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发展 一个因梵净山而名满天下,一个因韭菜坪而矗立乌蒙之巅。 铜仁与六盘水,一东一西两个类型迥然不同的城市,同时瞄准旅游做文章,同样风生水起,同样亮点频现。 这些年,六盘水开启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工业城市的旅游突破,围绕大健康旅游目的地城市和国际标准旅游休闲度假城市的目标,“无中生有”打造了一系列令人叫好的景区景点。而铜仁则围绕梵净山,谋划全域旅游,推动一业振兴,打造旅游发展升级版。 两种实际、两条路径,两个地方都寄希望于旅游,带动转型,推动跨越。 本期《旅游发展双城记》将集中展示两地旅游发展新风貌,希望透过两地的旅游发展解读,看看我省大力发展山地旅游,实现百姓富和生态美有机统一的生动实践。 铜仁市碧江区旅游公交畅游锦江。
水城县野鸡坪九霄云外帐篷节。 六盘水市布依农民演示织席。 铜仁市九龙洞景区。 本版图片由铜仁市委宣传部、六盘水市委宣传部提供 梵净山 核心提示 铜仁 “黔中各郡邑,独美于铜仁。”铜仁之美,美在有梵净山的蕴蓄,美在有锦江水的茂润,美在民族文化的绚烂多姿。 “要让铜仁长久保存并升华这份美丽。”既要生态,更要发展,铜仁提出要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铜仁制定了“一业振兴”的发展战略,通过挖掘山水自然风光与民族民俗文化,构建全域旅游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梵天净土峰灵秀 ——铜仁立足山地资源打造旅游产业升级版 本报六盘水记者站 采写 近日,记者随着蜂拥的游客登上梵净山,天的蓝、山的绿、水的清、石的奇,无不让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 “以梵净山核心,往西串联起思南温泉、石林和乌江画廊,向西南则连结了石阡温泉、佛顶山,形成环梵净山‘金三角’文化旅游创新区。”铜仁市旅发委副主任舒勍告诉记者。 近年来,铜仁市以环梵净山“金三角”文化旅游创新区为骨架,以13个省级重点景区为承载,形成了处处是风景、到处有游客的山地旅游发展大格局。 谋划大旅游 推进“一业振兴” 寨前有溪流,寨边有古树,寨后有青山……梵净山脚下古老的寨沙侗寨,犹如武陵深处的世外桃源,宛如水乡里的江南小镇。 沿着梵净山环山公路而行,绕过一个山脊,或是穿过一个隧道,眼前便会出现一座如寨沙侗寨一样的精美村庄。它们犹如身居深闺的佳人,在绿水青山间含羞遮面。 “铜仁生态美、梵净天下灵。”铜仁着实不乏美景。 铜仁把境内旅游资源总结为“一山两江四文化”,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国佛教名山梵净山,景象万千的乌江与风光旖旎的锦江,以及佛教文化、生态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文化为代表的“四文化”。 然而多年来,受制于交通瓶颈,铜仁始终受困于贫穷,止步于落后,陷入“抱着金饭碗没饭吃”的尴尬境地。 “要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通过保护绿水青山收获金山银山。”铜仁意识到生态资源就是发展的优势,提出“一业振兴”战略,通过发展大旅游,促进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铜仁提出“一业振兴”并非凭空想象。舒勍说,铜仁发展旅游有大资源的组合优势,有大交通的强大支撑,也有大开放的战略依托。 当前,铜仁已建成高铁、高速、航空、航运等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使铜仁从过去的“边城”变为贵州的“前沿”和武陵山区的“枢纽”,为铜仁谋划大旅游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铜仁享有西部大开发、国发〔2012〕2号文件、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等多重叠加政策,发展旅游业有强大的政策支持。 交通支撑与政策支持,为铜仁“一业振兴”带来了机遇。铜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以梵净山景区为核心节点,规划建设环梵净山“金三角”文化旅游创新区。 