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位在湘专家当选两院院士 为历届增选当选人数最多一次,湖南两院院士增至58位 华声在线-湖南日报12月7日讯(记者 胡宇芬) 备受关注的2015年两院院士增选结果今天揭晓,我省7位专家当选。据悉,这是历届增选中我省当选两院院士最多的一次,是我省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取得的又一重大成就。目前,湖南两院院士增至58位。 据中国科学院官网公布,国防科大邓小刚教授和湖南大学谭蔚泓教授当选中科院院士。 据中国工程院官网公布,中南大学田红旗教授、湖南大学陈政清教授和罗安教授、国防科大廖湘科教授、长沙理工大学郑健龙教授当选工程院院士。 此次两院院士增选,是在中科院和工程院分别修订章程后的首次增选,推荐渠道和选举程序等均有改变,以让院士回归学术本身,更加有利于出创新型成果、出人才。 无双国士 三湘之光 ——湖南新晋院士风采录 编者按 今年又是两院院士增选年。由于这是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分别修订章程后的首次增选,格外引人注目。7名在湘工作的专家光荣当选。 新晋院士是研究什么的?走过了怎样的科学历程?有哪些难忘的故事?湖南日报记者兵分几路,采访其中5位新当选院士,为读者奉上最及时的报道。 谭蔚泓:“纳米火车”精准抗癌 湖南日报记者 左丹
院士档案 谭蔚泓,男,1960年5月出生于湖南省益阳市,湖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湖南大学生物学院教授,化学生物传感与计量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美国Florida大学终身杰出教授。201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化学部院士。 谭蔚泓教授长期致力于生物分析化学和分子医学的研究,解决了分析化学与生物医学交叉领域中的一些关键科学问题,在国际生物分析化学领域有着重要的影响。他在核酸适体、分子识别,纳米生物传感等领域做了大量系统的原创性工作。在生物分子识别的医学应用上取得突破性研究进展,已筛选到不同疾病细胞的核酸适配体,并开展了大量的基础研究、转化医学研究和开发。以第一完成人获2014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故事 “我很高兴,也很激动。”12月7日,人在北京的中国科学院新当选院士、湖南大学教授谭蔚泓接受了记者的电话采访。当天,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院士向他颁发了院士证书。 “当选院士,是对我更大的鞭策,鞭策我更好地做好科学研究工作,更好地培养学生、搞好学科建设。”电话中,谭院士谦虚地告诉记者。 谭蔚泓是一位从海外归来的科学家。多年来主攻专业是生物分析化学和化学生物学,随着科研探索的深入,他选择了与生命科学和医学相关的化学研究。 针对癌症患者化疗的药物不仅仅杀死癌细胞,还会杀死正常细胞这一难题,谭蔚泓和他的团队一直致力于寻找一种“聪明”的分子,既能杀死癌细胞,又不误伤正常细胞。经过不懈努力,谭蔚泓团队研发出一种能向肿瘤细胞靶向输送大量抗癌药物的DNA“纳米火车”,“火车头”由核酸适配体构成,可与某种特定癌细胞的膜蛋白结合,为给药系统提供“方向”和“动力”。而通过分子自组装形成的DNA结构则构成了一节一节的高容量“车厢”,用于装载抗癌药物分子或其他生物试剂。 “纳米火车”采用“火车”式设计,可一次性携带多个药物分子,有助于缩短病人的治疗周期,降低治疗成本。同时,由于核酸适配体可与目标物质或细胞高特异性地结合,由它构成的“火车头”可精准地将药物输送至癌变区域,避免了对正常细胞的“误伤”,精准性大大高于传统的化学抗癌药物。而且,整列“火车”由生物分子组成,毒副作用也非常小,可大大减轻癌症患者化疗的身心痛苦。 目前,谭蔚泓带领团队已针对白血病、肺癌、乳腺癌、胰腺癌和肝癌等癌细胞的特有生物标志物,筛选出不同的核酸适配体,并开展了大量的基础研究、转化医学研究和应用开发,“纳米火车”平台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今后,我将继续从分子层面寻找对恶性肿瘤和流行性传染疾病诊断和治疗的方法,探索化学学科在新材料和新方法领域的原始创新。”谭蔚泓满怀信心地告诉记者。 罗安:发明大王爱打“乒乓” 湖南日报记者 胡宇芬
