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鹅毛在贵州大山里引发的“蝴蝶效应” 作者 周燕玲 生长于贵州大山里的白鹅,或许没有料到,有朝一日它的羽毛可以“飞”向世界,销往60多个国家和地区。 图为锦屏县养鹅基地。 杨晓海 摄 8月的贵州省锦屏县,放眼望去满目青山苍翠。年过五旬的杨海香皮肤黝黑,每天在山里负责近千只鹅的生活起居,农民变工人的她每个月固定有3200元(人民币,下同)收入。 图为锦屏县养鹅基地。 杨晓海 摄 投食间隙,杨海香打趣地说道:“以前养鹅都是拿来自家吃,现在的鹅全身都是宝,看护马虎不得。” 大白鹅“身价”看涨,还得从它的羽毛说起。自然环境优良且水源充足的锦屏县,很早就有养鹅的传统,但一直不成规模。2017年,通过当地政府招商引资,全球最大的羽毛球生产企业——亚狮龙集团进驻锦屏,鹅毛就此引发一场“蝴蝶效应”。 图为羽毛球生产车间。 周燕玲 摄 距离杨海香工作的养鹅厂20公里外,上万平方米的羽毛球生产基地机器轰鸣,每天3000多公斤鹅毛经过热水清洗后需要高温晾晒,500多万片鹅毛铺满一地,犹如一张白色地毯,一眼望不到头。 图为工人在整理鹅羽毛。 周燕玲 摄 洗毛、晒毛、烘毛、分级、弯拱、插球、扎线……一片片洁白的鹅羽毛经过38道工序后,就变成了一个个结实而又轻盈的羽毛球。 图为羽毛球生产基地。 杨晓海 摄 “一天生产12万个羽毛球,每天需要15万只鹅的羽毛。”羽毛球生产基地负责人胡兵告诉记者,一只鹅身上有14片鹅毛可制作羽毛球,目前锦屏本地的鹅毛供不应求。 胡兵坦言,目前亚狮龙集团的羽毛球产量大概占全球的25%,贵州这家公司产量占整个公司的百分之四十,这样算起来,全球每10个羽毛球就有一个来自于贵州锦屏。 2020年,锦屏有300万只鹅“献身”于羽毛球生产。鹅毛有着落了,被拔毛之后的鹅,又该何去何从。 图为鹅肉加工厂。 杨晓海 摄 “没有一只鹅被白白浪费掉,且身价倍增。”锦屏县农业农村局局长谭元文说,自羽毛球生产基地建好后,锦屏大力发展鹅养殖并谋划鹅的“下半生”。 谭元文说,鹅肉、鹅油、鹅肝、鹅血等具有极高的食用营养价值,鹅羽毛、鹅裘皮是高档的羽毛球、羽毛制品原材料。 在羽毛球生产基地对面,记者看到一家鹅肉加工厂,除了生产车间外,还配套建设有屠宰场、冷链库等。每天,上千只鹅被加工处理成风鹅以及盐水鹅,销往中国各地。 图为鹅孵化养殖基地。 杨晓海 摄 4年来,深居大山里的锦屏,已形成上游种鹅饲养、种蛋孵化、林下生态鹅养殖,中游商品鹅屠宰加工、羽毛球生产、羽绒制品等精深加工,下游羽毛球体育赛事及休闲康养活动等体育产业的“三产融合”产业链。 目前,锦屏县生态鹅全产业链年产值达10亿余元,实现稳定就业674人,带动该县1300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一场由“鹅毛”引发的“蝴蝶效应”,正在让“藏于深闺”的白鹅走进世界,助力乡村振兴。(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