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湘黔网 首页 盛世湘黔 湘黔头条 查看内容

中国裸捐第一人余彭年追悼会 60亿资产“裸捐”

2015-5-9 20:48| 发布者: cnxqw| 查看: 32601 |原作者: 戴鹏 于振宇|来自: 华声在线

摘要: 中国裸捐第一人余彭年追悼会 60亿资产“裸捐” 5月7日晚,娄底市民自发来到孙水公园参加悼念活动。 邹雄华 摄 余彭年,本名彭立珊,出生于涟源杨市镇,知名港商、著名慈善家。在家乡,余彭年捐建过涟源立珊中学、 ...

中国裸捐第一人余彭年追悼会 60亿资产“裸捐”

5月7日晚,娄底市民自发来到孙水公园参加悼念活动。 邹雄华 摄

余彭年,本名彭立珊,出生于涟源杨市镇,知名港商、著名慈善家。在家乡,余彭年捐建过涟源立珊中学、长沙五一广场地道工程、长沙火车站彩灯喷泉、彭立珊救护中心,当然,还有立珊公交专线。5月2日,余彭年辞世,享年93岁。

■记者 戴鹏 于振宇 深圳报道

华声在线-三湘都市报讯 5月7日上午,深圳,太阳突隐,阴云密布,大雨骤起。

“这是为彭老送行。”殡仪馆门前,来自湖南益阳的追悼者刘卓,看着天上落下的雨水,流下了眼泪。

此时,湘籍慈善家、香港知名企业家余彭年追悼会正在深圳殡仪馆大礼堂举行。

三湘都市报记者在深圳,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受助者一起深深缅怀、感恩余彭年先生。本报敬献花圈并撰写挽联,缅怀逝者。

追悼会后,余彭年长孙彭志兵宣布:将严格执行老人遗嘱,“裸捐”其全部资产,用作慈善。

现场

生前资产全“裸捐” 胡润感慨:了不起

7日上午,深圳市殡仪馆大礼堂内外,400余花圈挽联,800余人现场吊唁。

追悼会后,余彭年长孙彭志兵召开媒体见面会。

他表示,余彭年生前资产初步估计为60亿至80亿(注:港币),具体数据仍在统计。根据余彭年遗愿,家属均不继承遗产,其所有资产将全部用于慈善事业。

余彭年生前已将所有资产委托香港瑞士信贷银行管理, 成立“余彭年信托”,彭志兵担任资产监护人。老人辞世后,所有资产以及此后产生的利润,都不得由家属支配。目前,余彭年信托主要的慈善项目是“彭年光明行动”和支持全球教育发展。而光明行动是余彭年“最满意的一件事”。2004年起,他已连续十年出资,为全国贫困白内障患者做了30万例手术。

余彭年生前说,要继续加大对湖南的慈善项目投入。余彭年信托委员会委员徐滨表示, “余老曾告诉我,自己对家乡湖南的感情,是任何地方都无法替代的,重点要放在湖南。”

“胡润百富”创办者——英国人胡润也现场悼念,忆及初见余彭年的情景,他说:“当时余先生说要‘裸捐’,我不相信。但今天,他真的做到了,他是一位了不起的慈善家。”

湖南省委统战部副部长陈潇出席吊唁,他亦是余彭年先生善举的受益者。陈潇在湖南大学求学时,余彭年捐赠的立珊专线记录了陈潇的青春岁月。

“老先生是湖南人的骄傲,我们失去了一位大爱大德的慈祥长者。他‘裸捐’做慈善,大爱之路,敢为人先。”陈潇说。

悼念

百余娄底籍老乡送行 “他是一面旗帜”

