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师、警察谈“保姆带娃失联,朋友圈狂转”事件:
也许你动动手指就侵权了2015年09月11日 星期五 贵州都市报
《昨晚朋友圈,都在找他们》
本报记者任勇 实习生何雨婷
两岁儿子被保姆抱走失联10余小时,父母着急,百余警力出动,一场“爱心寻人接力”在贵阳微信朋友圈展开,最后保姆和孩子回到家中(本报昨天A18版曾报道)。原来这是一场因保姆手机没电造成的误会,保姆并不是有些网友说的人贩子。此事虽暂告一段落,但背后暴露出来的法律问题却不容忽视。网络时代,也许你动动手指,不知不觉中便侵犯了别人的合法权益。爱心接力,如何才能做到合理合法? 昨天,记者就此咨询了相关专家,来听听他们怎么说。
事件回放:
“9月9日早上7点,一名两岁男童被保姆从贵阳市飞山街祥源大厦带出去玩之后,音讯全无,保姆手机也关机……”9月9日下午5点开始,这样一条微信开始在朋友圈里转发,消息中贴出了多张照片,其中一张为保姆的身份证照片。刚开始,有人质疑这条消息的真实性。很快,当消息的真实性得到确认后,网友们纷纷转发,大家都寄望于自己的转发,可以帮助心急如焚的父母。也有不少网友为孩子的命运担忧,怀疑孩子被保姆拐卖了。
到晚上9点多,保姆突然带着孩子回家了。后经延安中路派出所民警询问,事情真相逐渐明朗:孩子父母当天有事,并不在家,保姆带着孩子出门玩耍后,由于手机没电,因此无法联系上。傍晚时分,保姆原本准备带孩子回家时,市区却突降大雨。等雨停了,两人回到家时,才知道家里其他人都急疯了。网友之前的种种猜测,被民警证实是一场虚惊。
律师说法:或侵犯保姆隐私权
“未经对方同意,将保姆身份证件和照片公布在网络上,家长的这一做法侵犯了保姆的个人隐私权。保姆和孩子失联后,手机关机了,网友妄加猜测,最后证实其猜测并不属实,部分网友的行为或已侵犯了保姆的名誉权。保姆可以请求依法追究当事人的法律责任!”贵州听君律师事务所的律师杨涛说。
杨涛律师表示,保姆和孩子失联10余小时,并无证据证实保姆拐走了孩子。家长出于担忧,在自己的微信中发消息寻找自己的孩子,这本无可厚非。但未作任何处理,将保姆的身份证件公之于众,此做法已侵犯了保姆的个人隐私权。后经调查,保姆并无违法犯罪行为,她可依法要求侵害人赔礼道歉、消除影响、或恢复名誉,甚至给予相应赔偿等。
有的网友未经证实,随意评论并转发,甚至将保姆说成是拐卖雇主孩子的人贩子。网友这一行为,视其后果不同,所涉及的法律法规和所承担的法律责任也不同。未对当事人造成严重后果的,网友的行为涉嫌侵犯当事人的名誉权,被侵害人可依法追究侵权人的民事责任等;如果网友随意更改,甚至捏造事实,并大肆传播,给当事人造成了严重后果,其行为涉嫌故意诽谤,将承担相应的民事侵权责任甚至刑事责任。
网安专家:网络消息,先辨真伪
“遭遇网络寻人,一定要先甄别其真实性!”云岩公安分局网安大队大队长王凯说,近年来,伴随微信、微博等自媒体迅猛发展,网络寻人变得更加方便快捷。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甚至捏造虚假找人消息,让网友们帮忙转发。“北京华联超市门口小孩被人抱走”、“某某某丢了准考证”等求扩散的消息,最后都被警方证实为网络谣言。面对这类求扩散的消息时,如不加甄别,随意转发,轻者可能会落入不法之徒编织的诈骗陷阱,被骗钱财。长远来讲,转发的假消息多了,“狼来了”的故事将重演,当真的有人需要转发寻人,大家反而麻木了。因此,看到类似信息时,先确定其真伪,别盲目评论转发。
就9月9日发生在贵阳飞山街的这起保姆带娃“失联”事件,王凯表示,有两点需要提醒广大网民朋友:其一是家长遭遇类似事件,一定要保持冷静;发布寻人消息时,不能妄下结论,误导公众,更不能侵犯他人的个人隐私等权利;同时,消息的接受对象一定要有针对性,最好是自己身边认识的人。其二,小孩一旦找到,应第一时间进行回应,最好有孩子的照片作为佐证,及时消除影响,避免恐慌;及时通知身边的人,请求大家删除之前的寻人信息,以免被不法之徒嫁接信息,形成谣言并传播。
此外,针对网络上各种各样的信息,很多网友在转发时的出发点是好的,希望自己能帮到对方。但如果不加甄别,妄加猜测地评论并转发,结果往往是帮了倒忙,添了乱。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