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江 县施洞镇岗党略村苗族银匠吴水根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给村民传授银饰手艺,带动村民脱贫致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施洞镇岗党略村是台江县著名的银饰产地,该村塘龙寨60多户人家中就有四五十家是做银饰的,吴水根是其中最著名的银匠之一。在吴水根家中,琳琅满目挂满了密密麻麻的奖状和照片,近年来,他在州里、省里的比赛中得了不少奖项,“多彩贵州”的银质奖杯也钦点由他制作。吴水根是“银匠世家”的第8代传人,之前施洞的银匠工艺都是传男不传女,秘不外传,深怕别人抢了自己的饭碗,他却开了先河,不仅让女儿吴春秀成了第9代传人,还收下了七八个徒弟,开枝散叶,成为第一个“不怕规矩”,敢于吃螃蟹的人。 1966出生,从事银饰加工25余载的吴水根,凭借其精湛的技术和考究的工艺,成为施洞群众眼中的银匠大师,各地游客也都慕名而来。此外,他还多次受邀到香港、台湾等地进行银饰加工现场演示和银饰品展示等活动,得到了外界的一致好评,也为苗族银饰打下了口碑,打响了知名度。 吴水根在2010年注册成立了贵州省台江县水根民族银饰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金50万元。他认为从事手工企业,不仅需要资金周转,更需要过硬的手工技术。 现在,吴水根已经成为代表施洞银饰加工技术与工艺的一张名片。他曾多次参加国内外的银饰加工比赛并获奖。2009年11月,吴水根被黔东南州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大师和传承人。2010年8月被评为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银饰锻造技艺传承人”。2012年12月,他再次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银饰锻制技艺(苗族银饰锻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为了一句承诺 目前,吴水根在全国多个省市都设有银饰销售点,全年年均纯收入达到十万余元。致富后的吴水根说:“一个人富不算富,大家富了才算富。” 为了一句承诺,身为党员、身为州人大代表、县政协委员、村支部宣传委员的吴水根,知道自己肩扛着更多的职责和义务,他忙于奔波,为的不是让自己赚更多的钱、出更大的名,而是倾心于如何凭借银饰加工技术带领和帮助村民脱贫致富。 为帮助农民靠技术谋发展,吴水根决定依托“一户一技能”活动,广招徒弟。在与镇政府进行沟通协调,达成一致意见后,吴水根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设备向村民宣传银饰加工的现状和前景,并通过“帮带结对”的形式,将自己掌握的银饰加工技术传授给了吴朝阳、吴冰荣、吴杰、吴发财等11人。 现在这第一批徒弟已出师,已经步入银饰加工行业,由于师傅的倾囊相授和自己的勤奋好学,吴朝阳等人目前在银饰加工业也已小有名气,作品得到了外界的认可,平均每户年销售额达15万元,利润7-8万元。 吴朝阳等人的成功更加坚定了吴水根靠银饰加工技术带领村民致富的决心。他送走了第一批徒弟,又迎来了他的第二次教学。后来,徒弟们又成了致富“金种子”,又带动致富了一批人。目前,该村从事银饰加工制作的就有99户,从业人员282人。
“党支部+合作社+电商” 施洞苗族银饰加工及其产品有基础有潜力,但它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还没有摆脱沿袭下来的传统方式,单家独户“零、散、小”的运作方式没有改变。这使资源、信息得不到共享,工艺得不到逐步更新和完善,难成气候。对此,吴水根反复思索,如何才能改变施洞苗族银饰的小作坊加工形式? 经过不断调查摸索,他终于找到了解决之道,那就是成立银饰农民专业合作社和苗族银饰加工基地,让苗族银饰加工规模化、产业化。同时,再通过农村电商等平台扩大市场,不断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在吴水根和村两委的努力下,岗党略村申请成立了银饰合作社,以“党支部+合作社+电商”的模式发展,党支部负责跑市场、拉订单,合作社和基地负责抓生产,每年从合作社的利润中抽取一定比例冲入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成立后,吴水根任合作社的理事,他劳心劳苦地跑市场、拉订单、促生产、抓质量。发展至今,岗党略村现有银饰企业27家,从业人员234人,总产值达1287万元。个体工商户117户,从业人员336人,总产值730万元。 目前,吴水根正在向县政府递交《关于申请建设生产经营传承基地的报告》,报告提出了基地由政府或企业投资兴建,按照公司化进行管理。基地的建成,将解决当地农民灵活就业300余人,工人月平均工资能达到3000余元,并能为苗族银饰加工户提供一个生产与销售的平台,也为苗族银饰的推广和传承创造舞台。 (卢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