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想一览隆回北面重镇司门前之风采,您只有登上田塅中的黄家山。黄家山如一卧狮,伏于兴隆与金潭之间,其右前方是丫吉山下大田连小田的孙家垅,左前方是土岭界下大山环小山的石桥铺。两地各有一条河,顺势而来,在黄家山下的花鼓潭相拥而抱,合成一都河(又名金水河)流向金潭。弯弯河道如青藤结瓜,串起金潭、孙家垅、石桥铺、兴隆四个大“肥瓜”。 不知多少个旭日东升的早晨,也不知多少个日落西山的黄昏,多少回乡的游子站在黄家山上,瞭望西高东低居丘陵与山区结合地带的家乡。他们静静地感受着,想象着,如阅一本大书,似看一幅巨画,任家乡的灵山秀水漾在心底,任故乡的沧桑烟云浮在眼前······ 两百多年前,有位少年也在这瞭望过,瞭望家乡,瞭望未来,瞭望家乡山水以外的远天阔地,后来在他的《圣武记》中“瞭望”着风起云涌的大天下······ 这位“瞭望”一词的首创者,就是在少年时代写出“功名待寄凌烟阁,忧乐常存报国心”,提倡“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睁眼看世界第一人的爱国主义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魏源。他就出生在黄家山下学堂湾村沙洲上的院落里。在这儿,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魏源故居,现已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湖南省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座始建于清乾隆初年,总建筑面积756平方米的典型清代江南农村民居,历经200多年风雨洗礼,依旧完好如初,让游人在庄严静穆里,感受他的光辉思想······ 魏源的成长,深受他祖父孝立公的影响。家乡凡上了点年纪的都知道孝立公这个人,对他的种种善举,总能脱口而出,说孝立公“性尤慷慨有父风”。康熙庚辰年(1700年),天大旱,田土无收,官府逼交田赋。孝立代父赴县官衙门,替一都(全乡)无法交赋税的百姓们还纳饷银。县令卢大经见此义举,特赠“邵邑醇良”匾额表彰。他对乡党中的穷苦人,都尽力救济。家乡有句“土岭界倒漆,孝立满爷背时”的谚语,是说漆商的资本,多是他借贷的,亏损就无力偿还了。据《魏氏族谱•孝立公传》载:安化陶澍在未发达时,曾慕名到金潭向他求助,他慨然允诺。后来,陶澍富贵了,派专人偿还借款,他不收受。对来人说:钱财是流通的东西,我不是靠它来谋取利益的。只希望你们主人做官清正,爱护百姓就好了,这点银子何必偿还! 这块盆地住的大多是魏姓人家,故称魏家塅。在石山湾村,狮子山与象山把着水口,将其隔成上下两塅,北边的叫上魏家塅,四面环山,一坦平川。抗日战争时期的1945年,这里还曾修建机场,与怀化芷江的大机场成犄角之势,直至日军投降后才停止使用,恢复为农田。南面的叫下魏家塅,便是六都寨水库(魏源湖)库尾,也是一都河与三都河合流之地,晚清两江总督魏光焘故居就位于此地段。金水河左拐右弯,穿过狮象水口,流到南边的田螺山下,忽然被两边突兀而起的大山截住流水,您只要进入金潭,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皆可看到前有“狮象把水口”,后有“金板铲龙门”。 金潭,这块土地,既是盛产黄金的地方,也是人才辈出的地方。两百余年来,不知哺育了多少名臣显宦、文武英杰。光清代隆回境内出过的74位进士与举人中,魏氏一门就占17个,前有魏源、,魏光焘,一文一武;后有孙中山大元帅府参议、书法家魏肇文,声学泰斗、中科院院士魏荣爵这一对父子与文武双全的开国少将魏巍(白天),参加过对越自卫还击战的师政委、娄底地委副书记、“德艺双馨”书法艺术家魏华政争相辉映。就是这一方土地,沿金水河走出了楹联大家魏寅,小说家、剧作家魏焕伦;就是这一方土地,让清末大理寺少卿乡人魏澧兰撰写的《金潭二十四景诗》流传至今;就是这样一方土地,产生了极具特色的民间文学瑰宝《隆中山歌》,代代相传······ 站在黄家山上,若从金潭方向掉转身来,沿一孔吞吐流水的兴隆桥往右瞭望,便是与望云山遥遥相望的丫吉山。丫吉山系雪峰山脉的分支,山以双峰对峙如两鬓得名,高700米,传说乌公真仙在此山上得道成仙,它把孙家垅揽在怀里,任晨炊夕烟袅袅升腾,任斗转星移人寿年丰。此地人丁以孙姓为主,胡姓次之,世代繁衍。 丫吉山,山上山下文物古迹繁多,山上有太坪庵,山下的乐丰村有屋连屋院套院一层比一层高的“九重屋”;孙家垅、金石桥、中团三地搭界的“双圣亭”及“富石庙”胡家祠堂。而始建于明清中叶的“石杨桥”,便是孙家垅水口的古建筑,桥长50来米,三个船形大石墩,木梁横架墩上,平铺木板。桥亭21扇计50间,桥顶架梁盖瓦,桥两旁设有板座,正中三层桥阁。