5月4日,余彭年家人发布讣告,7日将在深圳市殡仪馆举行余彭年的追悼会。此后,又传出消息,余彭年将在深圳大鹏湾下葬。

连日来,在深圳、东莞、惠州和广州的湖南娄底籍同乡的微信中,悄然开始了一场赶赴追悼会的“接龙报名”。

活动发起人吴立新说,因余彭年是湖南娄底老乡,他们想在6日上午9点整,在彭老追悼会前一天,召集娄底老乡在深圳市殡仪馆,用家乡的风俗为老人送行。

“锣鼓响起,鞭子放起。余老虽然不能落叶归根,但在他乡,我们依然用家乡的风俗,为这位德高望重的老人送行。”吴立新说。

倡议一发出,娄底(深圳)同乡会、冷水江(深圳)商会等多个在深圳的娄底老乡组织,纷纷响应,仅仅一天,103名湖南娄底籍老乡报名参加。

因布置场地和公共秩序等原因,6日上午的这次悼念活动,被迫临时取消。但7日上午的追悼会上,这些老乡仍自发组织前往殡仪馆吊唁。

肖力在东莞经营一家物业公司,老家是与余彭年老人同地——湖南涟源市杨市镇。他早早地推掉了这两天所有的活动和工作安排,早上6点起床,驾车赶往深圳参加追悼会。他说:“在东莞打拼十余年,我都是靠余彭年的励志故事坚定信念,渡过难关,他在我们心中就是一面旗帜。6日的活动虽然取消了,但不管多远,不管多忙,我都应该来送他最后一程。”

网友缅怀

永远的彭立珊,永远的“立珊专线”

娄底眼科医院发微博:5月4日晚,医院一楼大厅,全体医护人员、立珊光明行动受益者、市民自发参与缅怀中国首善余彭年(彭立珊)老先生活动。该医院为缅怀余彭年延续善行,将免费医治300名白内障患者。

云朵朵123456:从长沙城东火车站一路向西,跨越湘江,瞭望橘子洲,绕岳麓山穿过湖大、湖师大,停于中南大学。永远的彭立珊,永远的“立珊专线”。

诗欣:读书时候就知道彭立珊先生的名字了,他的慈善深入人心,感恩家乡有这样一位慈善家,祝老人一路好走。

娄底连线

上千名群众自发组织悼念彭老

5月7日晚,湖南娄底,上千市民自发聚集在孙水公园,手捧鲜花、点亮蜡烛,以诗歌、祭文、歌曲等沉痛悼念余彭年先生。

19点,夕阳的最后一丝余晖落下,络绎不绝的市民纷纷来到孙水公园,将各自准备的蜡烛组成心型,围成一个大大的圆圈后低头默哀。彭立珊的遗像在烛光中渐渐清晰。当娄底市慈善志愿者服务队《祝福》的歌声响起时,人群中已有人在哽咽。

“虽然我们未曾谋面,但彭立珊为家乡做好事、办实事的事迹我早有耳闻。立珊先生真的很伟大!”市民谢女士动情地对记者说。■记者 谢能武

受助者

“没有他,哪有现在的我”

追悼会上,彭格抱着不满3岁的女儿嚎啕大哭。女儿手中捏着白菊,彭格哭着给女儿讲老人的故事,“我希望孩子能从小学会感恩,学会帮助他人”。

彭格,是余彭年在娄底资助教育事业的受益者。1999年从涟源立珊中学毕业后,她来深圳打拼,现在是一名瑜伽教练。

7日上午,彭格和丈夫肖平志带着女儿到殡仪馆为余彭年送行。她说,当年,如果没有立珊中学,自己将没法读完中学。此后,她时刻关注着余彭年的消息,每当读到他的善举,总情不自禁流泪。

如何悼念恩人?彭格和丈夫商量,除了带女儿去现场吊唁外,最好的追思便是传承余彭年用心做慈善、用博爱回馈社会的精神。

远悼者

见他第一面,也是最后一面

一身黑纱,手捧白菊,这两天,湖南益阳的刘卓都出现在深圳殡仪馆前。

她从未与余彭年谋面,但从媒体和网络上却了解了他许多感人的事迹,印象最深的是余彭年先生曾多次说的“宁可我助天下人,不愿天下人助我”的慈善心怀。

余彭年这句感言的前半句是慈善为怀、扶危济困的大爱,后半句则是老人对自己奋斗拼搏、勤勉自强的要求。刘卓表示,余彭年是过过苦日子的,创业初期他曾在香港露宿街头。但余彭年没有被世俗的财富观左右,他敢为人先,大爱大舍,做华人首位“裸捐”慈善家。

