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湘黔网 首页 湘黔文化 文化看台 查看内容

地理|都柳江流域发展史述要 文/唐合亮

2023-4-27 23:46| 发布者: cnxqw| 查看: 73688 |原作者: 唐合亮|来自: 盛世湘黔网

摘要: 都柳江,发源于贵州省独山县,流经三都、榕江、从江等地,两岸奇峰秀水,水碧天蓝,浩浩荡荡,汇入广西柳江,属珠江水系,东流入海,是贵州一条重要的河流。都柳江、清水江流域地趋中原内地,境内崇山峻岭,林箐幽远 ...

        

    历来是通江达海重要通道。都柳江位于贵州南部,发源于独山县,干流流经三都、榕江、从等地,间及都匀、丹寨等地。全长310公里,流域面积11326平方公里,人口120多万。气候温润宜人,雨量充沛,是珠江上游重要生态涵养保护区之一。流域两岸奇峰水,曲折逶迤,江水浩荡汇入柳江珠江聚大地处黔湘桂粤等省(区)结合部,有数省奥区之称,川黔等省通江达海重要便捷通道,大西南、贵州连接粤港澳大湾区的“桥头堡”,西南地区一条具有独特经济文化价值重要河流。

    “生态之河”“文化之河”。都柳江和毗邻的清水江流域地趋中原内地自然生态良好、多元一体文化荟萃辉映。层峦叠嶂高山、丘陵、坝子、峰谷、溪河纵横交织,地形复杂。林箐幽远,植被茂盛,生态环境良好是国家重要的生物物种基因库之一。城镇、村寨星罗棋布,人文习俗和地理貌丰富多样,千姿百态,独具特色自然资源富集,尤其林业和矿产资源丰富。旅游资源突出现在国内少有的一条尚未被现代工业化影响的河流天蓝水澄,自然风光、风民俗引人入胜。

    人民勤劳质朴、智慧勇敢流域居住有汉、布依、侗、苗、水、瑶等族人民,奔腾不息的江水滋润养育了两岸人民。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互嵌式交错分布格局,共同构建伟大祖国的一部分,共同推动了国家与地方的发展。辛勤劳作,团结和睦,互帮互助,互鉴互学,经济、政治、文化、生产生活、工艺技能、思想观念、习俗等交融共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情感脉络。历史与现实,一道创造和拥有地域灿烂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丰富了祖国文化宝库。共同开发脚下的土地,团结奋进,共同建设国家和美好家园,是具有中华民族多元一体鲜明特征的典型性地区之一。地域发展史充分证明,历史主流是各族人民一道融汇相通、共同团结奋斗、共生共荣、对祖国和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不断增强巩固、不断向前发展进步的重要客观事实

        

    交往交流交融形式特点纷呈虽略处遐方较远离中华文化核心区这些地方以前与中原内地就有联系,源远流长,随着时代的发展愈益拓展、深入和广泛。例如,东汉时期在今独山、荔波等地设立牂牁郡毋敛县,距今已有近2000年历史;唐代,在今三都县都江等地设立都尚县已有1000多年历史。从明洪武时期开始,中央王朝在云贵高原广设卫所屯堡,建立府州县。如明初,在今三都的大河等地设立烂土长官司(隶都匀卫、都匀府及独山州首任长官张均(湖北襄阳人),职号世袭延续到清末。中原文化与各种文化一起融汇,形成了绵延至今、具有丰富内涵的地方文化。过去,由于地理环境和历史因素的影响,重山阻扼,交通不便,因而地域生产方式社会发展形态多样,在一些地方(如大山深处、沿江岸边)较多保留和呈现原生多样性特城乡各种文化相互交叠,地域具有丰富的学科学术研究价值。

      

 

