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克刚送习近平总书记照片。 花茂村位于播州区枫香镇东北部,原名“荒茅田”,意指贫困荒芜;后改名“花茂”,寓意花繁叶茂。辖26个村民组1345户4950人,近年来,花茂村坚持以“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升级版建设为总抓手,走农旅文一体化发展之路,曾经鸡鸭满地跑、尘土漫天飞的穷乡僻壤,嬗变为一个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田园综合体,实现了农业文化旅游的联动发展、生产生活生态的同步改善、一产二产三产的深度融合。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花茂视察,深有感触地说“怪不得大家都来,在这里找到乡愁了。”2017年,该村党总支书记潘克刚同志当选党的十九大代表。几年来,花茂村先后获得了“全国最美红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度假社区”“全国基层先进党组织”“中国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示范村”“2017年中国人居环境奖”等国家级荣誉称号。 《陶艺文化创意一条街》 赵昶 摄 花茂村坚持将乡村旅游作为支柱产业来发展,以红色游、田园游、智慧游为主导,以行之顺心、住之安心、食之放心、娱之开心、购之称心、游之舒心六大行动为引领,打造了土坝—花茂—苟坝乡村旅游示范带,把乡村旅游业打造成美丽枫香的亮丽名片,2016年,接待游客110万余人次,今年1月—11月接待游客超过150万人次,1000余村民因此吃上了“旅游饭”。 《九丰公司全景图》 赵昶 摄 实施行之顺心计划。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经营,新建游客服务中心1个、生态停车场3个、旅游公路16公里,核心区实现“天网工程”和免费WiFi全覆盖,完善智慧社区管理平台,推行民思我想、民呼我应、民需我办、民困我帮、民气我顺“五民工作法”,开展村组公共服务均等化试点,将全村划分为12个网格,实行“一格一员”零距离服务,及时回应和解决游客和群众的不同方面的诉求。制定村寨卫生管理公约,建立“五户联保”制度,每季度开展“美丽乡村·清洁家园”评选。实施改水、改厕、改灶、改圈“四改”和健康知识、卫生习惯、清洁环境“三进户”,家家户户实现庭院绿化整治。 花茂民宿苟坝印象。张光莉 摄 实施住之安心计划。坚持黔北民居“七大元素”,采取多规合一规划引领,实施净化、美化、文化、产业化、精细化工程,推动环境、管理、文化、产业、便民服务升级,促进规范化、标准化、市场化、信息化、组织化的“1+5+5+5”工作法,打造“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升级版,推进旅游服务标准化、规范化,花茂村正在申报“中国最美乡村标准化示范村”。 花茂湿地。朱小松 摄 实施食之放心计划。黔北居民成为产业“孵化器”,新增农家乐32家、乡村旅馆48家、特色小吃店31家,花茂特色农家菜——“盬子鸡”成为游客青睐的乡村美味。 九丰农业观光园。唐正 摄 实施娱之开心计划。以“小康六项行动计划”为抓手,全面改善农村路、水、电、讯等基础条件,注重保护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累计新改建黔北民居1000余栋,新硬化通组路串寨路5公里,建成陶艺文化创意一条街,安装太阳能路灯300余盏,新建人工湿地生态污水处理池4个、湿地驿站1个,铺设污水管道11公里、燃气管道4.7公里、自来水管网11公里,种植绿化树木8000余亩,治理生态景观河道8.8公里,城乡基础设施实现共建共享,村庄发展呈现逆城镇化态势。 绿意盎然的花茂。陈代斌 摄 实施购之称心计划。成立“互联网+”服务中心和“青年创客中心”,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引进乡亲淘、爱特购、农村淘宝、主题邮局等6家电商平台入驻,带动16户农民利用自家房屋开办网店,土陶、黄糕粑、土鸡蛋、土蜂蜜等农特产品走出乡村、走向市场。 游客在花茂听讲解。陈代斌 摄 实施游之舒心计划。念好“山字经”,种好“摇钱树”,大力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带动以农产品保鲜、精深加工为主体的第二产业和观光农业、乡村旅游、电子商务为主体的第三产业同步发展,实现“抓一接二连三”和农旅文一体化。 枫香花茂村。 《人文花茂》 赵昶 摄 花茂陶艺体验人气爆棚。陈代斌 摄 在红色之家留影纪念。陈代斌 摄 金色花茂。陈代斌 摄 生意爆满的九丰生态餐厅。陈代斌 摄 枫香花茂顺然农场。 (图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