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湘黔网 首页 盛世湘黔 湘黔头条 查看内容

贵州经济驶入发展黄金期

2014-8-29 01:25| 发布者: cnxqw| 查看: 22173 |来自: 贵州日报

摘要: 今年上半年,我省经济保持惯有的热度:全省地区生产总值3780.3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8%,增速居全国第2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等多项指标增速名列全国前茅。 ...

今年上半年,我省经济保持惯有的热度:全省地区生产总值3780.3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8%,增速居全国第2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等多项指标增速名列全国前茅。

在所有指标中,工业持续较快增长:国家核定2000万口径规模以上工业增速11.6%,排名全国第6,继续保持高于全国、高于西部的发展态势。

半年报的“成绩单”,凸显的是我省日趋清晰的“传统产业生态化、特色产业规模化、新兴产业高端化”发展思路,标志着我省在“赶”与“转”的征程中双向发力,正向迈入2020年与全国同步小康的愿景疾速前行。

传统产业“有中生新” 转出一片新天地

长期以来,支撑我省经济命脉的产业主要是煤电烟酒,尤以煤电为重,至目前,能矿企业生产的工业品在我省工业品总量中接近70%,可以说,对我省经济的贡献功不可没。

然而,近年来,一直被人们定格为“傻大黑粗”能矿企业却面临着全国产能过剩、经济运行下滑的困境,自身发展显得萎靡不振、举步维艰,以至于省内知名经济学者龚晓宽担忧地说,我们不能再重蹈荷兰等国深受“资源诅咒”的老路,陷入资源越富集越穷的怪圈,更不能步入“先污染后治理”的落后发展模式。

确实,在推进生态文明的大格局中,发展和生态是我省一直坚守的两条底线,处于夹缝中的贵州唯有背水一战,高举转型升级的大旗,既做“加法”,又做“减法”,推进能矿产业向绿色、环保、高效的新型工业化华丽转身。

做“减法”,大力关停或重组一批不利于节能减排的小水泥、小铁合金、小铁厂、小黄磷等污染性企业,目前,我省能矿企业得到大幅压减,淘汰落后产能2500多万吨,特别是2013年底,我省取得了提前两年完成国家“十二五”淘汰落后产能任务的战绩。

做“加法”,采用新技术、新工艺重新武装老工矿企业,促其尽早升级换代;同时,结合自身资源秉赋,进入化工和资源深加工领域,解开产业和产品层次的“低端锁定”,迈向高端。

8月,走进位于贵定德新镇的贵定海螺盘江水泥有限责任公司,厂区里天蓝、草绿、鸟语花香,完全颠覆了传统产业粉尘飞扬、煤灰遍地、浓烟四起的印象,代之而起的是集散式自动化控制系统,

生产现场实现无人操作;生产用水实行内部循环使用,实现污水“零排放”;以工业废渣做原料,实施余热发电……该厂负责人自豪地说,用于发电的垃圾焚烧处理项目,仅贵定的垃圾就不够烧,当地老百姓受益,地企很和谐。

由于采用了当今国际最先进的旋风预分解窑新型干法生产工艺技术,在把资源“吃干榨尽”的同时,“变废为宝”,真正践行了循环经济的绿色理念。忆起当年与国内水泥顶尖企业安徽海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的强强联手,一直致力于产业多元化的盘江集团董事长张仕和更是喜上眉梢,他说,我们从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在去年煤业遭受重创之时,靠着高品质的水泥很快打了翻身仗,今年水泥的营利能力居集团之二,占据了省内1/3的市场。

确实,盘江集团敏锐的市场嗅觉和率先引入先进技术,使其在建材业活跃的省内市场抢到了一大杯羹,而省经信委提供的数据也佐证,2013年,建材产业实现产值905亿元,提前2年超额完成预定400亿的规划目标,今年将成为千亿产业,是我省大力培育的增速最快的产业。

而作为我省第一支柱产业的煤炭却处处受市场掣肘,“与内蒙古等煤炭资源大省相比,我省煤业个小体弱,不适于大规模机械化采掘,加之内坑式开采成本高,不可能复制其大开大掘的营运模式,贵州煤业只能走符合自身实际的特色之路,向煤资源深加工和煤化工高附加值领域要增长要效益。” 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翰武分析认为。

于是,2011年始,我省煤电磷、煤电铝、煤电钢、煤电化“四个一体化”开始走向台前,“十二五”期间,我省确定的19个“四个一体化”重点建设项目计划总投资2805亿元。

7月末,在我省首批省级“四个一体化”重点建设项目之一的黔希煤化工乙二醇项目建设现场,记者看到,脱硫装置钢结构主体工程建设已进入收尾阶段,循环水站、脱盐水站、锅炉装置等也正进行设备安装,预计今年年底可正式投产运行,目前,这项年产30万吨乙二醇的煤化工项目,总投资高达54.37亿元,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单套煤制乙二醇生产装置。

