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湘黔网 首页 财富湘黔 政策资讯 查看内容

贵州省“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

2022-9-1 11:15| 发布者: cnxqw| 查看: 7627 |来自: 贵州省人民政府

摘要: 贵州省“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十四五”时期是我省体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时期,是建设山地民族特色体育强省的关键时期,也是推进体育强国建设,迈向体育现代化新征程的重要时期。为全面推进我省“十四五”期间体育发 ...
贵州省“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我省体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时期,是建设山地民族特色体育强省的关键时期,也是推进体育强国建设,迈向体育现代化新征程的重要时期。为全面推进我省“十四五”期间体育发展的各项工作,努力开创贵州体育发展新局面,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和我省“十四五”期间体育发展面临的形势、任务,明确发展目标,引导发展方向,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 “十三五”总结回顾与“十四五”面临的形势

一、“十三五”时期体育工作的主要成就

“十三五”期间,面对充满挑战的体育发展环境和艰巨的体育改革发展任务,省体育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国家体育总局的部署要求,团结带领全省体育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大力推进群众体育、竞技体育、青少年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文化等现代体育发展。抢抓获批“全国体育旅游示范区”创建、健康贵州建设等历史机遇,不断推进“体育生态化、生态体育化、体育旅游化、旅游体育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生活需求,奋力实现跨越发展,为“十四五”体育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十三五”时期是我省全民健身蓬勃发展的五年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大力实施《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建立各类体育社会组织1457个,每年培训各级各类社会体育指导员4000余名,体育社会组织日趋完善。建成全民健身活动中心45个,全民健身活动站(点)5637个,健身步道、骑行道、登山道近7000公里,逐步形成了遍布城乡的社会化全民健身设施网络。支持市(州)“一场两馆”和县(市、区)公共体育场馆及全民健身中心建设,建成城市街道室内外公共健身设施15478个,乡镇、行政村(社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16437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63平方米,社会足球场地每万人达到0.75块,乡镇和行政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现全覆盖。组织举办了省第三届农民运动会、省第十届运动会、省第六届残疾人运动会、省第九届老年人运动会,“多彩贵州”系列赛、全国广场舞大赛、2019世界名校龙舟大赛(贵州绥阳)、全球“绿鞋行动”、8月8日全民健身日等系列国际、国内全民健身活动和群众身边的体育赛事活动。民族传统体育获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一等奖、全国排名第二的好成绩,体育健身活动丰富多彩。

(二)“十三五”时期是我省竞技体育实现历史性突破的五年

坚持以“奥运争光、全运夺金”为统领,大力实施“筑巢引凤、与狼共舞、走出去引进来、科技助力”战略计划。夏季运动项目实现突破,冬季运动项目得到有效发展,竞技体育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在国际国内大赛中共取得金牌239枚、银牌228枚、铜牌252枚。2017年十三届天津全运会获6金5银7铜,金牌、奖牌创贵州全运会历史最好成绩。2018年18届雅加达亚运会贵州6名运动员代表中国参赛,勇夺7金2银1铜,创我省参加亚运会历史最好成绩。2019年全国二青会获19金29银25铜,创青运会金牌、奖牌历史最好成绩。积极备战十四届全国冬运会,在提前举行的滑轮、跳台滑草比赛中获2银1铜,实现了我省冬季运动项目奖牌“零”的突破。实施两个“100”工程,命名7个校园足球试点县(市、区)、16所校园足球“菁英计划”试点学校。实施全省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建设和高原人才开发计划。举办国际国内大赛和全省青少年体育赛事、冬季阳光体育大会。实施跨界跨项选材,构建了多元化的人才培养体系。积极发展冰雪运动项目,组建国家攀岩、滑板集训队和省山地自行车、羽毛球、武术、跳水专业运动队,不断增强竞技体育的竞争实力。

(三)“十三五”时期是我省体育产业发展成果丰硕的五年

坚持以发挥社会效益为基础,通过体育彩票销售、打造体育品牌赛事,拓展体育用品、体育培训、体育装备制造业,积极推进体育旅游、体育大数据等新兴产业发展,推动体育产业转型升级。完成100个生态体育公园、100个汽车露营基地、100条体育旅游精品线路建设任务,强力推进“15分钟”健身圈等运动载体和平台建设。获批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1个、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1个、国家体育产业示范项目2个、国家汽车自驾运动营地19个、国家运动休闲特色小镇1个、国家体育旅游精品项目87项(次),建成体育休闲运动基地500余个。获批创建“全国体育旅游示范区”,编制了《贵州省全国体育旅游示范区总体规划》,印发了《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贵州省创建全国体育旅游示范区的意见》,大力提升了山地户外运动大省的影响力。2015-2019年体育产业总规模从57.26亿元跃升至280.32亿元,年平均增长率达48.75%,体育产业增加值由2015年的34.16亿元上升至2019年的113.11亿元,年平均增长率达34.89%,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四)“十三五”时期是我省体育扶贫有声有色的五年

