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湘黔网 首页 盛世湘黔 湘黔头条 查看内容

首届多彩贵州文博会今日开展,集中展示五大文创融合

2015-7-24 09:59| 发布者: cnxqw| 查看: 27813 |原作者: 李盈 赵毫|来自: 贵州都市报

摘要: 创意,让贵州文化升值白茶。辣椒礼盒。贵州特色的表演与服饰,也能体现贵州文化。吴东俊 摄 近年来,贵州省提出“5个100工程”:100个产业园区、100个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100个示范小城镇、100个城市综合体、100 ...

创意,让贵州文化升值


白茶。

辣椒礼盒。

贵州特色的表演与服饰,也能体现贵州文化。吴东俊 摄

    

    近年来,贵州省提出“5个100工程”:100个产业园区、100个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100个示范小城镇、100个城市综合体、100个旅游景区。文化创意产业和“5个100工程”的结合,是做好、做强“5个100工程”的重要路径,可以提升“5个100”的竞争力。推动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是落实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

    首届多彩贵州文博会今日开展。本届文博会,集中展示了文创与旅游、文创与城镇化、文创与农特产品、文创与科技、文创与非遗的融合,记者就这5个方面的具体内容、做法、构思采访了相关人士。

    让旅游景区“活”起来

    今年10月,《多彩贵州风》即将迎来10岁生日。这十年中,这台节目走遍世界各地,已成为贵州对外宣传的一个文化符号。在多彩贵州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毛晓舟看来,《多彩贵州风》一直在探索文化创意与旅游的结合,“没有文化内涵的旅游景区是没有生命力的,如何更好地将文化创意与旅游景区融合,是未来旅游景区发展的核心所在。”

    立体的旅游画卷

    “《多彩贵州风》是为贵州量身定做的一台旅游文化产品。”毛晓舟说,《多彩贵州风》虽然展现的是贵州民族风情文化,但是在节目的编排上,是有意与贵州景区结合的。

    毛晓舟介绍,节目编排之前,创作人员要到各个景区采风,将景区当地的文化融入节目中。“比如‘壮美黄果树’节目,黄果树属于布依族地区,我们的音乐就用布依族的好花红。演出时,背景的LED屏幕上放的就是黄果树瀑布的景象。内容展现的就是在黄果树下人们的生活状态。”

    “除了黄果树,还有荔波、双乳峰、织金洞等。所以说《多彩贵州风》除了是贵州民族文化的展示,也是一幅立体的旅游景区画卷。”毛晓舟认为,看了《多彩贵州风》,相当于看了一遍贵州旅游。“这就是节目对于旅游的宣传,也是文化与旅游融合的一种方式。”她说。

    文化是景区的生命

    十年来,《多彩贵州风》作为文化创意与旅游景区融合的一种探索,取得了双赢效果。毛晓舟认为,没有文化内涵的景区是不可想象的,是没有生命力的。

    她以西湖为例,如果仅从景色看的话,西湖的景色可能不是最美的,但是西湖为什么那么有名? 她认为,因为西湖有文化内涵,有故事在。“那里有许仙和白娘子的爱情,有苏轼的词,有岳飞的故事。有了这些故事,西湖就是与众不同的。”不过,旅游景区有文化内涵只是一方面,如何通过文化创意将文化内涵展现出来才是关键。

    除了《多彩贵州风》,多彩贵州文化艺术有限公司也在探索新形式。在刚刚结束不久的旅发大会上,黄果树生态科普体验馆正式向公众开放。体验馆由多彩贵州文化艺术有限公司投建。

    毛晓舟介绍,体验馆运用科技,可以让游客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动感完美融合之中,感受黄果树景区在2.3亿年前的地质变迁,感受峡谷、喀斯特地貌形成。“我们让游客来黄果树不只是看瀑布、看景色,我们要让游客立体感受瀑布的形成原理。”毛晓舟说,这就是文化创意赋予旅游景区的生命力,“它能让景区鲜活起来,更迷人。”

