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欧阳黔森,贵州省文联主席、贵州省作协主席 而今迈步从头越 二 假如你再次走进久远的记忆深处,而眼前呈现出的景象与你的记忆毫不相干的时候,你一定很惆怅、一定会很遗憾。可是,当这样的惆怅和遗憾,仅仅是触动了你内心世界那些柔软部位的时候,那么,祝福你,因为你此时一定扬起了笑脸,眼里充满惊讶后的喜悦。 此时,我就是这样的。十八年前,我来过并留下深刻记忆的正安县城已面貌一新,几乎找不到任何旧时的痕迹。这些痕迹正是我心中的挂念,而挂念久远了,那就成了乡愁。当那一缕乡愁柔软地涌上我心头的时候,有人问了我的感受。我扬起了笑脸,愉悦地说:“换了人间。” 在场的人,都扬起了笑脸。 记得习近平总书记讲过:党中央的政策好不好,关键看老百姓是哭还是笑。这句质朴的话,我的理解是可谓切中要害,掷地有声,振聋发聩,醍醐灌顶。 有了这样的理解,在我走村过寨的采访中,便坚持一条这样的原则,不管是谁提供什么样的资料素材给我,不到一线眼见为实地访问,决不引用。善于观察洞悉是一个作家的基础本领,你是皮笑肉不笑,还是发自肺腑的笑,我当然感受得到其中端倪。有了这样的认识,我坚持与每一个相遇的贫困户促膝谈心、交朋友。可以这样说,我到过无数的贫困村,见过无数的贫困户,只要与他们一拉开话匣子,我就没有见过愁眉苦脸的人,他们灿烂的笑容,真真切切地感染了我。我的笑便也灿烂起来,有了这样的笑,我想无须再多说什么,此时,与他们分享幸福和获得之感,比什么都快乐。 众所周知,贵州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而地属乌蒙山区和武陵山区的贵州部分,便成了贵州脱贫攻坚的主战场。正安县正是地处乌蒙山区和武陵山区交汇点的国家级深度贫困县。正安县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大县,也是一个人口大县,全县国土面积2595平方公里,辖20个镇(乡、街道),154个村(社区、居委会),总人口66.08万,其中农业人口60.12万,有17个贫困乡镇、90个贫困村。2014年以来,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1298户128031人,贫困发生率为21.33%,是贵州省16个深度贫困县之一,也是遵义市唯一的深度贫困县。2019年底,全县17个贫困乡镇和90个贫困村已全部出列,31298户128031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按现行标准已全部实现脱贫。2020年1月,正安县脱贫攻坚在省第三方评估验收中取得了零错退、零漏评、贫困人口全部清零和满意度99.22%的好成绩。2020年3月3日,省政府正式公告正安县退出贫困县序列,在全省16个深度贫困县中率先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目标。 我是2020年5月6日经过三个半小时的长途跋涉,于下午4时到达正安县城的。当然是立刻走访。当遵义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中共正安县委书记邓兆桃问我想先看什么时,我毫不犹豫地回答移民搬迁安置点。邓兆桃二话不说,说走就走,我们便驱车前往。 于贵州而言,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可是重中之重的关键所在,贵州于2019年12月23日,宣布全面完成“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全省累计实施搬迁188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54.33万人,同步搬迁人口33.67万人,整体搬迁自然村寨10090个。这样的数字,是令人震撼的。从全球近200个国家和地区来看,这样宏大规模的搬迁,几乎是不可想象的,说整体搬迁了一个国家的人口,我想也是显而易见的。 从“怎么搬”到“搬后怎么办”?这个问题可谓是困难重重,但又是必须要解决好的问题。这个问题做得好不好,与搬迁群众的幸福感、安全感、获得感紧密相连,如何让搬出大山的贫困群众实现“搬得出、稳得住、可发展、能致富”这一目标,对广大扶贫干部以及他们扶贫的对象,都是严峻的考验。 以前,我去过很多搬迁点,不是有这样的问题就有那样的问题,总之矛盾还是相当突出的。自从精准扶贫实施以来,充分体现了共产党人善于在矛盾中解决矛盾的能力和决心。这些年取得的扶贫成效,举世瞩目,人民群众有目共睹、感同身受。 早耳闻正安瑞濠移民安置点做得好,今天,之所以突然提出要看看这地方,一是秉承我一贯的采访原则——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二是我采访的线路和目的从不提前告诉采访地。