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雨武邵 文:廖金求 武邵,顾名思义,就是古武冈州和邵阳县的交界之地,一脚踏两县,故名武邵。至于何时叫武邵,无从考证,倘若从民国17年(1928年)复置邵阳县算起,也差不多有百年历史。武邵所处的石窝冲,是原沙子坪的四十八冲之一,你想,即是石头林立、坑坑洼洼,又是山冲冲里,自然石多地少,并且缺水,庄稼多半是歉收。而且又位于两州县交界之地,两边政府无暇顾及,都没到此处征收粮税,因此又叫无粮冲。另有一种传闻,无量佛祖曾在此处打座,因和人打赌猜错方向,无量佛祖无地自容,便转而向东,最后落户福建泉州,因此又叫无量冲。 但无粮冲也好,无量冲也罢(302路公交站台叫无量冲),都是武邵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你想,??要交公粮,而且又有无量佛祖保佑,生活过的有滋有味,尤其是在农耕时代,以温饱为追求的人民便慕名而至。因此人口便迅速繁衍开来。尤其是元末明初,朱元璋陈友谅在这一带大战后,人口萧条,田地荒芜,江西填湖广时,很多先祖在此建立基业。武邵一带,以刘姓为主,黄、周、陈等姓比邻而居。 刘氏先祖怀赞公先在赧水河畔的中洲下旦,中洲三面环水,虽土地肥沃,但洪水无情,遇到洪灾,自然是颗粒无收。因此怀赞公二儿子宗庆公便落籍石窝冲。横板桥廖颜氏始祖庆祥公也曾在午报中(今无粮冲)一带生活过,后于元末迁往枇杷树(今横板桥枇杷树)。足见这一带曾经也是先祖们落脚的风水宝地。 由于武邵是武冈和邵阳的分界线。当时有一条湘黔古道途经此处,湘黔古道,上控云贵,下制长衡。尤其是宝庆府往武冈(当时属宝庆府)的公文信差,很多是在这里休息后再上路。当时经济不发达,草鞋成了赶路人的必备之物,因此卖草鞋、开饭店、旅社的人很多(古时称驿站),这大概就是现在武邵农庄、俭朴寨、好日子、柴火农庄等名店的雏形吧。后来青板石路改成了公路、水泥路和砂沙路,由古道变成了国道,但武邵人们初心不变。 靠近武邵一带的芙蓉山,是中日最后一战雪峰山大会战的一部分,1945年4月,国民党100军19师57团在芙蓉山阻击日寇,以极少代价取得了重大胜利,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加速了日本投降。芙蓉山一战已载入史册,现已立纪念碑,供后人瞻仰。 与武邵紧邻的曾家坳对江,是邵阳第一进士周仪(宋进士)的墓葬地。而与武邵山水相连的芭蕉塘,则是抗元英雄罗开礼后裔的聚集地。斯人已去,唯有风水可以传承。而武邵话,与洞口方言一脉相承,与相邻的井塘方言差别较大,这从另一方面印证了武邵为什么属武冈的缘故。 武邵做为州县分界线已成为历史,现在属于隆回。是南岳庙镇的一部分,但仍与花门街道相邻。武邵也是南岳庙的东大门。302路公交车从石窝冲通往隆回,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出行。由于交通便利,又有历史底蕴,石窝冲逐渐发展成集市,每当赶集曰,三阁司沿河一带的百姓也来湊热闹。 武邵周边风景优美,大寨垴是龙脉,小寨垴、狐狸岛穿插其中。正如无粮冲出生的黄镇(24岁就当隆回县人民法院院长)在文中写道:好一个芙蓉女,长在芙蓉山,依我说:姑娘呀,你干脆招一个芙蓉郎,把这山山岭岭的打扮得漂漂亮亮的,也象出水芙蓉一样,多好。 是的,武邵就是这么美,但愿旧貌换新颜,武邵明天更辉煌…… (图片视频来自网络,侵权联删) 廖金求,横板桥车田江人,高中(隆回十中)时曾任文学社长,喜欢诗和远方,也曾漂泊过,办过厂,开过店。现在隆回发展,有自己的经销商和客户群。经营范围:净水机、桶装水:古井山泉、和一山泉。年销量十万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