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湘黔网 首页 湘黔文化 湘黔文学 查看内容

散文|隆回天龙山下板桥横 文/宁柏华

2023-2-26 23:52| 发布者: cnxqw| 查看: 66651 |原作者: 宁柏华|来自: 隆回资讯

摘要: 像“横板桥”这么随意、粗陋的地名,很少有。你想,在并不宽敞的河面上,一座并不精致、荡荡悠悠的横木板桥,先人就以此名之,没有活力,毫无意境,更无品味。也许,就像“狗剩”、“二狗”之类的小名一样,其中凝聚 ...

      像“横板桥”这么随意、粗陋的地名,很少有。你想,在并不宽敞的河面上,一座并不精致、荡荡悠悠的横木板桥,先人就以此名之,没有活力,毫无意境,更无品味。也许,就像“狗剩”、“二狗”之类的小名一样,其中凝聚的是上辈深深的爱。如今,木桥虽早已被坚固结实又略显大气的石拱桥替代,但是,从“横板桥公社”到“横板桥区”再到如今的“横板桥镇”,“横板桥”之名已入脑入心、载入史册,无可替代。

      解放前,横板桥属武冈县,所以横板桥名列隆回“八都”之外。辙区并乡后,横板桥镇辖原柳山、横板桥、罗子团三个乡,东邻荷香桥镇,南抵南岳庙乡,西接洞口县,北毗西洋江镇。全镇20个村,2个居委会,面积98.33平方公里,人口近5万。从地图上看横板桥,东西长、南北窄,像一只向着东面奔跑的白兔。由白马山、大东山的涓涓细流汇集成的西洋江,自北向南从洞口醪田镇流入横板桥的田野平川,浪漫多情起来,在巍巍天龙山面前,摆弄着她曼妙的身姿,摆了个“S”形的迷人曲线,才缓缓地流向南岳庙,注入赧水河。西洋江畔的横板桥,土肥水足,村落林立,尤其是天龙山脚下的车田江,阡陌交通,田野空旷,自古是我县主要粮仓。过去,人们伐木架桥,如今,即使在山间沟壑,也少见木桥的踪迹,取而代之的是混泥土石桥。在横板桥境内不足10公里的西洋江河面上,有四座混泥土石桥和一座保有完好的蹚水石板桥。天龙山下板桥横,桥连东西通南北,一代代横板桥人走过木桥、石桥,走向外面的世界。

  

      和许多的江南小镇一样,横板桥老街临江而立。倘若你在梅雨季节,踏入这座小镇,那些临水而建的记载着岁月沧桑的古旧木屋,仿佛诉说着千百年来曲折的经历,让你恍若隔世。

      走在狭长的小巷里,踩在平坦的青石小路上,轻抚两旁斑驳的老屋,似乎看见了这里昔日的繁华:挂着招牌的茶馆里,头戴毡帽身穿马褂的人们或是品茶或是饮酒,巷子里打铁铺 “叮叮当当” 的锤声格外响亮;小商贩们在街道两边吆喝,出售柿枣、蔬菜和小吃;摆满各式各样陶瓷罐罐的店铺,生意最是红火……这里曾经是千年古道,商贾重镇,传说蔡锷的父亲曾从邵阳到山门定居后,在横板桥开过酒坊,生意还相当红火。

  

      西洋江就在脚底下,它清澈、温顺,即使是1998年的那场大水,也没有殃及两岸的人们。岸边的杨柳吹弯了腰,细细的胳膊轻轻触摸着河面。傍晚,河岸抡棒捣衣的妇女,河里鱼儿般自由自在的孩童,映着通红的晚霞,这是一幅充满诗意的江南水乡画卷。“唐家垅的风,小菜园的葱”,小街的人们常常自豪地吟唱。唐家垅是正对着西洋江的小街;小菜园,是西洋江冲积成的小沙洲,与唐家垅隔河相对。唐家垅的习习凉风,吹绿了小菜园的菜园。每天清晨,在小镇广场两边排队卖菜的,一般是来自小菜园的老人。

       小镇的广场是这里最繁华的地段,镇政府、派出所、供销社、学校把它围了一个圈。平日的小镇是平静的,路上的行人车辆并不多,无事的小贩聚在一起谈笑;晒太阳的人们伸开两腿,摊在椅上,口水老长老长的。每到中午,几个小餐馆忙碌了起来,点几个菜,抿几口酒,聊一番家常,小河鱼、家常豆腐、粉丝汤是最受欢迎的佳肴。只有五天一次的集日,广场立即热闹起来,路上满是小贩、行人、车流,平日宽阔的街道突然变窄了。