通过环梵净山“金三角”的建设,铜仁把最好的山、最美的水、最优质的旅游资源开发成最好的旅游产品,发展成最优质的产业,转化为最大的财富,让“一业”崛起带动百业兴旺。 创建大品牌 推动山地旅游升级 梵净山的雄伟挺拔、锦江水温婉多情、古村落的人文神韵,无不彰显着“梵天净土、桃源铜仁”的美好形象。 2008年,铜仁市打出“梵天净土、桃源铜仁”品牌,通过各种方式打造推介,极大提升了梵净山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 近年来,铜仁市提出要打造“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旅游目的地目标,不断优化资源配置,推动景区提档升级,形成特色化、规模化的旅游品牌。 “当今的旅游业发展已进入品牌制胜时代,提升旅游产品的冲击力和吸引力,不仅靠‘天生丽质’,更要加强宣传促销。”舒勍说,铜仁通过建设大景区,推进大融合,构建大服务,开展大营销,建立大合作,做大做强环梵净山“金三角”文化旅游创新区的牌子。 目前,梵净山启动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铜仁已成功创建17家A级景区,其中10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梵净山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和万山汞矿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有序推进。此外,各区县也在着力抓好标志性品牌的定位、策划和营销,不断提升自身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吸引力。 铜仁市针对不同的客源市场精准推介生态、佛教、民族旅游产品及线路,加快融入了长三角、珠三角、长株潭经济圈和游客出行的“首选地”。 该市积极组织涉旅企业赴主要客源地宣传和邀请主要客源市场旅行商到铜仁考察踩线,并举办苗族“四月八”、土家族“炸龙节”、仡佬族“敬雀节”、“传统龙舟赛”、“美丽梵净山·铜仁过大年”等系列活动,加强旅游营销和线路推荐。 同时,本着政策互惠、客源互送、信息互通的原则,铜仁推动碧松江旅游联盟“旅游大篷车”、“旅游超市”及“武陵山旅游联盟”等相关活动,形成了以文化旅游资源为纽带,打破行政区划界限的壁垒,凸显区域旅游文化特色和整体优势,实现区域旅游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平等协作和共同发展。 这几年,铜仁市山地旅游蓬勃发展,尤其是通过运动赛事撬动旅游业发展。 前不久,2015年梵净山登山大赛、2015年环梵净山国际公路自行车邀请赛相继举行,引起外界关注,此赛事已连续举办3届。梵净山下的江口县山地运动始于2010年,建设了一条沿太平河至黑湾河、全长30公里的生态步道,可以开展丛林穿越、帐篷露宿、山地自行车运动、漂流等活动。全省第一个攀岩基地落户双江街道办事处镇江村,加快了山地运动的发展。 今年,石阡县2015年首届山地自行车越野赛、2015贵州铜仁首届中国西部汽车场地越野车王争霸赛、2015贵州·玉屏“相约茶花泉”山地自行车邀请赛已经举行。铜仁市围绕旅游产品的转型升级,打造山地旅游“升级版”,旅游业态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形成了避暑休闲、生态体验、体育健身、商务会展、自驾游行、地质科普、文化创意、山地旅游、城市旅游等旅游新业态。山地旅游蓬勃兴起,为铜仁市旅游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促进大发展 实现同频共振 正是橙黄橘绿时,印江朗溪镇的甘川迎来了一年最繁忙的时节。采购柑橘的客商纷至沓来,前来休闲的游客也络绎不绝。 “近年来,我们把农旅结合发展,实现了精品水果产业与乡村旅游的双赢。”村民杨胜勇告诉记者,他家开办的农家乐平均每天都有10桌以上客人。 铜仁市坚持农业现代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在全省率先提出“园区景区化,农旅一体化”理念,使旅游和农业形成引领关系,拉动发展一批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在丰富旅游新业态,延伸产业链条的同时,也推进农业转型升级。 目前,该市目前共有星级农业园区8家,其中五星级1家、4星级3家、三星级4家。据统计,该市的星级园区去年共接待游客200余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32亿元。 