院士档案 罗安,出生于湖南长沙。湖南大学本科及硕士毕业,浙江大学博士毕业。大功率电能变换与控制领域专家。现为湖南大学电气与工程学院教授,国家电能变换与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围绕制约我国大功率电子电力特种电源与电能质量控制的关键工程技术难题,发明了多种大功率电能变换系统与控制方法,率先研制出我国大功率电磁搅拌、电磁加热、大电流电解和混合有源滤波等电能变换与节能装备,并成功应用到冶金、化工、铁路等200多家高能耗企业,提高了电能利用率与产品品质。 故事 现代社会离不开电,安全和节能成为电能供需环节的永恒追求。为了这个追求,罗安“触电”已是30多年,成了发明大王。 要研究,就得经常去生产一线发现问题。一些企业存在的“大马拉小车”、员工节能意识差的现象,对罗安触动很大。他想,可不可以构建一个企业节能优化平台,以直观的数据显示员工的耗电量,将其与员工奖惩直接挂钩,从而提高员工的节能意识呢?于是,罗安带领团队首创性地研发了企业综合电气节能优化管理系统,使企业电能利用率大幅提高,节能成本降低20%。 交流电里若含有杂质即谐波,不仅不会做功,还帮倒忙消耗电能,是节能降耗的拦路虎。而且,谐波对电器造成不小的危害,甚至干扰通信系统的工作。罗安研制了我国第一台注入式混合型有源电力滤波器,成本仅为国际同类产品的1/3,自身功耗降低30%,显著提高了企业的供电可靠性和产品质量。 特殊钢冶炼两相电磁搅拌电源是生产特殊钢的关键核心装备,但该技术和装备长期被国外公司垄断。罗安教授团队发明的两相逆变电源系统及其综合控制方法攻克了核心技术难题。此电源系统已应用于宝钢年产100万吨连铸汽车板材、武钢年产200万吨连铸冷轧电工硅钢片等重大工程,使特种钢的等轴晶率提高到50%以上(进口设备仅为30%),成品率提高了5%。 让发明成果为企业服务,罗安替民企想得更多。有次,因为订单时间要求,与他的科研团队合作的民营企业希望能在年前进行设备调试。而学生们都想着快点放假回家过年,急得这家企业老总对着罗安教授发脾气了。一边是希望学生们能正常赶上春运的火车,一边是深知大多数中国民企发展不易,罗安给学生们做起了思想工作。按时调试好后,企业很高兴,罗安自己又补偿了晚回家的学生,皆大欢喜。 闲暇爱打乒乓球,还和学生一起琢磨游戏玩法的罗安,切换到“研究频道”就变了模样。学生评价他是:喜欢查岗,如果不出差,几乎每天早上8点都会按时到实验室查看,晚上10点左右回家,周末经常加班。论文更是要求反复修改。 郑健龙:咬定“公路膨胀土” 湖南日报记者 余蓉
院士档案 郑健龙,1954年出生,湖南邵东县人,博士,现为长沙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公路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公路养护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长期致力于道路工程领域的教学、科研、技术研发及工程实践,被中国公路学会聘为“公路膨胀土工程首席专家”。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一等奖8项。参编行业规范与地方标准多部;出版学术专著4部,发表论文20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11项。 故事 12月7日上午,记者在得知郑健龙新当选院士消息后,立即来到长沙理工大学采访。面对这一荣誉,他平和谦逊地告诉记者:“这只是对我以前的工作的一个肯定。以后,我还会继续脚踏实地做科研。” 谈起郑健龙教授最广为人知的科研成果,莫过于他和他的团队研发的“膨胀土地区公路建设成套技术”。它采取物理技术控制膨胀土湿度变化,同时利用刚度补偿技术提升路基刚度,从而使路堤保持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这一技术成功治愈了公路修建中遇到膨胀土“逢堑必滑,有堤必塌”这一“公路癌症”,荣获200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膨胀土,顾名思义就是在干湿环境下,急剧膨胀缩小的特殊土壤,在我国广西、内蒙古、四川等省区普遍存在。传统的弃土换填处置方式,不仅浪费不环保,还加大经济成本。 1992年,郑健龙着手进行膨胀土填作路基、处治成路堤护坡的研究。1993年,他来到比利时道路研究所访问学习,经常废寝忘食、通宵达旦。一年后,他带着丰硕的创新性研究成果,拒绝了比利时的挽留,回到了国内。为了做实地考察、实验工程,他领着团队几乎走遍了国内在建的膨胀土地区高速公路。 2004年6月,郑健龙带着团队来到广西南友高速公路某段考察时,脚下一不小心踩空,幸好身边人员及时把他拉住,仔细一看,下面是一个岩溶洞口,深不见底,当时大家吓出一身冷汗。但郑健龙稍一定神,就领着大家继续勘察。 接踵而来的,还有这段高速一位负责人的质疑:“膨胀土填路堤不塌?如果你们有这本事,能获得诺贝尔奖了!” 但他们做到了,团队的7名科研人员“以路为家”1年多,风餐露宿、身体力行,顺利完成4处实验工地工程。接下来的3年,这些护坡历经大台风、暴雨的袭击,但依旧岿然不动,植被生长郁郁葱葱。 如今,这一成果最早应用的云南楚雄至大理高速公路,已安全运营18年。在常张高速、浏醴高速等国内23条高速公路和南水北调等重大工程建设中,这项成果已广泛应用,产生直接经济效益11.75亿元,节约建设用地16000多亩。 田红旗:为科研,两次拣回一条命 湖南日报记者 余蓉
