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藏”着一位外国人都点赞的斫古琴大师
古琴是中国出现最早的乐器之一,据传最早的斫琴者、古琴的创始人为伏羲氏。古琴具备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历来被文人雅士视为修身养性的必由之路。 在贵州省遵义市人民路泉园小区,有一位年轻的斫琴师——王兵。白天,他削木为琴,束丝为弦,为了一张好琴问世,不辞辛苦在百余道工序上精工细作;夜晚,他与妻子抚弦操缦,品味琴韵。近日,记者走近王兵,了解他的斫琴之路。http://p3.qhimg.com/t0118e468b1d2c00a58.jpg?size=1600x1066出生斫琴世家 王兵家居住在遵义市人民路泉园小区E栋二楼,同一楼层的两套房屋均属他家,一套属生活房,另一套则属他的斫琴坊。斫琴坊就像个“木工房”,摆满了木板、琴胚、琴弦以及各类工具。 今年40岁的王兵,不善言谈,他已从事斫琴近10年了,斫琴技艺是家传的。 王兵的外公是一名老知识分子,酷爱古琴弹奏和斫制,师承蜀中名流杨天益一脉。1977年外公退休,从重庆永川搬到贵州赤水定居。仍继续着斫琴爱好。从幼小时起,王兵一直由外公、外婆带养。耳濡目染,从10岁起,王兵便成了外公的“小帮工”,并迷恋上古琴弹奏和斫制,外公于是决定将古琴弹奏和斫制技艺传授于他。几年后,王兵的古琴弹奏和斫琴技艺日渐长进。 1992年,外公去世后,王兵开始在古琴的斫制技艺上独自探寻。2002年,王兵移居遵义,又认识了贵州著名古琴家卫家理老师,在门下学习古琴演奏,加入“贵州省播州古琴研究会”,并不断与国内斫琴师交流学习,斫琴技艺日臻成熟。 2008年,王兵创办起自己的“隐堂”斫琴工作室。制好琴需上百道工序 “斫出一张好琴,需耗时2年,有100多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马虎不得。”王兵叹息。 王兵称,找到好木料是最关键,砍伐后存放百年之久的杉木桐木和梓木楠木,是制古琴最理想的琴材。琴材越老,质地越松透,所制之琴发音越美。“古人制琴,桐木不取主干,只取直径20厘米的旁枝,因其筋多肉少,干而脆,是斫琴的良材。” 为取到上等良材,王兵常辗转于遵义、贵阳的旧木市场,有时还得赶至老木房拆迁现场。每年数度去全国各地选购古木,每取得一两块上好琴材便喜不自胜。 琴身木胚做好后,灰胎着漆等工序多而精细,“漆要用地道的大漆土漆,不可用化学漆,所以工期长,工序繁复。”王兵举例称,譬如面漆的制作,擦一次漆,待干后要用砂纸细细打磨,然后再次擦漆打磨,反复近30次,直到琴身光洁可鉴为止,这道工序完全靠手工,须耗时4个月。 斫琴工序中,技术含量最大的是木胚调音,“琴声是拨动琴弦时,引起面板与底板之间的腔体共振产生出来的。”王兵介绍,在琴面板上,哪怕琴弦移动几毫米,发出的音质都不一样。调音这个阶段,只能一点一点、一根弦一根弦地调试,需要多年经验才能掌控。 据了解,斫琴之术有制度而无定势,是否能斫出一张好琴,由斫琴师个人文化素养、审美情趣、价值取向、环境等因素而定,但基本准则是琴音饱满圆润,清晰无混浊。 王兵看来,用真材实料,经过上百道工序精雕细琢,加上传统审美千年所积淀下来的经典造型,方能经得起岁月考验。斫琴技艺自成一派 随即,王兵摆上一张自己斫制的琴,抚琴一曲,琴声时而如滔滔江水、时而又空灵悠远。王兵称,外公从小生长在四川,所斫之琴传承川派特色,演奏时琴音激越奔放,犹如滔滔江水,当移居贵州赤水后,地理环境有些改变。 对此,王兵花了数年时间,不断走访贵州诸多村寨、倾听无数民歌,他将川派特色与贵州环境文化淬炼融合,由此也慢慢形成了他古琴音色特点——激越亮丽中不失沉稳厚重,古朴苍凉中又带着空灵悠远,融各家之所长,在贵州首开先河。 如今,王兵凭借出色的斫琴技艺,已成贵州古琴制作业界的代表人物。 “现在的琴是供不应求,产量跟不上是我最大的难题。”王兵说,每次面对求琴者,他都很无奈,“手工制作,2年才能出一把琴,没有货我也没有办法。” 据了解,王兵的琴广为北京、上海、贵州、四川、重庆、云南、广东、河南、陕西以及加拿大、美国众多琴家琴友好评并收藏。王兵向记者展示从一块木板到一把古琴的制作上百道工序的简要过程:http://p6.qhimg.com/t015c06723d8eb5dc5d.jpg?size=1600x1066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