我每次下基层,都坚持这样。在没到采访地之前,无论谁问我采访对象和目的,我都坚持不说,只说到了再说再商议。这样做,有可能容易让人误会,可我还是愿意这样,我只是希望用我习惯的方法进行,看起来随意性很大,于我而言,却乐此不疲。 也就不到十分钟就到了正安瑞濠搬迁安置点,我们下车后,便信步往前走,走进社区,走进街道。我们就这样随意地走在街道上,街道两旁行人不少,三三两两站着或坐在椅子上的人也不少。还好,我们的出现并未引起他们的特别注意,这正合我意,这样,我便可以随意地观察他们。 见我只看不说话,邓兆桃书记也不多言,我们就这样东看看、西瞧瞧地走了两条街。终于,我忍不住开了口,我说:邓书记,没有比笑更能说明问题的了,走了这么久了,我还没见到一个愁眉苦脸的人,我能感觉这些人的笑是真诚而发自内心的。 邓书记笑了,我当然也扬起了笑脸。 据介绍瑞濠街道移民安置点是遵义市搬迁及建设规模最大的安置点。安置房总投资 11.7亿元,占地443亩,共有9个小区、72栋楼、160个单元,住房3652套,搬迁规模达3794户17534人,目前已全部搬迁入住。为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社区街道以“五大体系”建设为抓手,以“三心”(搬得放心、住得顺心、过得舒心)为目标,紧紧围绕“12345”工作思路,扎实推进后续扶持管理工作。 首先狠抓“三个突显”,确保群众“搬得放心”。在选址上突显优势:该安置点紧靠工业园区、县职校、三甲医院、一场五馆、物流中心等人员密集场所,区位优势明显,群众搬迁入住后有利于解决就业、就医、就学等问题;在设计上突显功能:总建筑面积51万平方米,住宅建筑面积3.4万平方米,商业面积4.3万平方米,车库10.36万平方米,配套建设了医院、小学、幼儿园、农贸市场、商业门面、车库等,满足了群众生产生活需要;在建设上突显质量:始终围绕打造“工程建设、服务管理、就业创业、社会治理、基层组织建设”示范工程和全省乃至全国的易地扶贫搬迁示范工程这一目标,在建设中严格规范操作、按图施工,在材料采购、施工监管、内在质量、外资形象等责任到人,严把质量关、严抓严管,全力打造群众放心的工程,确保了群众搬得放心。 再是推进“12345”工程,确保群众住得顺心、过得舒心。 一是建强一个组织,实现领导全域化:成立街道办并下设2个居委会,成立了党支部,选派了2名政治素质高、服务能力强的党员担任支部书记,充实了基层支部力量,为移民搬迁工程的长效管理奠定了坚实基础;选派配强了9个苑长、72名楼长,形成了“苑长制+楼长制”的网格化自治组织;依托工会、妇联、团委等机构,建立妇女儿童之家、职工活动中心、丰富了群众生活,融洽了邻里关系,让群众感受到不管搬到哪里,都有组织的关心、关怀。 二是建设两个社区,实现服务更便捷。扎实推进“平安社区”创建、打造“智慧社区”,加强社会综合治理,不断提升基层社会综合治理智能化水平,深入推进智慧社区建设,着力构建便捷高效的社区管理和民生服务体系,创造安全、舒适、便利的社区生活环境,切实增强搬迁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是组建三个中心,实现服务高质量。组建了物业管理服务中心。引进物业管理公司组建多支物业管理服务队,对安置点水、电、农贸市场、车库等进行管理,对市政公用设施、绿化、环境等进行修缮和维护,全面保障群众生活有序。同时,在干部职工、党员群众中选拔身强力壮的人组建治安巡逻队,对防火防盗、党的政策进行宣传,提高安置点群众防备意识、保障群众财产安全。组建了社工服务中心。每年投入20万元购买社会服务,采用“社区+社工+社会组织”的三社联动模式,整合政府、社区、社会等多方资源帮助易地搬迁户适应新的生活环境、转变村民到居民的生活习惯、帮助解决生活困难、实现能力增长。此外,积极鼓励有意愿为安置点群众服务的年轻人成立志愿服务队,特别针对安置点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残疾人等特殊群体送关心送温暖。成立了教育培训中心。依托“新时代市民讲习所”,大力开展感恩教育、道德教育、市民化管理教育、法律教育和就业养老、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民政救助等政策宣讲,增强搬迁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 四是健全四个机制,确保后续有保障。 建立“三转”机制,解决搬迁群众后顾之忧:帮助落实转学,搬迁户涉及的4664名子女全部转移到安置点附近的建政中学、正安四小、安置点幼儿园等学校就读;帮助落实转户口,按照积极、稳妥、自愿的原则,有效推进了户口转移工作;帮助落实转低保,实施低保提标扩面工程,将原享受农村低保的520名群众全部转为城镇低保并提高标准,同时将在过渡期生活困难的4902名移民新纳入城镇低保,实现了移民生活有保障。 建立“三帮”机制,确保生活有保障。