铜仁以旅游为突破口,带动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发展。 该市充分利用好紫袍玉、玉屏箫笛、松桃苗绣等资源和产品,培育一批集设计、生产、观光、体验于一体的工艺品龙头企业。并依托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和“营养健康产业基地”品牌优势,合理布局高品质的加工基地,发展食品加工型工业旅游。 坚持城镇化与旅游业共生发展,抢抓机遇创建一批黔东“美镇”、“美村”,改善乡村面貌的同时促进乡村旅游发展。同时还深入谋划建设旅游城市、做活城市旅游,让城区对接景区、景区拉动城区,着力构建人在城中、城在景中的城镇形态。 去年,该市提出了“全域旅游”的发展理念,推进旅游资源的全域整合和服务的全面升级,以实现全域景区化、产业大融合、服务全方位。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全市接待游客1600万人次,旅游收入10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2%、23.8%。旅游收入增速排名全省第三。 记者手记 此前,记者跟很多人一样,一提到铜仁的旅游,首先想到的就是梵净山。但随着采访的不断深入,书写“贵州开史的地方”的大明边城、山水间的小寨——寨沙、见证贵州汞发展史的万山国家矿山公园等等景点,让记者看到了不一样的铜仁,而打造“环梵净山金三角文化旅游创新区”更是彰显了铜仁在旅游发展上的底气。 快进慢游,做强全域旅游。铜仁以沪昆高铁、杭瑞高速、凤凰机场等为载体架设了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同时,推进旅游资源的全域整合和服务的全面升级,以实现全域景区化、产业大融合、服务全方位。 加强文旅融合发展,铜仁积极将厚重的民族、民俗、生态、佛教等文化因子与旅游产业结合,推动旅游产业的提档升级; …… 以上的种种,都让外界对铜仁未来的旅游之路满怀期待,也必将让以梵净山为龙头的更多旅游景点被世人所熟知、喜爱。 沿河自治县乌江山峡风光。 冬在雪上飞舞——水城玉舍滑雪场 秋看杏黄果熟——盘县妥乐金秋。 访谈 让旅游与三大产业融合发展 ——访铜仁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胡洪成 记者:胡副市长,您好!铜仁市近年来旅游发展风生水起,在省内外很有影响。请您先简要谈谈铜仁旅游发展的优势和思路? 胡洪成:总体说来,铜仁市发展旅游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优势,有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品牌优势,有良好的交通区位优势,还有产业融合发展的优势。近年来,铜仁市坚持“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坚定“生态优势就是铜仁最大的竞争优势,生态资源就是铜仁最具优势的战略资源”的发展理念,将文化旅游业“一业振兴”提升到新的战略高度。在产业布局上,把旅游资源禀赋好、差异互补性强、发展潜力大的环梵净山“一区五县”设立为环梵净山“金三角”文化旅游创新区。在规划建设上,完成了《环梵净山“金三角”文化旅游创新区发展规划》、《环梵净山“金三角”生态旅游扶贫试验区发展规划》以及列入全省“100个旅游景区”的15个重点旅游景区专项规划,项目建设进展有序。在发展路径上,大力加强旅游与三大产业的融合,推进“农旅一体化、园区景区化”工作,推动了旅游与文化的融合,加强景城融合,推进全域旅游发展。 记者:人们常说,旅游是富民产业。您是如何认识的,铜仁在这方面有哪些具体体现? 胡洪成:旅游扶贫是国家扶贫开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市来说,旅游富民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旅游服务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门槛低、范围广、层次多,吸纳就业能力强,发展旅游业能带动我市的就业。二是乡村旅游已成为我市扶贫开发的重要手段,接下来我们将启动《74个国家级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村规划》编制工作,力争将旅游扶贫工程全覆盖。