坚持以履行社会责任为根本,通过体育行动助推决胜脱贫攻坚重大战略任务,累计投入各类扶贫资金3.23亿元。投入赛事奖补资金1.2亿元,以赛事扶贫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支持县、市、区开展各类户外全民健身赛事活动1500余场,近3000万人次参与,带动乡村旅游和农特产品销售,助推“黔货出山”,创造了更多灵活就业的机会和增收渠道;以设施扶贫提升农村体育公共服务水平,安排专项资金5121万元建设全省164个移民搬迁点公共体育设施,推动农村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以体彩扶贫帮扶特殊人群和贫困学生,投入体彩公益金2360万元,支持300个残疾人网点建设,为200名残疾人提供就业岗位,捐资助学本省9所大专院校1300名贫困大学生,捐赠贫困地区65所农村中小学体育器材设施,惠及学生2万余人;以企业扶贫促进稳岗就业,积极落实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动员各类体育企业为农民工就近解决就业岗位,为农村人口就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五)“十三五”时期是我省体育改革稳步推进的五年

坚持以完善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重点,深化体育领域改革,着力顶层设计。《贵州省足球改革发展实施意见》《省体育局关于支持体育社会组织发展的指导意见(试行)》《省体育局 省教育厅关于创新协作共同推进新时期青少年体育工作的意见》等政策文件相继发布。24个省级体育单项行业协会脱钩改革完成,足球改革稳步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一次办成”改革持续深化,体教融合、放管服、商业性赛事审批、足球和行业协会改革等取得新进展。《天眼新闻》客户端“动感贵州”频道上线,贵州首档体育公益电视栏目《动感贵州》开播,体育大数据有效应用,体育宣传实现创新发展,体育发展活力得到激发。

通过五年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我们深深感受到,推动贵州体育事业快速健康发展,必须始终坚持党对体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必须把体育工作置于国家和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推动,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办人民满意的体育,必须保持战略定力突出特色优势、不断增强为国争光能力,必须围绕健康需求和美好生活需要大力发展体育产业,必须不断激发改革创新这一根本动力,推动贵州体育迈上新台阶。

二、“十四五”贵州体育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机遇

“十四五”时期是我省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建设山地民族特色体育强省的关键时期,是打造活力贵州、健康贵州、幸福贵州,不断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时期。从发展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满足人民对健康生活的需要仍然是新时代我省体育事业发展的根本目标。体育与教育、科技、文旅、养老、医疗卫生、农业农村和城市发展等领域互动发展更加密切,为推进我省体育事业融合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在健康贵州建设引领下,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协同联动,体育的社会功能日趋凸显,为发展我省群众体育提供了拓展空间;推动山地民族特色体育强省建设,坚定不移增强为国争光、为省添誉能力,为我省竞技体育发展提供了提升综合实力的政策保障;巩固深化“全国体育旅游示范区”创建成果,为我省先行先试探索新模式、新机制、新业态,构建现代体育产业体系、发展社会事业提供了历史机遇;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中共贵州省委关于制定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进一步强化了体育的目标任务和职责定位,为我省体育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二)挑战

“十三五”时期,贵州体育事业快速发展,虽然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与新时代要求和高质量发展的任务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存在思想观念短板、基础设施短板、社会组织短板、运行机制短板、科技和人才支撑短板等。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还需不断健全,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还需进一步提升,三大球、冰雪运动、青少年体育发展较弱,体育产业在规模、结构、质量、效益上与体育强省相比还有明显差距,各种发展中的矛盾还需不断破解。要抓好新时期贵州体育事业,我们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认真研究,切实加以解决。

“十四五”时期,我省体育事业发展赶超进位的基本态势没变,为健康贵州奠基、为国为省争光、为经济发展增效的任务没变,赶超中西部省市的发展任务没变,我们必须励精图治、奋发图强,牢牢把握体育强国梦与中国梦息息相关的定位,把体育事业融入“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大格局中去谋划,凝心聚力,苦干实干,肩负起推动新时代贵州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历史使命,努力开创贵州体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第二章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对体育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深化改革创新,按照围绕“四新”抓“四化”的要求统筹推进群众体育、竞技体育、青少年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文化等协调发展,着力抓好山地民族特色体育强省建设,持续打造活力贵州、健康贵州、幸福贵州,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弘扬团结奋进、拼搏创新、苦干实干、后发赶超的新时代贵州精神,开创贵州体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为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不懈努力,为体育强国建设作出贵州贡献。

二、发展战略

“十四五”时期,贵州体育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十四五”时期贵州发展“一二三四”的总体思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体育发展理念,把高质量发展贯穿山地民族特色体育强省建设全过程,实施“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一体两翼’,群众体育、竞技体育、青少年体育、体育文化‘四轮驱动’”战略,推动全省体育高质量发展,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全面提升体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努力为贵州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贡献体育力量。