院士档案 田红旗,女,1959年出生,河南鲁山县人,博士,现任中南大学副校长、轨道交通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是我国铁路空气动力学和列车撞击动力学专家。2010年“光华工程科技奖”获得者,2010年“何梁何利奖”获得者。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省部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2项,国家发明专利10项;出版学术专著、编著各1部;EI、SCI收录论文42篇。 故事 谈起田红旗院士,在中南大学校园里广为流传的有两件事。 第一件事是田红旗不怕蛇。田红旗非常勤奋,常常是晚上12点以后才从实验室回家。实验室周围植被茂盛,11点路灯就熄灭了,大家都提醒她走夜路不安全,但田红旗一笑了之。 有一天晚上,她又是将近12点才结束工作,摸黑往外走。很不巧,当时路上盘着一条银环蛇,又正好被田红旗一脚踩到。这只蛇立刻就把她的腿紧紧绕了七八圈,还狠狠地咬了她几口。田红旗心想不好,就一边往家里猛跑一边大喊救命,她爱人听到后急忙赶过来,赶紧把已近昏迷的田红旗送到医院。 整整治疗了9个月,田红旗才算是捡回来了一条命。但是,她依然科研到深夜才回家,只是手里多了个手电筒。 第二件事,就是田红旗不怕风,哪怕是青藏铁路上17级的大风。 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全长1142公里,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段达960公里,风力风向突变,瞬变风力大,年均大风期150天左右,风环境非常恶劣。 田红旗是铁路空气动力学专家,她和她的团队提出一个大胆的设想——在青藏铁路恶劣风环境下建立安全行车指挥系统,“御风而行”。 为了取得试验数据,田红旗带着她的团队来到青藏铁路,经常在零下30多摄氏度的高原之夜,顶着寒风和雪花冰粒,在野外一站就是几个小时。风大,她就在雪地里打着钢钎,用钢绳绑住腰,坚持工作,这一干就是半年。到最后,田红旗病倒在那里,最后也是抢救回来了一条命。 病好后,田红旗立即全面投入科研工作。世界唯一的“高原铁路大风监测预警与行车指挥系统”终于建成投入,实现了铁路运输应对恶劣风灾害能力的重大技术突破,之后作为“青藏铁路工程”的核心技术之一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这些年,田红旗在国内开辟了“列车空气动力学”和“列车多体耦合撞击动力学”两个研究领域,其成果全部应用于国家轨道交通业。作为示范,其科研成果广泛应用于兰新铁路、福厦铁路,以及京沪、武广等高速客运专线。 陈政清:20余载,专治大桥“颤抖病” 湖南日报记者 胡宇芬
院士档案 陈政清,籍贯湖南邵阳,出生在湖南湘潭。湖南大学本科和硕士毕业,西安交大博士毕业。现任湖南大学风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他长期从事工程力学研究,以工程中亟待解决的工程重大疑难力学问题为导向,在结构非线性分析理论与应用、结构减振技术、结构抗风理论与技术等三个领域作出了突出贡献。提出了梁杆索结构三维大变形的有限元方法并据此开发出计算程序,最早用于我国第一座和第二座悬索桥及后续一系列我国重要桥梁工程。其发明的电涡流减振技术,已经在我国目前最高建筑上海中心大厦等多项减振工程中成功应用。 故事 风,有时是和煦的,有时却是残暴的。当大桥遇上了后者,就会得一种学名叫“风雨振”的“颤抖病”,轻则桥面晃动,影响交通;重则被风刮倒,桥毁人亡。 陈政清,忙乎了20多年,研究出了一套专治大桥“颤抖病”的药方。对桥梁风导致振动的几种典型病害,如板式吊杆振动、长吊索振动和主梁多阶涡振等,他及时找出了病害原因并提出了有效又经济的解决办法。这些研究成果在我国结构抗风理论从引进到超越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国际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全长5747.8米的洞庭湖大桥,是我国第一座三塔斜拉桥。洞庭湖大桥拉索出现的“风雨振”,是各种拉索“风振”中破坏力最严重的一种。而且,大风作用下雨水在拉索上形成了“上雨线”,大大增强了振动的强度,造成大雨与大风共同“搞破坏”。 陈政清经过反复思考,决定用磁流变阻尼器取代油阻尼器。这种阻尼器是高级赛车的减振设备,可以极大地减轻高速行驶中的车辆振动。然而,磁流变阻尼器只能在受压状态下起作用,抗力的方向与大桥需要刚刚相反,怎样才能将它用在大桥上? 为了解决这个大难题,陈政清时而泡在实验室,时而驱车到大桥现场考察。有次,他冒着风雨翻越栏杆去观察情况,用力过猛扭伤了踝关节,但他不顾伤痛继续坚持在一线搞调查。 想方案,否定;又想方案,又否定。十几天下来,人都瘦了一圈。一个晚上,他苦苦思索很晚才入睡。一觉醒来,猛然“看见”头上有个“三维设计图”,这不就是他日思夜想的理想设备吗?他兴奋地一下坐起来,对磁流变阻尼器改造的最佳方案,就在这一瞬间闪现了。这种手电筒大小的全新设备被连在每根拉索的下端,洞庭湖大桥的“颤抖病”顿时痊愈。这项成功整治“风雨振”的成果,美国权威刊物《土木工程》杂志称其为“世界上第一套应用磁流变技术的拉索减振系统”。 