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湘黔网 首页 湘黔人物 查看内容

在攻克癌症的道路上跋涉一一访美籍华人、医学博士陈金东

2020-9-19 13:55| 发布者: cnxqw| 查看: 53104 |原作者: 罗建云|来自: 盛世湘黔网

摘要: 陈金东是货真价实的教授,可我一直叫他博士,叫习惯了,写这篇文章,我自然也用博士相称。 与陈博士相识,实属偶然。有次,我去贵州考察,在高铁上,有位着装绅士、散发浓郁文化人气质的大哥坐在我身边,似是中国高 ...

       陈金东是货真价实的教授,可我一直叫他博士,叫习惯了,写这篇文章,我自然也用博士相称。

    与陈博士相识,实属偶然。有次,我去贵州考察,在高铁上,有位着装绅士、散发浓郁文化人气质的大哥坐在我身边,似是中国高等学府的学者,又像海外归来的华侨。怕认错了,先用英语问候。陈博士说他懂中文,刚从美国回来,回老家看看。我问他老家是哪里?他说“隆回”。听到“隆回”两个字,我来了劲,便一起聊,让陈博士也知道我是隆回人,只因高考败北,南下打工,由漂泊者变成创业者。临近下车,我们相互加了微信,留了手机号码。他约我去美国旅游,去他位于五大湖区的农场看看,伸手可以触摸浮云,倾耳可以听到鸟的叫声,还有小松鼠来家里光顾……

     很多人说,不要与陌生人说话。高铁之别后,我们常在微信上联络。随着了解的深入,我才知道他当年高考成绩上了北大清华线,只是当年先填志愿后出成绩,在班主任陈昌合的建议下,他选择去河西走廊的兰州大学读书,那是1983年。1990年,他以优异成绩从长江之滨的东南大学医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出国前,他是优秀教师标兵,部级尖子培养人才,曾是中国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第一批成员,当时归属还在上海任职的陈竺院士南方组。陈博士的博士则是在诺贝尔奖的故乡瑞典卡罗林斯卡学院读的,系主任是诺贝尔医学奖的评委。他后来去美国工作,也是导师及系主任写的推荐信,使他有机会在世界顶尖的高校与科研机构供职。

    陈博士曾是美国罗切斯特大学肾癌研究中心主任,已有三十多年从事人类遗传疾病和癌症分子生物学的研究经验,长期从事肾癌抑癌基因克隆和建立敲基因小鼠模型及进行肾癌发生机制及治疗的研究,在国内外等顶级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并参与编辑出版了《人类遗传学概论》《Renal Tumor》《Colorectal Cancer》等书。

    陈博士其实也曾打算回国发展,国内也有院士朋友推荐,他也有为祖国医学发展干一番事业的情怀。可年龄成了入选绝大多数顶级高校特聘人才的拦路虎。当时,他42岁,国家说人才引进45岁以下,而用人单位往往要求40岁以下。几番折腾,索性选择在美国继续发展,最终加入美国国籍。

    四年前,在同行好友的建议和邀请下,辞去美国工作,背着行囊,又踏上祖国的土地。这次,他是带着使命和激情回来创业的,想和朋友创建全球第一家抗癌症转移药物的研发公司。由于90%的癌症病人死亡是因癌细胞转移或者扩散所致,而目前医药市场上却没有专门抗癌症转移药物,也没有一家公司专注于抗癌症转移药物的研发。陈博士正是带着这一使命回到了祖国广州,与同行并肩作战,励志研发抗癌症转移药物,挽救更多生命。

    虽着华夏的衣裳、讲华夏的语言,因为自己所持美国护照,而非以前大陆身份证,在熟悉的土地,衣食住行真不方便。陈博士笑言,“租房换房都得去派去所登记,又因为没有身份证,买火车票要提前排队取票,滴滴打车等凡是需要身份证注册的都被拒之门外……”

    虽有各种不便,但他没有放弃。他与朋友在广州科学城租了研究室,注册成立生物医药科技公司。陈博士依旧领衔研究抑制癌症细胞转移药物的研发,两三年下来,他们团队已经建成了抗癌症转移药物的体外细胞筛选平台,随后又建立了几个体内小鼠筛选和验证模型。目前已经筛选了三个药库共约15000个化合物,获得了41个获选药物。目前几个候选药物正处于小白鼠实验阶段,如果动物试验成功,等数据充分了,就可申请进入临床试验。癌症药物研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步一步对药物进行层层筛选,能够通过动物试验的药物寥寥无几,而能通过人体临床实验的更是万里挑一。时间通常8至10年,花费也特别惊人,通常八至十亿。他现在的公司属于民营企业,国家注入资金的可能性不大,唯一的途经是融资。生物医药很难立竿见影,很多投资客没有足够的耐心,也没有必胜的把握。为了融资,陈博士长长叹了一口气……

    国内虽有很多不足,但百业待兴,尤其是高科技领域有国家政策支持,有志者均有机会创业。而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行业高度垄断,老百姓创业难度相当大。陈博士语重心强地说,应珍惜这种机会,只有像他一样在世界不同的国家工作过,反而感觉国内很多制度其实很好的。

    窗外下着淅淅的小雨,不时打到玻璃上,哔啵作响。濛濛胧胧的烟雾围绕着广州科学城,像雾像雨又像风。伴随我们的轻声细语,似乎是在与上苍对话。陈博士陪我到实验室参观,介绍实验规则与流程,讲解小白鼠的妙用,堪称惟妙惟肖,我却感觉在听天书。不怕大家笑话,文人与科学家在一起,再好的声音其实也难产生共鸣,而我俩人,能聊几个小时,算是遇到知音了。

    我约陈博士来东莞指导,回故乡看看,一起聊聊乡音,聚聚乡情,为年轻的学子讲讲海外的经历。他答应了,答应回千里之外的故乡去走走,来百里之外的东莞看我这位怀揣梦想的老乡……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