长征时贺龙带领的红军在金石桥结束鸭田战斗后,率军经此桥去洞口、绥宁······ 丫吉山养育出了胸怀博大的人,也养育出了深明大义的人。其中,最杰出的当数“孙氏双星”:毛泽东的书法老师、文学家孙俍工教授和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的著名教授孙怒潮博士。此外,教授级高工、冶金专家孙建也是司门前孙氏之翘楚。 孙家垅不仅有好山、好屋、好人,还有黄家湾屋场的好井水,群英水库一池丫吉山与洞下而来的山溪水,还有蚁子界茶场获过“湘茶杯”金奖的好茶——文斤贡茶。 在黄家山往左瞭望便是石桥铺,与孙家垅一样同在雪峰山脉支脉的高山脚下,山的尽头便是海拔1260米的土岭界。土岭界与丫吉山一左一右连成一线形成一道屏障,从风水角度来讲就是司门前的靠山。从司门前进入纸马坳(丰年村)口,过工农桥,到“龙开口”,便是石桥铺地界陈家塅。三条山溪聚成泸溪河七弯八拐穿过石桥铺一条长带子样的田塅。 石桥铺的来历很简单,便是从前砂坪有座石板桥(山洪冲毁后修了座风雨桥),开铺子的人就把这取名石桥铺。从这里开始上土岭界,十多里的石板路上天梯子似的,是过去隆回通往湘西上贵州的必经之道。界上有一茶亭,名“延寿亭”,系魏源祖父魏孝立修建。如今只剩残墙断壁,唯耸立的石拱门,如嘴巴似的,在述说着沧桑历史······从陈家塅尾的石板路进石桥铺老街口,至千年老银杏树边,再沿河而上,到去竹山院的路口止,一座挨一座的明清建筑,檐对檐延伸两三里。街后的小河日夜为它歌吟,袅袅的炊烟早晚为它梳妆。街的脸面是石板道,街的躯体是黑瓦木屋。面对面的门、窗、货柜分别是街的口、街的鼻、街的耳·····烟帮穿街而过,脚夫商贩往来,歇伙铺热闹一片,染房、货栈、屠行、豆腐店、饮食店,一家挨一家······夜时,家家户户大门上悬挂四方桐油灯,亮通通,沿街像游着两条火龙······ 过往的繁华延续到20世纪,石桥铺成了司门前最早通乡村公路的地方,这要搭帮金山里的金矿。早在1938年冬,当地农民李灼华、陈均修在金山溪岸发现第一个脉金矿。还有一些扯包谷杆的山民,发现根须上带出地里瓜子大的金粒。1944年,湖南省建设厅正式批准大规模开采这里老茶园的金矿。解放后,冶金部隆回金矿成立,石桥铺便有了公路。 石桥铺除黄金开采外,它的种蓝、染布曾经远近闻名。这里从明代中期就开始引进种苗,因地理气候独特,沙土田肥沃,灌溉便利,十分适宜种植;加上一田两用,蓝田中套种芋头和长生豆角等,收入比种稻田高出几倍,也搞活了一方经济。曾有这样的顺口溜:“石桥铺,好富裕,山上产树竹,田里种蓝芋,合面街,铺对铺,你纺纱,我织布,开染坊,染青布。种蓝上千亩,富了几百户,织染一条街,红火石桥铺。” 尽管石桥铺老街风光不再,但是土岭界下这老街上的故事依然流传。土匪在这里“关羊”,不知多少客商的财物遭劫,也不知多少人在此丢命······当年,时任邵阳县县长的徐君虎,扮成货郎,亲自来此刺探匪情。最为惨烈的是发生在1945年4月19日至21日的土岭界阻击战,守卫土岭界的国军与日军苦战两天两夜,伤亡惨重。据守1460高地的国民党官兵,全部壮烈牺牲。这次阻击战战事几经反复,异常激烈,在湘西会战中极具影响。时至今日,土岭界上的山山岭岭,还残留着当年的战壕。 土岭界下这块土地上可歌可泣的人物数不胜数。如刘纲领,这位颇有田产、行侠仗义的清末秀才,参加了孙中山的同盟会。1905年,他率众起义,打出了推翻满清王朝的旗号。如罗卓云,欧阳民英这两位从桐树坪与竹山院村走出的革命烈士,1926年春,受中共湖南省委派遣,建立了隆回第一个中共党支部——司门前支部。如王化民,这位为我国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和水电发电厂的生产运行管理水利枢纽的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副厅级干部,4次获电力系统科学进步奖,并受到李瑞环等中央领导的接见与授奖。又如近年涌现出的五通村党支部书记欧阳长德,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为村民办实事,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典范,获得2012年度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石桥铺这段不平凡的历史,自然由一群并不平凡的人物在书写······ 若将司门前比作一个巨人,那么头是金潭,双腿分别是孙家垅和石桥铺,而兴隆这个历来集政治、经济、文化为中心的地方,则是巨人的躯干。 明洪武五年(1372年),隆回巡检司就设在这里。只是屋宇重重的古衙门,于20世纪五十年代末被拆毁了。现在黄花村的老街旁,有一两个足球场大的一片菜地,间有高高矮矮的民居,还被当地人习惯喊“衙门里”。清朝时沿设巡检司,辖隆回八都。