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全国人大代表、马尾绣传承人宋水仙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示范基地的成立,旨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提供阵地,将我们更好地聚拢在一起。宋水仙说:传统技艺是流传千古的宝贵财富,我们各非遗项目传承人要不断提升项目品质、产品质量及自身素养;要建立文化自信,对自己的项目充满信心,树立自己的品牌并积极传承发展;要团结一心,非遗项目种类多样,各非遗项目传承人要跨越行业的阻隔,凝聚在一起,团结一致,协作融合;要善于宣传,除各非遗项目传承人对自己项目的大力推广外,各相关部门也要通过多种形式不断扩大对群众的宣传,不断提高社会对非遗项目的认识与认知。 四川大学旅游管理博士、文化遗产与旅游规划博士后,世界研学组织会员、贵州省文化与旅游厅专家、贵州省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人才、贵州省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扶贫研究十大创新团队创始人之一、贵州师范学院人文地理系系主任韦欣仪博士以“产教深度融合,创新非遗传承”为题,介绍了团队近年来在非遗领域所做的努力。她表示,今后状元村建设要着眼两点,一是深化产教融合,二是对非遗创新的把握,实现创新性的发展。争取把状元村建设成为文创领域产教融合的引领者、教育与培训服务的示范者、产业的真正的服务者。状元村要进一步加强对贵州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宣传和弘扬,扩大贵州非遗文化的影响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贵州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汪勇博士认为,贵州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是农耕时代的文化遗存, 历史悠久, 在民间世代传承, 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是各族人民历代集体的审美创造、继承发展的结果。在这些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 有相当一部分非遗属于群体性和团体性的项目, 这些非遗项目往往与民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仍是民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的传承本身就依靠民间力量通过自我组织、协调和协作来完成, 因而民间力量参与的积极性和行动力都非常强, 这些非遗项目存续的民间土壤仍然非常丰沃。 贵州财经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贵阳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会会长向耀莉提出,新时代贵州在充分挖掘文化资源推动旅游业发展的同时,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社会功能更加凸显了出来, 不少贫困地区依靠保护利用丰富的非遗资源实现脱贫致富和乡村振兴, 民间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积极性持续高涨, 极大的增强了文化自信。可以说, 民间力量仍是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和发展的主要力量, 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创造力和活力。贵州的非遗保护工作也充分尊重民众主体地位, 唤醒民众主体意识, 激发民众内生动力, 坚持“民间事民间办”的非遗保护和发展原则, 充分发挥了民间力量在非遗保护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 ![]() ![]() ![]() 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共计1082人,贵州省共有31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的39位代表性传承人入选,我省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增至96人。状元村非物质文化传承基地的揭牌,让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互相辉映、相得益彰,促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 据悉,状元村非物质文化传承基地将按照国内一流高标准建设,邀请高水准的设计团队和建设团队,结合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努力建设成为功能齐全、设施完备、服务一流的高品质非遗保护场馆,打造青岩古镇文化旅游的新地标、文旅融合的新典范,成为省内外了解非遗、传承非遗、享受非遗的文化乐园。 贵州省素质教育协会会长、贵州素质教育集团董事长韩锦铖,贵州智慧建筑科技集团董事长杜汶芊,贵州科服科技集团董事长、贵州省博联大数据商会党支部书记袁其高,贵州省财经企业工会联合会办公室主任、贵州华庭创新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代诗华,贵州省智慧旅游与文化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谢定忠,贵州省新媒体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罗云,贵州省全域旅游电子商务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刘中礼,贵阳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会名誉会长曾提垂,贵州省胡氏贵州龙研究院院长、贵州省银杏保护研究会会长胡小波,中华自驾联盟总会长龙涌,贵州绿色四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建林,贵州智慧园环保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川,贵州智慧产业集团党政办副主任李晓等一百余人参加活动。 (文:陈晓艳 石仁均 图:陈晓艳 洒飞 晏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