落实单位帮“栋”,明确65个县直部门各帮1栋楼,对所帮楼栋的特困群众采取特殊帮扶措施。截至目前已帮助了300余户特困群众购买家电、家具等基本的生活用具;落实企业帮“元”,明确神曲乐器、黔安农牧等142个企业各帮扶1个单元,对有就业能力的给予引荐,目前已吸纳425余名群众到园区就业。落实干部帮“户”,明确全县2500名县直机关干部“一对一”结对帮扶,帮助群众宣传政策、理清发展思路、解决实际困难。 落实“三就”政策,确保后续能发展。解决群众就医,坚持从优从高、群众自愿的原则做好医保接转。同时在安置点配套建设了卫生院,并对搬迁群众开设医疗“绿色通道”,提供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服务。解决群众就业,根据搬迁群众的年龄、性别、特长等建立健全了信息库,精准实施培训。坚持以就业为导向,通过“移民点单”“企业下单”“政府买单”的“菜单式”“突击式”培训,截至目前,已培训4480人次,其中家政、护工培训11期660人次,厨师培训5期250人次,电工、焊工、建筑类培训5期300人次,保洁、保安培训7期420人次,其他技能培训1050人次,入住前培训1800余人次。精准对岗对位,解决就业7528人,实现户均就业2人以上,就业率达84.1%。解决群众就学,配套建设建政中学、正安四小、安置点幼儿园,并严格按政策兑现“两助三免”、国家助学金等政策,切实保障搬迁户子女就学问题。 完善“三地”,确保群众有收入。在迁出地建立合作社,把搬迁户迁出后留在原居住地的宅基地、承包地、林地“三块地”进行统一收储,利用搬迁群众承包土地、部分扶贫资金、“特惠贷”等参与入股各类龙头企业,实行“保底补贴+效益分红”模式,集中发展农业产业,构建以“三变”为主要内容的利益联结机制,切实提高搬迁群众收入。 五是实施五个工程,引领搬迁新实践。一是打造“堡垒工程”。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吹响“群众搬迁到哪里,党组织就建到哪里;搬迁群众在哪里,党员就在哪里”的行动号角。二是打造“服务创新工程”。创新服务模式,实施“党建+综合治理”服务、“党建+群团组织”服务、“党建+社会资本”服务,提升服务效能,使搬迁社区党组织工作方式更加符合服务群众的需要,提高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三是打造“党群连心工程”。充分发挥社区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从搬迁党员、机关党员、退休干部党员中选择了党性觉悟高、政治素质强的284名党员担任“党群连心户”户长,围绕政策宣传、民情反馈、引领致富、纠纷调解、工作监督、民事代办和街容整洁,以户长示范、党员带头、群众参与为主体,以“党群连心户”为抓手,通过党带群、干带群、先带后,让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形成互融互促、和谐共建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党员搭建了一个发挥作用、服务群众的有效平台。四是打造“党建安居工程”。通过迁出地、安置地“双向互动”引领,聚焦改善搬迁户民生,构建纵横联动的大党建体系,着力解决搬迁后续工作难题,确保脱贫质量。五是打造“文明提升工程”。加强搬迁社区精神文明建设,重点实施“三项活动”,居民思想道德素质明显提高,文明意识进一步增强。通过开展文化浸润活动、素质培育活动、幸福指数提升活动,引导群众感恩奋进、自力更生。 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这一刻,我已下定决心,要用我的笔来书写这一切。我的写作就是一种爱好,就是一种心情,就像我登上一座山峰,就想敞开喉咙,唱他个痛快一样。因此,我认为文学就是一种真情的流露,就是一种记忆,需要我们常常挂念,我认为,文学于我,这就够了。 记忆是文学的源头,记忆是人类社会文明进程的痕迹,而这些痕迹告诉了我们什么,我想,每一个中国人都了然于胸。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告诉我们,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推动历史的动力。管子曾告诫君王以人为本,孔子说: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太宗李世民明白这个道理,推动了贞观之治,从而奠定了伟大盛唐的基石。今天,人民领袖习近平带领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是封建帝王将相所望尘莫及的。精准扶贫的实施,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惠民工程,那么,精准扶贫成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惠民工程,放眼世界舍我其谁。 