三是我市将旅游业作为“一业振兴”的发展战略来布局,旅游业已成为强势拉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火车头。 记者:铜仁毗邻湖南和重庆,周边有张家界、凤凰等知名景区,铜仁在开展区域合作方面有何做法,成效如何? 胡洪成:我市积极开展区域旅游合作,一是宣传打造区域旅游精品线路。通过举办沪昆高铁连线营销等活动,加强张家界—凤凰—梵净山旅游精品线路在怀化、长沙、武汉等城市群的宣传推介。在珠三角、长三角市场,宣传推广由梵净山—西江千户苗寨—荔波组成的“水云间”旅游产品;二是加强与周边市州政府及旅游部门的合作,先后邀请重庆市、湖南省、我省贵阳、遵义、黔东南等地的旅行商及媒体到我市考察踩线,加强旅游精品线路的推广;三是与张家界市开展旅游合作,加强韩国市场的开发,力争形成“韩国—张家界—梵净山”精品线路。目前,来自重庆、湖北、湖南及省内游客量占到了我市游客总人数的50%以上。 “十三五”期间,我市旅游发展将实施“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同步发展战略,以环梵净山“金三角”文化旅游创新区为重点,大力发展高铁时代的现代旅游,加快推进旅游发展全域布局、政策资源全域整合、旅游产业全域覆盖,努力把铜仁建设成为世界知名、国内一流的国际旅游目的地,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全国重要的休闲度假基地和健康养生基地。 滑翔在美丽的牂牁湖上。 核心提示 六盘水 作为一座老工业城市,六盘水与其他资源型城市一样,对资源过分依赖,造成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危机步步紧逼。如何走出“资源陷阱”,摆脱“路径依赖”,实施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成为当务之急。 转型升级,关键在破题。六盘水的破题之策“瞄准”生态旅游,通过“贵州屋脊·中国凉都”旅游品牌打造,促进一产转型、二产升级、三产优化,上演了一场工业城市的山地生态旅游好戏。 乌蒙磅礴山为尊 ——工业城市六盘水的山地生态旅游之路 本报铜仁记者站 采写 近日,记者走进六盘水,凉爽宜人的空气,整洁舒适的城市,绚烂多姿的夜景,让人很难想象身处的是一座因煤而建的重工业城市。 近年来,地处乌蒙山区的六盘水把发展目光从地下矿产转向地上的绿水青山,大力发展山地旅游,寻求到了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今年1月至9月,六盘水共接待游客近12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6.21亿元,增速达30.98%。一时间,六盘水山地旅游风生水起,步入“快车道”。 破题 从卖资源到卖山水 六枝特区岩脚镇廻龙溪畔,一座温泉度假景区依山傍水而建,不仅规模宏大,而且集温泉、游乐、餐饮等于一身,魅力独显。 景区主人名叫邓少芬,曾是六盘水颇有名气的“煤老板”。几年前,她离开煤炭行业,转而将全部家当投入到旅游产业中。 在六盘水,像邓少芬这样跳出煤炭行业转型发展生态旅游的企业家不在少数。 过去,六盘水最大的卖点是煤矿,遍地的“黑金子”为六盘水乃至贵州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与其他资源型城市一样,六盘水同样面临着危机和困局。 曾有专家提出,三次产业结构失调是六盘水面临的最大发展瓶颈。 不断增大的生态治理成本,加之严重失调的三次产业结构,让六盘水市决策层意识到了危机。 此情形下,当地政府一方面“关停并转”,强制关闭了一批小煤矿,一方面推动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矿区生态修复等生态工程建设,并同时寻找替代产业,寻求突围之策。 近年来,六盘水把旅游业上升到生态文明建设、转型发展的突出位置深度谋划部署,提出要“把生态做成产业、把产业做成生态”,决定以生态旅游破题,另辟发展新径。 抓旅游就是抓经济、抓旅游就是抓生态、抓旅游就是抓发展、抓旅游就是转型,这一发展理念在六盘水干部群众心中已成为共识。 然而,“黑、大、粗”的工业城市发展旅游业,很多人都觉得“不可思议”,甚至心存疑虑。事实上,乌蒙腹地的六盘水,从不缺乏旅游开发的资本。 地处云贵交界的六盘水,喀斯特地貌气象万千、古文化遗址风韵独特,彝族、苗族、布依族等40多个民族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民俗文化……这些为六盘水的旅游发展提供了支撑。 