三、发展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体育发展的最根本保证,深入贯彻体育新发展理念、构建体育新发展格局和开创体育新局面,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和国家对体育发展的战略部署上来,为高质量发展体育提供更为坚实的政治保障。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融合发展,保障人民群众的体育权益,充分调动人民参与体育运动的自觉性、积极性,增强人民体质,确保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全体人民,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体育需求。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贯穿贵州体育发展的全过程,从贵州实际出发,遵循现代体育发展规律,加快转变体育发展方式,推进贵州体育高质量发展。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以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坚持问题导向,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深化融合发展,坚持放管服改革,优化体育资源配置,完善服务保障体系,激发体育发展活力,开创贵州体育发展新局面。

——坚持系统观念。坚持服从服务全省高质量发展大局,从建设山地民族特色体育强省的全局性、战略性、整体性出发,统筹推进省、市(州)、县(市、区)体育工作协调发展,推进体育各版块科学发展,推进“体育+”多产业融合发展,推进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四、发展目标

(一)近期目标

“十四五”时期我省体育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2025年,山地民族特色体育强省建设取得积极成果,体育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更加适应时代要求和满足人民需要,体育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发展,不断助力贵州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全民健身发展水平取得新成效。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推动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在地区、城乡、行业和人群间的均等化。统筹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加快城市绿道、健身步道、自行车道、全民健身中心、体育公园建设,持续推进市(州)“一场两馆”、县级公共体育场馆建设,完善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政策。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优化全民健身组织网络,推进全民健身智慧化发展。群众体育健身意识进一步增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38%,群众身体素质稳步提高,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人数比例达到88.6%,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不少于2名,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0平方米以上。符合省情、覆盖城乡、功能完备、惠及全民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完善,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全民健身事业发展格局更加明晰。

——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举国体制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竞技体育发展模式不断完善,竞技体育改革纵深推进。加快建设国家生态型多梯度亚高原运动训练基地,瞄准世界级标准,建成2—3个国家级单项运动训练基地,构建科学合理的训练保障体系。竞技体育项目结构不断优化,夏冬季项目协调发展,形成更加科学合理的发展格局。建立符合贵州实际的现代竞赛体系,推动社会力量有序参与竞技体育赛事活动。积极探索政府主导、部门协同、高校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足球、篮球、排球发展的有效途径,提高“三大球”训练、竞赛水平。推进职业体育发展,鼓励有条件的运动项目走职业化道路,支持教练员、运动员职业化发展。力争2021年全运会、2022年亚运会再创佳绩,力争2024年有运动员参加巴黎奥运会并取得优异成绩,2024年冬运会成绩取得新突破,其他国际单项比赛争创优异成绩,缩小与竞技体育发达省区市的差距,竞技体育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为国争光能力不断增强。

——青少年体育发展进入新阶段。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完善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广泛开展青少年体育赛事活动,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体育赛事活动体系,提升业余训练水平。强化各级各类体校建设,省级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建设取得新进展,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和组织体系不断完善。规范青少年体育社会组织,构建青少年体育社会组织管理和支持体系。支持在职体育教师能力提升和专业师资队伍建设,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得到协调发展。青少年体育的基础性地位进一步提高,开创青少年体育工作新局面。

——山地民族特色体育形成新格局。深入挖掘贵州山地户外运动和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将自然资源禀赋、民族文化、山地文化、高桥文化与山地户外运动相结合,因地制宜构建全省山地民族体育运动发展体系。培育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和自主知识产权的赛事品牌活动。大力发展民族民间民俗体育,使具有精彩表现形式和独特文化内涵的传统体育项目通过与旅游、文化、教育等行业融合发展,迸发生机、传承弘扬。

——体育产业发展取得新进展。实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战略,构建现代体育产业发展体系,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优化体育消费环境,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推动体育消费增长升级。推进贵州特色体育品牌建设,推动体育跨界融合,逐步形成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体育产业发展格局。加大政策支持和服务保障力度,加强体育市场监管,以培育体育龙头企业为带动,促进体育中、小、微企业发展壮大。力争“十四五”末,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600亿元,体育产业增加值达到270亿元。

——体育文化建设取得新成果。大力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建立贵州体育荣誉体系,促进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创建。传承中华传统体育文化,开展贵州优秀民族民间民俗体育活动展演,推进民族民间民俗体育文化传承。丰富运动项目文化内涵,增强爱国主义教育功能。丰富体育文化产品,提升体育文化创新能力,鼓励开展体育影视、体育音乐、体育摄影、体育美术、体育动漫、体育收藏品等的推选展示活动,打造多样化的体育文化项目。传播奥林匹克文化,把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理念融入到体育发展的各个环节。

