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处14人,涉案金额550余万元;现已有37家企业退款
今年以来,贵阳观山湖区纪委先后查处该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原区工商局)碧海分局副局长杨某等14件14人涉嫌冒用他人名义、伪造虚假材料、公职人员与中介内外勾结,套取微小企业补助资金的腐败窝案。 目前移送司法机关8件8人,查明违规办理虚假空壳微小企业50余户,骗取国家扶持资金550余万元,现已有37户微小企业退回补助资金300余万元。 该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和纪检组长也分别被追究主体责任、领导责任和监督责任。此外,目前已有7名公职人员到区纪委投案自首。
10万元补助款 催生空壳企业
2012年,贵阳市出台“3个20万元”政策扶持微型企业发展。投资者出资达到10万元,经审核合格后,政府将给予10万元现金补助和税收奖励及银行贷款支持。 这本是一项惠民政策,但贵阳观山湖区纪委却陆续接到举报。有的企业反映自己去申请补助很困难,甚至要跑几十趟,但“代办中介”一出马就立刻能获批。 为此,贵阳观山湖区纪委对区内800余户微小企业进行摸排,发现一些申请到补助的“空壳”企业不但没有正常经营,甚至连门店都找不到;有的一个经营场所却注册多个企业,还有的一人申办多个企业。 调查发现,补助申办中,代办中介盛行。存在私刻公章,伪造表格,开具经营假发票骗取微小企业补助资金现象。此外,场勘和审核人员收取好处费已成了潜规则,甚至还有个别公职人员利用他人名义套取微小企业补助。 从代办人入手,区纪委挖掘出公职人员参与违纪违法的事实,相关工作人员涉嫌收受贿赂、贪污公款、滥用职权等行为逐渐暴露。
场勘出场费 一次一千元
这条内外勾结、骗取微小企业补助资金的犯罪利益链条是如何运转的?办案人员从代办中介人徐丹身上找到了答案。 想要申请到补助资金,首先要由市场监督管理局进行场勘,确定企业是否正常营业,随后由市场监督管理局和微小企业办公室对资料进行审核,再由微企办拨付资金。其中一些业务已经形成行规,例如邀请场勘员,一次就要给1000元的好处费。 观山湖区活跃的中介,大多是第一批申请过资金的企业主,懂得其中的猫腻。徐丹就曾靠着给了4000元好处费,顺利地拿到了10万元补助。这也让她发现了利用熟人公关骗取微小企业补助资金的“商机”。 随后,徐丹以8000元至15000元的价格,向想申请补助的企业收取中介费,其中约5000元“进贡”给公职人员以确保审批成功。就这样,公职人员得了好处费、徐丹赚了中介费、企业主拿到10万元补助,实现“三赢”。 也有一些公职人员并不满足于为他人做嫁衣,而是直接与中介勾结骗取补助。如该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碧海分局副局长杨某、微小企业资料收集人员唐某与世纪城分局的场勘人员魏某就各找了一个亲友的身份信息资料,交由中介注册虚假微小企业,一次性套取30万元。
虚构企业资料 骗取补助资金
申请补助资金,需要提供经营发票、场租合同和门面照片等资料,但有的申请企业根本达不到条件或者干脆连企业都是虚构的,哪里能提供这些资料呢?别怕,中介们有的是办法。 中介杨美的方法比较简单粗暴,发票开的是9999元的大金额手工发票,门面照片是用PhotoShop软件,把大街上别家的招牌改成自己的。虽然一眼就能被办案人员识破,但却偏偏能轻易“骗过”审批人员。 另一位中介吕兵则要讲究得多。手工发票他就看不上,用的都是机打发票,虽然是假的,但很难辨认。由于在成本提高了,吕兵喊价也比杨美高一些,杨美可以做到“1万2”,吕兵就一直是“2万不讲价”。 与他们不同,中介徐丹的关系网断掉后,有钱没处送,她干脆跳过之前的步骤,靠着伪造微小企业办公室公章和领导签名直接去领钱。她刻的公章,除了国徽上的五角星有点歪之外几无破绽,模仿领导签名更是惟妙惟肖。 “你平时不看《鉴宝》节目?”面对办案人员的询问,徐丹的反问让人大跌眼镜,原来她的这套作假的手段,居然都是看电视节目《鉴宝》“自学成才”的。
“家里买米买菜” 也由中介买单
“要不是被你们查了,今年我就能垄断观山湖区的市场。”代办中介杨美这句“霸气”的宣言并非夸大其词。她的底气来源于她的“良好业绩”,仅仅在西南商贸城,她就代办了微小企业150余户。她还印了不少小卡片到处发,每天电话都要被打爆。 杨美也是案件的关键人物。她直接供出的公职人员就有9人,而且供认的细节十分丰富,包括某年某月某日某点,在哪里送给谁多少钱,甚至连钱是用报纸包的,还是用信封装的,她都说得清清楚楚。 例如,2013年年底,杨美就通过市场监督管理局世纪城分局一位熟识的科员,邀请她的同事罗某某在世纪金源购物中心吃饭,饭吃到一半,在厕所里,杨美就塞给了罗某某五千元钱,把罗某某拖下了水。 公职人员是中介眼中的摇钱树,中介也是这些公职人员的提款机。比如,“你这项链好闪哦!”世纪城分局的科员魏某就喜欢“暗示”中介人给自己送首饰、买衣服,到后来,甚至连买菜买米都要叫上中介一起去。 ■ 本报记者 开辟绿色通道 充实民生监督力量
为充实民生监督队伍力量,观山湖区开辟“绿色通道”,从每个社区抽调一名综合素质较强的工作人员充实到民生监督组,集中办公,组成“集团军”,并由全区49个村的村支两委推荐产生一名民生监督员,重点加强基础知识、查办案件等学习培训。 通过信访案件大排查、大起底,全面筛查问题线索突出的民生类举报案件,并用数据考核各个民生监督组,尤其重点督促发现问题能力弱,查办案件少的民生监督组。 根据该区拟定的《乡镇民生项目监督特派组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办法》,从组织领导、人员配备、配套制度、后勤保障、工作实效等方面对民生监督组进行综合量化考核,对完成目标任务、成效突出的给予奖励,并对未落实目标任务的民生监督组严肃追责。 本报记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