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xqw 发表于 2015-8-25 13:14:13

南方丝绸路 千年古商道——记古韵悠悠的湘黔古道

   在湘西南的险川湍流之间,蜿蜒盘旋着一条沉睡千年的古商道,自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发现这条古道后,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踏上这条古道寻找荡气回肠的悠悠历史,这就是享有“南方丝绸之路”美称的南方第一古商道——湘黔古道。  古道悠悠  湘黔古道是一条曾经东连宝庆(今娄底、邵阳地区)、衡阳、长沙,西接洪江、芷江,一直延伸至贵州的古老商道。它横亘山川,连绵千里,“上控云贵,下制长衡”,洞口以其特有的地理位置扼守着这条古道要冲。  据考,湘黔古驿道兴于西汉,至明、清臻于完善。驿道一干线三支线自东向西穿过洞口全境。湖南通广西、贵州为干线:自长沙府至宝庆府,宝庆设资阳驿(今称驿传街),自资阳驿西行,经枫林铺、长阳铺、岩口铺、紫阳铺(设驿站)、入洞口龙潭铺、黄桥铺(设驿站)、过荆竹铺、石羊铺、至武冈州,再分两路:南行过城步至广西兴安;西行过绥宁去贵州开泰。自龙潭铺起,经石下江(设驿站)、竹篙塘、木瓜桥、硖口关(今洞口塘,设驿站)、入雪峰山、过千丘田(今古楼乡)、越曝木隘(今古楼相山村境)、丝茅界(今月溪乡白羊村)、凉山界、宗溪、宝瑶(设驿站)、仙人桥、去沅州府(今洪江古商城),此乃小西线(又称支线)之一,是湖南通云、贵、川的主要通道,称“烟银特道”。又从龙潭铺起,过晒龙滩、至高沙市(设驿站)、过水南桥、新店、任家渡、蓼溪关(今花园镇)、入绥宁红岩,亦是小西线之一。另从长阳铺起,过滩头、师公井、和尚桥(今荷香桥镇)、水西桥、入树林里(今石江树林)、经水东桥、黄家桥(今山门镇设驿站)、越马颈骨、椒林界、望乡山、茅塘界、入溆浦,同属小西线之一。  车水马龙  明代,驿运兴盛,硖口(今洞口县城附近)设巡司,驿夫、排夫走差不断,轿、马繁忙,加之峰火迭起,兵运频仍。清至民国,宝庆—硖口—洪江,成为“特货”运输专用通道。“特货”,一为鸦片,二为银洋,故称之为“烟银特道”。鸦片从云贵产地集中洪江,再运宝庆,途经雪峰山脉,需武装护运,以策安全;银洋从宝庆发往洪江,为安全通过雪峰山,亦需武装护运,这种护运武装,号称“解帮”。武装护运一次多则数千担(每担约75市斤),少则几百担。每年4—5次,来回有货。运送鸦片的叫“烟帮”,运送银洋的称“银帮”。洪江、宝庆的“烟帮”、“银帮”均在硖口交接,故硖口设差置关驻兵,设厘金局(相当于今财税部门),今仍有“衙门前”、“税门前”之旧地名。除以上大宗武装护运外,还有肩挑皮张夹带鸦片的“溜帮”,还有毛货夹带鸦片的“包袱客”,这些人三五成群结伙,为数不少,为躲避“烟帮”、“银帮”,则分居沿途小伙铺。桐子山(今洞口边街)、平溪江、盐井、司马界、白羊坪等地的饮食住宿业一度红火。驿运,抗战胜利后基本结束。洞口境内的烟馆业解放后绝迹。  洞口县罗溪乡宝瑶至仙人桥保留有一段青石板古驿道,约长十余华里,古驿道的青石板路面宽1.5—2米之间,为了固定,一些石板还在边上凿洞以进行加固,或在险峻坡地立石柱栏杆以维护行人安全,虽经历了千百年来的风吹雨打,但依然保留着太平桥、宝瑶驿站,思义亭等遗迹。