在忙碌的建设基地,陪同的有关负责人为记者算了一笔细账:一吨原料煤卖价是520元,2.23吨原料煤可以制成一吨乙二醇,而一吨乙二醇的售价则高达6500元,其效益成几何倍级的增长,不仅大大减轻物流成本,还不污染环境且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是具有标杆作用的化工类产业示范工程。

目前,在首批19个大项目中,已有17个子项目建成投产,贵州黔桂天能焦化有限公司200万吨/年煤焦化及化产精深加工项目1号焦炉已建成投入试生产,贵州金正大生态工程有限公司硝基复合肥及水溶性肥料工程项目前期工作已全部完成,安顺黄果树铝业公司煤电铝一体化循环经济技术改造项目18万吨电解铝产能实现达产......这场大规模的化工产业革命已进入收获的季节。

有关专家评析说,我省富集的煤电资源与原材料的深度嫁接,不仅不将污染留给自己,还能为提高本省的产业竞争力出力;不仅重面子,更重里子;只有占据产业链的尖端链条,才能寻求高端的赢利点,才能在“微笑曲线”中笑起来,从而争取行业话语权。

特色产业异军突起 绿色引领大扩容

就在我省传统产业转型“痛并快乐着”之时,我省决策层清晰地看到,要做大“经济”这块蛋糕,必须多条腿走路,而壮大特色产业规模不失为一种现实的选择,且还能在环境友好型、产业环保型上实现“双赢”。

8月6日,记者来到省经信委,正巧赶上一场“雷山生态工业小区发展规划研讨会”,会上气氛热烈,参会的领导和专家纷纷认为其将茶产业、特色食品和民族旅游商品作为主导产业非常符合自身实际,雷山准确的产业定位得到肯定。

雷山带队的一名负责人深有感触地说,作为生态保护重点县,不能在奔小康的进程中掉队,唯有在发展和生态之间闯出一条新路,实现县强民富。

确实,在发展与生态的主命题下,依托得天独厚的高原生态环境和独特的资源条件,高举壮大特色优势产业的大旗,走环保、低碳、绿色的经济发展之路,我省从未放松过前进的步履。

机械制曲取代人工,数字化监控曲饼发酵,封闭数字化管道输送基酒......在仁怀名酒工业园区,这样科技含量高、数字化、安全化、可控化的现代化生产改变了人们对于白酒传统工艺改革难的认知,贵州酒企开始具有拓展海外市场的“国际范”。

早在2012年,从法国卡慕公司将贵州茅台酒带进世界高端品牌的殿堂开始,在茅台品牌带动下,近年不少贵州白酒品牌开始“试水”国际市场。

就在贵州白酒业在国际市场上风生水起之时,我省另一个标杆性的优势产业茶产业,也提出了“像茅台一样打造贵州茶叶品牌”的雄心壮志。据统计,截止到2014年,贵州茶园总面积已达611万亩,占全国茶园总面积的15.8%,居全国第一。

2013年,第一批包装精美的两吨贵州茶绿宝石先后进入德国两大高端连锁百货商场考夫霍夫和卡斯达特,在其下属近百家商场上架。这是贵州茶企第一次以自己的品牌登陆欧盟超市,在中国也绝无仅有。当年,贵茶有限公司出口额达到3000多万元。

作为我省特色产业“五张名片”之一的医药产业,同样打起了“特色牌”“差异牌”,新医药和健康养生业成为一个关键词频频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省里提出要将其作为大数据产业姊妹篇来抓。我省医药产业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早已蜚声业内,在此基础上,我省有了将医药产业做优做强的“发力空间”。根据省委省政府对医药产业的规划,到2017年,要实现中医药产业产值800亿元力争1000亿元,中药材种植500万亩面积的目标。

“锻造一个千亿元级的医药产业”,“建成全国地道中药材主产省和民族药业强省”,这些激扬人心的蓝图,鼓舞我省上下擂响了奋进的鼓点......

7月末,走进施秉中药材扶贫产业园区,何首乌、太子参、头花蓼......药材市场最为走俏的中药材在基地里得到了规模化种植,陪同的园区负责人感慨道,农民种植中药材,亩净收入可达到1000多元,比水稻、玉米、烤烟的收入都要高。全县农民从种植中药材中获得的收入,占到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0%以上,许多农民靠种植中药材脱了贫,致了富。

“今年上半年,贵州经济结构有一个大的转变,由前期的321结构开始向231结构转变,一二三产仍保持高速增长,其中农业以6%的增速成为全国翘楚。这种发展速度和结构,非常符合我省即要‘赶’又要‘转’的实情。”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翰武分析认为。

新兴产业“无中生有” 谋局高端求跨越

长期以来,作为欠发达的内陆省份。贵州高度依赖能矿产业和白酒烟草等传统产业,其工业总量的70%是由煤炭、电力、烟、酒、建材等“傻大黑粗”贡献的,但仅用廉价的资源换发展,有经济增长率,却改变不了“傻、大、黑、粗”的低端产业结构,贵州如何摆脱长期以来一直依靠资源拉动经济发展的粗放模式,尽快完成产业结构的调整,从而实现增长方式的华丽转身?