我反复阅读习近平总书记的文章和讲话的时候,常常被文中那些伟大的情怀所感染。当一个人的人生忧乐与整个民族的忧乐乃至是死是活相连的时候,这样的人生经历就值得永远记住的了,并且还要让它代代相传。一个失去记忆或者专记乐事不记痛事的民族注定是个失语的民族,而一个失语的民族注定没有未来。总书记的经历和记忆是伟大的,是我们民族的集体记忆:有苦难,又自有战胜苦难的办法、力量和智慧。 所以,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精神,是每一个党员干部的修养所在。这样才能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各项目标和任务。 我眼见为实了,可我还想更实。于是,我见到了户长、楼长、街道办主任等人。 陈昌兴从偏远的小雅镇搬至瑞濠安置点后,当上了党群连心户长,主要负责党的政策宣传、社区工作监督、民事代办、纠纷调解等工作,经常为移民群众的生活起居琐事忙碌。 他说:“很多村民刚搬来时,闹了不少笑话,如马桶不会用、防盗门不会开、出门找不到回家的路,提水桶接水冲地板,水漫几层楼等这类事情。”见我没及时搭话,他有些腼腆,好像自己没做好工作而內疚一样。 我说,我去很多搬迁点,这样的情况比比皆是。 陈昌兴这才轻松起来,他说,现在好了,群众从最初的“不习惯”“担忧顾虑”到“住得舒服”“安居乐业”,实现了稳得住,还要能致富的转变。 我说,你很有水平,讲得真好! 他说,不是我讲得好,本身就是这样好的,不信你上街随便找一个人问问。 我说,早问过了,与你一样,都说党中央的政策好! 他说,我们都是尝到了甜头的人,不说好就太没良心了。 我说,对,太没良心了。 我们一起笑了起来,周围的人们也都笑了起来。 “楼长”是群众的法制宣传员、邻里纠纷调解员、治安防范协管员、综合信息采集员、宜居环境监督员,在服务群众、融合邻里等关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搬迁户们也越来越离不开“楼长”了。因而“有问题,找楼长”这一句口头禅便在安置点流行起来。 楼长董志莲说:“找我没问题,只要我能办的,绝对没问题。领导和村民们信任我,推荐我当楼长,我就要尽职尽责。” 像董志莲这样的“楼长”,在瑞濠安置点一共有71位,他们主要为安置点3795户17398人做服务工作。这样算来,她要负责3个单元72户。作为“楼长”,董志莲的主要职责是调解邻里矛盾、管理楼栋的卫生,大家遇到大大小小家庭琐事,也都会来找她帮忙,她从不推脱,总是想尽办法解决问题。 我问她,这么多户,有事都找你。你能解决他们的问题吗? 她说,农民成巿民了,大家刚来时还真心慌得很。 我说,说说大家恐慌什么? 她说,一下子从农村搬进城市,有些人一时难以适应小区的生活环境,出门不带钥匙、打不开防盗锁,有的不会开网络电视,有的把鞭炮放进冰箱里,有的出门找不到回家的路等情况时有发生…… “搬迁后,我们接受群众咨询3万余人次;为群众开锁3000余次;开水关水1000余次;处理生活用电问题2000余次;处理矛盾纠纷500余次;护送群众回家500余次。”街道办主任吴太玺补充说。 大家都热情地围了上来,七嘴八舌地讲述他们自认为闹出的许多笑话!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笑声此起彼伏。 我也忍不住笑了起来,我说,这就是你们的恐慌讶!我看你们这是快乐的“恐慌”。 大家都哄地一声笑了。这笑声一阵阵传开去,几条街之外都能听见。这一张张快乐而幸福的笑脸,传递了一个非常明确的信息,他们的获得感、满意度是真实而令人信服的。如此灿烂的笑,是勉强不来的。 我的脸也灿烂起来,心思一下子飞到了花茂村。习近平总书记在那里曾感慨地说了两句话,一句是“怪不得大家都来,在这里找到乡愁了。”还有一句是“党中央制定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 当年我采访花茂村红色之家的村民王治强的时候,他笑起来像一朵向日葵,他指着习近平总书记坐过的农家椅子说:“习近平总书记就坐在这里,他说我们是哭还是笑的时候,在场的乡亲们都笑开了花。” 此时,我感觉到我们大家都笑得像一朵朵向日葵,党中央的政策像太阳的光辉照耀着我们。 乡亲们有了这样幸福的笑容,那么,这样的眼见为实,这样的笑,怎能不震撼人心!感人肺腑!!那么,我们坚信百万党员干部下乡实施精准扶贫是深入人心的伟大工程,他们的辛苦指数,换来的是老百姓真真切切的幸福指数。 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核心理念,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 在正安县瑞濠安置点,我眼见为实,县委县政府正是以搬迁群众所需为导向,以解决群众的就业和创业为重点,不断完善移民后续扶持帮扶机制,有效破解了搬迁群众不敢来、不想来、如何住、如何富等难题;让居住在深山中的贫困群众搬迁出大山,使群众的生活得到了改善、生存得到了保障、获得了真正的实惠。 