    可持续方式 创造更多绿色GDP

    我省提出的“5个100工程”中,把建设100个示范小城镇,作为贵州发展的目标之一。那么,如何打造这100个示范小城镇,做到可持续发展?本报记者专访了中国策划师联谊会执行主席梁上燕博士。

    发展不以占有为目的

    三年前,从事20年地产营销的梁上燕离开地产界,出国游学。作为中国地产界的品牌与营销的时代符号,她的离开让诸多业内人士唏嘘。不过,在梁上燕看来,那时的离开,不是告别,而是一个新的开始。

    “中国的城市化发展,不能再以造房子、向大自然索取资源为发展方式。”她说,城市化的发展必须寻求一种可持续方式,而这个主题,也是她这三年来在国外求学一直思考的问题。她认为,中国的城市化发展用30年的时间走了国外300年的路,这其中就会产生一些问题。她很担心下一阶段中国的旅游城镇化的发展,还会像过去一样,以占有为目的进行发展。

    万峰林样本,结合民族文化

    那么,如何才能跳出传统城市化发展的恶性循环,一方面避免对环境资源的破坏,另一方面又能保证城镇发展? 梁上燕建议,具有后发优势的贵州城镇化建设更需要一种可持续方式,这种可持续方式就是文化与旅游结合。

    “可持续不是说占有多少土地,而是在同样面积的土地上创造更多的绿色GDP,这就需要以文化和旅游结合的方式来发展城市。”她认为,美丽的山水,原生态的文化是贵州的特色,贵州城镇化的发展就应该跟自身的特色结合起来。

    2014年,梁上燕带着她的游学成果来到兴义万峰林,在这里探索城镇发展由“商客文”到“文客商”的转变。“‘商客文’就像一个倒三角,下面的尖部是文化,客户在中间,商业价值在最上面,这样容易造成企业发展及产业模式的不稳定性。”梁上燕说,而“文客商”就是一个正三角,以文化为基础,通过文化带动旅游,旅游促进经济。“在正三角的形式下,通过发掘文化与旅游价值,获得无限的商业价值并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产业战略发展模型。”

    梁上燕介绍,兴义万峰林的建设开发,就是结合当地的民族文化,保留这里的生态自然环境和当地人民的生活习俗。“将国际艺术文化打造成小城镇的理念,与当地的文化融合,以当地的建筑材料文化区做文旅小镇,再把国内外创意的人群引进来。”她认为,在这样的建设理念下,还可以留住外出打工的人群,让他们一起参与当地城镇化的建设,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一场将文化注入农特产品的实验

    装在塑料袋里的茶叶、灌在塑料桶里的酒、塞在纸盒子里的点心……大家或许都收到过这样的土特产。在专注贵州农特产品开发的孟瑶看来,农特产品以这样的方式传播,一方面失掉自身生命力,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农特产品产业的发展。她认为,应该将农特产品与文化创意相融合,给农特产品注入人文内涵。

    2013年,孟瑶和朋友创立蛮欢喜品牌,开始一场将农特产品与文化创意融合的实验。

    农特产品也需要提升“颜值”

    2013年,在深圳做广告的贵州女孩孟瑶萌生了做贵州本土农特产品包装设计的想法。她发现贵州本土有很多很棒的农特产品,但是这些产品在市场上呈现出的形象差强人意,“太俗气,不精致。”

    这时,一个名为“掌生谷粒”的台湾农产品品牌启发了孟瑶。“这个品牌做的就是台湾的土特产,他们将当地的农特产品进行精致的设计包装。比如一袋米,他们用牛皮纸做米袋,然后商标用毛笔书写,让人一看就特别有感觉。他们的设计也获得2011年德国红点设计大奖。”孟瑶觉得,从品质和种类上来讲,贵州的原生态农特产品不输台湾,于是,她跟几个朋友商量,决定提高贵州农特产品的“颜值”,“将产品与我们的民族文化结合起来,把我们的东西做得更精致。”