同时,夏季凉爽的气候,更为六盘水发展旅游增添了底气。2005年经中国气象有关专家评审,六盘水成为全国首个以气候资源打造的都市品牌。炎热夏季平均气温仅19.8℃,“中国凉都”称号实至名归。 “我们的目标,就是把六盘水建设成为国际标准旅游休闲度假城市和大健康旅游目的地城市。”六盘水市委书记李再勇表示。 升级 打造山地旅游品牌 “春踩水城春绿,夏来花海漫步,秋看杏黄果熟,冬在雪上飞舞。”这四幅图画构成了六盘水“四季休闲度假”的旅游产业体系。 近年来,借气候做文章,六盘水围绕“凉”字推出了消夏文化节、夏季马拉松等一系列的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开始吸引世人注目,“江南煤海”以崭新的形象走入大众视野。 六盘水旅游业起步晚,但起点高。该市不断理清思路,理顺体制,把打造大健康旅游目的地作为城市定位,不断促进产业融合,着力打造“贵州屋脊·中国凉都”旅游产业升级版。 即使错过了“杏黄果熟”金秋美景,小桥流水人家,老树奇峰古寺的盛夏景致依旧让人怡然自得。被誉为世界古银杏之乡的盘县石桥镇妥乐古银杏村,1400多棵古银杏与古旧的民居相依相伴,构成一幅“天人合一”的绝美画卷。 “我们按照5A级景区的标准进行规划,结合村子的树根文化、长寿文化,打造树根上的文化村落。”石桥镇镇长秦道江说,该村目前已投资近4个亿用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妥乐古银杏村,只是潜藏在六盘水大山间的一块“宝玉”,还有无数这样的“珍奇”,正以优雅的步伐迈出深闺、走向世界。 据了解,六盘水有10个景区被纳入全省100个旅游景区建设工程,而仅此10个景区,上半年累计接待游客人数143.3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93亿元。 把绿水青山做成金山银山,该市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坚决不走“先开发、后治理,先强度开发、后拆迁治理”的路子。 “在开发过程中,要遵循旅游发展规律,确立阶段目标,明确阶段任务,阶段性、梯次推进。”六盘水市委副书记、市旅游发展委员会主任魏雄军说。 今年夏天,六盘水还以景区景点为依托,分别在盘县乌蒙大草原、六盘水野玉海、韭菜坪等不同景区,利用不同的山地特点,先后组织了盘县首届越野T3峡谷车王争霸赛、全国摩托车越野锦标赛水城站比赛、全国公路和山地自行车比赛、全国农民画展等一系列国字号级别的体育文化赛事。一场场“运动盛筵”,让人们在亲近自然、放松身心的同时,能亲身参与或观看体育运动,在游山玩水之余领略体育健身的无穷魅力,使旅游与体育、文化有机结合,实现互动多赢的格局。 深化 产业融合构筑小康梦 把旅游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一个支柱产业,以旅游崛起推动一产转型、二产升级、三产优化,推进全面小康建设步伐,这是六盘水正在下的一盘棋。 2014年数据显示,六盘水市实现旅游总收入57.27亿元,同比增长29.1%,旅游总收入增幅居全省市州第一。这张全线飘红的旅游成绩单,不仅是工业六盘水产业结构调整的体现,更是群众共享幸福生活的真实写照。 盘县滑石乡哒啦仙谷农业示范园区,每天人潮涌动,游客不绝。园区境内岩脚村70多岁的李银珍老人,瞄准商机,开了一家“七彩百货店”,从几十年的农民摇身变成了店主,不用下地干活每月也有上千元收入。 在哒啦仙谷,像李银珍这样开农家商店的有30多家,此外还有20多家农家旅店和50多家农家餐馆。 既是全省重点打造的100个旅游景区,又是100个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之一,哒啦仙谷集休闲观光、养生娱乐、住宿餐饮等于一体,是六盘水农旅融合发展的典范。 在园区带动下,乡村旅游蓬勃发展,让群众迈上了小康路。2014年哒啦仙谷园区内的13000多村民人均纯收入就突破了1万元,短短两年翻了两番。 显然,乡村旅游已成为六盘水旅游业提质增效的强动力,成为促进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之一。 该市推进农旅融合,促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不断发展,加快大健康相关产业发展,着力培育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打造“美丽凉都”特色乡村旅游品牌。 