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网络和新媒体技术的普及,以及微信微博等软件的广泛应用,公众在工作生活中有意无意之间,便悄然泄漏了国家机密。宣传反间防谍知识,省国安厅通过本报以案说法,告诉大家哪些人群是境外间谍重点策反对象,我们应该如何增强保密防范意识。 以案说法:别为间谍当帮凶 案例一:日前,大连市国家安全局破获了两起为境外窃取、非法提供国家秘密的案件。两名年轻人凭借手机、电脑、网线,把上千张某重要军工项目、军事目标的照片提供给了境外。 韩某通过互联网认识了一个自称是记者的“好友” ,在“好友”的金钱诱惑下,韩某利用工作便利,用手机拍摄了某重大军工项目的大量照片,并通过互联网传至境外。 去年7月,韩某先到北京对国防技术项目推介会现场进行同步录音与拍照,又专程前往葫芦岛拍摄了另一项重要军事目标的照片。短短几个月,韩某这份“兼职” ,累计为其获取了9万多元“奖金” 。 有类似行为的张某,充当起了境外某“编辑”的“观察哨” ,定期对“辽宁舰”进行观察拍照,向对方提供了“辽宁舰”等军事目标照片500余张。而今,犯罪嫌疑人韩某、张某因涉嫌为境外间谍情报机关窃取、非法提供军事秘密,已被大连市国家安全局依法审查,检察机关已批准将二人逮捕。 案例二:四川省国家安全机关日前抓获了4名涉嫌危害国家安全的人员。据介绍,4人均在同一家国防军工单位工作,互相不认识,分别被境外间谍情报机关利用。其中,文某多次向自称是境外某报社的记者H提供了所在单位生产军品的型号、月产量等涉密信息。 五类人群最易被策反 容易接触到国家秘密的公职人员、军人、科研单位工作人员、重要企业员工、高校师生等五类人群,是境外间谍组织及其代理人长期以来的重点策反的对象。 据介绍,境外间谍情报机关通常采取的手段是,在网络上通过论坛、求职网站和社交平台等,将IP地址虚设到重点单位附近,以虚设的单位或个人身份主动寻找有国防军工单位背景的人员,以拉拢感情、利益诱惑等手段套取国防机密;或者发布虚假的岗位信息,预留QQ和微信等联络方式,等待我国公民主动联系,建立所谓的聘用关系,从一开始搜集公开信息,逐步发展到搜集重点单位内部资料,从而达到窃密的目的。 近年来,高校学生被境外间谍利用,为其提供情报的事件尤为突出。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不强,社会经验不足,有的还需要寻求经济来源以支持学业。境外间谍利用招聘兼职,发放调查问卷为由,以丰厚报酬为诱饵,吸引学生为其收集。另外,有的境外间谍还介入大学生求职,支持鼓励他们应聘涉密单位,企图将他们发展成为“潜伏间谍” 。 公民在日常工作和交往中,要学习保密常识,接受保密教育,正确认识保密和窃密的斗争。对外交往中,不要涉及我国内部的人士组织、社会治安状况、科技成果、技术诀窍等各种未公开的数据资料;与境外人员接触时,不要携带秘密文件、资料和记录有秘密事项的记录本;未经主管部门批准,不要带领境外人员参观或进入非开放区域、场所;不要填写境外人员发放的各种调查表,不为他们撰写社会调查方面的文章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