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湘黔网 首页 华商学院 商道风云 查看内容

湖南日报重磅推介邵商:解读湖南民营经济中的“湘军”劲旅

2023-12-1 21:59| 发布者: cnxqw| 查看: 14974 |原作者: 曾佰龙 曹辉|来自: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摘要: 作为湘商劲旅的邵商,自古便怀梦商舟,载月远行,由资江入长江,由长江越东海,由东海达世界,成就一番商业传奇,为湖湘民营经济书写浓墨重彩的一笔。
怀梦商舟载月行
——解读湖南民营经济中的“湘军”劲旅
前言
资江,比之大江大河,更显静水深流。湘商,比之晋商徽商,可谓后起之秀。作为湘商劲旅的邵商,自古便怀梦商舟,载月远行,由资江入长江,由长江越东海,由东海达世界,成就一番商业传奇,为湖湘民营经济书写浓墨重彩的一笔。省委、省政府提出“让湘商在湘更吃香”的号召后,百万邵商仿佛闻到了三湘风起的“潮汛”,激扬起回乡创业的豪情壮志。
很长一段时间,邵商泛指邵东商人,是我省民营经济的一支劲旅。
提起邵东,你脑中的记忆碎片是什么?可能是打火机、箱包、五金、中药;可能是“仿货”、地摊货的发源地;可能是白天拉板车,晚上开豪车的生意人……收起傲慢与偏见,重新走进邵东,当你看到一个个厂家的标牌后,会大吃一惊:“原来这些大品牌都是邵东造。”这时定会有种想重新认识邵商的冲动。    
一次文化之旅——宏伟大院存续邵商精神
寒衣节气,湘南烟雨裹着凉薄的雾气,掠过邵东清水村,村头荫家堂宏伟的身影如梦如幻。这座建于清道光三年(1823年)的庭院,青砖青瓦青石板,古香古色俏江南。一百单八间正房,足以诠释庭院主人曾经的富有。
荫家堂之于邵商,如同乔家大院之于晋商,被视为文化载体和精神家园。庭院主人申承述曾是湘中第一大米商,平时粗茶淡饭,麻服布鞋,又善于经营、团结乡邻、乐善好施,传是“财发星”转世。荫家堂的种种传说,被赋予了“抱团精神”“慈善精神”和“创新精神”——这或许是一代代邵商的心照不宣;或许是植入血脉的“文化密码”。时光荏苒,邵商的财富也许有变数,但荫家堂所承载的邵商精神,从来都是坚定不变的。
站在荫家堂宏伟的建筑前,历史烟云放眼过,商道驼铃入耳来。溯邵商之源,寻文化之根,要拨开2500年前的历史烟云,方能发现邵商先驱的活动轨迹。史料记载,春秋时期,邵商由资江入洞庭,沿长江抵东海,肩挑背驮做买卖。明清时期,邵商在各地建会馆、修码头、开商埠,凭着一条条毛板船,在汉口建造了辐射全国的宝庆码头。
洞庭碧波滔滔八百里,湘楚文化绵绵数千年,直到邵阳走出了魏源,他“睁眼看世界”,用“敢为人先”的远见卓识,提出“经世致用”的思想,为后来的邵商贴上了新的文化标签,注入了新的行动伟力。邵商开始领改革风气之先,得开放精神之魂,形成了霸蛮中不乏智慧,智慧中更具勇敢的独特气质。他们从一次次艰难中挣脱出来,开始在商贸领域崭露头角,尤其到了近现代,邵商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小商品市场;创办湖南第一家民营企业;建立湖南第一个民营经济开发区;搭建起第一条中国至老挝的友谊通道等等,在全国、全省民营经济发展史上创下多个第一。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邵商仍是一个活跃且有几分神秘感的群体。不会有人告诉你,在世界各地发展的邵商有百万之众,总资产超过了4万亿元;也不会有人告诉你,中国多数地级市建有邵阳路或邵阳街,100多个城市建有邵阳(宝庆)商会;更不会有人告诉你,老挝四分之一的国民生产总值由邵商创造……
向历史更深处漫溯,苦苦追寻邵商崛起“密码”,会发现辉煌的邵商史,其实是一部苦难史和奋斗史。我们追寻邵商足迹,沿着沪昆高速一路向西,过双峰入邵东,发现地质地貌的变化之大,这里土地浅薄贫瘠,石山多,耕地少。当一方水土养育不了一方人的时候,背井离乡“混”口饭吃,成了活命的必然选择,这一“混”居然使无数邵商出人头地,声名鹊起。
困苦的环境,容不得邵商先民安逸生活。在不沿边、不靠海、不傍河,内无强势资源,外缺区位优势的不利条件下,在人多地少的弹丸之地上,邵商用“敢为人先”的胆识和“吃苦霸蛮”的果敢,靠着一双勤劳的双手、一双彳亍的脚底板、一个灵活的大脑,谋生、谋利、谋前途,渐渐在生意场上传出谚语:“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十个湖北佬,抵不过一个‘宝古佬’(邵阳人)”。
