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的力量 ——写在《中国西部茶海特辑》出版之际 文/罗文骅 思路决定出路,这在贵州茶业界正得到最好的诠释。从2005年秋到2006年春,“中国西部茶海”的问世和顺利实施,凝聚着贵州地方政府、茶叶科研机构和广大茶人的梦想,承载着业内人士无数的期望。 茶圣陆羽曾曰:“茶者,南方之嘉木也”。遵义东部的三县湄潭、凤冈、余庆是遵义东部茶叶经济举足轻重的版块,也是贵州茶叶发展的重点基地之一,他们的茶叶发展史和创业史同时也是浓缩了中国茶叶发展历史。 中国西部茶海的打造,将使湄、凤、余三县的知名度在全省乃至全国得到提高,为三县打造优质名牌产品,发展品牌经济奠定坚实的基础。“联合体”在发挥成员县特色品牌优势的基础上,强力推介和打造“中国西部茶海”地域品牌。在今后的5—10年间,每年定期选择一个主题,举办丰富多彩的茶事活动,做大做强“中国西部茶海”地域品牌,以品质战略为先导,发挥各自特色,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以规模优势,品牌效应抢占市场先机;以发展茶叶产业为突破,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村小康建设。整合贵州最集中的产茶大县资源和最权威的茶叶科研机构,在经济发展欠发达的贵州,这种战略性规划的提出和顺利实施势必将受到国内业内的关注。 贵州有着丰富的茶叶资源,众多的名茶,但茶叶资源大省不等于茶叶经济强省,名茶并不等于名牌,长期以来,家庭式、小规模、传统化的茶叶产销模式与茶业产业化生产、全球化经营间的矛盾以及茶业强势品牌的缺失已成为我省茶行业发展的障碍。我省茶业市场竞争力难以提升,难以应对茶叶全球化经营的挑战。要求我们必须按市场要求配置资源,关键是增强知识产权意识和品牌营销意识,尽快形成贵州茶业的名茶、名乡、名牌完整的品牌系列。 源远流长的茶文化背景,优质的自然生态环境、优良的生产品牌优势和科研基础,“中国西部茶海”的打造有了“天时”、“地理”、“人和”,打造“中国西部茶海”,开创了我省区域联合发展的新模式,为实现资源整合,实施品牌战略,规模发展提供新路子。为农民增收和新阶段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探索出一条符合本地区实际、可供借鉴的新路子,开创了从理论到实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型管理模式,为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构建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基脚。 在黔北茶区,具有远见卓识眼光的地方政府和业界领头人正把茶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完美结合,精彩演绎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传奇故事…… 在茶叶消费日益全球化、品牌化以及国内“东茶西移”的新经济形势下,湄、凤、余三县与省茶科所联合,率先打出“中国西部茶海”这张牌,着力打造“中国西部茶海特色经济联合体”这艘航空母舰,就无疑是很有远见卓识的一个举措。标志着贵州茶叶的品牌建设开始突破区域的限制,进入大手笔、品牌化整合营销时代。 2006年5月,第二届贵州省茶文化节暨2006年春茶交易会即将在贵州湄潭举行,海内外茶人的目光再次聚焦资源大省——贵州和“中国西部茶海”。作为贵州首家茶文化专业刊物,《茶韵》希望能成为黔茶发展和推广茶文化的助推器。为此我们特地以选择了“中国西部茶海”作为创刊号的主题策划,力图通过《中国西部茶海特辑》全面展示反映遵义尤其是湄、凤、余三县的过去未来和现状,展示“中国西部茶海”在新的经济形势下所彰显的勃勃生机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关注正在崛起的贵州茶叶品牌的成长足迹。 茶叶产业的发展已进入营销时代和品牌消费的时代,在这个讲求理性的时代,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日,我们只有善于学习和研究,才能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我省近几年来在茶的生产量和消费量上增长迅速,在茶的消费结构上也日益多元化,然而,这些年来,我们曾得到一个个经验教训,只注重种植,忽视了营销,茶的市场营销和品牌建设却还不尽如人意。 品牌就是先机,就是商机。要做大做强遵义茶产业,发展茶经济,要打好中国西部茶海这张牌,还应该在“品牌”和“文化”四个字上下功夫,通过整合“茶文化”这个载体,打造一个独具特色的茶叶品牌。“中国西部茶海”的出笼及顺利实施不仅仅是贵州茶界的希望,更是整个中国茶界的希望。 茶产业被称为21世纪最有发展前途产业之一,茶叶消费市场蕴涵着无限商机,茶叶的产业链在不断延长,等待着更多的掘金者。与时俱进、整合品牌、居安思危是科学的态度,才是对现实的真正尊重,也是对自身使命的一种责任。 我们盼望,有更多的有识之士来关心贵州茶产业的品牌发展以及茶文化的推广,共同推动贵州茶产业的健康发展。 2006年5月8日 (附注:二00六年三月,职业品牌策划人、传媒撰稿人罗文骅应贵州省茶文化研究会邀请,策划编辑贵州省第一本茶文化专业杂志《茶韵》创刊号(该杂志于2006年5月精彩亮相中国西部春茶交易会暨贵州省第二届茶文化艺术节,受到全国各地客商的欢迎),并参加由省茶文化研究会发起的贵州省政协办公厅2006年1号提案<关于加快贵州茶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讨论。罗文骅同志应邀为该杂志撰写创刊号主题策划文章,该文为杂志出版的编后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