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湘黔网 首页 湘黔文化 文化看台 查看内容

重读书、倡经世,魏源“睁眼看世界”的“道”与“器”

2024-4-20 00:23| 发布者: cnxqw| 查看: 20275 |来自: 红网时刻

摘要: 编者按:家风是建立在中华文化之根上的集体认同,是每个个体成长的精神足印。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这是“家教家风”首次出现在党代会报告中。“惟楚有材”,为何“于斯为 ...
编者按:家风是建立在中华文化之根上的集体认同,是每个个体成长的精神足印。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这是“家教家风”首次出现在党代会报告中。
“惟楚有材”,为何“于斯为盛”,与湖南众多家庭重视家风传承有很大关系。无数湖湘先贤不仅自身功成名就,还留下了大量家教家训,被后世弘扬传承。红网时刻新闻特别推出《家传·湖湘家风故事》系列,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汇聚奋发有为的时代精神。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刘璇 摄影 陈杰 视频 李赛凤 邵阳报道
在邵阳隆回县司门前镇学堂湾村,一座两正两横木结构的四合院静静伫立。四周田垅开阔,清澈的金水河缓缓从院后穿过。
院门两侧悬挂的门联“沙洲回碧水,朗月照金潭”,形象地描述了金水河迂曲回环,形成一个船形的沙洲。
▲魏源故居院门。
▲魏源故居院门。
正是这艘“船”,载着故居曾经的主人——魏源驶出邵阳,奔向江浙,放眼海外,成为我国近代史上“睁眼看世界”的先驱。
那一声划破长空的呐喊“师夷长技以制夷”,至今熠熠闪光。
12月上旬,笔者走进魏源故居,品读其“读书修身,交友救时”的志向,探寻魏氏家风的传承和影响。
读古人书求修身,友天下士谋救时
魏源的家乡——隆回,地处湘西南腹地,属典型的山丘地貌,雪峰山脉横亘全县,秀美的资江穿过境内。
魏源故居始建于清乾隆初年,是魏源祖父孝立公所留下的产业。魏源于1794年(乾隆五十九年)出生在此,至27岁全家迁移江苏前,都在这里居住。
▲魏源故居。
▲魏源故居。
如今,魏源故居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湖南省第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吸引着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和游客。
韩甜是魏源旁系后人的媳妇,大学毕业后,便回村在魏源故居当了一名讲解员。她熟读魏源故事,也将魏源思想最闪光的部分传播给更多的人。
据韩甜介绍,魏源故居的楹联有十几幅之多,最显眼的莫过于堂屋门枋上的那幅,是魏源21岁时所作:“读古人书求修身道,友天下士谋救时方”。
魏源从青少年起,就立志通过读书来提高自身道德品质和修养,通过广交天下贤士为朋友,来寻求挽救当时社会的方略。
其实,魏源的成长成才,与魏氏家风的熏染脱不了关系。他勤奋力学,终于成为近代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人物。
史籍记载,魏氏家训为:“赫赫我祖,国史流芳。训诫子孙,悉本义方。仰体斯旨,更加推祥。日诸子孙,听我训章。读书为重,次即农桑。取之有道,工贾何妨,克勤克俭,毋怠毋荒。孝亲睦族,六行皆臧……”
魏源家族从其曾祖父开始,就是书香之家,十分重视子孙的读书学习。
魏源的祖父和父亲为子孙遍访名师,在家庭开办私塾,并要求子孙日夜诵读研习,“故子孙书馨世继,甲第不绝”。
说起读书,来魏源故居参观的人,都会在位于二层的读书楼多停留一会。那些刻着岁月痕迹的书柜、条案陈列于内,还原着少年魏源挑灯夜读的场景。
▲魏源挑灯夜读的房间。
▲魏源挑灯夜读的房间。
从5岁开始,魏源就在读书楼上秉烛夜读。母亲怕他熬坏了身子,常常催他早点睡觉,但等到母亲睡后,魏源又悄悄点上灯继续读书。
有时他在楼上读书,一待就是好几天。偶尔下楼,竟然被自家的狗围攻,留下了“狗不识主”的故事。
▲魏源读书的教室。
▲魏源读书的教室。
1810年(嘉庆十五年),16岁的魏源考中秀才,19岁成为拔贡生,求学于岳麓书院。1822年,28岁的魏源应顺天府乡试高中第二名。
可此后,他在科场屡屡受挫,三次才考中举人,一直到50岁才考取进士。大半生奔波于科场之上,最后只做到州县级的小官。
科场限制了魏源的仕途,却成就了他的另一番事业,让他拥有了一双跳出内陆看世界的眼睛。
清廉利国利民,家训世代传奉
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魏源在陶澍、贺长龄等湘籍高官府中做幕僚。世人皆知陶澍盐漕改革之功,而世人鲜知的是,魏源亦是全程参与者,并且是很多重要改革政策的幕后拟定者。
在这期间,魏源接触到了许多新鲜事物,看“世界”的眼光,也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魏源著作。