“我就是想来追悼会上吊唁他,不由自主。和他见第一面,也是最后一面,送他最后一程。别说连跑两趟,就是二十趟,也没有关系。”刘卓说。

已做母亲的刘卓拍下许多追悼会的照片,还专门联系治丧委员会领了一套余彭年生平的资料。刘卓说,“我要带回去珍藏,等孩子大一点,我要给他细讲这个老人的故事。”

他做慈善大方,对自己却很“抠”

彭立珊涟源往事:每次回家,接待每桌不能超过150元,剩菜会打包带走

因年久失修,彭氏祖屋内布满青苔,潮湿阴暗,一片衰败。背后便是彭立珊捐资兴建的立珊中学,“百年树人 立珊当先”的标语激励学生奋发图强。 赵玲摄

5月6日,梁跃卿老人追忆儿时往事,“我和彭立珊一同长大,小时候关系好得很!”谢能武 摄

在老友阳花萼心中,彭立珊做慈善很大方,对自己很“抠”——每次回乡,彭立珊都会提出,接待的饭菜每桌不能超过150元,住宿费每晚不能超过100元。“每次只要有剩菜,他都要打包带走。”阳花萼说。

■记者 赵玲 叶子君 谢能武 王安琪

5月5日,立夏前日,一地新绿,75岁的彭文雄赤着脚丫,使着锄头在土豆地里侍弄。

说起堂兄彭立珊(后改名余彭年),彭文雄停下,杵着锄头频频点头,“他大大方方,对乡亲们好”。

几百米开外,立珊中学的放学铃声响起,学生们相互嬉笑着走进食堂。这所彭立珊捐资兴办的中学已有26年历史,有如振翅雄鹰,俯瞰着山坡下紧挨着的一排土坯房。这排布满青苔、屋角坍塌的土坯房,正是当地彭氏家族的祖屋“静养堂”。

除了正门门廊上由彭老在1993年题写的牌匾,祖屋已破败不堪,只一个外地人借住。静养堂内,几只鸡鸭踱步啄食。

彭老只惦念着故乡的孩子,却未曾想过修葺祖屋。曾有人要为他重修老宅,他未应允,甚至将部分宅基地捐出建校。

乳名彭求全

涟水河上有一拱蓝溪桥,桥头左边,有一栋古老而别致的三层木板房,房子基脚下保存着一块写着“亚浴德堂”的石碑。

彭立珊就出生在这间昔日的店铺里。他有一哥一姐,家中排行老幺。父亲彭麟阁先是开了这家“亚浴德堂”的印染铺,后转行开米行。

“我们一同长大,小时候关系好得很!” 94岁的梁跃卿老人,戴着一副黑框老花镜,背脊微偻,却精神矍铄。他长彭立珊一岁,两人不仅是玩伴,也是私塾同学。

90年前,梁彭两家仅隔着两三间铺子。

“彭立珊乳名叫彭求全,他父母希望他全面发展。”梁老回忆,他们一起玩耍,每天晚饭后,就吆五喝六喊上小伙伴,一起到涟水河的石头缝里摸泥鳅、抓螃蟹。十三四岁,他们同在陈新界先生和刘禹明先生办的私塾里念书。

