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湘黔网 首页 湘黔文化 文化看台 查看内容

“铁汉刀王”吉靖羽: 一位传承者的坚守与孤独

2015-12-14 23:16| 发布者: cnxqw| 查看: 38771 |原作者: 杨禹璋|来自: 贵阳日报

摘要: “铁汉刀王”吉靖羽: 一位传承者的坚守与孤独 (备注:11月21日,智维盛世传媒总经理、盛世湘黔网总编辑罗文骅随同贵州省文化厅直属重点民族民间绝技艺术演艺团——贵州吉靖羽大刀艺术团专程赴北京卫视《 ...
“铁汉刀王”吉靖羽: 一位传承者的坚守与孤独
      (备注:11月21日,智维盛世传媒总经理、盛世湘黔网总编辑罗文骅随同贵州省文化厅直属重点民族民间绝技艺术演艺团——贵州吉靖羽大刀艺术团专程赴北京卫视《传承者》录制艺术团团长、中国民间杰出文化传承人、世界大刀王吉靖羽主演的巅峰绝技艺术”赤脚斜走大刀“,节目在第四期《传承者》栏目播出后反响强烈,贵阳日报对此专访了贵州吉靖羽大刀艺术团团长吉靖羽和艺术团策划总监、经纪人罗文骅,于2015年12月14日贵阳日报”视点“栏目推出专访。http://epaper.gywb.cn/gyrb/html/2015-12/14/content_452726.htm
 
  

北京卫视《传承者》表演现场展览 (资料图片)
  

吉靖羽与传承弟子龙枝花在全国九运会上展演   (资料图片)
  

艺术团的孩子们现场表演绝技。 杨禹璋 摄

  ■【人物名片】

  吉靖羽,原名龙光清,1961年,出生于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的一个巴狄(傩技)世家,为第二十八代传人。自幼习武,1986年,在祖辈巴狄技法中“上刀山、下火海”的基础上传承创新,自创了世界独一无二的“赤脚斜走大刀”的顶尖民族绝技。近30年来赤脚在大刀刃上的精湛表演,蜚声中外,获称“刀锋上的奇人”、“世界大刀王”,并授予“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现任贵州省民间文艺协会民族绝技工作委员会主席、贵州吉靖羽大刀艺术团团长。同时,被特聘为中国影视艺术行业联盟教育委员会形象大使,国际功夫联合会民间绝技专家委员会主任等职。

  12月5日晚9点08分,“世界大刀王”、贵州松桃人吉靖羽携徒儿唐羽荟登上了北京卫视《传承者》的舞台。

  这是一档由传奇影帝陈道明、电视“教父”王纪言、喜剧明星范明、台湾主播侯佩岑担任嘉宾的“文化传承”真人秀,试图挖掘出祖国大地上,“从历史的长河中拾起先祖的技艺,在时代的变迁中传播文明的勋章”之人。

  舞台正中央,“斜躺着”一把长18米、高10米、重2.3吨,倾斜度35度的“传奇大刀”。现场,“赤脚斜走大刀”的震撼表演,引得全场人发出惊叹。王纪言点赞:“您的家乡贵州我去过,那里是‘歌舞之乡’、‘服饰之乡’,今天我知道了,还是‘铁汉大刀之乡’。”

  吉靖羽有惊无险的大刀绝技演出,征服了场上观众和嘉宾,最后被王纪言、侯佩岑组成的王侯战队,选入复赛。如果有幸走到最后,吉靖羽将带着他的大刀,走上联合国的舞台。

  “我要将大刀文化、贵州民族绝技艺术展示给全国人民看,让大众体验到一种自强不息、勇往直前、追求艺术高度的民族精神。”吉靖羽如是说。

  这些年来,吉靖羽一直致力于将贵州大刀文化传播出去。2004年,他表演的《赤脚斜走大刀》获“第六届中国民间艺术节金奖”;2007年第八届中国少数民族传统运动会上,他和他的弟子凭借民间绝技一举拿下一金二银三项大奖;2011年,“赤脚斜走大刀”的形象,被设为第九届中国少数民族传统运动会的宣传主画面和奖牌形象……吉靖羽领头的贵州民族民间绝技文化,成为贵州文化的又一响亮招牌。

  

  感动,“定制舞台”只为安放18米大刀

  以“让经典再次流行,让传承走向世界”为目标的国内首档聚焦、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真人秀《传承者》自开播以来,凭借与众不同的传统文化特色,赢得社会媒体的尊重和关注。“为马头琴而活”的蒙古族传承人齐宝力高、91岁的咏春拳传承者叶准、70岁的“刘三姐”黄婉秋……传承者的经历和技艺屡屡赢得在场嘉宾起身致敬。说起上《传承者》,吉靖羽他们还颇费了一番周折。

  “我这把大刀长18米、斜高10米,重约2.3吨,由刀把刀,刀身刀和一把小大刀连接起来的锋利刀组成。运到了北京以后,才发现舞台太窄,根本装不住。”好在沟通及时,北京卫视闻讯立即将舞台扩宽,满足了吉靖羽的要求。

