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人宴间问难众客曰:“唐宋八大家是何人也?”众客面面相觑,或答不俱全,或不敢言,忽有一女立答曰“朱耷!”一语震惊四座,皆以为此女乃世外高人也。笔者听闻此事,乃效左丘明著《国语》,韩非子作《说难》,写就此书,名曰《血泪英雄传》,以血泪二字沾染英雄二字,顾名思义为表英雄饱含血泪之孤愤悲壮也。书中所写乃金宋相继而亡,蒙元兴霸之际,四方英雄好汉各为平生之志奋斗不息之故事。看官当中或有通晓金、宋、元史者,必然会想起一人足以堪称那时之英雄,非但那时,便称千古之英雄,亦犹不为过也。其人便是那时南宋江西庐陵人氏文公讳天祥。《血泪英雄传》中所书英雄非止南宋一家之英雄,蒙元有蒙元之英雄,契丹、女真、党项亦有其英雄,然笔者唯以文天祥为众英雄之首,大书特写,是因其凝丈夫沸血于报国之忠,聚儿女热泪于爱国之诚,所化浩然气节足堪冠百英雄无疑矣!书中开篇自三皇五帝追根溯源,又有传国玉玺之传说,当中添加神话润色,乃为弘天地正义之名,使书中所写文天祥之正气更有凛然千古之势!书中故事,笔者在此亦不多讲,试读便知,在此单道几点写作之衷。 第一、笔者对中国古典名著和当代中国文化流向的看法。 古典名著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精粹所在,众所周知的四大名著《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更是古典名著中的佼佼者。然而名著并非完书,在笔者完成拙著《血泪英雄传》的过程中,翻动了大量了史料和小说用以参考和查阅,当然也包括不少的古典名著,结合当代文化现象,从中得到一点启悟和感触,就《三国演义》而言,谓之名著,此书堪当此称。然而就情节而言,若无虚拟刘、关、张桃园之义,无有意夸张诸葛忠智无双,而以三国为题材,洋洋数十万字之作,将毫无看点。三国本就是群雄逐鹿、厮咬争肉的夺权争霸、疯狂残忍过程产生的鼎立割据,且最终三分归一的晋王朝,若是一个如汉、唐一般辉煌明朗的朝代,读书通史之人或许多少会有些安慰,可偏偏晋王朝是一个将亿万人民从一个火坑推向另一个火坑的垃圾政权。这或许也是很多人认为《三国》读至诸葛归天就没有续看之兴的原因之一吧。又如《武王伐纣》、《东周列国》、《隋唐演义》、《明英烈传》等古典小说也都像《三国》一样是写中国最终大一统的作品,然而就史实而言,它们确实没有像三国那样可以做到简洁明了,层次分明。商周的历史本来就很飘渺,写起来如不加神话润色,确实很难落笔,而神话的填充必定会减少当中斗智斗勇的份量。有神话中的神力,还要那么智谋和勇力做什么呀?东周列国以嬴秦一扫六合而终结,但从周平王迁都至秦始皇登极,覆盖三百余年的故事,虽然情节很精彩,但是篇幅过长,文笔受限,无可奈何!隋唐本是好题材,隋炀帝、唐太宗是两个必要的主角,然而《隋唐》作者前面一味描写炀帝艳史,后面又拿唐玄宗来收笔,就让人大叫不妙了。再说元明交替,朱元璋不是英雄,他耍诈的成份太多了,与元朝精锐血战多半是刘福通的杰作,除了中期与陈友谅的火并,还有后期徐达、常遇春北伐打下大都之后追击残元的几场战役大有精彩之处外,其余的平渐江、收淮南、入四川、定云南都似乎是级数相差太大对手在作战,无聊至极。上述对中国历史描写战争的古典小说浅见并非指出其有所缺失,必竟古人无法跳脱“成王败寇”的局限,无法从时空隧道当中把他们追回来,教育他们不要再为“帝王”讴歌,然而当代中国出现浅薄前卫的耍酷文化与讴歌帝王的传统糟粕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竟逐步在影视和书本文化界成为一支强大到影响解放后老一代,改革开放后新生代的汹涌湍流,实在叫人可怕! 