今年以来,该市妥乐村、法那村、高兴村等9个村寨被纳入《贵州省乡村旅游转型升级行动计划(2014—2017)》重点建设村寨名单,同时还着力打造哒啦仙谷、娘娘山和啰咪期等景区农旅结合的康体型特色景区。 为补齐景点建设中的文化短板,该市还深入挖掘和利用少数民族文化、夜郎文化、古人类文化、三线文化、凉都文化、饮食文化,并融入旅游产业中。 六盘水还依托自然资源优势,在高速公路沿线和特色旅游公路旁打造了52家精品客栈和农家旅馆,形成以商务酒店为主体、精品客栈为特色、民居旅舍为补充的住宿服务体系,使酒店建设与旅游产业体系建设相协调,与旅游转型升级相配套。 记者手记 六盘水市的诞生与崛起,缘起于20世纪60年代中央“大三线”建设的战略决策。凭借资源优势,五六十年的时间,六盘水便成为西南边陲的煤炭之城,成为我省重要的工业城市。 因煤而建、因煤而兴的老工业城市,如何度过资源枯竭危机,实现可持续发展?六盘水未雨绸缪,以旅游业破题立新,续写着煤都传奇。 “春踩水城春绿,夏来花海漫步,秋看杏黄果熟,冬在雪上飞舞。”六盘水的四季景象展示出旅游产业的喜人态势,“中国凉都”正以优美的姿态,迈出老工业城市的新魅力。 水城县野玉海景区醉人花海。 访谈 后发优势孕育无限发展潜力 ——访六盘水市人民政府副市长付昭祥 记者:作为一个传统的工业城市,近年来,六盘水提出了要打造大健康旅游目的地城市,请问工业城市转型旅游,这个底气在哪儿? 付昭祥:作为一座因三线建设而成立的工业城市,过去我们倚重工业发展,而忽视了旅游产业。但并不是说我们没有旅游资源。就六盘水来说,我们拥有独特的旅游资源禀赋——第一、独特的凉爽气候资源,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夏季平均气温19.7°C,有中国凉都的美誉。第二、突出的亚高原康体户外运动资源。我市地处扬子准台地第一、二级台阶斜坡上,低气压和负氧离子数量高两个要素奇妙的有机结合在一起的独特环境下,进行户外康体养生和体育运动达到更好的康复和训练效果,尤其对亚健康人群体质的修复改善有显著效果。第三、浪漫远古、文化多元的城市魅力。在两亿年前的二叠纪、三叠纪,火山的喷发、地壳的运动,使六盘水这片曾经的汪洋变成了层峦叠嶂、千岩万壑的喀斯特景观,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喀斯特地貌和峰丛湿地景观,孕育了天生丽质的自然风光,到处奇峰秀美、风景天成、如诗如画、美轮美奂。就我看来,六盘水市无论是自然生态还是人文风貌,在全国乃至世界都堪称一流,是不可多得的自然、人文遗产保留地。尤其是刚才所阐述的我市所独特的资源禀赋,都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珍贵旅游资源,旅游市场潜力巨大,只是开发程度不够理想,许多优秀的旅游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推广。 记者:工业城市实现旅游突破是一个大命题,请问六盘水是如何思考实现这个突破的? 付昭祥:六盘水市的旅游产业目前虽然是“欠发达、欠开发”,但恰恰也说明了六盘水市的旅游生态尚未遭到破坏,资源尚未充分被开发的事实,六盘水市的后发优势孕育着无限的发展潜力。从旅游产业的发展趋势来看,单一浏览观光型景区已经遭遇瓶颈,现代旅游发展即以自主互动,健康养生旅游为主体的旅游时代。为此,市委、市政府立足我市得天独厚的气候、生态、生物多样性、政策和产业等优势,作出建设大健康旅游目的地城市的决策部署。第一、合理开发旅游资源,发挥旅游资源的后发优势,确保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第二、创新制度,发挥资本的后发优势。第三、加强创新健康旅游产业业态。第四、加强旅游商品的开发力度,提高从业人员素质。第五、优化环境,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记者:请问您对六盘水旅游的发展前景如何展望? 付昭祥:目前我们正按照“一轴三城五组团”(以北盘江为主轴,统筹抓好市中心城区、盘县县城、六枝县城“三城”和牂牁江、乌蒙大草原、野玉海、梅花山、韭菜坪“五组团”)相互支撑的总体格局来谋篇布局全市旅游。我相信,只要我们全市上下一起努力,把大健康旅游作为打造旅游休闲度假胜地的突破口,把大健康旅游产业打造成“黄金产业”、“希望产业”、“朝阳产业”。就一定能够给世人展现一个“春踩水城春绿、夏来花海漫步、秋看杏黄果熟、冬在雪上飞舞”养生、康体的特色旅游产品,贵州屋脊·中国凉都必将风行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