(二)远景目标

到2035年,我省基本建成山地民族特色体育强省,群众体育将“更亲民、更便利、更普及”,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将“更好、更快、更高、更强”,体育产业将“更大、更活、更优”。全民健身成为人们追求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幸福生活的社会风尚。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45%以上,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5平方米以上,每万人拥有足球场地数量到达0.9块,人民群众对体育的需求得到极大满足,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超过92%,建成2—3个世界级运动训练基地。竞技体育项目结构不断优化,夏冬季项目协调发展,为国争光贡献度稳步提高。体教融合更加健全高效,青少年体育蓬勃发展。山地户外运动布局更加合理、功能更加完善,发展更加健康,民族传统体育得到融合创新发展。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成果不断凸显,发展体系更加完善,产业规模显著扩大,成为我省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建成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体育旅游目的地,体育成为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事业之一。体育文化不断繁荣,中华体育精神得到有效弘扬。体育综合实力位居全国中西部省市区上游水平,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基本实现现代化。

第三章 重点任务

一、以增强获得感为引领,推动群众体育高质量发展

(一)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建立完善各级全民健身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全力推动、全面贯彻《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抓好《贵州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的制定和落实,着力推进“六个身边”工程建设。深入开展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州)、县(市、区)创建活动,促进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在地区、城乡、行业和人群间的均等化。

(二)优化提升全民健身组织网络

完善各级体育总会建设,制定支持体育社会组织发展的相关政策,推动体育社会组织改革发展,建立完善省、市(州)、县(市、区)、乡镇(街道)体育社会组织网络,大力发展各类体育俱乐部。持续开展县级国民体质监测站点建设工作,加强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全民健身站(点)建设。开展社会体育指导员进基层、进农村活动,满足人民群众科学健身需求。

(三)统筹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

实施公共体育设施“补短板”行动。加强全民健身中心、运动健身场馆、健身步道、城镇社区体育健身、农民体育健身等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新建、改扩建一批老年公共体育设施。在城镇规划建设中,协调推进新建居住区和社区按相关标准规范配套健身场地设施,支持在城镇“三改”中改建、新建健身场地设施,完善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合理利用城市空置场所、地下空间、公园绿地、建筑屋顶、权属单位等物业附属空间建设休闲健身区、功能区,推进体育场地空间布局规划。完善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政策,有序推进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各类体育场地设施面向社会开放。

(四)推动公共体育设施军地共享共用

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统筹公共体育设施资源,建立军地共享共用机制。在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中应充分考虑应急应战需求,大力推动公共体育场馆面向部队免费开放,确保军地有需求,体育有响应。

(五)大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

构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全民健身活动体系,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开展全民健身日(月)等系列活动,打造一批喜闻乐见、特色鲜明的全民健身品牌赛事活动。积极推进国家层面的社区运动会开展,开展全民健身进社区、进企业、进校园、进机关、进部队、进农村“六进”活动。扶持推广具有贵州特色的各类民族民间民俗传统运动项目,举办好各级各类全民健身赛事活动。组织举办冰雪运动项目大众赛事,推动大众冰雪运动发展。探索多元主体办赛机制,广泛开展适合不同人群的全民健身活动,提高大众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

(六)促进特殊人群的体育活动

积极开展老、弱、病、残、孕(幼)等特殊人群体育工作,关心特殊人群身体健康,制定实施特殊群体的体质健康干预计划和体质监测体系,确保特殊人群同等享受体育高质量发展的优惠政策和福利。继续举办省残疾人运动会、省老年人运动会等赛事活动,有效促进特殊人群体育活动多样化开展。

(七)推进全民健身智慧化发展

依托大数据、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完善“贵州省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平台”功能,为群众健身提供更加全面的场馆预订、赛事预约、健身指导、体质监测、体育旅游消费等服务,推进智慧健身路径、智慧健身步道、智慧体育公园建设等数字服务发展。支持社会力量建设一批分布于城乡社区、商圈、工业园区等区域的智慧健身中心、智慧健身场馆,提升智慧化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能力。

专栏1:群众体育发展工程

序号

名称

内容

指标

1

人均体育场地面积

到2025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平方米以上。

2平方米

2

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

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不少于2名。

2名

3

省全民健身中心

推进省全民健身中心建设。

1个

4

省老年体育活动中心

推进省老年体育活动中心建设。

1个

5

市(州)一场两馆公共体育设施

推动地方建设市(州)级“一场两馆”公共体育设施。

9个

6

市州全民健身中心

支持九个市(州)新建或扩建能够开展体育运动的健身中心、老年体育活动中心。支持有条件的乡镇建设小型全民健身中心(馆)。

一批

7

县级公共体育场

支持地方完善县级公共体育场(有标准田径跑道和足球场)建设。

一批

8

农体工程

支持有条件的农村组织建设农体工程。

一批

9

社会足球场

支持社会足球场建设。

一批

10

体育公园

提档升级生态体育公园(配套健身步道、户外运动营地、健身广场等公共体育设施)。

一批

11

社区文体广场

支持符合条件的社区文体广场建设多功能体育设施。

一批

12

户外运动休闲设施

支持完善户外运动公共配套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户外运动营地、城市绿道、登山步道、交通驿站、健身步道等)建设。