历史只是科学的一支,而历史恰恰反应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科学的态度,中国人向来以严谨治学著称于史,近一个多世纪“西风压倒东风”,中国和其他东方国家一样在不断吸纳西方精英文化的同时,也渐染西方那种轻浮的文化风尚,韩国人对科学常识的无知,就到了连某教授级人物因自家在地球上的经纬处受限而无法产香蕉这个事实都接受不了,而在今天治隆唐宋繁荣昌盛的新中国,是不是文化上同样可以远迈汉唐呢? 再说一说《红楼梦》,其被称为世界文学巨著,书中前八十回对中国封建贵族大家庭内外上下的描写到达了精雕细琢的程度,近代以至当代的人们都说《红》是一部极难读懂的书,笔者倒要做个随机试问调查,有多少人真正读过呢?有多少人除了知道贾宝玉、林黛玉等人名,或者道听途说之后含糊知道有这么一段悲剧式的爱情之外,知道红楼梦到底写的是什么故事呢?其实《红》太平凡了,不过是中国封建贵族家庭的一个缩影,没有读过的人,听别人说说,就以为是句句伏笔、字字玄机,读过的人就知道不过是琐琐碎碎、絮絮叨叨的大户人家过节过年之类的平常事,无非由一个因果神话,前后夹住一大家子男男女女、老老少少过家家的情景剧,而女人们的活动则成为影棚内最引人注目的片段,剧中的每一个人都是旁观者,又是局中人,就像生活中的你我一样,往往平凡当中出真知。当然《红楼梦》的精湛文笔和文学内涵,是海内外至少读过此书的人一致认同的,是除作者本人外无法超越的,有人续写《红》实在是画蛇常添足,毫无必要之举,《红》本已架空历史,以虚写实的笔法,成就了中国古典文学集大成之作,其结局之悬念如同“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再怎么续写也不可能续接每个人心中的经典。 第二、对当今影响遍及国人的影视文化界的批评。 笔者在这里首先想说的是,当今影响遍及国人的影视文化界,对三国、水浒、西游、红楼耗资巨大、鲜有内涵的重复翻拍,既让国人看不懂,又将名著曲解。特别要提出的是,对三国的断章式拍戏,美其名曰“创意”,无非是让大牌名星耍酷,时不时露两句酷词,真不知所谓。昔日韩国拍《朱蒙》之时,国内大有人对之非议。今观我国人,岂不蒙羞? 其二,影视文化界作品,多有对帝王世家的过度推崇,几乎每一部与历史有关的影视作品,无论是演绎时代名人,还是戏说某位帝王,闻到、听到、看到的,几乎是覆盖全场的浓浓帝王气息,似乎这不叫拍戏,而叫“帝王写真”。很多影作品中,除了让四大名著、清廷、秦皇汉武一类的超级帝王无休止的出场,或对隋唐英雄、杨门虎将等老油条炸了又炸,让国人看到的,认识到的,为之骄傲的,不是我泱泱中华五千年辉煌灿烂的文化,而是名星的酷样,爆酷的台词,或者是哪位美丽的女星出演,哪位出演的女角美丽。特别指出的是,对清朝特别是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四朝君主的过份美化戏说,和花样百出的重复翻拍,让国人曲解历史,对历史的认识更加浅薄。如今有很多无知少男少女,一提清朝,就兴奋得要回到那个中国历史上那个悲惨的年月,去寻找前额秃顶后留长辫风流倜傥的阿哥,如此这般,熟之过欤? 其三,有很多上场的历史剧,特别是在台词中对古代常识的表达,演得漏洞百出。国内有很多演技高超的演员,我不了解他们的文化底子如何?诚如拿破仑说过“只有无能的将军,没有无用的士兵。”我们不能过多的责怪演员,然而作为统筹全局的导演和编剧,在戏台上,你们组织一切,监视一切,控制一切,决定一切。向如饥似渴般嗷嗷待哺的广大观众,散放精神食粮,是你们必须要认真负责的事情。文化界一贯倡导百家争鸣、百花齐发来不断营造良好、健康,于国人身心有益的文化氛围,不知道为什么那么多的导演和编剧沉迷于宫廷院内的龙袍加身和三叩九拜,并非一定要你极端地去砸毁这些“古董”,我们如何就不能改造它们适应我们新社会的发展,而焕发出生机向上的精神文化的光芒呢?