为了确保贫困户能顺利入住,当地政府实行了这样一项优惠政策:每名搬迁人员只需自筹资金2000元,就可以搬进人均面积20平米的新房,入住一段时间后,还可以获得房屋的产权。房屋已经装修完毕,电视、冰箱、空调等家电一应俱全,人们可以直接“拎包入住”。 正安县瑞濠移民安置点作为遵义市规模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居住着来自20个乡镇的1.7万余名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占95%。要让大家“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说起来轻松,干起来并不容易。 搬迁是手段,脱贫才是目的。搬迁群众要实现一步住进新房子、快步过上好日子,不仅需要“扶上马”,还需要多举措再“送一程”。只有这样才能使“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不是一句空话。要做实,仅仅有工作激情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要有办法、能力和智慧。 有数据显示,目前瑞濠移民安置点实现每户至少1人就业,户均就业2人,远高于贵州省平均水平。2019年4月,瑞濠移民安置点被贵州省政府评为易地扶贫搬迁示范点。围绕就医、就学、就业、医保、低保、社保等方面,正安健全移民生活保障机制。当地实施“企业帮元、单位帮栋、干部帮户”大走访,共同助推“迁企联姻、迁地融合、千人帮扶”大融合。截止到目前,已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困难3000余个,提供就业岗位4000余个,解决土地流转1527亩。通过劳务输出、自主创业、开发公益性岗位等方式,就业率达到90.4%。安置点里有2055名老人,由于刚从农村搬进城里,生活反差较大,他们不知道该怎么打发时间。根据大家的需求,安置点建起了手工、合唱、广场舞、快板、乐器等12个兴趣小组,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帮助他们尽快融入城市生活。依托农民(市民)讲习所,利用电视、微信公众号、广场显示屏,丰富社区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让群众归属感、获得感有根有基,让搬迁群众尽快融入社区新生活。现在,群众的获得感正在从“田间地头,锄头背篓”向“唱歌跳舞,幸福生活”转变。 有笑声的地方,一定会让人流连忘返。虽然此时还不知道我该往哪里返。来到正安县时,并未在哪个宾馆落脚,说来就来了,不知不觉已三个小时过去,却仍然感觉意犹未尽。在这里遇到了很多新朋友,我们相谈甚欢,一时要走,还真有些依依不舍。不舍的新朋友们说:吃了饭再走。舍的我说:吃饱了!精神大餐呀!挥手告别的现在,正是下次重逢的开始,既然,我们共同拥有了一段快乐的时光,并成了朋友。这样的快乐,必将成为我们共同的记忆,而记忆正是我们回忆美好的源头。有了这样的源头,我相信总有再见的一天。我很期待,并慎重地重复,再见!再见!!再相见!!! 我希望,所言无虚,我明白,承诺就是债务,我坚信,一定会再来。离开了瑞濠移民安置点,我的脚步必须迈向正安县经济开发区,因为有一个承诺,我必 须去兑现。 (请继续看第三节) 欧阳黔森:湖南隆回人,一级编剧,二级教授、贵州省核心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博士生导师。现任贵州省文联主席、贵州省作家协会主席、贵州文学院院长;第十一、十二、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先后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长、中、短篇小说五百余万字。有长篇小说《雄关漫道》、《非爱时间》、《绝地逢生》、《奢香夫人》及中短篇小说集等十部。编剧并任总制片人的电视连续剧有《雄关漫道》、《绝地逢生》、《奢香夫人》、《24道拐》、《星火云雾街》、《伟大的转折》、《花繁叶茂》;电影《云下的日子》、《幸存日》、《极度危机》等十二部;曾四次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三次全国电视“金鹰奖”、四次全国电视“飞天奖”、二次全军“金星奖”、获三次国家广电总优秀剧本奖、以及省政府文艺奖一等奖等省部级奖五十余次,中宣部“全国四个一”人才,全国中青年徳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