“先生手里有根竹片片,他念一句,我们读一句,背不得书、不听话就要挨打。”竹片片实为戒尺,梁老回忆,当时他和彭立珊没少挨过先生的打。

六十岁返乡

私塾时光仅有四年,随后两人同念了两三年“新学”,便不再读书。梁跃卿在家开了一旅店,而彭立珊则搬至涟水对岸开了书店,生意很不错。

两人再次见面,是1982年。

这一天是彭立珊60岁生日,也是他阔别家乡数十载后,第一次回到涟水边。当天,他在涟宾饭店摆了40桌酒席,亲自邀请梁跃卿等故友出席。

梁老记得,旧友相见,两人紧握双手,情绪激动,“没说什么话,但都很开心”。

生日宴上,彭立珊没有接受任何礼金。相反,为回馈父老乡亲,他为每一位到场者发了10元红包。

1984年4月,涟源遭受冰雹灾害,彭立珊立马返乡,捐赠100万。

那一次,梁跃卿等伙伴们和彭立珊在蓝溪桥边合影留念。

含泪谢乡亲

听闻彭老辞世,刘倩心里很难过。

这源于他和彭立珊在2011年的一次会面。当时,刘倩作为涟源市商务局的退休干部,与另外两人前往深圳拜访彭立珊,“我们特意带了彭老爱吃的冬笋、霉豆腐、腊肉、福姜、雪花肉丸。”

得知家乡人来访,彭立珊立刻让秘书安排住宿,并邀他们共进晚餐。“彭老先生说,很对不起,又有些年没回涟源了,谢谢家乡人带了这么多土特产。”

深圳三天,彭立珊陪着刘倩等人吃了5次饭。饭桌上,彭立珊谈起往事:1919年,涟源大水,彭立珊父母和四个哥姐被冲走,只有父母二人被船夫救下。父母回到家后,发现房子早已沦为废墟。“在最困难时,涟源乡亲帮我父母重建家园,非常好德。”刘倩记得,彭立珊说此话时眼泛泪光。大水三年后,彭立珊出生。

彭立珊对刘倩说,“这一辈子,我赚的钱不会留给子孙,要全部贡献给社会,做慈善。”

这是他那句著名的慈善宣言的“翻版”:儿子强如我,留钱作什么;儿子弱如我,留钱作什么。

讲述

亲助孤老

为全市孤儿、老人发红包,彭立珊做过两次。无论到哪个村,他都亲自发。

——讲述:彭长华 涟源市杨市镇官庄村原村支书

1995年至2005年,彭长华担任涟源市杨市镇官庄村村支书。1997年,他第一次见到了乡亲口中盛传的彭立珊先生。立珊中学建成后,彭立珊曾数次前往参观。彭长华见到他当天,恰是彭立珊再度探访学校的日子。静养堂内,乡亲们密密麻麻地围着老人。彭长华挤进人群,向彭立珊汇报村里情况:官庄小学需要维修,水田灌溉也缺少电排,水坝也没有修缮款。彭立珊全部应允下来,经费不久就落实了。

2001年,彭立珊捐资100万,为整个涟源的每名孤儿、五保户及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发400元红包,派发就在立珊中学大礼堂。

陪奶奶领红包的彭新年当年不到30岁,他清楚记得,彭立珊气色很好,容光焕发。“他站在台上,工作人员每报一个名字,他就亲自将信封发到他们手中。这么大年纪的人了,一直站到结束。”彭新年的奶奶不仅领到了红包,还获赠了一件军大衣。

“打包抠门汉”

每次回乡,彭立珊都会提出,接待每桌不能超过150元。剩菜都要打包带走

——讲述:阳花萼 涟源市原市委书记

涟源市原市委书记阳花萼与彭立珊交情深厚。每逢彭立珊回乡探望,他总会亲自陪伴在身旁。

在他心中,彭立珊做慈善很大方,对自己很“抠”——每次回乡,彭立珊都会提出,接待的饭菜每桌不能超过150元,住宿费每晚不能超过100元。“每次只要有剩菜,他都要打包带走。”阳花萼说。

一次,阳花萼前往深圳找彭立珊办事。在彭年大酒店49楼的办公室内,彭立珊接待老友。“他特意开了一瓶好酒招待,但每次就倒一点点,就着一盘花生米边聊边吃,酒瓶放在另一边。”阳花萼终于忍不住了,向彭立珊开玩笑:“这么一点点喝,我可就止不住酒瘾了。”彭立珊这才“大方”地把酒瓶挪到他跟前。

“等你回家,我们穿上老校服送你”

