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纸沟位于贵阳市东北部新堡布依族乡,是集山、水、飞瀑、溶洞、奇峰怪石、幽谷深潭为一体的省级风景名胜区。那里有大片原生态竹林,有清澈见底的溪流,有古老、完整的原始手工造纸作坊,是远古蔡伦造纸术孑遗地之一…… 当然,这些都是我去过香纸沟之后才知道的,去之前,我对香纸沟一无所知。 我因工作原因前往香纸沟,目的不是“寻景”,而是拜访一位画家。整个行程匆忙而短暂,每每回忆起香纸沟之行,我总能不由自主地想起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渔夫误闯桃花源,得见“屋舍俨然、桑竹之属”,我虽不是误闯,但邂逅香纸沟之美,完全也是我意料之外的事。 香纸沟距离贵阳市区仅40公里,却要翻越至少50个险峻的峰峦才能到达目的地,在公路没有贯通之前,她与外界几乎是隔绝的。也正因为这个原因,让贵阳这块“绿宝石”得以完整保存,也让古法造纸这一工艺完好流传至今。群山环绕,造就了这一座简朴自然、宁静清秀的村寨。 我到达香纸沟时正值中午时分,车驾驶到村寨广场上便停下,一下车,一条弯而长的河流便映入眼帘,河岸边上是极具民族风情的房屋,村子四面环山,眼睛所及之处尽是山的密和林的深,河水澄净透亮,从城里驾车而来的几位游客正带着孩子在河边游泳,阳光不燥、微风自然,我来不及细细观赏香纸沟赠予我的“见面礼”,便踏上进山的路,拜访的画家告知我,他正在林中作画,让我跟着河流一直走,往上游走,便能看见他。我正准备加快步伐去寻他时,他又发来消息,让我慢慢前行,好好观赏沿途的风景,他说,“香纸沟是值得用心去探寻美的。” 我跟着河流的指引慢慢向上走去,遇见一位从山里下来的村民,从她口中得知:这河是“龙井湾”,有5公里长,将香纸沟一大半村寨都包围了,村里居住的大多是布依族同胞,村中房屋建筑也都是布依族特色住房。 放眼望去,干栏式民居建筑错落在溪流旁,杨柳依依,河水被一旁的孩童用石头溅起涟漪,犹如一条白练缓缓蜿蜒,浅浅透亮,一河鹅卵石沉底分明。见水如此可爱,我忍不住捧住这丝清凉,潺潺水声仿佛能穿透心灵,抚慰夏季乏躁的情绪。踩着古朴的石桥,游走岸边,又发现了许多新的乐趣。岸边有几户人家联合开起了农家乐。 继续行之,沿岸茂竹林立,草木丛丛簇簇,铺青叠翠,浓荫密布。嗅着风的清香,悦着鸟的鸣叫,我不由加快了脚步。风摇翠竹,那络绎不绝的竹海摇曳着风的节拍,沙沙作响,翩翩起舞,一种神清气爽,幽静沁凉不觉直触了心底,倏尔植入了心中的原野,心境澄时悠远。穿过那片竹林,我又来到一片更密的竹林,要拜访的画家正在溪边竹林里作画,他手握画笔,正仔细观察着竹林上空的那棵岩松,泼墨挥毫间,眼前这片景已被他收入画中。画外是景,画中也是景,我看着画里画外的竹和石,不禁感叹:真,不虚此行! 和画家一行从山里走出来,我们原路返回到一户农家乐里休息。想起在路上看见的造纸作坊,便向农家乐老板打听这一作坊的由来。老板热情,连忙放下手里的活,要和我“摆龙门阵”。“我们这里啊,有600多年历史咯。”老板言语里满是自豪感。于是,他便从头到尾给我讲述了一遍香纸沟的由来与造纸历史。 大约600年前,明太祖朱元璋调北填南,有中国造纸先师蔡伦的后裔彭氏三兄弟从湖南新化来到此地,见这里漫山遍野,茂林修竹,景色又秀丽宜人,觉得是造纸难得的风水宝地,遂之定居于此。从此,中国造纸文明便在这些谷沟溪流中生根发芽,为纪念祖先,人们给这里起名叫“湘子沟”。“湘子沟”人巧妙地利用溪流、竹林、石料等大自然恩赐的资源造纸。后来,人们因为这里生产的纸有着奇特的香味,就把原来的名字“湘子沟”改成了“香纸沟”。至今,村里还供奉着“越国汪公,蔡伦先师”。 听完,我觉得甚是有趣,几百年来,先人留下的智慧在这里代代相传,人们把竹子变成了纸浆,纸浆变成了香纸,香纸变成了祭奠先人的纸灰,纸灰又孕育了满山遍野的大片竹林,日子在这时光的循环中流淌着、安隅着,宁静而美好。 在香纸沟走走停停,倦意疲惫都被这山、林、竹、水消除。坐在古亭吹风,又想起《桃花源记》,我自觉比那误闯桃花源的渔夫幸运得多,他的桃花源存在梦境,去后再不可寻。而我心中的“桃花源”香纸沟就藏在峰峦中、隐于闹市外,想寻时便去,她就在那里,并随着时代变化以更加饱满的姿态保持遗世独立,她可以是一个人的“桃花源”,也可以是每个人的“桃花源”,且这片“桃花源”一点也不难寻! (文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向秋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