一批

二、以完善发展模式为引领,推动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

(一)创新竞技体育体制机制

坚持开放办体育,大力推进“省队市办、省队校办、省队社办”优秀运动队组建模式,建立从地方、高校和社会力量选拔成绩优秀的运动员代表贵州参赛的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增强为国为省争光能力。积极探索政府主导、部门协同、高校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三大球”发展途径,提高训练竞赛水平,探索职业足球俱乐部股份制改造和竞技体育职业化发展路径。

(二)健全备战组织管理体系

建立健全2021—2025年全运会、亚运会、奥运会周期备战工作体系,抓好第十一届省运会筹办工作。建立领导有力、任务明确、职责清晰、监督检查到位的组织管理体系,力争巴黎奥运会和第十五届全运会取得好成绩,努力实现新突破。

(三)构建科学合理训练体系

建立贵州省运动训练表现中心,加快以优秀教练员为核心的复合型训练团队建设。探索建立基于大数据和智能化的体育科研体系,开展运动项目课题研究,建立贵州特色运动项目数据库,推动运动训练理论成果运用。建设国家生态型多梯度亚高原运动训练基地,建成2—3个国家级单项运动训练基地。

(四)完善现代化的竞赛体系

持续办好省运会,优化省运会组别、项目设置,推进现代化竞赛体系建设。深化全省青少年体育赛事改革,整合学校、U系列等各级各类青少年体育赛事,建立四级(小学、初中、高中、大学)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鼓励社会力量举办俱乐部杯、大奖赛、公开赛等形式多样的赛事。

(五)建立项目协调发展机制

建立优势项目、重点项目、一般项目和球类项目的分类投入机制,巩固和扩大体操、田径中长跑、拳击小级别、赛艇、皮划艇等项目综合竞争优势,重点突破射击、击剑、举重、游泳、攀岩、山地自行车、跆拳道、网球项目,加快推进羽毛球、乒乓球、武术、马术、跳水等项目发展,推动各市(州)开展4至5个重点项目建设。做好冬季项目的规划布局,推动夏冬项目协调发展。

(六)创新后备人才培养模式

持续实施“青少年体育发展促进工程”,建立各级各类体校、学校和社会组织人才培养输送渠道,支持青少年体育俱乐部、青少年户外体育活动营地发展。建设一批体育传统特色学校,支持市(州)建设好体育运动学校,重点打造一批省级优秀后备人才基地,将贵州体育高等专科学校建设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促进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体系建设、规模增长和质量提升。

(七)加快体育行业作风建设

落实国家反兴奋剂制度法规和“零容忍”“零出现”的要求,建立反兴奋剂长效治理机制,构建责权明晰、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反兴奋剂组织体系,形成省、市(州)、县(市、区)有效衔接的联防联控管理模式。加强运动队思想政治和文化教育,提高综合素质。加大赛风赛纪的监督检查,建立惩防结合治理体系,加大处罚和责任追究力度,加强防范化解风险能力,坚决纠正体育行业不正之风,营造风清气正的行业环境,推进体育健康发展。

专栏2:竞技体育发展工程

序号

名称

内容

指标

1

体育训练基地

推进清镇体育训练基地、红枫湖水上运动训练基地、老王山生态型多梯度运动训练基地、六盘水野玉海高原运动训练基地、威宁高原田径训练基地、下司皮划艇激流回旋训练基地、六盘水玉舍雪场滑雪运动训练基地提质升级。

7个

2

竞技体育赛事

鼓励社会力量举办俱乐部杯、大奖赛、公开赛等形式多样的赛事。

一批

3

发展项目

推动各市(州)开展4至5个竞技体育项目建设。

4—5个

4

后备人才基地

支持市(州)建设好体育运动学校,重点打造一批省级优秀后备人才基地。

一批

三、以深化体教融合为引领,推动青少年体育高质量发展

(一)全面深化体教融合

全面落实《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坚持“一体化设计、一体化推进”工作原则,促进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资源整合,形成一体统筹、一体建设、一体落实的体教融合工作新格局。推动建立体教融合有效沟通机制,健全权责明确、职责清晰的工作体制,强化推进体教融合的各类保障措施,积极推动把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纳入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考核体系,确保体教融合工作扎实推进。

(二)完善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

构建社会化、网络化的青少年夏(冬)令营体系,开展青少年体育技能培训和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构建青少年体育社会组织管理和支持体系,促进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和高校高水平运动队、青少年体育俱乐部、青少年体育户外活动营地等发展。推进幼儿体育发展,完善政策和保障体系。支持体育社会组织为学校体育活动提供指导,普及体育运动技能。建立青少年国防知识和体育训练互动发展体系。积极推动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在节假日有序向青少年开放。

