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市场的湘军 ----访贵州省湖南商会会长刘东旺 刘会长您好,谢谢您在繁忙之中抽出时间接受我们的访谈,首先请您简单介绍下贵州湖南商会的基本情况。 贵州省湖南商会,是在1999年成立的贵州省私营企业协会、个体劳动者协会湘籍分会的基础上,于2002年变更成立的,目前拥有注册会员企业5000余个,理事单位200余个,会长、副会长单位48个。商会设有会员部、财务部、办公室、秘书处、党支部。另外还成立了五交化、机电、小商品、建材、服装、摩托车、酒店用品、图文等10余个行业分会。主要在黔投资涉及房地产、五金机电、能源、交通、餐饮、商业、出版发行、物流等众多领域。 听说您来贵州很多年了,您还记得是什么时候到贵阳的吗?贵州作为至今仍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是什么让您留了下来 大约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那个时候我已经在外面做了多年的眼镜生意,而且也还做得挺不错,但为了养家糊口,也可以说为了赚更多的钱,没有办法,不得不四处奔波。贵州因在湖南的旁边,加之当时贵阳这边做眼镜这行的也不多,如是并在这边开了一个店。其实当时我的目标并不高,就是一年可以找上个上千元就满足了(那个年代这个数字已经非常高了),眼镜行业的利润虽然蛮高的,但毕竟是小本买卖。也许算是缘分吧,有一天,店里来了一个客人,不经意间打烂了我的一个工艺品,工艺品看着挺贵其实也值不了多少钱,所以尽管他一再要求赔偿,我还是礼节的回绝了,后来成了朋友,再后来经过他的介绍把眼镜做到了一家省级医院,那时候能把眼镜做到一家省级医院里,一年就可以找好几万元了。也因此,我的生意逐渐开始走上了规模,顺其自然,并也就留了下来。 您不忌讳谈谈到贵州之前的经历吗 其实到贵州以前,我就跑过很多地方了。记得好像还不到十五岁吧,因为家里穷,又是农村的,所以初中还没读完就随着老乡到陕西摆起了地摊,其后又去了上海,跟着别人打工送货(货是水晶)。后来慢慢自己开始做起了眼镜生意,这里我要说明一下,那时候做眼镜这行我们是不要多少本钱的,因为我们家乡邵东本身就是做眼镜的市场,大家都认识,赊了货卖完再付款很正常。这样做了几年,积累了数千元资金,生意也渐渐有了起色。手头也有了一点钱。92年左右,进入贵阳 说到商会,不能不提到湘企集团,因为没有湘企的发展和夯实,就没有贵州湖南商会的创立和壮大,而您作为贵州湖南商会的会长,又是湘企集团的董事长,如何理解和把握好二者的关系? 这很好理解,简单的说,贵州湖南商会是一个民间社团,湘企集团是一个民营企业。一个是社团,一个是企业;一个是做服务的、讲究付出,一个是做效益的、讲究收入,二者有本质的区别。具体到个人,我只能说二者兼顾,明白身份。现在没有哪家商会的会长不是由某个企业的负责人担任,别人怎么着我管不了,但湘企集团作为商会会长级会员,我认为就有义务有责任理所当然的对商会的工作多承担些,在某些方面说白了应该要大气点,比如经费的支持。所以说作为商会会长也好,企业董事长也好,应该要多一点商家的心智,对会员的需求,会员的呼吁,要做到及时体察并反馈给相关部门,在看重商户利益、做好市场分析的同时,能积极取得政府政策的支持。毕竟商会不是一个谋利机构,而是一个服务机构,明白了这点,我想这二者就好把握了。 在湘企集团所投资的项目中,无疑位于金阳世纪城旁的“西南五金机电专业批发市场”是最亮眼和最成功的,有人说;它不单是湘企集团的旗帜,更好像也是贵州湖南商会的“牌子”,您怎么看待 这个好呀,湘企本身就是湖南商会的会员单位,如果所有的会员单位都有一面这样的旗帜,那湖南商会真会是风光无限。当然,谈到这个,我倒想说说这个项目启动的情景,不然只是看到它的风光,却不知其背后的“冒险”。实际上这个项目的最初发端,应该是湘企集团的前身---湘企房地产公司。当时,因为在丹寨开发的商业街,也就是现在的“黔丹商贸城”已进入收尾阶段,所以02年的时候就转到贵阳,那时候正是国家刚刚提出西部大开发的火热时期,本来是想去凯里的,但很多人邀请我回贵阳来找块地,大家一起做,然后我就回来了。在回来找地的过程中,就看上了金阳这块地,就是现在的“西南五金机电专业批发市场”。那时候金阳还叫高新区,还没有经过正式的批准,也不像现在这样繁荣,更看不到什么人气。我们那时候基本上是一边办手续一边做投资。那时候在贵阳如果你想等一切办好了,再正正规规做事,那是赚不到钱的。就像那时候金阳还没有正式划分,连工商局 税务局都没有,因为办手续非常的麻烦,所以要办正规的手续,我们都是委托,什么都是代理的,只能提着胆一边办手续一边动工。好在有承诺,04年政府必须挂牌,因此义无反顾的做了,也因此有了后来大多成了商会骨干企业的会员。我说这些,没有别的,只想说明什么东西都是相辅相成的。