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瞰贵阳经开区。 贵阳经开区/供图 贵州玖行能源生产车间生产线。 近年来,贵阳经开区紧紧围绕打造千亿级开发区、建设“贵阳南部现代产业新城”这一目标定位,紧抓“强省会”行动机遇,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坚持以城聚产、以产兴城、产城融合,加快建设一座产城人互动共促、生态生产生活深度融合的宜居宜业现代产业新城。 通过“引”“育”,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制造、新能源汽车等“两主一特”产业加快发展;同步优化软硬环境,加快打造有利于产业发展、有利于城市建设、有利于增进民生福祉的发展环境,营商环境不断优化,为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提供了坚实保障;坚持高质量发展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南北区域一体化建设进程加快,产城融合步伐提速。 产业篇 规模不断壮大 结构不断优化 走进贵阳经开区,到处可见正在建设中的项目,仅12月投产的就有两个。 作为贵州省“1+8”国家级开发创新平台之一,贵阳经开区不仅是贵阳实体经济发展“主战场”,更是贵阳促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然而此前,贵阳经开区北城南园的发展布局导致产城缺少互动,阻碍了贵阳经开区的发展。 如何破题?2019年9月,贵阳经开区按照中央、省、市加快推进开发区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政策机遇,充分调研、系统谋划,定下了未来一个时期的发展定位和目标:打造千亿级开发区、建设贵阳南部现代产业新城,到2025年,初步建成贵阳南部现代产业新城,成为千亿级开发区和更高能级的国家级开放平台。 目标拟定后,贵阳经开区高标准编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产城融合提升规划(2020——2030)》,从战略部署、产业布局、生态格局、交通组织、配套设施等多方面推进各项工作,全力补齐城市建设短板、产业发展短板,促进以城聚产、以产兴城、产城融合。 贵阳经开区围绕“两主一特”产业体系,突出壮大工业项目地位,全力开展产业大招商,重点引进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制造、新能源汽车,以及健康医药、现代服务业等产业项目。 为确保招商的精准性,贵阳经开区对主导产业进行梳理,制定了电子信息制造产业链、工程机械产业链、航空航天产业链、汽车产业链、氢能源产业链、健康医药产业链“两图两库两池”,强化精准招商,精准引进了航天江南智能制造基础件产业集群项目、贵阳浪潮大数据产业园等一批建链、补链、延链、强链的关键项目、带动性强的大项目、成长性高的好项目。 产业要发展,不仅要精准引进外地好项目,还要高效培育本土好企业。贵阳经开区重点对规上工业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智能制造企业进行培育。为培育更多规上工业企业,贵阳经开区组织开展中小微企业遍访服务工作,全力做好联系服务和政策扶持,促进企业规模化发展;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促进企业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发展,帮助企业提档升级;通过培育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积极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促进工业企业提质增效。 通过“引”“育”并步,贵阳经开区工业产业规模不断壮大,结构不断优化,主导产业加快实现集群化、高端化、绿色化发展。 目前,该区先进装备制造业已初步形成以航天电器、航天控制、詹阳重工、盘江煤电等龙头企业为引领,以航空航天、工程机械及能矿装备为主导的产业集群,先进装备制造业共有规上企业40余家。 新能源汽车产业已初步形成以奇瑞万达、贵航股份、普天物流等龙头企业为引领,涵盖汽车整车制造和汽车零部件生产的产业发展体系,有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领域规模以上企业10家。 电子信息制造业加速发展,已集聚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工业企业10余家,产业发展呈现龙头企业引领示范、上下游配套初步集聚的发展态势。除了已有存量,目前,贵阳经开区还重点布局了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将成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增量。 服务篇 环境快速提升 功能更加完善 产业发展需要环境,城市发展需要环境。两年来,贵阳经开区围绕“环境”这个核心关键词,加快打造既有利于产业发展,也有利于促进城市建设和增进民生福祉的发展环境。 紧扣“产城融合”发展理念,贵阳经开区把功能区建设与人口集聚、城市发展有机结合,加快构建“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一体”的发展格局,致力于将贵阳经开区建设成为环境优美、产城互助、功能齐全、科技创新、宜居宜业的贵阳南部现代产业新城。 在硬环境打造方面,贵阳经开区打出的首套“组合拳”就是完善交通路网。2019年以来,该区强力推进开发大道等骨干道路建设,优化城市路网结构,完善城市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等,加快构建“两环六纵九横”区域路网体系,以更加立体的交通路网促产业快速发展。 如果路是“大动脉”,那么水电气讯等能源就是发展所需的“营养”。