(三)广泛开展青少年体育赛事活动

重点开展青少年球类、冰雪、武术、体操、花样跳绳、户外体育和民族传统体育等运动项目,大力推进以足球为重点的球类运动进校园行动,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体育赛事活动体系,推动青少年体育赛事活动和校园赛事活动有机融合,继续办好青少年夏(冬)令营。鼓励支持体育社会组织承办青少年体育赛事活动。着力打造一批有影响力和品牌价值的青少年体育赛事活动。

专栏3:青少年体育发展工程

序号

名称

内容

指标

1

青少年体育赛事活动

加大青少年体育赛事组织,推进青少年体育赛事活动与学校赛事活动有机融合,大力开展青少年体育赛事活动。

一批

2

有序开放学校体育场地设施

积极推动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在节假日有序向青少年开放。

一批

3

青少年运动项目

重点开展青少年球类、冰雪、武术、体操、花样跳绳、户外体育和民族传统体育等运动项目。

一批

4

体育传统特色学校

建设一批体育传统特色学校。

一批

5

运动项目进校园

开展球类运动进校园行动。

一批

四、以激活资源禀赋为引领,推动山地民族特色体育高质量发展

(一)优化山地民族体育运动空间布局

依托贵州独特的山地户外运动资源和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充分挖掘保护和传承创新民族特色文化,按照《贵州省全国体育旅游示范区总体规划》“一核六带多点”的发展格局,因地制宜构建全省山地民族运动发展体系,优化山地民族体育运动发展的空间布局。

(二)提升户外运动发展水平

大力培育和发展户外运动。发展以路跑越野、山地骑行、极限运动、洞穴探险、汽车露营、漂流溯溪等项目为重点的运动项目集群。打造“多彩贵州”“全景贵州”“奔跑贵州”“探秘贵州”“悦动贵州”“翱翔贵州”“山地英雄会”等户外赛事活动。培育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和自主知识产权的赛事品牌活动。以赛事活动为引领,提升户外运动发展水平。

(三)推进民族民间民俗体育快速发展

大力扶持推广各类民族民间民俗传统运动项目,发展具有精彩表现形式和独特文化内涵的武术、斗牛、赛马、龙舟、独竹漂、射弩、陀螺、毽球、抢花炮等项目,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旅游、文化、教育、康养等多业态融合,积极推动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推进民族民间民俗体育加快发展。

专栏4:山地民族特色体育发展工程

序号

名称

内容

指标

1

户外运动项目

发展路跑越野、山地骑行、极限运动、洞穴探险、汽车露营、漂流溯溪等户外运动项目。

一批

2

传统体育项目

扶持推广各类民族民间民俗传统运动项目。

一批

3

民族体育基地

推进建设一批民族民间民俗体育基地。

一批

4

传统体育进校园

积极推动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

一批

五、以“体育+”多产业融合为引领,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构建体育产业发展体系

围绕“盘活存量资产、拓展增量资源、打造品牌赛事、培育龙头企业、发展体育康养”,出台系列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的政策,推进体育与文旅、康养、教育、科技、卫生健康、乡村振兴和城市发展等领域互动发展,扩大体育产业规模。

(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培育和壮大体育市场主体,建立体育产业孵化平台。发挥省体育产业发展公司作用,积极推动全省公共体育场馆市场化运营。引导社会资本投资体育,开发科技含量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支持可穿戴运动设备和智能运动装备的研发与制造,丰富体育消费产品体系,增加体育服务供给,促进体育消费升级。完善健身教练、体育经纪人等职业标准和管理规范,扶持体育培训、策划、咨询、经纪、营销等企业发展。积极引进优秀体育企业落户贵州,扶持一批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体育龙头企业,鼓励中小微体育企业发展特色产品,服务个性化体育需求。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三)扩大体育消费

加强体育活动市场化、商业化开发力度,丰富节假日体育赛事供给,建设体育消费试点城市,打造体育夜间消费经济,服务大众消费需求。拓展体育健身、赛事观赏、体育培训、体育旅游等消费新空间,促进健身休闲、竞赛表演产业发展,释放大众体育消费潜力。鼓励大型体育赛事进行市场开发,建立健全“以赛育市、以市促赛”的发展机制,带动体育消费。加强体育市场监管,推进综合执法,优化体育消费环境。

(四)推动体育产业开放发展

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抢抓“长江经济带”“珠江—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等发展战略机遇,加强与“泛珠三角”“长三角”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区域体育产业的交流合作,引进一批体育组织、体育集团公司落户我省。

(五)加快体育产业基地建设

综合开发利用我省独特的海拔、气候、山地、水体资源,在具备产业基地培育条件的区域,打造一批富有特色的山地户外体育旅游休闲示范项目,鼓励地方和企业申报“国家体育产业基地”“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单位”“国家体育产业示范项目”,命名一批“省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省级体育产业示范单位”“省级体育产业示范项目”。