像韩国拍摄的宫廷戏《明成皇后》上百集剧情始终贯穿着一股感人肺腑的家国情怀,赢得了同为儒家文化圈的中国多少观众的热泪和赞叹。但是这是别人的成功,不是我们的成功,我们的宫廷戏找不到多少可以说是提升到了崇高爱国主义层面的,还有就是为什么当我们的戏中演到一个历史上正直清廉的官员时,会突然和一个婢女发生暧昧之情呢?而且还刻画得入木三分,观众一看就觉得别扭,历史剧不反对穿插情感路线,但是那种行云流水的艺术效果是需要大量阅读优秀作品才能设计出来的,而不是临时将冬瓜和西瓜强扭在一块。这让我想到拿破仑的另一名言“一切不道德事情中最不道德的,就是去做不能胜任的事情。” 第三、笔者关于创作《血泪英雄传》想说的话。 《血泪英雄传》以公元1206年蒙古成吉思汗孛儿只斤·铁木真发动侵略中国金朝的战争至1294年铁木真之孙蒙古帝国的继承人元世祖孛儿只斤·忽必烈逝世,这八十八年间发生在中华大地的战争史为主要写作题材,运用演义体的表现形式,或取材正史而作不同程度的虚构,或取材野史传说,主要描写了史称“宋末三杰”的张世杰、文天祥、陆秀夫等爱国志士为反抗蒙古侵略,拯救南宋危亡的历史故事。日韩史学界曾提出“宋亡之后再无中国”的说法,意思就是说蒙古消灭南宋,标志着中国正统文化第一次被非汉民族彻底颠覆,而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坚强民族性,也第一次从文化层面,迸发出让强大侵略者都为之色变的精神力量,最具代表性人物便是有“状元中的状元”之称的文天祥,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君降臣不降,宁死不屈的民族英雄。连霸气纵横的一代雄主元世祖忽必烈,都为杀死这样的孤臣而垂泪叹惜。当文天祥拒绝本国原国家元首宋恭帝的劝降,留下自问自答式的绝笔曰:“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决然选择牺牲,最好地诠释了中国儒家思想中“成仁取义”的最高境界,表达了自己如同屈原沉江一般对祖国的无限挚爱与忠诚。这种崇高的民族气节对后世影响之深远足以感召天地,文天祥也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反抗民族侵略和压迫,而最负盛名的民族英雄和千秋楷模。 文天祥经历的这场战争,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人民战争,它不同于此前诸朝季末战乱,如东周的五霸七雄,无义之战,早有定论。秦末的陈胜吴广,空挂义旗,称王自娱。楚汉的项羽刘邦,为争霸权,连年鏖战。西汉的绿林赤眉,投机钻营,纯属民贼。东汉的黄巾三国,鼓惑迷信,裂土割据。西晋的八王之乱,为夺帝位,自相残杀。东晋的五胡乱华,虏夷之争,屠戮为兴。隋末的烽烟四起,豪强并兼,终欢帝家。唐末五代、辽夏金宋之间的交战各方,无不是罔顾人民生死,或图霸权,或争帝位的反人道战争,只有在十一世纪末期的对蒙战争中,无论是金国、南宋,还是西辽、西夏,上至朝野,下至黎民,中华大地上的割据诸国无不努力以各种方式拯救危亡,这一时期可以说是中华各民族真正意义上第一次共同面临外来强大侵略和压迫,这场漫长的战争是无比悲壮的,各国各民族都涌现出难以计数的抗敌英雄,南宋的文天祥、张珏、张世杰、李庭芝,金国的苗道润、侯小叔、马庆祥、完颜陈和尚,西夏的高逸、嵬名令公、高良惠、籍辣思义等等。 近一个世纪的战争当中,蒙古人无论是对漠北、西域草原诸骑马部落的运动战,还是对金国平原城池的攻坚战,或是对南宋山地城池的攻坚战、江河大战、海上大战,或是对安南、缅甸的丛林野战,或是对日本、爪哇的远洋征战,或是对伊斯兰、基督等文化异域的战争,都将冷兵器时代的战略战术发挥到了极致,也大胆地对热兵器(火药)的使用进行了尝试,并在许多战役当中释放出相当的威力。