  没想到,宽度问题解决了,承重量却还是不够,大刀上不去。“三番五次开会讨论,也没办法,北京卫视决心很大,不放我们回去,连夜商讨解决方案。场地总监陈导最后同意了我的方案——挖洞。”吉靖羽的想法是,在舞台上开11个洞,每个洞子里做一个又粗又厚的铁墩子,作为大刀的支撑点,这样就把舞台的承重点转移到铁墩子上,并设计了盖子盖住,以免妨碍其他人的演出。

  就这样,又花了5、6个小时安装大刀,吉靖羽才得以顺利登上舞台。“舞台灯光耀眼,我视力不好,给表演增加了一些难度。”不过,十来分钟的绝技表演,对吉靖羽来说仍不在话下。

  

  欣慰,绝技文化引起在场观众共鸣

  “范明是我在场上收下的徒弟。”吉靖羽一边笑着一边打开手机微信,向笔者展示《传承者》栏目组拍下的现场照片。只见范明穿着袜子的脚踩在“凸型”木桩上,表情痛苦。“我们准备了互动节目,有菜刀、木桩和枪尖,让嘉宾参与体验。侯佩岑几乎要被吓哭了。”吉靖羽说。

  亲自踩过木桩,才知道绝技艺人背后的艰辛。“现场还有一段小插曲呢。节目组安排的青年团里,有位北大女博士分析说,根据受重、受力面大小等等因素,可以算出我脚下与刀口结合的部分,实际受力并不大,意思是完成的难度并不大。话音刚落,有人便说,‘要不你上去试试’,算是代我回应了这位青年代表吧。”一位严格甄选的学徒,必须精心潜学六七年才能走大刀,其中,酸甜苦辣,冷暖自知。

  好在,峰回路转,陈道明战队背后,响起了一个令吉靖羽难忘而感动的声音。武汉大学新闻学院博士陈铭先是反击了女博士的观点:“计算出来的数值,跟人站在上面的感受是截然不同的,那个数字很冰冷。一旦到了现场表演,每一个环节都是不可预测的,坡度也好、灯光也好。况且,人性的东西怎么能被数字取代呢?”

  他接着说,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上刀山的说法,大家都知道,但还有五六十亿人从来都不知道,这个世界上有这样的一个活动、这样的一种行为就叫上刀山,其背后还有这样挑战艰难的意义和勇气的价值。我们中国人,每一代人都有着战胜自我、战胜自然的精神,大刀王的表演,正是这种精神的体现,我们为什么不去赞美他,何乐而不为呢?有人说这样的表演太危险,然而做什么事情不危险,这样好的节目,是代表中华民族精神的一种表演,就是要走出国门,让外国人看看我们的民族精神。这段发自肺腑、激奋人心的点评,鼓舞着贵州乃至中国的“一代刀王”。

  陈铭的一番话,让吉靖羽真正感到不虚此行。上刀山,下火海,源自对人类先祖刀耕火种的祭奠和崇敬,不仅仅是一场场的表演,更体现了背后数十年来传承、创新、发扬贵州民间绝技文化的决心。“既然大家也认可我,认可绝技文化,那么我还有什么理由不坚持下去呢?”吉靖羽感慨道。

  

  坚守,自掏腰包培养一批批学徒

  自1978年,17岁的吉靖羽在家中设立武场,并四处演出开始,37年,他除了干好工作外,没有一天不在坚守练功或授徒。最为人所熟知的是,吉靖羽所创办的“贵州吉靖羽大刀绝技艺术团”。这些年,艺术团的十几名孩子,均由吉靖羽出钱供他们读书、生活。在孩子们眼中,“师父”就是最值得信任的人。

  申贵祥的一对双胞胎女儿,入“吉门”学艺已经两年了。“我家这两个女娃儿,从小跟在我们身边,连去亲舅舅家,都待不长久。到了吉师父这,反而不肯回家,倒愿意留在这里。我想,吉师父一定是真心对孩子们好。”申贵祥心怀感激。

  吉门的孩子里,有个叫麻洋的孩子,是一名留守儿童。“她家母亲过世后,父亲就去外地打工。他们家三个孩子,大姐14岁,二哥11岁,她最小,才9岁。两年前,我回松桃老家过年,她父亲特地从打工的地方赶回来,当面拜托我一定要收下他家一个孩子。我看他们太可怜,就让徒弟们试试他们仨的柔软度,而只有最小的姑娘骨头软和,有可塑性。”吉靖羽摆起了收麻洋为徒的故事。

  决定收下麻洋后,她的父亲托人给吉靖羽送来了一张银行卡。“受托之人跟我说,这卡里少说也有个万把块钱,虽不算多,但也是一点心意。我当时就拒绝了。我请他转告麻洋父亲,从前我没收过孩子们的钱,如今也不例外,何况她家的情况我也知道的。”

