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湘黔网 首页 湘黔文化 湘黔文学 查看内容

田原:重建网络时代的文学观

2015-4-16 23:42| 发布者: cnxqw| 查看: 33758 |来自: 多彩贵州网-贵州都市报

摘要: 网络文学迅猛发展   田原说,经过10余年的迅猛成长,中国网络文学读者已经突破4亿,对整个社会文化、经济的影响日益加大。尤其近三四年来,网络文学逐渐从专属于青少年的边缘文化走进大众视野。2011年和2013年国产 ...

网络文学迅猛发展

  田原说,经过10余年的迅猛成长,中国网络文学读者已经突破4亿,对整个社会文化、经济的影响日益加大。尤其近三四年来,网络文学逐渐从专属于青少年的边缘文化走进大众视野。2011年和2013年国产电影票房冠军《失恋33天》《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2012年最引人关注的电视剧《甄嬛传》,都改编自网络小说。此外,张艺谋电影的文学来源,从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红高粱》到网络人气小说《山楂树之恋》,其象征意义耐人寻味。可以说,网络文学越来越成为整个大众文化的重要策源地。

  在田原看来,如果说上世纪80年代改编金庸小说出于影视发展的内在需要,如今的网络文学与影视结缘,则多是产业和资本的自觉。随着网络付费、即时反馈、大数据等技术应用,网络小说不但可以通过付费阅读完成产业的经济循环,同时也生产出一批具有开发衍生品价值的网络IP(即知识产权),这不仅是版权,也意味着一群被精确定位的用户,他们不但是网络文学作品的“粉丝”,也是其衍生产品如电影、电视、动漫游戏的坚定消费者。明显的是,随着互联网巨头百度、腾讯纷纷进入文化产业,在其打造以网络IP为核心的泛娱乐生态链、全面进军影视动漫游戏等的商业战略中,作为内容核心和产业链的首要链条,网络文学的价值越来越凸显。

  那么,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有何不同呢?

  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有何不同

  田原说,以史学眼光看,人类的文学史可以说是媒介变迁、载体延伸的传播史,文学存在方式的每一次变迁都与特定的媒介载体和传播技术的进步相关联。在互联网出现之前,人类的文学经历了“口头文学”和“书写文学”两个阶段,计算机网络的出现,使文学走进了数字媒介语境下的“网络文学”阶段,从而形成了媒介传播技术下的文学“三部曲”:口头文学→书写文学→网络文学。正是基于这样的变化,构成了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诸多不同。

  首先,媒介载体不同。传统文学使用的媒介是语言及其文字符号,传播的载体是物质性的纸介印刷传媒如文学书籍和报刊等。

  其次,文本形态不同。传统的文学作品是以书本、杂志、报纸等“硬载体”(物质载体)文本形式出现的,网络文学则以电子符号的“软载体”(电子符号载体)形式存在于电脑中,传输在互联网上,不借助计算机网络设备,它们看不见,摸不着;而一旦人机交互进入网络世界,它们则万千曼妙尽现眉睫之前。再次,主体身份不同。传统的文学创作的主体身份是十分明确的,即是由社会分工中的“作家”来实施和完成的,他们应该高擎起人类文明的火炬,做时代精神和人民大众利益的代言人,对社会和艺术都承担起自己应有的责任和义务;网络文学则不然,它的作者一般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专业作家,在这里,任何人都可以染指文学、发表作品,都可以评价他人和随时被他人评价。

  重建网络时代的文学观

 基于网络文学的蓬勃发展,田原提出要重建网络时代的文学观。她说,当网络文学走进我们的视野,并带来当代文学转型的时候,文学需要树立“通变”意识,重塑网络时代的文学观。面对互联网带来的变迁,面对网络文学的迅速崛起,我们应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数字媒介的挑战,寻找文学发展的出路,以重建知识经济时代文学的新面貌和新境界。只有以现代性姿态立足现实,超越传统,实现文学观念的更新,才有文论的发展和文学观念的进步。

“网络时代的文学还需要倡导平民化的文学观。”田原表示,需要构建网络时代的“大文学”观和“准文学”观,为网络文学新苗酿造一个开放、宽容的社会文化氛围。只有涤除文学的贵族气,培育平民化的文学观和艺术观,应该是网络时代的必然选择;也只有通过分享话语权的网络媒体让文学回归民间、走向民众、吸纳千百万平民成为文学网民,我们才可能使这个时代的文学真正成为人民的文学。

    

据悉,2015年1月3 日,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省青年文化学会会长、省网络文学学会副会长田原在贵阳孔学堂开讲主题为”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漫谈“的讲座,近200名贵阳市民到现场听讲。现场互动热情、气氛活跃。田原逐一解答了听讲观众所提的问题,并给每位提问听讲观众赠送了一本《中国梦·我们的梦》书籍。据了解,本场讲座为贵阳孔学堂2015年的首场讲座。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