贵州必须要“无中生有”。

主抓工业的副省长王江平认为,跳出长期以来对能矿产业的过度依赖,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构建具有贵州特色的产业体系,是一种倒逼的选择。

而陈敏尔省长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良好生态环境,让贵州在选择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科技型、创新型的产业和项目方面更有优势。可以让我们在“赶”和“转”的过程当中,边赶边转,然后做出产业升级版,实现后发同步甚至先行。

目前,我省信息产业发展规划蓝图已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是信息产业)占贵州省工业产值的1/3;2015年,信息产业实现规模总量3100亿元;到2020年,大数据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达到4500亿元。而在2012年,我省信息产业仅实现规模总量450.9亿元。

于是,以电子信息产业跨越发展为突破口,着力培育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快速壮大新兴产业规模,我省新兴产业高端化已成为共识。

发展思路明晰,贵州在以大数据为主的新兴产业上“跑”了起来:

3月1日,“贵州·北京大数据产业发展推介会”在北京成功举办,此次推介会,贵州与各方签约项目79个,投资额达730多亿元。

3月21日晚,贵阳·深圳大数据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推介会在深圳举行。推介会上签署了大数据产业类、文化旅游类项目共36个,总投资375亿元。

7月11日,在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4年年会上,贵州省与中国广核集团、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等5家大型企业一举签下14个清洁能源项目的“大单”。

新兴产业犹如一粒火种,迅速在黔中大地蔓延开来:

紧随富士康、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几大巨舰“云”集贵安,其引发的“葡萄串”效应愈发彰显,娃哈哈集团、泰豪集团、赛联集团、碧桂园集团、华润集团、浙江群升集团、香港招商局、西部发展控股有限公司等18家大型企业接二连三入驻,带来1036.6亿元的巨额投资。这其中,包括5家世界500强企业,2家中国民营500强企业。

在贵阳,“中关村贵阳科技园落户贵阳,不是一个简单的产业园区,更重要的是为贵阳提供了一个创新发展的平台。”有关人士说。

仅仅4个月的时间,京东电商产业园、上海爱登堡电梯西南制造基地、浙商现代制造产业园、贵阳西南国际轻纺产业园等重大项目已顺利“落地”,中关村贵阳科技园签约的106个项目,就开工了92个,快速启动了新兴产业这趟高速动车。

在毕节,2013年11月26日,当科技部正式批复毕节国家新能源汽车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时,毕节已集聚新能源汽车骨干企业31家,汽车零部件配套生产企业40多家。巨能电池、混燃数控重卡、电动摩托车等国内首创或领先的高新技术产品相继生产下线。

据预测,到2015年,毕节市可实现年产新能源汽车30万辆的能力,工业生产总值达150亿元以上;电子信息产业产值有望突破100亿,成为中国西南规模最大、产品最齐全的IT基地。

从“西南煤海”六盘水到“黔北粮仓”遵义,从黔东南到黔西南,贵州各地都在上演着结构转型升级的大文章。

近两年,我省新兴产业风生水起,势头看好,据省经信委最新提供的数据显示,上半年,新兴产业发展迅猛,增加值同比增长36.9%,高出工业平均增速20个百分点,其中,信息产业总量规模达600亿元,同比增长64%,单月规模为2012年的2.6倍;高端装备制造业同比增长22%,新材料产业同比增长21%。

而最让人欣喜的是,上半年,全省能矿产业占工业比重53.9%,同比降低2.7个百分点;同时,新兴产业增加值增幅超过30%,一升一降之间,说明我省经济增长韧性增强,结构调整持续向好,贵州正乘“云”直上,打造高端产业平台。




近两年,我省新兴产业风生水起,势头看好,据省经信委最新提供的数据显示,上半年,新兴产业发展迅猛,增加值同比增长36.9%,高出工业平均增速20个百分点,其中,信息产业总量规模达600亿元,同比增长64%,单月规模为2012年的2.6倍;高端装备制造业同比增长22%,新材料产业同比增长2而最让人欣喜的是,上半年,全省能矿产业占工业比重53.9%,同比降低2.7个百分点;同时,新兴产业增加值增幅超过30%,一升一降之间,说明我省经济增长韧性增强,结构调整持续向好,贵州正乘“云”直上,打造高端产业平台。(来源:贵州日报)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