    孟瑶说,他们从茶叶入手,通过各种渠道,最终收到一批高品质茶叶。然后对茶叶加以设计包装,做成礼盒形式。他们将这批产品送人,收到礼物的朋友觉得这个茶叶礼盒是不错的伴手礼,“好看,又有特色。”所以又主动来找孟瑶订购茶叶礼盒送人。本来孟瑶和朋友们是想用茶叶“试水”市场反应,可是没想到,年底一算,居然还有小小盈利。

    每一种农特产品都有自己的故事

    2013年,孟瑶和朋友创办了蛮欢喜品牌,专注贵州原生态农特产品。她解释,“蛮”是个双关语,一层意思是非常,另一层意思指贵州。“贵州是蛮夷之地,但是不蛮荒,我们有好多东西可以挖掘。而且这个蛮,也很符合贵州人坚韧的性格。”她说,他们的定位就是“寻找贵州大山中不闻名的闻名”。

    他们在研发每款产品之前,都会做大量的原产地调查,“产品的品质是最核心的问题。”孟瑶说,他们倡导的是原生态、无公害、健康的食品。调查的周期根据农作物生产和生长的状况而定,“多则一周,少则半个月。”

    在孟瑶看来,每一种农产品的出产,都是与众不同的,都有自己的故事。“这些土地里生长出来的东西,不应该只是满足人们味觉享受的食物。我们在享用这些农产品的同时,也是在跟大地、自然交流。”所以,蛮欢喜在包装设计农产品时,都会尽力去体现敬重自然这样的理念,给产品注入生命力。比如,在设计包装环节,蛮欢喜大部分的产品包装都以藏蓝色为主。“这是贵州苗族蜡染的底色,我们用这个颜色就是希望能将本土的民族文化融入到产品中,唤起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记忆。”同时,在销售环节,每一种呈现在网店的产品,都有它们背后的故事的讲述。

    孟瑶认为,将文化创意与农特产品结合,将人文情怀注入产品之中,是未来农特产品发展的一个方向。所以,尽管创业之初遇到了一些困难,但是孟瑶和她的伙伴们还是会坚持下去,他们希望“贵州的好东西,以更美好的设计,更具人文内涵的形象,走出去。”

    声光电齐上阵 呈现民族文化

    文博会的场馆中,“贵州民族文化数字体验馆”是一个奇妙而独特的展厅。“数字体验馆是全国首家用先进的高科技手段,再现丰富的民族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展馆,只要手持一个iPad,便能掌控整个场馆内所有的声音、图像和视频,身临其境地感受多彩贵州的无限魅力。”该馆布展承办方、项目负责人,省图书馆副馆长刘梅介绍,该馆借助高科技手段,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展现贵州民族文化和非遗文化。

    通过HD数字矩阵,可了解到贵州17个世居少数民族的历史、服饰、音乐、习俗等概况。

    妙不可言的互动体验

    记者提前探班,现场体验了数字体验馆声光电全面结合的神奇魅力。

    当走到贵州民族文化数字体验中心门前,便会看到一个笑容可掬的虚拟迎宾小姐,她会亲切地招呼:“各位游客朋友,大家好。欢迎来到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贵州省民族文化数字体验中心。”她还可以将语言转换成英文,说英语也没问题。

    当来到“气象万千呈现区”,右边墙上镶嵌着一张非接触式互动数字沙盘,两道金光勾勒出整个贵州省的轮廓,当游客用激光笔划过版图时,每一块经过的市级版图都会从地图中升起。沙盘对面是一排镜框一样的HD数字矩阵显示屏,上面以精美的图文滚动播放贵州苗、侗、布依、仡佬等17个世居少数民族的介绍。