青石板路虽有一些断裂残缺,风貌却是依存。它曾经真实地凝聚着湘西南瑶、汉、苗、土家等众多兄弟民族珍贵的情谊,喋洒着大山先民的汗水和鲜血……漫游古道,仍能感受到它的沧桑,它的苦难。因为每一块石板都印满了山民的脚印!每一个脚印都灌满了山民苦涩的汗水!沿着这条山道,前辈山民们不顾辛劳,或肩挑,或手提,或背扛,将大山里无穷无尽的茶叶、烟叶、药材、兽皮、山果、木炭等物产,运送到大山外面去,换回自己所急需的食盐、布匹、百货等日用商品。正是他们的忙碌和辛苦,剌激了大山之外那些都市、商埠、码头的发展与繁荣。自然,商道上间或也有一些条件稍好些的旅客,他们或骑着马匹、或坐着轿子,往返在古老的商道上,给原始、沉闷而单调的商道,增添了些许亮色和生气。  沧桑印记  古道一路有风雨桥、亭、驿站等休息场所,一些风雅之士还在路边的一块巨大岩石上刻有许多文字,如“大路走二江”、“学文君子”等,其中有一个大“寿”字,为楷体线刻,当地人传说是唐朝天宝年间诗家天子王昌龄所书。相传唐朝天宝年间(公元742—755年),王昌龄(字少伯)被贬龙标(今洪江市黔城镇)县尉。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忧国忧民,忠心耿耿,深受百姓爱戴。有一次,罗溪宝瑶古寨的一位读书人送山货到洪江,听说龙标县城来了一个诗家天子王少伯,又是“爱民如子”的好县尉,就想请他为正在修建的古道凉亭题字作对,于是慕名来到龙标县衙,衙役把来人意图转告后,王县尉果真召见了读书人,读书人把家乡美景说得如诗如画,王县尉听了如痴如醉,兴致勃勃,即答应第二天随同读书人去湘黔古道踏青游览一回。进入罗溪山区,他执意下马步行,当走到山坳上新修的凉亭歇息时,一轻山风吹来,使人顿觉心爽神怡。一杯茶水进肚后,王昌龄脱口说出“莫忘喝杯茶再去;且缓待几阵风来”。读书人欣喜,赶紧记录下来,后请木匠刻成匾对,挂于“思义亭”内。稍稍歇息后,他们又一路向前,王昌龄在路边一块状如刀削的巨大石头傍停下脚步,观看有人凿刻在石头上的一行行小字,他高兴地对读书人说:“这里山青水秀,如若仙境,人生于此,必定长寿也”。说完从地上捡起一颗小石子,在大石块中央画了一个“寿 ”  字。读书人后请来石匠,依笔画描刻下来,才保存至今。王昌龄进入宝瑶古寨驿站,热情好客的瑶家人拿出了珍藏的甜酒和熬茶款待,王昌龄与瑶民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尽兴而来,满载而归,足迹踏遍瑶山,美名留传至今,给湘黔古道增添了一道奇丽的风景和浓郁的文化气息。  太平桥,位于罗溪宝瑶村境内,横跨宝瑶河。系湘黔古驿道的必经之路,建于清嘉庆十二年(公元1808年)。桥墩为石砌4拱,高8米,宽4米,净跨32米。桥上建木质凉亭1 4扇,青瓦覆盖,两侧架有宽厚木板供路人歇息乘凉。柱枋或雕龙或画凤,栩栩如生。桥中供奉观音、关圣等神像。桥亭曾于清道光1 6年(公元1836年)与民国32年(公元1 943年)两次进行修复。  思义亭,是一座供行人休憩的凉亭,位于湘黔古道要隘——宝瑶与仙人桥村交界的鸬鹚岭,是湘黔古道上的标志性古建筑。亭旁另有一庵,名“朝阳庵”。亭与庵均是当年为六位云游至此的尼姑而建。思义亭始建于唐天宝年间(公元742—755),原为纯木结构建筑,因处山尖风口,屡建屡圮。  