彭老花了数年建了一所改变无数人命运的学校,他亲自选址、选树、选老师

5月7日晚上,娄底市上千名群众自发来到孙水公园参加悼念彭立珊先生的活动。 邹雄华 摄

“他对办学要求十分严谨,对学生和老师都有严格要求。”

——立珊中学首任校长彭载锡

■记者 赵玲 叶子君 谢能武 张文杰

在涟源连接杨市镇与荷塘镇的210省道旁,一座“立珊中学”红色牌楼格外醒目。

迎着斜坡往上走,朗朗书声隐隐可闻。

这所由彭立珊(后改名余彭年)捐赠兴建的学校于1989年竣工,当年彭立珊亲手题写“立珊中学”四个字。

认真

亲自选址、选树建学校

提起彭立珊,老友阳花萼用了三个字总结对他的印象:“蛮认真。”

1984年,捐助抗击涟源冰雹后,彭立珊决定在涟源捐资建一所中学,选址官庄村,只为能最大地惠及家乡。

阳花萼回忆,“他不止建学校,还要建花园式的学校,每一分钱都要用在刀刃上,我们不敢懈怠。”

阳花萼亲自陪同彭立珊选树苗,“要哪些树,多少钱,种在哪里,他都有要求,亲力亲为。”随后,上千棵水杉、杜鹃、白玉兰等树种按定点的石灰标记处进行栽种。

彭立珊花费近3年,建成了在当时堪称“教学标杆”的立珊中学,包括一栋主教学楼、两栋职工宿舍、两栋男女学生宿舍和一栋食堂。

至今谈起,阳花萼眉宇间仍有骄傲:“那应该是涟源乃至娄底最好的学校。”

1986年,时年32岁的姚国平入校任教。此前,他在临近的太和中学教书。当姚国平正在太和中学的宿舍里备课,一位戴礼帽穿夹克的老人推门朝里望,“事后,我才知道这位笑容可掬的老人就是彭立珊,他是专程为筹办立珊中学到太和中学考察的。”

当时,彭立珊有两位亲属也在学校任教,彭立珊特意要求校长彭载锡对这两位亲属不能区别对待。

低调

“以后别搞列队欢迎”

“严格,严谨,细致。”彭载锡与彭立珊接触不多,却对老人印象深刻。

1990年,彭立珊第一次来到立珊中学,查看这所倾注他心血的学校。学校特地组建了仪仗队,排了节目。

此后在办公室举办的座谈会上,彭立珊郑重地说,“以后别这么搞了。”桌上的招待水果,他一点未吃,反而在校长宿舍,剥了几粒煮花生,因为“我们告诉他,这是从桥头河带来的。”

每一次到学校,彭立珊在询问了学校情况后,并不多言,“他会围着学校转一圈,每个地点都会跑一遍。”

而首站通常都是学生食堂,“他会用手指到厨房切菜的案板上摸一摸,桌面上擦一擦,看看有没有灰。”彭载锡说。

原则

为了公事:亲戚坐远点,校长坐近点

现任校长卢运辉与彭立珊的见面,是2005年在深圳,“为了接收老人捐给学校的40台电脑。”

和卢运辉前往的还有彭立珊的一名亲戚。一进门,卢运辉想着让老人和亲戚先拉家常,于是他选坐稍远的座位。“刚坐稳,彭先生就让我和那位亲戚调换座,指着我说‘校长坐近点,先聊学校的事’。”这一聊就从晚上10点聊至凌晨1点。

中途,彭立珊问卢运辉“抽不抽烟?”卢运辉答:“抽!”老人只让人递上烟灰缸和火柴。卢运辉迄今想来还不好意思,“我当时还以为他会让人递给我一包烟哩,细节可见简朴!”

次日,卢运辉应老人要求查看电脑,“40台电脑都被摆在办公室的圆桌上,全开机运行,让我验收。事后他又安排人用木板打包,运到学校。”这让卢运辉十分惊讶和钦佩,“彭先生做事太细太严谨了,只要经他手,你就大可不用太操心。”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