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天荒”是个人人熟悉的词语,指从来没有出现过的事。说起这个俗语的来历,与湖南第一个进士刘蜕有关。 刘蜕,字复愚,自号文泉子,荆南(今属湖南)长沙人,生活在晚唐时期。刘蜕的父亲淡泊名利,颇有魏晋名士之风。他对儿子也没什么要求,想不想得到功名都只随刘蜕的兴趣。刘父的作为受到当时卫道者的批评,可他依然我行我素。后来,刘父乘一叶扁舟,出没于湘江之上,以垂钓自娱,最后竟不知所终。 刘蜕完全不同于父亲,他一心想博取功名,出人头地。那个时候,科举选拔人才成为风气,读书人争相走这条道路,刘蜕当然也不能例外。可唐代的湖南,还是个经济很落后的地方,文化教育水平也不高,每年到京城参加进士考试的人总是名落孙山。刘蜕从小天资聪颖,得益于父亲良好的教育,很早就考中了举人。唐宣宗大中四年(850),刘蜕参加进士考试,一举及第,喜讯传来,湖南人欢欣鼓舞,称他为“破天荒”。 当时主政荆南的是魏国公崔铉,他也为刘蜕中榜高兴,派人送给他七十万贯“破天荒”钱。刘蜕是个很有骨气的人,他不认同“破天荒”之说,在给魏国公的回信中说:“一千里外,岂曰天荒?”意思是说湖南并不是“天荒”之地,考中进士也不值得炫耀,并谢绝了这七十万贯钱。 刘蜕学识渊博,才华过人,在朝廷里是得到大家公认的。宰相裴休很喜欢古玩,是个古玩收藏家。山东曲阜有个农民,在耕田的时候偶然发现一件器皿,肚子很大,样子很丑,壁上刻有九个篆体字。农民觉得这件器皿很珍贵,于是把它交给了曲阜的地方官。地方官也不识这几个字,找了个博学的人一问,原来这几个字是大篆,写着:“齐桓公会于葵丘岁铸。”地方官投宰相所好,便把它送给了裴休。裴休看到是春秋时的器物,如获至宝,珍爱有加。 一次,裴休洋洋得意地把它拿给门生们看,门生个个赞不绝口,只有刘蜕看后冷冷地说:“这件器皿看起来很古朴,但它的来源很可疑,应该不是春秋时候的器物,而是近代人伪造的东西。”裴休见刘蜕诋毁他的宝物,很不高兴,质问道:“你这样说有什么根据吗?”刘蜕回答,他研究过《春秋》,“会于葵丘”是指春秋齐国国君姜小白(谥号齐桓公)确立霸主地位的“葵丘之盟”,这是姜小白生前的事情,怎么会在这年铸造的器物上就用到他死后才会有的谥号呢?裴休一听,恍然大悟,当即叫人把器皿打碎,然后和门生们举起酒杯,痛饮而散。 刘蜕虽然是个“破天荒”的人,可仕途并不顺畅。在朝廷里先任中书舍人,后任左拾遗,官职都不高。拾遗的职责是批评皇帝的过失,刘蜕很是敬业,经常毫不留情地批评皇帝,惹得皇帝老大不快。 唐宣宗十分倚重宰相令狐绹,把朝廷的政务大事都交给他处理。刘蜕认为令狐绹是个阴险小人,不时揭发他的短处。一次,刘蜕向宣宗密奏一本,揭发令狐绹的儿子未经地方选拔而直接参加科举考试的事。在唐代,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要先地方选送,称之为“解送”。所以,刘蜕称令狐绹的儿子叫“无解进士”。此外,刘蜕还举报令狐绹的子弟受贿的事,说在光天化日见到有人往他的子弟家送金子。宣宗接到密奏,并没有做出处理,只是告诫令狐绹要谨言慎行。 令狐绹打听到是刘蜕举报了他,对刘蜕怀恨在心,一心要报复他。刘蜕平时对自己要求很严,想找他的茬子不容易,令狐绹就派了一名心腹去给刘蜕当秘书,找机会搜集刘蜕的黑材料。刘蜕是个憨厚的人,没想到令狐绹会用这样的诡计,对这个秘书毫不设防。后来,家乡有个举人找刘蜕帮忙,要刘蜕帮助他考上进士。以刘蜕的职务,是帮不上忙的,可是看在乡情的分上,刘蜕破例接待了他。秘书这下抓住了把柄,向朝廷揭发刘蜕受贿十万。其实,刘蜕连七十万都没有放在眼里,怎么会受贿十万呢?但令狐绹把持的朝廷不问真相,把刘蜕贬为了华阴县令。 后来,刘蜕一直仕途不顺,但他痴情文学,成为唐代著名的散文家。 (文/马美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