(六)发展数字体育产业

全面落实贵州大数据战略行动,积极争取并推动国家体育大数据中心落户贵州。优化大数据资源在贵州体育事业发展中的布局,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体育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创新生产方式、服务方式和商业模式,形成贵州体育产业新的增长极。孵化一批智慧体育企业,鼓励和引导体育企业加快推进体育产品和服务的数字化、网络化进程,培育体育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推进训练场馆、健身场馆、生态体育公园等智能化升级改造,推动贵州省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平台开放共享,整合各市(州)体育资源,实现全省体育数据互联互通,推动数字体育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体育服务业提质增效。

专栏5:体育产业发展工程

序号

名称

内容

指标

1

体育及相关产业总规模

到2025年,力争“十四五”末,体育及相关产业总规模达到600亿以上,增加值达到270亿。

600亿

2

国家级体育消费城市建设

推进贵阳市、遵义市建设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发挥体育消费示范引领作用。

2个

3

国家级体育类示范项目

打造一批富有特色的山地户外体育旅游休闲示范项目,申报“国家体育产业基地”“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单位”和“国家体育产业示范项目”。

一批

4

市场主体

扶持一批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体育龙头企业。

一批

5

省级体育类示范项目

命名一批“省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省级体育产业示范单位”和“省级体育产业示范项目”。

一批

六、以弘扬体育精神为引领,推动贵州体育文化高质量发展

(一)大力弘扬中华体育精神

坚持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和“团结奋进、拼搏创新、苦干实干、后发赶超”的新时代贵州精神。建立优秀运动员、教练员荣誉体系,鼓励体育社会组织建立褒奖运动精神的各类荣誉奖励。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精心培育和发展体育公益、慈善和志愿服务文化,倡导体育文明礼仪,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二)传承发展优秀体育文化

协同联动文旅、教育、民宗、广电等部门,建立贵州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数据库,开展民族民间民俗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人命名,加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基地建设,开展优秀民族民间民俗体育进校园活动。挖掘山地民族特色体育文化内涵,鼓励以体育为题材的图书、影视、文学、美术、摄影、动漫创作、藏品展示,创作具有时代特征、贵州特色的体育文化产品。

(三)加强体育文化交流合作

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实施贵州体育“走出去”行动,培育和打造以山地民族特色体育赛事和活动为纽带的体育文化交流品牌,加强与国际国内体育组织的交流合作,拓展对外传播渠道,推动山地民族特色体育走出贵州、走向世界。

(四)构建全媒体传播矩阵

提升体育宣传能力,建好报、台、网、端等多种形式的体育宣传平台,鼓励体育部门和体育相关主体建立新媒体传播平台,构建体育全媒体传播格局。充分借助大数据、5G通讯、VR虚拟现实等先进技术实现多种媒体资源互联互通,提高信息传播速度,形成全媒体传播体系,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最优化。

专栏6:体育文化发展工程

序号

名称

内容

指标

1

体育文化宣传平台

建好一批报、台、网、端等多形式体育宣传平台。

一批

2

体育出版物

鼓励编撰以贵州体育为题材的出版物。

一批

3

体育文艺作品创作

鼓励创作以山地民族特色体育强省建设为题材的影视、文学、美术、摄影、动漫文艺作品。

一批

4

体育文化品牌构建

支持开展以体育为主题的品牌建设、推选展示活动。

一批

七、以山地户外运动为引领,推动体育旅游示范区创建

(一)构建体旅多元发展格局

全面落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贵州省创建全国体育旅游示范区的意见》,建立省、市(州)、县(市、区)三级创建领导小组,形成全省上下齐抓共管“一盘棋”的良好局面,推进全国体育旅游示范区建设。优化和修订升级《中国贵州山地户外运动大省专项建设规划》,努力构建地域特征突出、民族特色鲜明、文化类型丰富的全省山地户外运动发展体系,探索创建贵州山地民族特色体育旅游理论体系、标准体系、运营模式,不断推动以山地户外运动为核心的多元化的体育旅游市场供给模式,形成专业化、生活化、休闲化、产业化的多元发展格局。

(二)构筑体旅特色发展平台

以满足入黔游客及本地居民体育旅游需求为导向,加强体育与文旅、市场监督、交通等部门合作,坚持示范带动,积极发展以山地户外运动为特色的健康运动和康养医疗产业,重点开发商务休闲运动、极限户外运动、水上漂流等业态,实施一批路跑越野、骑行自驾、高桥极限、洞穴探险、冰雪运动等户外休闲运动项目,打造一批健身休闲综合服务体,加快形成运动健身服务产业群。重点打造“长征之路”“霞客之路”“阳明之路”“茶马古道”等特色走廊。共同推进体育特色小镇、城镇(景区)体育旅游示范基地、生态体育公园、汽车房车露营地建设。发布“贵州省体育旅游精品项目”,支持成立各类体育旅游孵化平台,建立贵州省山地户外紧急救援体系,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民族品牌的体育旅游企业做大做强。