这场战争规模是空前的,蒙古人所表现的战争艺术也是空前的,对世界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影响都是空前的。 《血泪英雄传》故事时间跨度与《三国演义》相当,笔者在本文第一点讲了三国的题材其实不太好写,金、宋、元三朝交汇的时代,其实是有非常多故事可歌可泣的一个历史段落。然后,古人对此间历史取材写作的小说,可谓聊聊无几,貌似一片真空。笔者亦曾作了一番研究,一般说来,中国封建社会历朝历代,都是新朝为前朝作史,本朝史官仅“如实”记些帝王起居之类的流水账,断然不敢非议本朝功过。而民间小说,也不会有本朝人明写前朝事,谁不怕被万恶的封建社会统治者冠以思念前朝,意图谋逆惹来诛族之祸呢?元朝灭亡后,明朝建立,朱明自命以承赵宋火德,而腐朽的南宋被生机强盛的异族蒙元摧枯拉朽般消灭,明代小说家自然不敢用笔墨去描写宋末元初的战争故事。之后的清代小说家畏惧康乾年间的残酷**,更不会写这些会被嫌疑影射满清如同蒙元一般混一海内最终“自古胡无百年运”的文章。于是乎,如此精彩绝伦的题材在明清两代都被深深的掩埋在强权之下。 《血泪英雄传》故事真正的起端是从成吉思汗对金国的侵略开始,这与很多描写成吉思汗的影视作品都是主要讲述他早年在蒙古草原的奋斗史大为不同,比如日本人拍的《苍狼》、俄国人拍的《蒙古王》,以及中国内地拍的电视剧《成吉思汗》对南侵中原也只是交杂着蒙古内部斗争轻描淡写而过,笔者未能面面俱到地墨点战场每一个角落,但从征服者与被征服者二者并行交替的角度来叙述这场战争故事,不能不说是一个对这段历史作全面概述的大胆尝试。 在大众当中,有很多人道听途说,误认为是成吉思汗亲手统一中国,建立横跨欧亚大陆的超级帝国,并分封四子为四大汗国,以致无限夸大了成吉思汗生前的战绩。统一中国建立元朝的其实是成吉思汗第四子拖雷第二子忽必烈,所谓建立横跨欧亚大陆的超级帝国实质上是不存在的,而且当蒙古军向西北打到波兰,向西南打到叙利亚,向东南打到爪哇,向东北打到外兴安岭时,各路大军名义上都奉中原的蒙古皇帝为全蒙可汗,其实已经是各自为阵。而在成吉思汗第三子窝阔台死后,各方诸王便开始争权夺势,甚至为汗位兵戎相见。再说四大汗国也并非全由成吉思汗所分封,成吉思汗生前按照习俗将蒙古留给了第四子拖雷继承,长子术赤得到由他亲自征服的钦察草原,第二子察合台、第三子窝阔台分别得到一定的领地。在成吉思汗死后,术赤的第二子拔都进军东欧,最终建立钦察汗国。察合台巩固回鹘旧地,并向西征服北印度、中亚部分土地,确立了察合台汗国的统治。窝阔台及其长子由贵先后继承全蒙汗位,大部分精力没有放在封地的经营上,而是先后对中原和西亚的征服,因此所谓的“窝阔台汗国”在窝阔台之孙海都叛乱被平定后,一部分为察合台汗国兼并,大部分归入元朝版图。而史称“伊儿汗国”乃是拖雷第三子旭烈兀征服波斯后由其兄蒙哥汗册封认可。成吉思汗坚忍奋斗的精神是值得称赞和学习的,而作为征服者的铁木真,他天性嗜杀,无休止的武力扩张,把数以亿计的各国各族人民推下苦难的深渊,这是不为人们所称道的。 从铁木真到忽必烈三代蒙古人的征战,在中国史乃至世界战争史上的评论褒贬各具,先不论对世界的影响,就中国而言,蒙古人发动的战争,从历史宏观的角度来讲,首先加速了中华各大割据的瓦解,并终归统一,促进了中华各民族的融合。从这场战争中,我们可以比以往任何一个朝代,都清楚地看到每一个民族的整体生存和发展状态,因为当时蒙古人的战刀就像一面明晃晃的镜子,让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隐藏它的一切,各民族在战争灾难面前所表现的根本民族性更加坦露无余,如交织着掠夺和复仇的蒙古民族,在战争中的爆发力让任何一个与之抗衡的民族都遭受了灭顶之灾。与汉人杂处逐渐汉化的女真、契丹民族,既残留着他们原始野蛮的习性,又沾染了不少汉民族偃武修文的中庸个性,当遇到比他们尚武的祖先还骁勇百倍的蒙古人时,当中有的人重新燃起了祖先沸腾的血液,以蛮抗蛮,以死相拼。