如果一味计较得失,那什么也不要干,什么也干不成的。 那您怎么看待商会设立分会 现在有些商会在下面设立市县分会,原本是起到一个信息的传递和沟通的渠道的作用,但有些商会就将它变味了,变成了利益的分配、势力的划分;变成了政府部门一样,什么都去管,可什么都管不了。如果硬要说过对错,我认为是弊大于利,比如,如果哪个商家要开辟一个市场,按常规来说,它首先要考虑到这个代理商的势力、人力包括商品的流通,而对一个地级商会和县级商会,它必定会受到一定的限制,但省级代理商就不同了,它可以根据各市县情况适时调配,合理组织。所以,我认为省级商会还是以建立行业分会较好,下面市县并与行业分会这块,这样更便于管理和规范。我们就碰到这样的情况,本来有些市县弄的商会和我们是没有任何瓜葛的,但因为出了事有“湖南”倆个字,弄得我们跟着一起背黑锅不说,还得遭受名誉的损失,而我们却无可奈何。 但我听说最初贵州湖南商会成立的时候也是从分会变更的,您能简单谈谈当时变更商会的情况吗 关于这个问题,这应该说说商会的前身---贵州湘籍会员分会,那是99年在去丹寨之前。当时,为了便于老乡之间的联系、便于对外联络,同时也为了装装“门面”,更为了能吸纳些老干部、老同志来拉些人脉、走走关系,我为头组建了当时全称叫做“贵州省私营企业协会、个体劳动者协会湘籍会员分会”的民间组织,成立不到一年并拥有会员17万余人。作为异地民间协会组织,可能当时不仅在贵州,在全国或许都屈指可数,直至后来03年变更为湖南商会。可以这么说,99年的时候只有我们一家,到03年的时候也只有我们这一家。即使我们商会成立以后5年之内,作为异地民间省级商会成立的,在全国也许也没有几个,贵州湖南商会可能算是唯一。要知道,那个时候的协会都是政府组建的比较多,而且协会的会长和秘书长大多是属于政府部门退休后的处长或局长来担任的,能够当个会长,应该说还蛮有“面子”的。现在就不同了,就看你愿意不愿意给...... 您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慨,难道现在的商会就没有“面子”了 不是这个意思,我主要是对于时下某些商会组织者的目的和意图有些看不惯。说实在的,对于现在大部分商会创立者而言,建立人脉、联络感情、凝聚人气或许是个很重要的目的,成立商会不外乎也就是这个意思。现在的社会,办事谁不讲过人缘,何况经商的。这点,我也能理解,毕竟我也经历过。作为一个外乡人,初来乍到,不讲过人缘、关系,真有事连召集大伙来开个会都做不到,所以通过建立商会这也是一种手段。实际上这跟我们商会13年前是一样的,但是13年前的政策和环境是不一样的。就像那时候我的目的就是达到万元户,那时候能成万元户就很满足了,但现在有些商会组织者,甚至还不是在贵州发展,或是刚刚进入贵州的商人,完全就是在借助商会或协会的牌子聚敛会费、拉帮结伙、互相拆台,严格来说这不叫商会,这叫做帮派。其实真正的商会,应该是政府和商家联系的纽带,是会员沟通交流的平台,是会员服务贴心的管家。就像湘企能发展到今天,如果没有政策的支持、政府的扶持,我想是不可能的。因此,任何一个企业和个人的发展始终不要忘了党和政府的帮助和支持,这不是说漂亮话,是发自内心的。 这一点我非常赞同,但在具体事情上,这就要看每个商会或者说每个商会会员发展和认识的程度了,比如说招商引资,很多商会在与政府部门的衔接上似乎就都有点无所适从、无法把握,甚至想做却又不敢放手做的感觉,这是为什么 这是个很难一二句话说清的问题,现在的形势,政府部门从上到下似乎没有谁不将招商引资挂在嘴边,甚至连一个乡、一个镇,这是好事,至少能带动一方经济。各级地方政府将招商引资的重点“瞄”在各级商会上,这也是好事,说明了民营经济的力量。但有一点得明白,商会毕竟是作为搭在中间的一个桥梁,它既承担着与代表政府的相关部门的沟通,又肩负着与会员企业信息的传达。本来通过招商引资,这是个皆大欢喜的好事,地方得到了发展,商家得到了利益。但问题是,有时,项目启动政府有关承诺不兑现的时候,怎么办?会员企业受到损害找到商会的时候,怎么办?商会究竟是民间团体,它的能力毕竟有限。就像有时商会会员遇到人身个人财产伤害为此会请求商会出面的时候,有关部门就不理解,即使去协调,他们也会认为你们是拉帮结伙来闹事的,根本就不给你一个反应情况的时间,甚至会误会你的一些想法和建议。所以有时商会不管站在哪一边都会是非常为难的,一方面要维护政府形象,另一方面又要维护会员权益。再回到招商引资,现在有些商会就“学乖”了,拿着政府给的文件、项目去招商,首先声明:兑不兑现那不是商会说了算,政府兑现我兑现,也只能如此了。当然,湖南商会因为成立得早经历得多还算跟得上,但大部分商会可能还没有体会到这一层的含义。 您如何看待商会之间的合作?有人说异地商会如果形成合作联盟更能加强地方经济的发展 商会之间的合作,不是没有这个可能,像我们和湖北商会就一直签有合作协议,也互有往来,但也仅停留在协议上,没有大的动作。根据我的了解,目前在贵州好像也还没有看到异地商会之间大的合作。