016/05/11/09/f4f41cab-2da2-436f-87cb-f7a0ea781393_size50_w550_h413.jpg安顺市的“美丽乡村”。 郭洪杰 摄http://p0.ifengimg.com/cmpp/2016/05/11/09/b0734ab2-922d-43ba-be0d-e3a66692e0e9_size42_w550_h413.jpg全国80多家网络记者一行来到贵州省安顺市参观采访。郭洪杰 摄长城网安顺5月9日电(记者 郭洪杰 韩晓寒) 9日“山地公园省·多彩贵州风”全国80多家网络记者一行来到贵州省安顺市参观采访。据了解,近年来安顺市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以富民、利民、惠民为根本,以“一建四改治八乱,五有四化三提高”为抓手,以实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计划为支撑,全力推进“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工作,农村面貌不断改观,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扮靓了黔中大地,让多彩贵州更加精彩。因地制宜,找准抓手紧紧围绕“富在农家增收入、学在农家长智慧、乐在农家爽精神、美在农家展新貌”这一主基调,把“一建四改治八乱,五有四化三提高”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主抓手,拓宽了思路,丰富了内涵。“一建”即:在全市农村实施以屯堡民居、布依族民居、苗族民居为主的美丽民居建设;“四改”即:全面改水、改灶、改厕、改圈;“治八乱”即:治理房屋乱建、车辆乱停、垃圾乱倒、污水乱排、粪土乱堆、柴草乱放、畜禽乱跑、秸秆乱烧;“五有”即:实现村村有为民服务中心、文体活动场所、便民教育宣传中心(栏)、垃圾中转点、公共厕所;“四化”即:实现道路硬化、村寨绿化、街道亮化、环境美化;“三提高”即:实现村民综合素质提高、人均收入水平提高、群众幸福指数提高。“一建四改治八乱,五有四化三提高”既强调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又着重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明确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内容,达到的目标,让美丽乡村建设有了实实在在的抓手。规划先行,合理布局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风格,统一建设”的要求,挖掘每个乡镇、每个村庄的人文、生态特色内涵,以村为单位做好规划,打造“一村一景、一村一品”,彰显村庄个性,保持乡村风貌,突出乡村特色,避免“千村一面”;在布局上,既重视山这边,也重视山那边,使山这边和山那边的景色一样优美、农民生活一样舒适,都能共享创建工作的成果;保护好特色村落。民俗民风独特、民居特色突出、民族文化浓郁等特色村落,是独具一格的美丽乡村。目前,安顺市有2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34个中国传统村落、5个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对这些特色村寨,我们悉心保护,修旧如旧、传神传形,让乡村与城镇、自然与人文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分类指导,注重示范。把全市1007个行政村分为创建普及版、创建提高版、创建升级版,实行差异化推进。不同类别的村创建有所侧重,如创建普及版的村,以治理“八乱”为重点,着重开展环境整治;创建提高版的村,以“四改”、“五有”、“四化”为重点,着重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创建升级版的村,以民居升级改造为重点,着重开展综合性升级建设;把示范村做成精品,把精品连成线路。重点从交通主干道沿线、旅游景区和示范小城镇、产业园区周边村寨及有价值的历史文化村落中筛选出43个村作为示范村,打造成全市“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的精品,由点成线及面,形成“拨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典型效应;创新建设模式。如:西秀区浪塘村建设美丽乡村的实践,形成了1个示范小城镇带动多个美丽乡村建设的“1+N”联动发展模式,在全省推广;普定县秀水村“秀水五股”(人头股、土地股、效益股、孝亲股、发展股)模式,探索出了村民入股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经营的有效途径,尊重了农民意愿,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目前,全市4个村被命名为全国美丽乡村创建试点乡村,3个村被命名为全国最佳休闲美丽乡村,共创建“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省级示范点30个、市级示范点43个、县级示范点733个,创建工作已覆盖全市80%的行政村,受益群众达200万人。弘扬传统,彰显文明。开展“图说我们的价值观·美丽乡村之正量”宣传教育。组织编制“图说我们的价值观”宣传图集发放到各村,制作图说我们的价值观宣传牌,在村活动场所、街头小巷普及核心价值观12个主题词24个字。开展“弘扬我们的价值观·家家户户贴春联”等活动,让广大农民群众充分认知、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美丽乡村正能量。二是在各村广泛开展弘扬道德、唱响道德、践行道德、修行道德活动,提升美丽乡村的美丽内涵。村村建有“道德讲堂”,通过领导干部、乡贤、榜样模范、聘请“德师”等不定期、不同主题开展讲座,助推文明村寨建设。三是培育和传播乡贤文化,建好先贤榜、乡贤榜、积德榜,倡导好家风好家训。“三榜”建设已覆盖80%以上的行政村,各村按期推出上榜人物,每个上榜人物均由村民评出,以此作为仁、义、诚、敬、孝的标杆和榜样,晒出好家风好家训上千条,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及亲戚朋友,汇集社会正能量。四是提升村民素质。在抓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同时,抓文明卫生习惯普及。通过形式多样的培训、宣讲,开展文明礼仪进万家等活动,引导农民群众自觉克服乱扔乱丢、乱堆乱放、乱倒乱排、乱停乱建等不良习惯。完善村规民约,健全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等各种群众组织,教育广大群众逐渐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引导广大群众学礼守礼行礼明礼、学法知法守法信法,自觉积极投身美丽乡村建设。以人为本,道法自然。把“以人为本、道法自然”作为“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居者心怡,让居住在乡村里的群众生活得更美好,增加他们的收入,提高他们的幸福指数。大力发展“一村一品”,涌现了一批专业村,如金刺梨种植村、肉牛养殖村、花卉栽培村等,建成了一批生态农业观光园,培育了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这些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在万元以上;来者心悦,让来到乡村旅游的人们感到舒适、快乐,受到教育、陶冶。重点打好“生态乡村”、“经营乡村”两张牌,培育和扶持以休闲农业、乡村度假、古镇村落、特色民俗为代表的乡村旅游新业态。如获得2014年全国最佳休闲美丽乡村称号的桃子村依托龙宫5A级国家风景名胜区,发展农家乐26家,乡村旅馆200个床位,吸引省内外游客纷至踏来,实现旅游热村;尊重自然,让人们望山见水、记住乡愁。注重在山水上做足文章,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实现山水融合。开展绿色安顺三年大会战,多给自然“种绿”、多给生态“留白”。保护好湖泊、湿地、溪流等生态细胞,实现坡坡花果山、田田蔬菜园、户户农家乐,形成“浓妆淡抹总相宜”的水墨山水格局。统筹协调,增强合力。建立健全机制。实行“市指导、县(区)组织、乡(镇)主抓、村实施”的工作机制,把“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纳入对各县(区)和市直相关部门的目标管理考核;实行“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入户、群众自主”的帮扶机制,充分整合各部门资源投入示范村创建;实行月督查、季观摩、半年小结、年度考核,县、乡、村创建三级调度的推进机制,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健康有序推进创建工作;整合各类资金。按照“渠道不变、集中使用、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整合项目资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领和导向作用,引导各类资金以多种形式投入“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不断形成建设的强大合力。在财政非常紧张的情况下,每年市级和各县区财政预算不低于4000万元,用于创建工作。大力实施小康路、小康水、小康房、小康电、小康讯、小康寨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计划”。近3年来,安顺市“六项行动计划”总投资达50亿元,农村基础设施大为改观,夯实了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