为给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提供更充足的“营养”,贵阳经开区制定了南部能源保障三年行动方案,加快推进南部新开发区域的水电气讯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做好南部能源保障,强化城市配套服务,为产业发展、城市建设提供充足高效的“能量”补给。仅今年以来,该区已启动南部能源保障相关项目20多个。 “硬环境”决定发展速度,而“软环境”关乎着发展的深度、高度。贵阳经开区从金融、政策、改革、人才等方面,不断强化产业配套服务,全力优化发展“软环境。” 优化金融服务。2019年底,贵阳经开区启动“1+2+3+N”产业金融服务体系建设。通过整合政府、企业、金融机构、中介机构等各方资源,不断丰富金融业态,建立了多层次的信贷供给体系,引导推动银行、基金、保险、担保等金融资源加速聚集,有力纾解了民营中小微企业融资痛点,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强化政策支撑。2020年出台《关于应对疫情共渡难关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十条措施》,从减免房租、专项资金补贴等方面给予企业真金白银的支持;出台《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关于进一步加快科技创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10条措施》,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进一步激发各类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2021年出台《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关于加快实现工业大突破十五条措施(试行)》《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关于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十条措施(试行)》等措施,为推进新型工业化,促进企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破除机制“顽石”。为加快破除阻碍发展的体制机制,打通发展的“任督二脉”。今年,按照省、市要求,贵阳经开区积极参考先进地区经验和规范,全力推进工业项目“标准地”改革,以改革促项目建设、促招商引资。目前,首宗工业项目“标准地”已正式推出。 建强人才队伍。贵阳经开区着力从引才、育才、留才、用才四方面,建强人才队伍,人才规模不断壮大,人才质量不断提升,各类人才总量达6万余人。今年,该区更是在全市率先推进重点产业人才和重大产业项目互动招引“123”计划,创新性地通过“人才+项目+金融”路演活动,吸引了来自全国的10个人才项目签约,促进引进一个人才、带来一个团队、落地一个项目、带动一个产业,为“两主一特”产业的发展、“强省会”行动的实施提供强大动能。 通过两年的建设,贵阳经开区的发展环境不断优化,“贵人服务”品牌不断擦亮,成为招商引资、招才引智的重要保障。 民生篇 厚植民生福祉 “三感”持续增强 高质量发展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贵阳南部现代产业新城”启动建设后,贵阳经开区南园北城的旧格局被打破,南北区域一体化建设进程加快,产城融合步伐提速。 在“三改”工作中,该区通过城市棚户区改造、老旧小区改造、背街小巷改造工程,加快改造老城区建筑密度较大、使用年限久、房屋质量差、建筑安全隐患多、使用功能不完善、配套设施不健全的区域;对建成年代较早、失养失修失管、市政配套设施不完善、社区服务设施不健全、居民改造意愿强烈的老旧小区进行改造;加大停车设施供应,逐步启动停车场建设项目,适时启动相关区域及公交接驳站停车场建设。 通过环境的优化、产业的牵引,“贵阳南部现代产业新城”的建设不断实现引流量、聚人气。再加上贵阳经开区加快引进了一批生活性服务业重大工程,引导生活性服务业科学布局,全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使得该区聚人气、广招商、兴产业的“磁场”越来越强。 2020年,经开吾悦广场综合体项目落地;2021年,贵阳第四座万达广场在经开区开业……看中了贵阳经开区发展潜力、动力和活力,贵阳融创城、万科·观湖等多个居住项目也相继落地,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城市发展活力,提高城市发展品质,增强城市对人才、企业的吸引力和吸附力。 此外,贵阳经开区以产业引领部署新的功能区,加速了小孟工业园所在的翁岩村、王宽村、陈亮村等村镇的城镇化进程和质量,民生福祉不断增进。 “开发大道变宽后,环境也变得更好了,家门口小黄河的水也变得更清澈了。”翁岩村村民石明伦说。 变化的不只居住环境,翁岩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刘林告诉记者,随着贵阳经开区引进项目和企业的建设投产,群众在家门口就可以在企业上班,月收入在4000元左右。 为民谋福利,发展为人民。为建设品质更高的产业新城,贵阳经开区不断补齐医疗、教育等短板。目前,经开一中、贵阳经开区人民医院等民生配套项目正在建设中,计划2022年投入使用。 目标要一锤接着一锤敲,发展要一年接着一年干,贵阳经开区在建设“贵阳南部现代产业新城”的目标上已实现良好开局。站在新起点,如何紧抓“强省会”行动机遇,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实现“产城人”深度融合,贵阳经开区正奋笔疾书,全力书写产城融合的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黄菊/文石照昌/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