       老街到小菜园的河面,宽阔而平缓。10多年前,连接两岸的是一排刚刚漫过水面的石板,“横板桥”的最初得名,应该由此而来。有人说,过河的踏水石有24个,久居河边的老人也并没有留意,只是记得对岸的青石板路一直延伸到很远很远……那是一座引人浮思遐想的桥。记得刚来到这个小镇的我,闲暇时常常独自漫过石板,双脚浸在清凉的河水里,看落日缓缓西沉,感受“逝者如斯”;也会穿过时光隧道,朦胧中来到西湖的“断桥”,演绎一段许仙和白娘娘那样凄美的爱情故事……

  

      小镇北端的单拱石桥,是小镇到803的唯一通道,在桥面栏杆的石板上,刻有一个特别的名字——“反帝桥”。“反帝桥”和正街上的“反修桥”是一对姊妹桥,是负责“三线建设”的068工程建设部队和当地民兵、民工,在上世纪70年代修建的,桥面栏杆的石板上,“提高警惕,保卫祖国”、“愚公移山”、“为人民服务”的字样仍然清晰可见。

       这就是横板桥的小镇,一座古朴、秀气、安静、悠闲又沾点现代气息的江南小镇。

       横板桥的山首推天龙山。在横板桥车田江的田野上,天龙山自平地突起,尤显挺拔高大。远观天龙山,挺拔俊秀,山青竹翠,其势如蛟龙出海,上下翻滚,左右起舞,逶迤多姿。据《武冈州志》第20卷“拾遗志”记载:天龙山,高数仞,前峰罗列,延袤数十里。其巅有庵,左右起犹龙,故名,明天启间人士萧奇山倡建。

       天龙山海拔400多米,山上树林荫翳,郁郁葱葱,涧水清冽,山顶有草坪,有岩洞,也有寺庙。寺庙正殿的大门上书有“湖南第一山”。据《武冈州志》记载:天龙山寺,乃明僧如幻建,寺左边有石如龙,蜿蜒做昂首奋鬣状,有黄雀塚,明万历中有不昧禅师晒食物於庭,黄雀啄食,侍者以箒扑杀之,师闻之祝曰:只只瓦雀通禅意,年年今日一度来,时七月七日也。自后此日总有雀来庵,岷王闻其异,微行至庵以观之,题匾而去。这一说法,证实牌匾是岷庄王朱楩在游览天龙山时所题。还有一种说法是牌匾乃明太祖朱元璋所题。这座天龙山,曾经是朱元璋来过的地方。当时朱元璋就扎营在天龙山,他的敌人陈友谅驻扎在对面的白马山(柳山境内,也有一说是麻塘山的白马山),各占一座大山,在这里发生了激烈的战斗。由于朱元璋得人心,陈友谅战死。仗打赢以后,朱元璋给天龙山题了匾———“湖南第一山”。其实陈友谅战死是在鄱阳湖,这一说法自然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罢了。

       如今牌匾已不复存在,在“破四旧”的年代里,红卫兵将它砸烂。一个姓杨的老师将这砸烂的牌匾做柴火烧了,还有僧塔被砸碎,行人善士目睹此景,莫不兴叹。只在正殿的左边,有一块古碑,为清代所立,石碑保存完好,记载立于清康熙34年(公元1695年),上刻“永固天龙”,书写了寺院为什么要选址在这里,以及有关牌匾的记载等等。下刻许多小字,依稀可见谁人捐款,菩萨由哪个所捐等等。

       天龙山,那些曾经缭绕着香火的繁华,已被密布的树木杂草和晨雾暮霭遮蔽,那些庙宇,那些传奇,随着时光正一步步流逝……

       在罗子团的石燕,也有一个没落的古老宅院,它就是戴家大院。戴家的老人说,明朝时这里出了一个王妃,因为沾了皇亲,戴家兴土木,建楼阁,戴家大院红及一时。如今,古老的宅院渐渐被钢筋水泥砌成的洋楼代替,只有那雕梁画栋的门廊、残破斑驳的牌头和淹没在杂草中的石磨、石舂、石门坎、上马石,告诉你,这里昔日的繁华!