尽管如此,邵商还是一个“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存在。邵商不像晋商、徽商出名早,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古代湖湘经济中心在商埠更为繁荣的潭州(湘潭、长沙),鲜有史学家为出身西南边陲的邵商树碑立传,史料少之又少,难窥其清晰的历史发展脉络,导致邵商现象长期以“地域文化”的形式存在。
直到1978年7月12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放开农贸市场》的评论文章,肯定邵东农贸市场个体经营户积极沟通信息,将黄花菜等农副产品迅速销往全国各地的做法。邵商以“个体户”的身份出现了第一轮井喷。此后民营经济蓄势腾飞,民营企业家地位提升,一些邵商中的翘楚,开始有传记和报道示人,才呈现出一幅更为波澜壮阔的湖南民营经济发展史。
一串响亮名号——一部民营史半是邵东人
翻开这部波澜壮阔的邵阳民营经济发展史,有许多响亮的邵商名号——“湖南民企第一人”曾小山、千万富翁孵化场“掌门人”唐任魁、“手电筒大王”邓国强、“裤子大王”蒋忠、修“渠”人宋杰锋、“乡贤典范”郑伯平……一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照见一群鲜活的群体。
这是被打上时代烙印,被赋予文化特质的群体。后来的专家、学者不断研究邵商成功的文化密码,得出的结论不一——有人说邵商秉承了魏源的“敢为人先、经世致用”的思想;有人说邵商有“吃得苦、耐得烦、霸得蛮”的湖南人品质;有人说邵商秉持的是“尚信重义、尚气喜直”的生意经。这些说法固然能在邵商群体里找到确凿实例和鲜活个体,却也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史家之见。
要解读邵商文化,需要走近一个个鲜活的个体。
曾小山是位精神矍铄,笑如弥勒的老人,耄耋之年还在为事业奔波,为家族“掌舵”。  
他25岁做篾匠,35岁怀揣2000元本金,创办湖南第一家民营企业——邵东流泽铝制厂,从此踏入铝制品制造行业。当地许多老人回忆:“家里用的第一口铝制品电饭锅就是曾总家生产的。”
在那个时代,曾小山第一个站出来创办民营企业,如同推倒了市场经济萌芽时期人们心中的“多米诺骨牌”,连锁效应很快蔓延开来。“他搞得,我也搞得,他能当老总,我也能当老总。”有了积蓄的邵东籍老板们,有了办企业做老总的“野心”,一代代邵商从此前赴后继“搏击”商海。
有了“领头雁”的示范效应后,民营企业像野草一样冒了出来。当时有部门统计,1980年底,邵东已有个体经营户4156户,从业人员逾万人,几乎占到当时湖南全省个体户总数的一半,约占全国的五十分之一。
一批邵阳人相机而动,在时代浪潮中,很快找到适合自己的“泳姿”,成了弄潮儿。
佛山市邵东商会法人代表、广东奥特利工具有限公司董事长郑伯平,是改革开放后第一批“下海”的邵商。很多与他交往了二三十年的朋友、老乡,对他的评价都是“待人真诚”,干事做人不谋私利、不掺私心,还是一位热心家乡事业的“乡贤典范”。专访过郑伯平的邵东籍作家肖启楫回忆:“郑总身上有尚信重义、尚气喜直的邵商品质,他对自己的信誉视若珍宝,极度爱护。”
团结互助、不拆台是邵商的又一优秀品质,在唐任魁的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草根出身的唐任魁,十几岁开始闯荡商海。他白手起家,在老挝创办首家农机生产企业,逐渐成长为当地的“农机大王”。而令唐任魁声名鹊起的事情,是他带着一大批“老乡”创业,并且让他们成为了千万富翁。千万富翁孵化场“掌门人”名号由此而来。
用“敢于冒险,勇于创新”来形容邵商宋杰锋,是再恰当不过的。创业之初,宋杰锋拉着一辆手推车,载着电子表、计算器、手掌游戏机等电子产品沿街叫卖,不会说老挝语,就用计算器按数字,告诉对方价格。谁都不曾想到的是,这个“卖货郎”在若干年后,不仅搭建了中老空中友谊通道——开通万象至长沙的航班,还在老挝总领馆落户长沙等事务中做出了特殊贡献。当时有人这样评价,如果说老挝总领馆落户长沙是水到渠成的事情,那宋杰锋就是修“渠”人。
一串串响亮的名号,让邵商形象更加丰满——他们是敢为人先、通变求新、弃农从商的邵商,在计划经济年代,冒着被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危险,暗地里从事着经营买卖;他们是起早贪黑、肩挑手提、风餐露宿的邵商,推陈出新销售商品的同时,也推销着自我的文化与信仰;他们是“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的邵商,从很少的资金开始起家,靠着合伙抱团、独闯江湖、吹糠见米、秋后算账等五花八门的手段发财;他们是“亲帮亲、邻助邻、你带我、我扶你”的邵商,发现商机分享同行,不闷声独享,动员大家一起把生意做大……他们共同组成了一座伟岸的邵商群塑像。
