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湘黔网 首页 湘黔文化 文化看台 查看内容

昆滇风云|​状元楼:光耀云南学界的地标建筑

2023-4-30 22:52| 发布者: cnxqw| 查看: 18012 |来自: 开屏新闻

摘要: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对以前的读书人来说,科举考试是实现阶级跃升最直接的途径,一旦考中便可名利双收,其家族、家乡也能获益匪浅。但科举是最难的途径。全国所有读书人统一考试,最后能得功名者寥寥无 ...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对以前的读书人来说,科举考试是实现阶级跃升最直接的途径,一旦考中便可名利双收,其家族、家乡也能获益匪浅。但科举是最难的途径。全国所有读书人统一考试,最后能得功名者寥寥无几,许多人终其一生只能止步秀才,没有到京城参加会试的机会,更有人连童生都考不上……

       在这种背景下,云南唯一的状元、同时也是科举史上经济特科唯一状元,被赞“国士无双”的袁嘉谷高中的消息传来,四方轰动,云南学界欣喜若狂。为了庆祝这一盛事,“钱王”王炽出资在拓东路修建了聚奎楼,云贵总督魏光焘亲自手书的“大魁天下”四字金字匾额悬挂其上,老百姓都称之为“状元楼”。此后,状元楼成为云南学界的一个地标建筑,勉励无数读书人从家乡走出,报效国家。

如今的状元楼 源自“盘龙文旅MoreLife微信公众号”

壮志久难酬

       自隋唐起,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中国的科举取士持续了1000多年,被认为是封建社会中选拔人才最公平的方式,备受推崇。

       不过,由于地处边疆,元代以前的南诏国、大理国为地方割据政权,所以云南地区虽已经开始发展儒学教育,但其选官制度与中原王朝的科举考试不尽相同,文献资料中也暂时没有找到南诏国或大理国有人入中原为官的记载。

       直到元朝建立云南行省,云南的文教政策和官吏选拔制度才发生了根本性变革。但因元朝科举考试长期停滞以及云南儒学教育起步晚等原因,明清以前云南学子在科举考试中取得的最好成绩仅为第三甲同进士,且只有寥寥数人。

       比起中原及江南地区,云南学子在科举取士上本就起步较晚,师资、教育资源、考试经验的积累都要差一些,到明清全面恢复科举考试时,加上皇帝点状元过程中的偶然性,导致云南长时间没有出状元。

       明清两个朝代,殿试第一名为状元。殿试中,考生答完后先由读卷官拟定试卷的名次,再挑选前十名考生的试卷呈交给皇帝,由皇帝阅卷后亲自确定名次。

       皇帝钦定名次时除了看试卷成绩,还参考考生的相貌、姓名、籍贯、年龄等诸多因素,更有部分皇帝会青睐政治见解与自己相同的考生,或者出于朝堂制衡考虑来点状元,使得殿试名次的主观片面性大为增加,客观公正性大为减弱。因此,明清两个朝代殿试后前十名进士,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状元。

       学者张佐曾统计,明清两个朝代的殿试,被读卷官将名次排列于前十名的云南籍进士,即与摘取状元桂冠只有一步之遥的云南人有十人之多,他们是:杨绎、张志淳、李启东、张合、张一甲、罗士箐、张晋熙、朱淳、萧培元、赵时俊。

        但终究,在清末袁嘉谷之前,云南没有学子被点过状元。

一门洞的状元楼 源自“云南省博物馆微信公众号”

大魁天下知

        没有状元,一直是云南学界的一大憾事。

        科举考试之难不亚于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一个学子从识字启蒙到功成名就,家庭财力、主考官的个人喜恶、赶考路上的艰难险阻等,任何一个意外都能让一个学子的十年寒窗没有结果。作为那时的“西南蛮夷之地”,参与科举取士几百年,云南需要一个状元来证明自己,也需要一个状元来激励更多读书人。

       在这样的万众期盼中,清朝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科举制正式废除的两年前,31岁的昆明五华书院学生袁嘉谷应经济特科试,在殿试中夺魁,称经济特元,终于弥补了“云南不点状元”的空白。消息传来,全省欢腾,人们纷纷上街欢呼、庆祝这一喜事。