      只有立志村萧一菊墓园清明时的炮火,一年比一年响亮。横板桥多萧姓,萧一菊是湖南萧姓的始祖,萧姓人把墓园建得雄伟壮观,墓园现在划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了。每到清明,有来自全国各地萧氏人到这里寻根觅祖,祭拜扫墓,萧一菊墓是他们心中的圣地。

      天龙山、戴家大院的没落与萧一菊墓园的兴旺,告诉我,历史的传承需要一座座桥,这座桥就是铭记和保护:铭记一段往事,保护它的遗址,历史就不会在人类的长河中流逝消失。

       位于横板桥麻场居委会的803工业区,是横板桥的一块福地,她架起了一座让人们走近横板桥、让横板桥走出去的桥梁。

      上世纪70年代, 068工程建设指挥部在横板桥建803厂。解放军战士、工程技术人员、当地民兵民工,发扬“愚公移山”精神,战天斗地,钻洞打隧道,推平了一座座荒山丘岗,建成了一座座宽敞高大、气势雄伟的军工厂房和一排排美观实用的民用建筑。昔日的荒山野岭变成了三线新城。但由于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等诸多原因,068基地一直没有投入正规的军工生产,从1985年到1991年,隆回的068基地分期分批搬迁至长沙市望城坡。

       2004年,湖南省交警总队邵阳考场落户803,803厂留下的大量房屋设施再次得充分利用,一个培训驾驶员的摇篮在这片废墟上迅速崛起。邵阳考场承担的是来自怀化、衡阳、娄底和邵阳的机动车驾驶员的考试任务,10多年来,全省有数十万机动车驾驶员从这里取得了机动车驾驶资格。

       如今的803俨然一个现代小都市,路上人来人往,车流如珠。街道两旁,聪明的麻场人也建起了宾馆、酒楼、商场、休闲娱乐中心,欲与向长江先生的友谊度假村“分一杯羹”。每到夜幕降临的时候,街上灯火通明,霓虹灯闪烁,路上行人三五成群,歌厅里歌声嘹亮,酒店里觥筹交错,一派热闹繁忙的都市景象。

  

柿染红霞天地醉,枣笼彩帐宝珠弹。

煤龙一脉钟灵秀,陶釉千窑吐玉颜。

       这是老教育家宋鹤鸣在上个世纪咏横板桥的诗句。当时的罗子团盛产柿、枣,罗子团至横板桥的地下蕴藏着较为丰富的煤碳,干山陶器,历史悠久,享有盛名。现在,罗子团已少有柿树枣树,干山、窑上一带也没人制陶,粉丝、大蒜、菜仔油成为横板桥的新特产,烤烟成为人们种植水稻之外的主要经济作物。

      横板桥粉丝采用纯手工的精细制作,粗细均匀,色泽亮,口感好,久煮不糊,品质优良。羊楼村的牛眠凼是这里粉丝加工的发源地,牛眠凼旱土多,土质适宜红薯生长,加上水源好,利于粉丝加工。每到冬闲的时候,这里却一派繁忙景象,家家点火,户户冒烟,磨薯粉,擀粉丝。操坪上,田地里,串串粉丝挂在竹杆、木棒上,一排排,一列列,很有“沙场点兵”的气势。用粉丝做火锅料或是煮鸡肉,味最鲜,加之久收不润、不变质,羊楼粉丝成了紧俏货,现已远销南宁、广州等大城市。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横板桥人憨厚、内敛,不张扬,所以即使是这号称“湖南第一山”的天龙山,知之亦甚少!这里,更多的是淡泊名利、默默无闻的奉献者。从这里,宋鹤鸣(原一中校长,湖南省首批特级教师)走上隆回一中的讲台,在一中的校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从这里,廖安国(北京城建五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走上北京城建舞台,在竞争高度激烈的建筑业市场磨砺成一位赫赫有名的军旅企业家;从这里,周后炼(中国造纸装备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走上国际贸易的谈判桌,签署下一个个国际贸易合同;从这里,周劲松、肖坤缓走进东莞,成为电子和化工行业里的巨头……

       如果今天还有一座板桥,我们就不得不佩服父辈们为“横板桥”取的这个名字。像天龙山下田野上的庄稼,看上去像是随意种下的春华秋实,其实是多少人最朴实的爱。像西洋江畔炊烟下的呼唤,听上去有点粗陋的“吃饭了”,其实是多少人最渴望的爱。

       只是今天,石拱桥也好,钢筋混凝土桥也好。再也没有一座桥像那座板桥,能承受所有记忆的重量。

  

      作者简介:宁柏华,网名陌间白桦、江南一桦,男,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隆回西洋江人。6岁入学,局促方圆百里之内,至今未离开学校,现任职于隆回横板桥中学。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