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源( 1794—1857) ,湖南邵阳人,原名远达,又字默深,出身于小官僚地主家庭,是近代地主阶级改革派思想家、资产阶级改良派先驱、爱国志士和实干家,以倡导经世学风而著名。魏源不仅在治学方面成就突出,其在州县为官时政绩也颇多。他施善政,恤贫弱,关心百姓疾苦,致力于防灾济贫、扶弱助困、保幼育婴等慈善活动。魏源在“改建书院,储卷籍,置义冢,设义学,整饬育婴堂、恤嫠会,传种牛痘,兴水利,培地脉”(《魏源全集》第20册)等方面的善举,不可胜数。 魏源出生于乾隆后期,经历乾嘉道咸四朝。乾隆后期, 清朝由盛转衰。嘉道年间,社会矛盾、民族矛盾日益凸显,自然灾害频发,人民痛苦进一步加深。魏源目睹百姓因天灾人祸而造成的卖儿鬻女、背井离乡的悲惨生活,经邦济世的情怀以及扶危济困的家风促使他勤政爱民。在州县为官时,他赈灾黎,济苍生,积极从事防灾救荒、济贫扶弱、兴学育婴等慈善活动。 魏源的慈善活动大体可分为三类: (一) 兴水利,防灾荒 我国自古以来就灾荒不断,清代是自然灾害频发时期。嘉庆十八年( 1813),魏源赴京求学,行至中原,一路上只见庐舍无烟,哀鸿遍野,河水泛滥,田地荒芜。目睹荒凉情景,他忧心如焚,寝食不安。他认为北方地力未尽,应该兴修水利以防灾害。为治理水灾,魏源参与黄河治理工作,他对黄河的水情地势进行考察,提出黄河入海的路线设想。在长江流域,清代随着人口增多,农民为了生存,修筑堤垸,围湖造田,与水争利。为了治理长江流域水患,魏源提出退田还水,让地与水的主张。在长江两岸建立分洪区、禁止围湖筑圩、拆毁江中堤垸等办法预防洪灾的发生。魏源兴修水利的目的是为了防灾救荒, 但他提出的“让地与水,不与水争地”的主张, 也有利于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大江大河流域的生态环境。 (二) 施善政,爱百姓 作为封建士大夫的魏源有着民本意识和 仁爱情怀,他重视底层百姓,尤其是贫弱者。 在兴化任知县时,县衙厅柱上有他撰写的一 幅“民不可欺,常忧获戾于百姓; 官非易作,唯愿推恩到万家”的对联,从此联可以窥见他的为民情怀。兴化一带地势低洼,每年夏天雨季来临时,河官因担心河道冲决堤坝获罪,都要先期启闸放水,致使兴化等七县农田全被淹没,一 年收成付之东流。当地百姓屡遭涝灾,生活十分贫困。魏源到任时,恰遇暴雨袭击,河水初涨,他勘察水情,率领全县军民奋力抢险,加固堤坝,昼夜巡护。当时“河帅将启闸”放水,魏源“力争不能得,则亲击鼓制府”(《清史稿》)。他到南京求见两江总督陆建瀛,总督下令河官不许任意放水。魏源从南京回到兴化时,又遇西风大作,倾盆大雨两昼夜不停。高邮湖水猛涨,大风卷起浪花拍打着湖岸,岸上泥土不断地被湖水冲刷,堤坝有决口的危险,魏 源“冒风雨,伏堤上哀号,愿以身贷民命,自辰至未,屡为巨涛所漂”,但他没有后退,依旧在堤岸上指挥护堤、固堤。连续几天没休息,再加上大雨的浸激,他“目赤肿如桃”,身体疲惫,并且得了黄疸病。由于魏源与河官力争不让启闸放水,并率领兵民奋力加固堤坝,兴化这年没有遭受涝灾,秋后收获完毕,“岁竟大丰”,当地百姓把收获的稻谷叫“魏公稻”。 (三) 完善传统慈善机构,开拓新的慈善领域 魏源在淮北协助陶澍进行票盐改革时,为了备荒救荒,加强仓储建设。广设义仓、常平仓,做到有备无患。他让常平仓“遇丰年,多积米麦”,到灾荒时“以常价粜之”(《魏源全集》第6册)。因为淮北三个盐场“地皆斥卤,即遇丰年,收成亦薄。又兼距海不远,水患频仍”,晒盐扫 盐之灶丁“平素生计本属困苦,一遇歉收,则冻馁流亡”。因此,他改造原有的义仓,“复还盐义仓旧制,酌量变通,专己灶丁,以冀仰副 轸恤灾灶,务期实惠均沾之至意。”他与海州分司童濂“捐储仓谷,以备荒歉”(《魏源全集》第20册)。为让贫寒士子有书读,魏源协助童濂改郁洲书院为敦善书院,并建藏书楼,从扬州陆续购买书籍,“分经、史、子、集,共一百三十八种,凡一万三千三百八十卷,并时文选本、馆阁诗赋等部”藏于书院藏书楼,“俾诸生童各量材质,就院记诵”(《魏源全集》第20册)。 因“灶籍贫户幼稚无力从师”, 魏源“于板浦镇之南首添设义学一所,延师授读,以正蒙养之始”(《魏源全集》第20册)。在兴化县,魏源重修育婴堂,修缮明伦堂,抢修尊经阁,扩大兴化县书院,将书院学宫中的尊经阁向平民百姓开放,作为士子聚会、学习、交流的场所。 魏源受儒家仁爱思想的影响,施善政、恤贫弱,积极从事防灾救荒、兴学育婴等 慈善活动,他不仅不断完善传统的慈善机构,也不断开拓新的慈善领域。他的慈善活动植 根于中国民本思想和仁爱观念的传统文化土壤之中,乐善好施的家风为他的慈善活动提供了价值支撑,西方近代社会救济理念为其慈善活动增添了新的思想资源。魏源的慈善活动推动了中国传统慈善事业的发展及其向近代转型。尽管魏源的慈善活动仍具有传统慈善的特点,但不可否认,他的慈善活动已带有近代社会救济的萌芽。(钟欣摘编) 摘编文献:刘锋、黄丹《论魏源的慈善活动及其思想基础》《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十七卷第六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