清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重修。据传,昔时宝瑶团陈再辉,家资颇富,好积德行善,特捐资重修凉亭。思义亭建筑面积66平方米,砖木结构,四面青砖齐檐,内以4排木柱支撑,抬梁式构架,两端设拱门出入,为四柱重檐牌坊式建筑造型,通高7米余,以特制斗拱异形砖块,按不同形态组砌而成。飞檐翘角,雄伟壮观,风格独特。亭内地面全用不同色的圆形鹅卵石扎插成奇趣盎然的铜钱花、鼓锣旋、莲花等图案,十分精美。传说最初陈再辉打算用铜钱一枚枚扎插铺设于地面,后考虑防盗,改为一枚铜钱换一块小卵石铺设,卵石从60里外的洪江罗卜湾河里运来,经过筛选,大小相等,形态类似,每块卵石直径6厘米,厚1厘米左右,全系斜插。按66平方米计,共用小卵石73062块。最后铺地的费用与铜钱铺地相当。 在亭内东西两端拱门上方分别嵌砌有“金亭永固”、“亭阁庄严”、“御极道光十六年岁次申仲夏月立”、“喜修信士陈讳再辉仝缘阳氏富香”、“砖匠师罗定和、陈宗元、黄国顺、宝庆邵邑罗国祥、陈来阶、罗国平”等砖头。这些字砖,系制作砖坯时刻上字风干后,再煅烧而成。  宝瑶古寨,是旧时湘黔古道来往商旅驻马歇憩、养精蓄锐的驿站。这座古寨至今仍保存有许多原生态的文物古迹。如笨重的绹马石、供喂马用的马槽、关马用的马厩,残缺的寨堡和寨门以及刻有各种图案的青石板等。这里护寨的寨堡和寨门,都用石块和青砖砌筑,高约2.4米,厚度1米。主要为防匪患而修建。古寨小巷深处有灰墙黛瓦赁子屋,石框大门上刻有楹联,檐下墙壁有绘画,线条简洁,色彩艳丽。一排排青瓦木屋吊脚楼,在群山怀抱里,在潺潺小溪边,鸡犬相闻,古风肃然。走在古寨的石板小路上,如行走在亦实亦虚,亦真亦幻的境地。  在洞口县城郊的河边,原存一段湘黔古驿道,邵怀高速的修筑几乎将这段古道摧毁殆尽,仅剩不足一华里的一小截。然而在这残存的古道上,令人惊喜地发现了十多块石碑,其年代自清乾隆至民国不等,内容涉及官员德政、乡规民约等。这些碑刻的存在,是洞口湘黔古驿道的最好注脚。  湘黔古道曾是连通中南、西南地区的交通大动脉,亦是一条重要商道。近一个世纪以来,湘黔古道虽逐渐荒废,但他的重要历史意义没有丝豪褪色,取而代之的是国道320和邵怀高速公路。1922年开始修建(湘)潭宝(庆)公路,至1939年6月,先后向西延伸贯通邵阳、隆回、洞口至怀化,从此自湘潭起横贯湘中腹地直通贵州的公路已全线拉通,时称“湘黔第二线”,现称国道320线。在抗战中亦有“生命线”之称,1945年4月9日至6月7日,日本军国主义企图打通和保住大西南通道,在这里进行中日最后决战——雪峰山会战(又称湘西会战、芷江保卫战)。该线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逐步进行改造,现已建成高标准的二级公路。2007年11月10日,沪昆高速公路邵怀段通车,从邵阳到怀化只需2个小时,天险变通途。如今320国道和邵怀高速公路传承了湘黔古道永恒的历史使命。( 来源: 中国公路网 作者:陈晓锋 凌志华 )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南方丝绸路 千年古商道——记古韵悠悠的湘黔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