(三)培育打造自主IP赛事

继续办好国际山地旅游暨户外运动大会,提升贵阳国际马拉松赛、凉都·六盘水夏季国际马拉松赛、“多彩贵州”自行车联赛、贵州环雷公山超100公里跑国际挑战赛、黄果树国际半程马拉松赛、格凸河国际攀岩节等一批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赛事。持续打造“多彩贵州”“全景贵州”“奔跑贵州”“探秘贵州”“悦动贵州”“翱翔贵州”等自主IP赛事,支持举办体育旅游特色项目推选展示活动。

专栏7:体育旅游示范区创建工程

序号

名称

内容

指标

1

全国体育旅游示范区

到2025年,基本完成“全国体育旅游示范区”创建。

1个

2

户外运动大会

办好国际山地旅游暨户外运动大会。

1项

3

城镇体育旅游示范基地

支持和培育30个城镇体育旅游示范基地。

30个

4

景区体育旅游示范基地

支持和培育30个景区体育旅游示范基地。

30个

5

体育特色小镇

支持和培育10个省级体育特色小镇。

10个

6

体育旅游黄金线路

推出10条特色体育旅游黄金线路。

10条

7

体育品牌赛事

重点打造10项具有影响力的体育品牌赛事。

10项

8

体育旅游企业

培育10家具有全国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体育旅游企业。

10家

9

体育旅游示范县

创建一批体育旅游示范县。

一批

第四章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党对体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抓好“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的落实,为实现体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建立规划实施责任制,对重点任务、重点工程实施任务分解,制定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强化“十四五”发展规划与年度工作有效衔接,强化省和市(州)规划的有效衔接和协同落实,精心组织,全面保障规划目标、任务、政策、举措落到实处。

二、持续深化改革

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加快职能转变,积极推进体育改革和各项工作开展,加快推进行政监管、信用监管、行业自律、社会参与相结合的综合监管机制。大力推进向社会购买公共服务工作,完善购买服务内容、标准、方式和程序,建立健全承接政府购买服务绩效评估体系。完善分工合作、协调推进工作机制,确保各项改革措施稳步推进。

三、深化依法治体

做好《贵州体育条例》修订工作,制定地方性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建立健全贵州省体育领域信用体系,充分发挥信用管理在事中事后监管中的作用,将重大体育违法违规行为纳入贵州省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加大失信惩戒力度。大力推进行政执法“三项制度”,提高省、市(州)、县(市、区)三级体育行政部门职责履行、权力运行的透明度,积极配合和健全综合行政执法工作推进机制,不断提升体育执法工作水平。加大体育政策研究力度,完善体育统计制度、标准和体系。加强体育法治宣传教育,促进体育发展健康有序。

四、强化监督评估

将“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实施情况作为督促检查各级体育行政部门和体育社会组织的重要内容,建立规划实施的动态监测和评估机制,组织对规划实施开展跟踪检查,优化实施策略,出台针对性政策,调整规划目标、任务与政策措施。加强体育与发改、公安、教育、科技、工信、民政、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自然资源、住建、文旅、卫健、市场监管等部门的协调沟通,积极推进“十四五”规划实施,确保规划目标任务如期完成。

五、推动社会参与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促进体育领域资源有序开放,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体育发展。充分发挥体育市场主体和体育社会组织在社会公共服务中的作用,推动体育社会组织实体化发展。鼓励体育社会组织在竞赛组织、技能培训、健身指导等方面参与市场运作,发挥体育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

六、加大政策保障

优化资源配置,完善公共财政体育投入机制,提高政府资金使用效益,加大对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推进体育税费政策落实,推动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纳入各级政府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各级国土空间规划,建立政策协调和工作协同机制,确保规划决策部署落到实处,推进体育事业发展。

七、健全智力支撑

建立贵州省体育发展高端智库,搭建社会决策咨询机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等多方参与的体育发展智库矩阵,统筹体育相关资源,推动贵州体育政策研究、理论创新、产业培育和人才培养,促进产学研成果转化运用,为推进山地民族特色体育强省建设提供强大智力支撑。

八、夯实人才基础

制定贵州省体育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实施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计划。选派重点项目、重点领域专业人才出国(境)培训、留学,支持与海外高水平机构联合培养体育人才。用好贵州人才博览会等平台,联合高校,开展体育引智工作,加大各类人才培养与引进力度。建立户外运动、休闲健身、体育康养从业技能培训认证体系;开展退役军人户外运动相关从业技能培训、认证,发挥退役军人军事技能、身体素质、纪律严明等优势,通过专业化教培,帮助其拓宽就业渠道,充实户外运动导游、安全员、指导员等队伍。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