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印”象丨活字印刷 历久弥新受热捧
http://www.people.com.cn/mediafile/pic/20170410/43/5116268884413997735.jpg 印博会上,市民正在为新鲜出炉的木刻活字印刷品拍照留念。在她身后,还有更多市民在排队等候自己印刷的快乐。http://www.people.com.cn/mediafile/pic/20170410/31/14014674918132991107.jpg 潘根业在排版,将捡好的字按照印刷所需的格式排在印盘中。http://www.people.com.cn/mediafile/pic/20170410/36/13910017334622268780.jpg 吴汉涌在雕刻字模,刻刀按刀法将比划之间空余部分剔除,使字体凸出,将字坯的边用削边刀削掉,再用棕毛刷刷去木屑,在细磨刀石头轻轻磨去刀痕。(李锋 摄) 在刚刚结束的2017东亚文化之都——中国·长沙印刷产业博览会(以下简称“印博会”)上,最受普通参观者欢迎的恐怕不是那些高大上的现代化钢铁机器,而是一套从距离长沙140公里的僻远深山“发掘”出来的活字印刷工具。古老技艺穿越千载,木铁异位而同功,不变的是指尖的纸香墨香,印博会见证了湖湘印刷业的悠久历史、辉煌当下和美好未来。 非遗进展会 文化火起来 虽然人们生活离不开各式各样的印刷品,但作为行业性展会,印博会与普通市民的关系却不太亲密。除了那些高精尖的印刷机器,印博会上还能有什么好看好玩的东西?历届印博会在这一点上都下了一番功夫,或是新奇有趣的印刷品,或是古老难觅的印刷机器。但将二者结合在一起,又有如此大影响力的,首推今年印博会上的“雕刻春天——浏阳小河活字印刷术非遗交流展”。 北宋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被视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但大多数人除了从课本上了解些大概内容外,生活中却是极少能一睹这门手艺的真容。2010年,浙江瑞安东源村活字印刷以“中国活字印刷术”的名义被列入联合国“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在浏阳市小河乡,也有这样一批从事活字印刷的手艺人,他们班子齐整、行头完备、手艺卓越,刚一亮相印博会便成了当红炸子鸡。整个展台被围得里三层、外三层,水泄不通。 以一本家谱的印刷为例,具体流程包括请师、备料、字模雕刻、制作字坯、捡字排版、印刷校对、拆版还字、分册折页、裁切装订、盖印编号等10多个步骤。印博会上主要展示的是字模雕刻、上墨印刷。不同于往届印博会以实物展示为主,辅有讲解的文物展览模式,这次的小河活字印刷术展更注重非遗技艺的展示,参观者不仅可以看是怎么做的,更能亲自动手,自己印一张杜牧《清明》诗带回家。印博会期间正值清明节前后,这一印刷品应时应景,古色古香,又是亲力亲为所得,是一份来自印博会的最好礼物。 小河寻古技 记忆活起来 看到印博会上小河活字印刷术这么火爆,记者又想起了当年探访浏阳的点点滴滴。 浏阳是很有意思的地域。记者经常往返它的山水里找题材,在各种山坳坳里,有人执拗地织着两千年的夏布,有人依照天工开物记载的那样抄起一张张古法纸,这一次有人用九百多年前的木活字印刷术修着族谱。小河乡是浏阳最东的客家乡镇。客家人远道迁徙而来,最为注重修辑族谱追根溯源。清道光年间,益兴堂的创始人潘顺烈从江西学会木活字印刷,成为湘赣边界著名的谱师,一传,就是五代。在现代印刷风行后,木活字印刷最大的用途更是修族谱,这样的族谱,典雅老宋体字形清隽,版式古朴,墨迹清晰,长久保存依旧纸张鲜明,远胜现代印刷版。 太久没有见天日的字盘被郑重摆出。看到记者到来,潘氏父子三人整整收拾了三天老宅,割掉了门前没膝的野草,将杂物搬走,字盘器具一摆,老宅瞬刻变成一个古意的活字印刷工坊,木料房、字坯制作间、刻字桌、印刷台、分册室、装订桌,堂屋里新做的架子上摆满了字盘。吴汉涌读高一的儿子,第一次见到自己家还有这样古老的玩意。 活字印刷至少需要五六人团队协作。旧时潘家谱师班的人都赶了回来。潘基南与潘荣富锯下梨木板,做成字坯,吴汉涌细细刻着阳文反文字模,潘根业与大儿子在堂屋,一个拣字,一个在印盘上排版。潘荣华拿墨刷刷上墨汁,覆纸,印版,77岁的吴代凡校对勘误。林学南分册折页,裁切装订,盖印编号。老宅屏息静气,只有风声与知了在叫。密密的汗水落下,手艺人用独特的静默与专注感动着我们。 “造板木作印盔,削竹片为行,雕板木为字。”元代木活字印刷术发明者王祯所记载的,今日都在重演。记者很欢欣地看到,他们手艺卓越,眼界开阔,兴盛时卯着劲做手艺,颓败时转作他行,却深埋希冀。 虽然15年没有动过字盘了,但潘根业每年依旧往备料房添一些梨木或老枫木,码得整整齐齐,一副随时预备出发的模样。印博会的成功举办,给了潘根业希望和鼓舞——是的,这门古老手艺不应被遗忘。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