▲魏源著作。
1825年,32岁的魏源选编了《皇朝经世文编》。这套120卷的巨著,切中时弊,处处体现“与时俱变”“经世致用”的主张,在晚清政界和学界引起巨大反响。
1844年,50岁的魏源才考中进士,遂任江苏东台、兴化知县。在任内,他积极改革盐政、筑堤治水。他有名言:“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
同时,魏源依据林则徐所辑的西方史地资料《四州志》,参以历代史志、明代以来的岛志及当时夷图夷语,编成《海国图志》。
“直到今天,《海国图志》中‘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这句话依然有进步意义,坚持思想开放、与时俱进于国于民非常重要,他可以说是我国改革开放的鼻祖。”魏源研究会会长徐少文说。
家风熏染让魏源养成了勤学的习惯。他一生勤奋著述,著作有19种,达600万字之多。
魏源在为官期间,体恤民情、勤政廉政,被后人尊称“魏公廉”。而这些,也与自小沐浴家风分不开。
据魏氏族谱记载,清代康熙年间邵阳遭灾,而官府依旧向百姓征税。魏源的曾祖父严栖公比较富有,为人慷慨,主动替一方百姓交纳了钱粮。
魏源祖父魏志顺乐善好施。陶澍1801年首次进京考试时,曾逆资江而上,慕名拜访魏志顺,魏志顺赞赏陶澍的才华,资助盘缠助其进京。
后来陶澍为官,遣人备礼专程赴隆回县送还此款,魏志顺坚持不受,并对来者说:“钱财为流通之物,吾非借以谋利,愿尔主人在官清廉,爱百姓足矣。
父亲魏邦鲁在魏源6岁时,由监生捐了一个巡检的小官到江苏任职。
虽然官不大,但魏邦鲁为官清廉公正,曾主管被视为“肥缺”的苏州钱局五年,做到弊绝风清,深得上级和同僚的敬佩。
长辈们的乐善好施和清廉之风,魏源深受影响,其后来担任东台县令时,努力减少百姓赋税,为了完成税收任务,自己甘愿垫赔前任县令赋税的缺口。
因赔垫资金较大,魏源一家生活一度窘迫,母亲过世,却没钱把灵柩送回老家。
魏源曾赋诗云:“不忧一家寒,所忧四海饥。”这是济世利人家风在他身上的传承发扬。
后来,在任兴化知县、高邮知州期间,魏源也做了许多利国利民的好事,深得当地百姓爱戴。魏源去世后,兴化人民将他与北宋名臣范仲淹同祀。
1839年,魏源回乡扫墓,与族中父老子弟议修族谱事。魏源说:“孟子曾有言,父子之间、兄弟之间都完全去掉利害关系,心怀仁义来互相对待,家族没有不兴旺的;去掉仁义而心怀利害关系互相对待,则家族一定会衰落。”
他的这些话,被保存在魏氏族谱之中,成为其家族传奉的家规。
生前有学名政绩,死后泽后世人间
百年之中,魏家名人辈出,仅1738年至1879年的141年间,这里就出过文武进士3人。除魏源外,还有晚清名臣、曾任总理各国事务大臣的魏光焘等。
在家风家训影响下,魏源的后代用功读书,长子魏耆曾官至两淮盐知事,孙子魏恒曾任知府,而另一个孙子魏繇则著述颇丰。其家族后裔魏荣爵院士,生前为我国著名物理声学家和教育家,中国声学事业奠基者之一。
▲隆回县城里以“魏源”命名的图书馆。
▲隆回县城里以“魏源”命名的图书馆。
如今,在魏源的家乡隆回,处处都能品读到与“魏源”相关的文化元素。
隆回高铁站前,矗立着巨大的魏源铜像,已成为当地的地标建筑;县城魏源公园内,增设魏源故事石刻浮雕幕墙、魏源诗词碑林、魏源文化长廊等设施,将其打造成具有文化底蕴、远近闻名的景点。
但魏源精神和品格的影响,远远超越了家族,也远远超出了隆回。
▲魏源公园。
▲魏源公园。
魏源的时代虽已远去,但魏源的思想还焕发着生机。其革新开放的思想,仍然是时代的强音。后人评价他“生前有学名、有政绩”“死后遗泽人间,博大精深”。
毛泽东在《讲堂录》中,就曾记载岳麓书院学生王船山、魏源等人对他的影响。
▲隆回高铁站前的魏源铜像。
▲隆回高铁站前的魏源铜像。
直至今日,仍如戊戌变法时期梁启超言魏源之论:“实支配百年来之人心”,至今“犹未脱离净尽”。
魏源在其著作《老子本义》中,详细论述了老子的“道”。而在今天看来,爱学习、重读书,爱国为民情怀,则是魏源的“道”;而勤奋用功,廉洁律己,此为其“器”。“道”“器”结合,终能睁眼看世界。
徐少文表示,作为魏源家乡人,将为魏源思想、文化的传承发扬尽一份力。“正如魏源的经典名言‘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大家团结起来才能干成大事。”
魏源在一百多年前写下“师夷长技以制夷”,表达了对国家富强的一腔热血与热烈期盼。如今,他向往的“风气日开,智慧日出”的中国,正在开放中前进。
▲魏源研究会会长徐少文。
▲魏源研究会会长徐少文。
专家点评:
徐少文:开启“经世致用”新风,倡导“睁眼看世界”新思想
魏源虽然官职不大,只做到了高邮知州,但他留下了许多为人熟知的著作和思想,是最为宝贵的财富。
《皇朝经世文编》开启了“经世致用”的新风,《海国图志》的核心思想“师夷长技以制夷”,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甚至到今天新中国的改革开放,某种意义上都是从他倡导的“睁眼看世界”开始的。一代又一代的先进知识分子不断扩大自己的视野眼界,学习外来先进技术和理念,建设国家,振兴中华。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