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湘黔网 首页 湘黔美食 舌尖湘黔 查看内容

你知道湖南人吃糍粑是为了纪念谁吗? 是楚人伍子胥

2016-1-14 22:19| 发布者: cnxqw| 查看: 36501 |来自: 天下湖南

摘要: 打糍粑 烤糍粑 熏腊肉 冬天,湖南湘西等地的人们开始熏腊肉、 打糍粑,这两种食物好像是冬天里的特定食物。就像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饼一样。而这些食物的背后都蕴藏着一些传说故事和纪念意义,比如人们都知道 ...

打糍粑

烤糍粑

 

 

熏腊肉

冬天,湖南湘西等地的人们开始熏腊肉、 打糍粑,这两种食物好像是冬天里的特定食物。就像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饼一样。而这些食物的背后都蕴藏着一些传说故事和纪念意义,比如人们都知道,端午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那你知道吃糍粑是为了纪念谁吗?是为了纪念伍子胥!而腊肉传说是苗族人发明的。

吃糍粑是为了纪念伍子胥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人伍子胥为报父仇投奔吴国,想从吴国借兵讨伐楚国。来到吴国后,他帮助吴王阖闾坐稳了江山,成了吴国的有功之臣。不久,他率领吴兵攻破楚国都城郢,掘楚王墓鞭尸报了仇雪了恨。

吴王叫他修建了著名的阖闾大城,以防侵略。城建成后,吴王大喜,伍子胥却闷闷不乐。伍子胥对身边人说:“大王喜而忘忧,不会有好下场。我死后,如国家有难,百姓受饥,在相门城下掘地三尺,可找到充饥的食物。”

夫差继位后,伍子胥曾多次劝谏吴王夫差杀勾践,夫差不听,而后还听信谗言,令伍子胥自刎身亡。不久,越国勾践举兵伐吴,把吴国都城团团围住。当时正值年关,天寒地冻,城内民众断食,饿殍遍野。

危难之际,人们想起了伍子胥生前的嘱咐,暗中拆城墙挖地,发现城基都是用熟糯米压制成的砖石。原来,伍子胥建城时,将大批糯米蒸熟压成砖块放凉后,作为城墙的基石,储备下了备荒粮。后来,每到丰年,人们就用糯米制成城砖一样的糍粑,以此纪念伍子胥。

传说腊肉是苗族人发明的

腊肉在中国南北均有出产,南方以腌腊猪肉较多,北方以腌牛肉为主。而南方腊肉以湖南腊肉最为出名。湖南地区地势较低,气候温暖潮湿,经烟熏后的腊肉防腐耐贮,当地百姓也养成喜吃腊肉的饮食习惯。

腊肉是湖南的特产,历史悠久,加工制作腊肉的传统习惯不仅久远,而且普遍。传说腊肉就是苗族人发明的。

苗族人传说是蚩尤的后裔,黄帝、蚩尤大战后,蚩尤族一路兵败,直到云贵、湘西一带才有喘息机会。虽然生存下来,但经常受到黄帝族人的袭击,仓促逃难之际,牲口、粮食不易带走,于是有人就想了个法子,把粮食做成糍粑,把肉类先腌后熏,这样做不仅容易携带,而且便于保存,经久不坏。这肉就是腊肉,当时属于战争干粮。

湖南腊肉中最有名的当属湘西腊肉。湘西大多数农家人都有熏制腊肉的习俗,且制作腊肉有其独特的工艺和手法,《舌尖上的中国》也用镜头记录了湘西腊肉的制作过程。每逢腊月,家家户户杀猪宰羊,除留够过年用的鲜肉外,其余的肉会用食盐配以一定比例的花椒、大茴、八角、桂皮、丁香等香料,腌入缸中。七到十五天后,把腌好晾干的肉条挂在灶头上空高高的屋梁上,利用烟火慢慢熏干。

由于这样的烟熏过程时间长,缓慢而充分,加之燃烧的树桩不少都有特殊的香味,故这样熏制出的腊肉虽其貌不扬,但其口味咸香,油而不腻,嚼在口里满嘴生津,齿颊留香而深受消费者的青睐。

孔子对腊肉情有独钟

《论语·述而》:“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意思就是孔子说:只要是送我十条腊肉,谁我都教。孔子弟子三千,门徒七十二,如果都以十条腊肉作孝敬,那孔子就是敞开肚皮也吃不完。所以这事有点可疑,毕竟是远古的事,未必当真。

但学生给先生送腊肉的习俗,却是约定俗成,在古代的语言里称作“束脩”,就是一捆干肉的意思。在有了货币之后,学生与先生之间的沟通就直接多了,学费再不用干肉来表示,直接收费。但自古以来,知识分子是耻于言利的,所以把学费依然羞答答地称作“束脩”。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