  把麻洋带到贵阳,给她找学校读书也十分不容易。“就近找了个学校,跟校长说明情况。原先校长也不肯收,毕竟在乡下读的书,怕跟不上课。我只能反复请求。好在麻洋这孩子还算懂事、听话,校长最后还是收了。”吉靖羽还骄傲地告诉记者,现在上三年级的麻洋,不仅是班上的班长,还是学校的中队长,也算是给他这个师父长脸了。

  30多年来,吉靖羽收过的学徒少说也有千人,其创建的《枪尖舞蹈》、《绝技之花》、《星光玫瑰》、《火海伏魔》等20多个高尖精彩绝技,时而惊险、时而美丽,时而灵巧、时而壮观,有着贵州大山里的人不服输的蛮劲和多彩贵州的绚丽多姿。2013年,吉靖羽和他的徒儿们应邀参加中央一套的“吉尼斯中国之夜”,大刀艺术团姐妹花龙枝花、唐慧表演的《星光玫瑰》即“赤脚快速走40瓦电灯泡”,创下7秒65的世界吉尼斯纪录。

  

  落泪,绝技文化传承何以为继?

  荣誉太多,故事太多,摆个三天三夜都说不完。然而,申贵祥却一语道出了吉靖羽的尴尬处境:“老师太辛苦哦。女儿在艺术团的这两年,好几个大一点的孩子因为演出机会太少,有了离开的念头。连最出名的“刀上一枝花”也在动摇中。每当这时,吉师父都忍不住流泪。”

  说罢,吉靖羽跟着叹了口气。“2004年,我发起创建了贵州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民族绝技文化研究委员会,一方面向世人介绍绝技文化,另一方面,通过研究丰富绝技文化的内涵。”他认为,一直以来,对绝技事业的从业者们,大家都有认识上的偏差。就“上刀山下火海”来说,不仅仅是一门功夫,而且能反映出一个民族的价值认同和精神文明。

  “我的绝技来源于苗族傩文化。从松桃苗族傩戏的历史中,可以找到苗族绝技文化的根。苗族先民们崇拜刀与火,当他们因战乱不断迁徙时,这两种物质是生存下来的必需品。刀不离身,可以自保,也可以用来分食。发展到傩戏时,用嘴吻刀、用手试刀、用脚踩刀等举动,又是证明做戏施法之人的高超本领。在苗族传统中,这些行为只有在特定的情形中才会出现,这就为刀的技能染上了一抹神秘的色彩,饱含先民的智慧。到今天,我们努力将刀的绝技发展到极致,“赤脚斜走大刀”同时是把战争的武器踩在脚下,倡导一种和平的氛围,也是为了延续与传播一种不屈不挠、坚韧勇敢的中华民族精神。”

  2007年年底,贵州吉靖羽绝技文化经纪演出有限公司成立。湖南籍资深策划人罗文骅、现任安顺多彩万象城艺术总监刘光远及松桃诗人、词人张超等加入到这个团队中,深耕贵州绝技文化,充分挖掘、整理、创新、开发我省丰富的民族绝技文化资源。“民族绝技文化的独特性、震撼性、观赏性和精神传承特质,使其具有不可代替的新闻点和注意力,如果能和一些文化节庆、景区商业品牌营销结合,利用特色展演、特定事件和节点,策划一些事件营销活动,很容易引起媒体及社会公众关注,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传播效果,近年来艺术团频频亮相央视及各大卫视综艺节目、吉尼斯大赛,每到一处演出都是掌声不绝,无形中也提升了多彩贵州和贵州民族绝技文化的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罗文骅认为,由绝技表演所引发的社会关注,将是一种正能量的社会热点。

  近两年演出市场萎缩严重,不少剧团纷纷倒闭转行,盛名之下,艺术团的生存发展和绝技文化的传承举步维艰。“演出越来越少,徒弟们养不活自己和家人,周围就全部都是反对的声音。培养了五年以上的学徒,到头来却只能到沿海一带去打工,维持生存。我的亲戚朋友,也不能理解为什么还要花钱去培养这些孩子,去做这些事情。”吉靖羽说。

  就在记者去采访的当天,市、区两级非遗处工作人员也恰好到飞山街艺术团调研情况。“我希望通过媒体和政府,呼吁更多的人关注非遗文化的传承。另一方面,资金、演出机会、对学徒的补助政策等更实际的帮助,我们也正在全力争取。”吉靖羽说。

  2008年,吉靖羽毅然辞去了贵阳市国土资源局云岩分局办公室主任的职务,专事民族绝技文化研究传承。当时的媒体给予了高度评价:“‘英国人宁可失去整个印度,也不愿失去一个莎士比亚’,他是贵州苗族傩技文化活着的一个宝贝。国土系统少一个龙光清,无关紧要,而贵州少了一个吉靖羽,就意味着中国少了一个顶尖的绝技文化专家,就意味着优秀的苗族巫傩文化面临失传的危险,多彩的贵州也会因此少了一抹鲜亮的色彩”。直到今天,为保护、发展、挖掘、整理和规范苗族绝技文化,尽管困难重重,吉靖羽仍然在不懈地努力着。

  本报记者 杨禹璋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