       为了纪念这一历史性的时刻,也为了激励后来的学子勤奋学习,时任云贵总督魏光焘在聚奎楼立“大魁天下”四字匾额,民间也开始称此楼为“状元楼”。

       后来状元郎袁嘉谷衣锦还乡,登上高楼,亦是感慨万千,留下一副名联:“帝曰无双士,惭愧臣心,励此生古谊忠肝,窃比魏国书云,元之应雨;南来第一楼,潆回乡梦,对当前画桥驿路,更愿长卿题柱,孟博登车。”

       从此,状元楼成为灵气与文思的象征,峻拔庄严,楼下人潮涌动,热闹非凡。

        三门洞的状元楼 源自“昆明信息港”

魁楼百年事

        虽是因“大魁天下”打响了名号,但聚奎楼本身就有悠久的历史。

       聚奎楼原位于今昆明拓东路中段,金汁河桂林桥上。清康熙初年,对桂林桥重修加固时,建魁楼于桥上。魁楼便是“状元楼”的前身。

       清末,魁楼损毁,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云南学政张建勋和贵州学政陈荣昌等士绅集资重修,更名“聚奎楼”,这也就是日后魏光焘立匾,老昆明人熟悉的“状元楼”的正身。

        据说,“聚奎”之名是当时云南学界祈愿能出一个状元所起,有“魁星聚集”之意。

        资料显示,早年间聚奎楼只有一个门洞可供通行。楼的南边是一家茶铺,进出昆明城的路人可在此歇脚、喝茶;北边有一架楼梯,供游人上下赏景。

       民国初年,随着滇越铁路、昆明东城的公路陆续修通,昆明出现了汽车,聚奎楼原来的一个门洞已难以满足日常通行。于是,聚奎楼南边的茶铺被拆除,再开两个门洞,使车马分流,交通有序。

       1953年,为拓宽拓东路的路面,已有近300年历史的聚奎楼被拆除。

       2013年,为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昆明启动状元楼重建项目。

       如今,聚奎楼不再,但状元楼静静矗立在白塔路131号,向世人展示着昆明城的历史文化韵味。许多学生从楼下路过,他们或许并不太清楚这幢古楼的历史,但云南年轻一代从状元楼下奔向窗明几净的教室,奔向光明的未来,这样美好的情景,正应了百年前先贤的殷殷期盼:彩云之南,越来越好!

【青年观】

时代赋予我们的权利

罗秋旭 26岁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在古代,金榜题名是人生大喜,但也有范进中举喜极而疯、孔乙己之类读书人迂腐又穷困潦倒的悲剧。封建时代,科举考试给了一些人进入权力阶级的机会,但更多的普通人一生大字不识,只能被压榨、剥削。

      我们很幸运生在一个可以有很多机会的时代,可以读书,可以选择学习喜欢的专业,可以选择到哪个城市生活,可以选择过各种人生。

       “现在日子好过啦!”小时候,爷爷那辈的老人常常这样感叹。当时是不理解的,但在成长的日子里,从一些老人直不起的背、爷爷年轻时靠两条腿走南闯北落下的隐疾、奶奶还是下意识把好吃的都留给家中晚辈的举动等,我看到了时代给他们打上的烙印,也就理解了他们对今天我视为正常的生活的格外珍惜。

       这两年做新闻记者,更加关注到许多人的故事。高分女学霸不爱红妆爱武装,一心只想保家卫国;大学生回乡创业,用知识改变家乡;老书记可爱地举着大喇叭,对村民进行“爱的教育”;年轻的消防员日日刻苦训练,一次次勇闯火场;小小的女孩踮起脚尖,为梦想起舞……在以前没注意到的地方,和我一样的普通人也在不同领域努力,在幸福地生活着。

       今天,我们还是会为每一个取得好成绩的学子鼓掌,但只是祝贺,再不是封建时代的狂热了。因为未来大家都还有无数可能去实现人生抱负,这是这个时代赋予我们的最重要的权利,只要想,就可以通过努力实现!

春城晚报—开屏新闻记者 罗秋旭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