    加强社会系统治理、保障航运畅通。历史上,地域建置管理体系大致经历了原始农村氏族公社制、羁縻制、土司制、土流并治、卫所制、府州县,到现代治理体系的演变。明清时期,中央王朝大力加强行政机构建置和经济文发展,进一步巩固中华疆域版图。随着历史发展趋势和国家战略需要,在整个国家治理体系和中华版图位置中,流域的交通、经济文化及军事重要日益凸显。清雍乾时期1723—1796)在都柳江、清水江流域实施大规模改土归流,保障都柳江航运和各项社会管理理顺民政军事管理体系,划定省州县乡界,设立“六厅”(或谓“新疆六厅”),即古州厅(榕江县)、清江厅(剑河县)、台拱厅(台江县)、八寨厅(丹寨县)、丹江厅(雷山县)、都江厅(三都县都江镇),现在这些厅治大多为各县城所在地或重要集镇,产生聚集辐射作用,促进带动了地方经济文教事业的发展和进步。明清中央王朝为维护西南疆域稳固和国家统一,云贵各要、重要关隘,广卫所屯堡营汛哨所,实行有效管理。例如,榕江县的忠诚(堡)、大堡、小堡、卫城、王岭等,三都县的中营、营上坡、水师营、五里关、杨勇关、普安等地名是当时国家屯守戍卫而留下的地名遗存,客观反映了中华统一发展历程。

      

    积极融入国家整体发展格局。历代政府奖励耕织,兴办文教,建立城镇,疏浚河道,编制户籍,清查田粮,设立驿站邮传,各类生产工具、制造工艺、农作物品种大量引进,通过种种举措,加强治理,将这些地区有效纳入国家发展体系,逐步密切了与中原内地的联系,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往昔闭塞滞后状态,客观上破除了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共同发展的制度性障碍。城镇逐渐兴起,文教得到发展,生产力、生产关系不断进步,各种文化与思想理念不断融,有力有效促进了地方时代进步,国家一体化建设日臻成熟完善,促进了国家和中华民族整体发展进程。

    商贸文化繁盛是一大特随着都柳江航道疏通,道路、驿站建立,内外交流不断广泛展,物质精神文化不断繁荣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改善了人民群众生活。典型例子,贵州不产盐,缺盐少碘曾是贵州一大难题,长期困扰各族群众(造成多村寨民甲状腺肿大,俗称大脖子病,现今已经彻底消失设治后状况有了改变改善改土归流、航道疏通后不久,官府首先重视盐运商贸,在古州(榕江)设立粤盐总,三脚屯(今三都)、从江丙妹设分埠,大量运进食盐不同历史时期,中原内地各省各类人员大规模迁徙入,各族人民不断融汇发展生产技艺、语言文字、习俗、理念等相互影响,相互学习借鉴,百工兴起,百业渐旺商贸盛极一时。独山、三都、榕江、从江成为当时贵州南部重要商埠和物资集散地清代和民国时期榕江大河口诸码头、三都月亮码头从江丙妹大码头等处百舸川流不息,大小木船或机帆船满载沿海百货,由广东直航从江、榕江、三都等地;又将当地山货运至沿海地区。大批各类工业产品和盐、铁、生产工具、生活用品、棉纱、布匹等源源不断运到这些地方,中转销往贵州地,同时大量山货土特产品,木材、桐油、香菇、木耳等行销外地,各类资源有效整合,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满足不同地域城乡人民需要。频繁的商贸文化活动,城镇数量、规模不断扩大,城乡互补互动,不断结成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共有理念、价值观等的牢固纽带,促进强了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和中华民族的认知认同。

    三都月亮码头是该河段航运起点,贵州第一部汽车上岸地。1927年,当时贵州省主席周西成在香港购买一部小汽车,就是通过都柳江水运在月亮码头下货,肩挑人扛,运贵阳,成为贵州近代化建设逐步开展的一个标志符号。

     新时代谱写发展史崭新篇章新中国建立70多年和改革开放以来,都柳江流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面貌焕然一新。国家政策大力倾斜支持,对口帮扶、东西部合作成效显著,各族人民大团结,积极奋发努力,内生动力极大增强。“五个认同“四个共同”“三个离不开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理念不断深入人心。都柳江流域作为大西南、贵州面向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充分发挥地缘优势,各类丰富的自然与人文资源、发展潜力逐步有效得到合理开发利用。高铁、公路网、电讯、电力、水利、文教、新业态等基建设得到很大发展,攻克短板难关,脱贫攻坚、小康建设取得实质性重大成就,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有了新跨越。重要通道区位优势更加凸显出行四通八达,高铁至省城贵阳仅需1小时,至广州、深圳沿海地区仅需45小时人员往来物资交流、观念融通更加频繁内外交往交流交融领域广泛,与国紧密联系在一起。深入贯彻高质量发展理念,全体人民携手同心团结奋斗,共同进入新时代迈向新征程,共同创造地域发展更加美好明天。

                                                                           一审:轻罗晓扇

                                                                           二审:三楚肖静

                                                                           三审:江南野马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