你说异地商会形成合作联盟,这就是个人的愿望了,我觉得根本没有这个希望,也合作不来。有句俗话说得好: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对于商人来说,利益也许永远是第一位的。商会毕竟也是由单个的人组成,所以商会与商会之间,大家各有各的想法,也各有各的事业,应该能理解。真正要联手合作起来,我看得有一个上心的“局外人”,像湖南,异地商会桥梁就搭建得很好,政府每年拿出上千万召开湘商大会,每次招商都会突破两百亿,效果就出奇的好,我们都去过几次。说合作,这就是大的合作。虽然在贵州的异地商会,有时也举办一些活动,但不过就是开开会、聚点餐,实在的东西太少。能真正带动大家去投资,更是少之又少。就像我所看到的一些商会朋友,虽然在小事或生活上的交往,促使他们会接近一些,但也不过是大家会互相尊敬点,有什么事买个小面子,大的合作根本还谈不上。 所以我认为合作,不管是商会与商会之间,还是商会与会员之间,以后就是市场化的合作,如果必须联在一起就只能是业务的往来,那就是市场化的管理,如此商家之间的合作就会良性一些、长久一些,因为大家是互利的,所以我个人认为,可能以后的发展模式就是这样的一个模式。因为凭着口号这些都会不是很现实,只有在讲互惠互利的条件下,一定利益的前提下,这种合作才会是长久之计。朋友和个人之间的情感是代替不了利益的诱惑的。 谈到利益问题,我有这样一个感觉:很多的商会创办时热热闹闹,可过不了一二年,老的那一批要么退出了、要么就没影了,留下会长不过就是在维持着,您觉得利益是主要根源吗?您认为应该怎样看待商会与会员之间的维系, 利益问题应该是主要的。因为任何一方的退出或者消极,归根结底其实都是利益分配的不公。每个商会毕竟只有一个会长,约干付会长,绝大多数是会员。这就涉及到一个“权力”与信息的对等问题。我举个例子,就拿会长来说吧,别人看到你的是:今天参加这个招商会,明天参加那个座谈会,后天哪个领导又接见,但就不见你发布什么信息,也不见你弄个什么好项目让大家发发财,似乎什么好事都让你占尽了,等到哪一天你要是上了个什么新项目,有人就会说信息你独享了。如是,有些会员就会想不通:我交会费你风光、你得利。心顺点的咽着这口气再不搭理你商会;心不顺的干脆退出来,甚至自己也去弄个什么会当当会长。这不是笑话,这种情况在很多商会都层在。毕竟都是商人,涉及到利益谁都不想服这个软。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会长也有会长的苦衷:政府的活动,没有哪个商会不敢不给“面子”;参加这个招商会,那个推介会,信息和项目尽管多,但经过分析能拿出来共享的却又实在是少之又少。以前我也很天真,是不是把收集到的好项目发布到网上或者召集相关会员企业介绍介绍,但问题来了,第一,你回答不了别人问的问题,就像做个介绍人,别人还认为你在其中弄了多少回扣和好处,第二,项目弄好了,皆大欢喜:弄砸了,你商会脱不了干系,第三,好的项目实在太少,能拿上手的项目多少带有一定的风险性,如何跟会员把握?等等。我说这些,没有别的,只想说明有些事情看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就是另外一回事了。我还是强调那句话:商会和会员之间要如朋友般的相互合作,想长久必须得互惠互利。 湖南商会从创立到现在,应该说已经走上了一条良性的发展之路,作为会长,您功不可没,面对贵州新一轮经济的崛起,商会将有哪些作为? 回顾这十余年的商会发展,我们深切感受到了湘黔两省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所取得的成绩,也完全得益于贵州省社团管理局的正确领导和省商务厅、省投促局等主管部门的支持与帮助,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将继续秉承“精诚团结、共谋发展”的商会宗旨,抓住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国发2号文件出台、国内产业转移的好机遇,认真遵循商会章程,履行会长义务,维护会员利益,全方位开展工作,进一步探索商会发展新思路。在着力打造让政府支持,让会员放心的商会平台的同时,商会将积极协助政府的招商,加强政策信息交流,建立与会员互动机制,充分发挥团体优势,构建好群体消费、群体采购、群体投资等服务项目。努力把我会打造成一个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科学发展、有所作为、勇于争先的新社会组织,真正成为政府的“好助手”、会员的“好帮手”, 为湘黔两省经济社会发展,为贵州的基础建设、市场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