    往前走,则是“触手可及点播区”。圆形桌面上有3台物体识别设备,当你将带有二维码的物体放在触摸屏上时,由物体散发出一圈圈波纹,波纹上穿插的小球一颗颗的弹出,每颗小球代表一个要展示的艺术类别:八音坐唱、傩戏、蜡染技艺等。点到每一项,便会伴随着波纹弹出简介、工艺、模型、视频4个按钮,为你完整呈现每一项民间文化瑰宝。

    这里的多点触控视听系统一级界面分为三个内容:民族之声、MV、乐器之音;二级界面有三个内容的具体歌曲,选中歌曲点击进入三级播放界面。此外,还有“身临其境影视观赏区”、“妙不可言影视互动体验区”,让你感受高科技魅力的同时,也领略了民族文化的神奇魅力。

    科技手段提升感染力

    “贵州省图书馆所属的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贵州省中心,为数字体验馆提供了资源保障,而技术支持,我们则请了四川一家科技公司。”刘梅副馆长介绍。

    科技创新使文化的表现形式更加多姿多彩。高新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广泛应用,大大丰富了各类文化产品的表现力,显著增强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活力。数字馆里数字影像、声光多媒体、LED显示、数字三维虚拟展示等诸多高新技术的应用,明显提升了贵州民族文化的表现形式和感染力。

    刘梅说,作为一个长期固定的展馆,数字体验馆将来会不断增加和更新内容,充分利用贵州大数据资源,以更先进的手段展示精彩的贵州民族文化。

    创意为非遗衍生品打开一扇窗

    走进多彩贵州文化创意园,以“鸟”为造型的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厅格外抢眼。据介绍,这是全国第一家综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集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收藏、利用、展示、科普、教育、培训、交流、传播、文化娱乐和休闲体验于一体。借助现代技术手段,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状况在4000㎡的空间内得以全方位、多层次呈现,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等10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将通过各种视听媒介置身观众面前。

    现场体验传统非遗活态传承

    作为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窗口,传承厅选取了贵州28家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作为展陈、互动和研发对象,并开设师徒传承室,作为非遗项目现场演示、研发与教学传承的主要场所,这里集中苗绣、马尾绣、蜡染、丹寨石桥古法造纸、水族剪纸、牙舟陶、黄平泥哨、玉屏箫笛、茅台酒酿造技艺等项目传承体验。

    在这里,制作芦笙的人会现场用自己制作的芦笙进行表演,木雕制作人也会拿着自己制作的木雕表演一段地戏,苗族刺绣的制作人可能会唱一段苗族飞歌。观众不仅能一饱眼福,买到自己喜欢的民间工艺,还可以现场动手制作自己喜欢的物件。

    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副主任龙佑铭表示,首届文博会之后,将有3家国家级的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及部分省级的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的体验作坊落户多彩贵州文化创意园,使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常态化发展。通过对名录背后的故事进行挖掘提炼,对多彩贵州文化品牌进行提升,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展示贵州各民族文化与生活的多样性、独特性和原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特点是活态传承,只有让生产性保护项目留下来,展馆才会有生命,也才能持久。”他说。

    植入文化创意元素,拓宽市场

    “如果通过文化创意思路,加上时尚的文化创意和元素,古老的文化遗产便会散发出浓密的生活气息。”此次文博会执行负责人陈珑介举例说,如古法造纸,本来用途极少,一旦通过现代设计理念的植入,便能生产出漂亮的灯罩,自然也就获得更广的市场空间。

    “总的来说,非遗文化元素与现代创意叠加,便能找到更好的市场空间。”他说。创意为非遗衍生品打开了一扇窗,让传统技艺与服饰、邮品、家居用品等相结合,转化为新型工艺品,满足了各消费群体的需求。另一方面,非遗衍生品的创意设计还启发了传承人要拓展、丰富非遗主题及表现形式,扩大应用范围,挖掘出非遗的多重价值,生产更适应当代社会需求的作品。

    (图片除署名外,由受访者提供)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