湖南2015年新当选两院院士一览 姓名年龄单位当选学部 邓小刚 54 国防科技大学中科院数学物理学部 谭蔚泓 55 湖南大学中科院化学部 田红旗(女) 55 中南大学中国工程院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 廖湘科 51 国防科技大学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 罗安 57 湖南大学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 陈政清 67 湖南大学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 郑健龙 61 长沙理工大学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 创新湖南添荣耀 湖南日报评论员 在刚刚公布的两院新增院士中,湖南有7人当选,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5人。这是湖南在历届增选中最多的一次,是我省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取得的又一重大成就。我们对湖南新当选的院士表示祝贺,也为湖南创新发展又添荣耀深感自豪。 在科学的金字塔上,院士如同耀眼的塔尖,熠熠生辉。迄今为止,湖南拥有令人瞩目的院士群体,共有两院院士58人。他们在各自的领域一展抱负,引领和推动湖南创新发展加快前行。他们的杰出成就,无不为人们所乐道、所称颂。“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粒种子改变世界,解决了中国十多亿人的吃饭问题;粉末冶金专家黄伯云,打破了国外对“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动材料的制备技术”的封锁;电力机车专家刘友梅,作为总设计师领衔研制我国首列“中华之星”高速列车,跑出了“中国铁路第一速”。这次新当选的院士都是各领域的杰出人才和专家,可谓实至名归。 湖南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人才智力资源丰富,创新优势十分明显。这些年来,湖南创新发展亮点纷呈,创新能力走在全国前列,长株潭两型试验区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湘江新区启动建设,院士群体和广大科技工作者为此立下了汗马功劳。当前,我省正处于创新活力迸发期,我们要充分发挥院士的人才引擎效应,在“互联网+”时代,让文化、人才、科技等创新要素充分涌流聚合,催生新产业,形成新优势。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而且把创新发展摆在了第一位,充分表明创新在未来发展中的突出地位。院士是科学明星,更是创新的引路人。我们寄望于院士特别是新增的院士,要把院士这种崇高荣誉当作一种激励和鞭策,以不懈奋斗彰显科学精神和院士风采;我们寄望于广大科技工作者,以院士为榜样,不断推进创新发展,为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作出新的贡献。 全国连线 两院新增选院士131名 中国工程院有70位新院士脱颖而出。本次增选后,工程院院士总数达到852人。 中国科学院有61位科学家荣登新院士榜。经过增选,中科院现有院士777人。 新晋院士最年轻者43岁 工程院70名新院士中,最小年龄47岁,最大年龄73岁,平均年龄56.2岁。 从年龄结构看,中科院新当选院士平均年龄53.9岁,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邵峰年龄最小,为43岁;北京计算科学研究中心朱诗尧年龄最大,为69岁;60岁(含)以下的占88.5%。 12名女性新当选院士 从性别比例看,工程院70名新院士中,男性67人。中科院新当选院士中有9名女性,数量和比例均为上世纪90年代规范院士增选制度以来最多的一次。其中包括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总设计师姜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激光医学专家顾瑛、45岁的北京大学教授黄如等。 院士增选谢绝官员 按照新的规则,中科院院士遴选渠道较过去“收紧”,“谢绝”处级以上官员,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党政机关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原则上不作为院士候选人。 工程院院士在候选人提名途径方面,取消了国务院各部门,各省(区、市)和有关大型企业等“归口遴选部门”的提名途径。■据新华社
(来源:综合湖南日报、三湘都市报) 最新评论相关分类最新资讯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