一组激扬数字——从行业“跟跑”到赛道“领跑”
这是一组令人惊讶的数字,由邵商创造:生产的注塑打火机占全球市场份额70%;书包占全国市场份额70%以上;红包销售份额占全球市场80%;小五金份额占国内市场40%;全国有15个省的采购商在“南国药都”廉桥采购中药材……邵商的经济实力对整个湖南的影响力和拉动力正在加大。
位于邵东工业园的湖南东亿电气,是邵东打火机“龙头”企业,数十条自动化生产线在满负荷运行,机器手用近乎完美的姿势和炫酷的组装技能,将一排排打火机固定在卡位上,连续3次按压点火,智能视觉系统同步识别点火情况,合格产品进入包装环节,不合格产品落入指定位置,整个过程耗时几秒。争分夺秒只为1分钱甚至几厘钱的利润。
很长一段时间,邵东打火机对比广东打火机,价格优势在1分钱左右。正是这1分钱的利润,搭建起一个庞大的商业帝国。
20多年过去,打火机制造从本小利薄的“流浪产业”,成长为邵东传统支柱产业,凭借技术优势,在当地扎下了“根”。从1分钱到1个商业帝国,邵商走的是“抱团取暖”之路,他们敢于自我革命,从小作坊完成了现代工厂转变后,又成立邵东打火机出口监管委员会,实行统一定价、统一配额、统一运输、统一保险、统一争取政策扶持,从而改变了行业的无序竞争,夯实了打火机“商业帝国”的基石。
1分钱的利润生出百亿产业。目前邵东共有出口打火机生产企业12家,上下游产业链企业80余家,打火机品类300余种,从业人员上万人,每年产量超过百亿元,产品远销印度、尼日利亚、俄罗斯、美国等100多个国家,东南亚是其主要出口市场。专注小利做出大市场的还有湖南永吉制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杨贵生从一个仅有十几名员工的家庭小作坊开始,经过十几年坚持不懈的努力,让企业成为了中国规模最大的红包生产销售企业,占据全球红包市场80%的份额。
邵东的桐江两岸,散落着一些村庄,这里也是许多邵商出外闯荡的始发地。上世纪80年代,村庄里家家户户踩缝纫机做箱包,箱包邵东土话叫“袋子”,这些村庄又叫“袋子专业村”。40多年过去,“袋子专业村”至少走出两代做箱包的邵商,他们告别前店后厂的传统产销模式,开始“洗脚上田”,进城入园,打造出邵东又一支柱产业——箱包产业,年产箱包超1.68亿个,销往全球各地。
“户户叮当响,家家炉火旺……”“金打铁,银打铁,打把剪刀送姐姐……”曾经作为“市声”流传的童谣,传递出邵东五金行业的悠悠历史。邵东五金行业可以追溯到汉平帝元始五年(公元5年),从土法炼铁铸造刀剑开始,到生产刀剪五金,有2000余年的历史。18世纪,当地民间手工生产的日用刀、剪等五金工具,畅销西南各省,后又从山东、河北等地陆续引进扳、钳、锤系列产品,逐渐拉伸产业链。如今邵东有五金企业350多家,五金产品130余种,年生产能力3亿套,年销售额达10亿元。
在邵东,比童谣更悦耳的,还有一首流行歌曲:是谁画出一幅水墨山水画/像风像雨,似云似雾/是谁装订一本邵东线装书/珍藏着药都绵绵家谱……邵东籍女歌手宁可用甜美的歌声,让“南国药都”廉桥的美名香飘神州。
廉桥中药材市场是邵商用汽车“拉”出来的。1928年6月,潭宝公路廉桥段设立邵阳县历史上第一家汽车站,来廉桥开店者日渐增多,数年后发展成百余家店铺的集镇,“楚天春”“三益庄”等一批老字号药店涌现,药材市场初见雏形。
2004年,当地政府因势利导,发展中药材产业,提质改造中药材市场,让廉桥成为全国17个药材专业市场之一,从业人员达11000人,日吞吐药材400多吨,年交易总额逾85亿元,“南国药都”更加闻名遐迩。近日,首届湖南(廉桥)中药产业博览会在廉桥召开,全国400余家知名企业报名参展,960家专业采购商参会,总贸易成交额128.64亿元,“南国药都”又火了一把。
打火机、箱包、小五金、中药成为传统支柱产业后,让邵东有了“百工之乡”美誉,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了广阔平台。许许多多的邵阳人,靠着家乡深厚的工贸基础,扛着包、挑着扁担,骑着摩托卖“家乡货”,他们走南闯北,融入滚滚红尘,许多人回来时已是邵商翘楚。这些归来之“雁”,开始反哺家乡,建设家乡。
一行大雁归来——邵商回归故乡更吃香
老乡,一个融合了地缘、血缘关系的特有名词,用湖南方言叫起来亲切而有韵味。湖南人无论走到哪里,总能碰到老乡,或是半个老乡,在外的邵商也不例外,这很“中国”也很“湖南”。“老乡”仿佛成了一根情感的丝线,故乡在这头,邵商在那头。