巡检司衙门前的地方,称为司门前,这便是“司门前”地名的来历。 司门前为“一都”,当时,据各都的地形特征,传有民谣:一都管根线,二都管把扇,三都管条垅,四都管个片,五都管个围围转·····针对各都的经济特点,流传下来这样一段口头禅:“一都呷(吃)屋,二都呷谷,三都呷杂粮,四都呷猪,五都呷排树,六都呷布,七都八都坛罐出。”而“一都呷屋”意思为司门前街上屋多,开着各种各样的店铺,生意兴隆。 清朝道光十年开始,司门前有“隆中镇”之称,一直处于隆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944年日军大侵邵阳时,邵阳县政府还搬来此地的崇树坪办过公。1947年隆回建县后,改为兴隆乡,乡公所仍设在原巡检司衙门内。衙门口上连接一条合面街,史称“大街上”,左侧紧邻有戏台、岳飞庙及田粮、税务、盐政等机构;右侧走过一段石板路,有一条合面街,史称“财官田街”;从司门前水口山进来后,过兴隆桥,有一条合面街,史称“石子坳街”。三街各长约里把、半里路,形成“品字形”,分别座落在司门前田塅的东、南、北三面,串起这三条街的就是那条上土岭界的石板古道。解放后,在司门前建立了隆回县第三区人民政府,后改为司门前区。1995年撤区并乡后,司门前镇辖兴隆、孙家垅、金潭、石桥铺四地,恰好是过去隆回一都中心主要地域,镇政府驻兴隆街原司门前区公所内。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曾几何时,司门前由黑白照片变成了彩色照片,由鸡鸣狗叫的山乡变成了规划有序的城镇。 往往,回乡游子在朝阳似火的早晨或落日如金的傍晚,站在镇政府左边的黄家山顶上,看着一条条新街,一座座楼房,似在梦中一样恍惚,免不了感叹:“熟地方变得认不出来了,山村变成了城镇······”是呀,先前抽几支烟便走完了的司门前老街,变成了大半天也转不完的条条新街。难怪停了些年没来司门前走亲戚的人,路都找不到了。 在这个新兴的小城镇中,有一处很吸引人的地方,这就是魏源温泉。它和魏源故居作为隆回花瑶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入选了“新潇湘八景”。它,座落在中山村的月台山,在隆回的精品旅游线上,如闪亮的珍珠。在恬静乡野的清新空气中,宛如一幅画,任游人抛开凡尘喧闹,置身于世外桃源一般······ 在这个新兴的小城镇中,还有一处至今犹存的古老书院,这就是创建于清代嘉庆年间的隆回著名书院向阳书院。该书院座落在中山村一座山腰上,举目青山拱卫,俯视田垅村镇,幽静秀美,开阔大气。据查,由此书院出身中举的有道光时朝廷命官、三都人萧光南,有光绪时中湖南乡试第十三名举人、后留学日本的二都人贺学海,有邻县车家桥的翰林学士车万育。民国初年,书院改名为向阳学校,这也是司门前的第一所学校。学校聘请举人、秀才等饱学之士如欧阳政谋、陈世藩等讲学,一时传为美谈。 在这个新兴的小城镇中,有一处老矿还在开采,就是原来的隆回县铅锌矿。它开采于60年代初,属中型矿。当时探明储量为:铅4.69万吨,锌2.35万吨,银30.69吨。1979年,该矿被列为全国146个重点中小有色矿山之一。后矿源减少,原单位停产,由新组建的枫溪江铅锌矿负责开采。 在这个新兴的小城镇中,照样有数不胜数的风云人物,光《隆回县志》上便录有大革命时期宝庆农民协会第一任委员长欧阳秋曝,抗日名将、国民党陆军上将邹鹏奇,中国科学院研究员欧阳俊闻,中央电视台主任工程师、曾在毛泽东主席身边工作过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陈玉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少儿部主任、全国少儿广播研究会理事长易杏英,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研究员邹邦基,曾任娄底地委副书记的魏先来。近些年来,湖南省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邹志强,云南省检察院党组副书记肖卓,湖南省民政厅副厅长陈慈英等乡友脱颖而出,成为新时代兴隆乃至隆回在政界的代表人物。还有不少精英搏击商海,涉及建筑、房地产等多种行业,其中从事建筑幕墙装饰的陈小伟、胡建华、欧阳志湘、欧阳征余以及从事环保设备、真空设备制造的香港富通工业集团董事长邹益坚等颇为突出。另外,寄情山水的楹联名家邹宗德,著作颇丰,成为新时期楹联界的代表人物。在深圳发起不买房运动的邹涛,成为网络时代的知名社会人物。 说不完,道不尽,望不穿,这就是司门前,这就是让无数游子魂牵梦萦的家乡,这就是让世人惊叹的三湘名镇。登高瞭望司门前,感受家乡深厚的历史底蕴,感受波澜壮阔的壮美画卷,感受开眼看世界的大气磅礴。(文/陈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