有的人在深隧的汉文化中早已超凡脱俗,毅然肩负忠孝,以身殉国。也有人不顾廉耻,投身事敌,为求一己苟活,助纣为虐,残杀同胞。地处中原边陲的西夏党项民族,数百年来夹在辽宋、金夏等大国之间坚强生存,一度击败宋、辽两个大国,与之鼎足而峙,可见其勇武凶悍,伊儿汗国宰相拉施德在《集史》记载说:“夏国人的英勇抵抗,是蒙古人在作战中所少见的,其牺牲之惨重,使草原散发出巨大的臭味,若非突然发生地震,致使夏国粮尽援绝,走投无路,其国王断然不会投降。因此,蒙古军在夏国王出降时,将其杀死,并屠杀了夏国都城所有的人。”汉民族自宋国南迁之后,一半在长江以北的金国统治之下,另一半则继续跟随着南宋的当权者被迫无奈地苟且偏安。南北两地的汉人在战争中的表现也有着明显的不同。北方汉人历经金国一百多年的统治,特别是金国统治者以科举取士大量吸纳汉人入仕为官,为其政权服务,北方汉人对那种执著的纯粹民族意识(夏夷之分)也就渐渐地有所松散,特别是地近辽国时期燕云十六州的汉人尤甚(山东、淮南一带汉人还时不时地南逃至宋国境内),试看后来许多为蒙古南征北战的汉人大将大部分都是河朔人氏,被元世祖忽必烈称为百战无敌的张柔、运筹千里的史天泽便都是河北人。再看南宋境内的汉人,除少数像刘整、高达这类因对南宋朝廷彻底绝望的高级将领外,大致和南宋初年一样分为两类,一类以贾似道为代表的腐朽集团,除了坐视国家灭亡,就是献媚投降。另一类则以文天祥为代表,不惜一切,力挽危局。南宋的当权者在面对金国灭亡时,不思危难,居然还盲目乐观,心存侥幸,认为蒙古会像辽、金一样相继灭亡,并且在与蒙古联兵灭金,订立和约之后,不适时宜地撕毁和约,自不量力地贸然出兵,孤军指向旧都开封,从而惹恼蒙古,使其逮到动兵口实,不断南侵,真是偷鸡不成蚀把米,最终如同《三国演义》当中蜀汉一样,中国人心属正统却又不争气的赵宋王朝被蒙元消灭了。此外还要说的一点就是,无论哪一国,哪一个民族的平民,都是用自己的鲜血以及和亲友生离死别的热泪化作悲愤的力量来拼死反抗蒙元残暴的武力,金国平民出身将的领完颜陈和尚、杨沃衍,宋国的小小针线工刘士昭、教书先生罗开礼等等,历史表明,中华民族的广大民众都具有善良淳朴的个性,热爱和平,热爱自己家园,并且不畏侵略,敢于用生命来捍卫自己的国家。 蒙元对辽、夏、金、宋等华夏割据诸国发动的战争,在中华大地上是一场规模空前的战争,其惨烈程度,除近代抗日战争外,历朝都无法与之比拟。这又是一场英雄辈出的战争,这场战争中呈现出的英雄,无论民族、信仰、出身阶层,无一不充满对自己祖国最真挚的热爱。这是一场对中华民族乃至欧亚大陆大多数民族灾难深重的战争,其对世界格局影响之深刻,至今为各国学者争议不休。这场战争的发动者,蒙古族人孛儿只斤·铁木真,和他那骁勇善战的子孙们,在近一个世纪当中,率领所向披靡的铁骑,践踏了数不尽的皇冠,摧毁了计不清的名城,创造了震古烁今的军事辉煌。蒙古人的征途中,血战、屠杀、掠夺、焚烧一幕幕上演,与血腥杀戮的同时,飞快的铁蹄也冲破了亚欧各国的封闭状态,沟通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这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是功不可抹的。野蛮用无比残忍和可怖的手段迫使文明一度屈服,然而不管多么灿烂夺目的武力辉煌,终将成为历史车轮留下的遥远辙痕。无论蒙古人的铁骑是北进白俄罗斯平原驰骋,还是西抵苏伊士河畔驻足,抑或远涉重洋南至苏门答腊岛,抑或踏雪履冰东入大兴安岭,都无一例外遇到了当地人民极端激烈的反抗。那些以坚强意志与宝贵生命勇敢捍卫家园的人们,无计一己之私,面对强大的征服者,毅然挺身,甘愿牺牲在屠刀之下,他们才是历史真正的英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