湖南发出“迎老乡、回故乡、建家乡”的号召后,全省敞开迎商大门,擂动招商“响鼓”,一批又一批邵商,如“雁阵”归来。据不完全统计,邵商投资已占来邵投资的七成,成为当地民营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他们有的致富不忘回馈家乡;有的在家乡兴办企业,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有的筑路修桥,造福乡里乡亲;有的建校办学,培育下一代,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
省委书记沈晓明发出“让湘商在湘更吃香”的号召后,广大邵商衣锦还“湘”的情愫与日俱增。这些回归故土的邵商,回归的情感大同小异,回归的方式各有不同——有回乡专注在本土发展的;有把贸易公司开在沿海,把生产工厂或总部搬回家乡的;还有返乡后,又带着更多“老乡”闯商海的……
邵东工业园,湖南亮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一副副带美瞳的隐形眼镜被陆续装进包装,发往国外。薄如蝉翼的隐形眼镜国产替代化之路走得十分艰辛,唐顺初用了将近大半生的精力,才实现这一愿望。30多年前,唐顺初和大部分邵东人一样,背井离乡闯商海,到甘肃摆摊谋生。他从“摊主”逐步成长为亮国科技董事长。2017年,走遍世界的唐顺初携着资金和技术回乡,推动邵东传统眼镜产业转型升级。目前亮国科技已达到日产隐形眼镜4万片的产能。唐顺初说:“所谓故乡,就是你踏遍千山万水,也永远走不出、忘不掉的地方。”
邵商陆续回归故土,不仅出于对故乡的眷恋,还有对故乡发展潜力的认可。邵东新凤村是当地有名的“袋子村”(村民以做箱包为业),湖南醇龙箱包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刚清出生在这里。2021年,李刚清回乡办箱包加工厂,将外贸公司留在沿海。他说:“回乡二次创业,看重的是故乡的发展潜力,邵东有箱包生产企业1400多家,年生产箱包1.68亿个,产值超过百亿元,产业链完备,产业基础好。”
湖南创亿达实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邓彪,16岁离开故乡,前往甘肃摆摊卖眼镜、服装,后来靠做家电发家。2017年,邓彪响应省委号召,将工厂迁回到邵阳老家。在当地政府的扶持下,他创立了属于自己的品牌,产品线也从传统的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车载电视、显示器、电视等领域,扩展到自主研发的智慧云黑板、智慧会议系统。邓彪说:“邵商不仅在湖南更吃香,事业也会更上一层楼。”
“谁要说邵阳不好,我和他急!”珠江典当董事长、广东邵阳商会常务副会长杨志伟是个直率的汉子,由于企业的特殊性,他并没有返乡创业,但他的“爱”早已踏上归途。他结对家乡5名贫困学子,资助他们一直考上大学,如今在他的手机里,还保留着孩子们发给他的节日祝福和家长们情真意切的感恩话语。许多邵商都在用这种爱心付出的方式反哺桑梓。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邵阳市联运集团公司董事长邹联运,凭借真诚和坚毅,运用在外采矿、回乡创业的“候鸟经济”模式,让家乡隆回县荷田乡黄皮村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村里有千万元户11户,百万元户82户,全村高级汽车40多台,绝大部分村民跟着他发财。他还让6000多父老乡亲摆脱贫困,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邵商回归,源于乡情,但不止于乡情。湖南正在打造“身在湖南、办事不难”的营商环境,众擎易举推动邵商产业回归、资本回流、项目回投、人才回聚、总部回建。大潮已然来袭,邵商闻讯而动。
地域有别,乡情不变,山川相异,意志趋同。邵商中的先行者,筚路蓝缕起山林,邵商中的后继者,“三高四新”绘蓝图。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作者:曾佰龙 曹辉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相关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