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湘黔网 首页 湘黔旅游 旅游资讯 查看内容

贵州为什么发展山地旅游 以“山”为径攀登旅游高峰

2016-3-3 15:51| 发布者: cnxqw| 查看: 28150 |来自: 贵州日报

摘要:   兴义市万峰林    马岭河峡谷    贵州省旅游局官方微信二维码   山地旅游 系列报道 上   编者按   贵州之贵在山地,贵州之美在山地,贵州之特在山地。2015年首届国际山地旅游大会,省委、省政府提出 ...

 

兴义市万峰林

 

 

 马岭河峡谷

 

  

贵州省旅游局官方微信二维码

  山地旅游 系列报道 上

  编者按

  贵州之贵在山地,贵州之美在山地,贵州之特在山地。2015年首届国际山地旅游大会,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山地旅游大省和国际知名山地旅游目的地,贵州旅游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全省上下应声而动,将旅游产业之舟推向全球山地旅游的浩瀚蓝海。

  本期起,本报《旅游发展》将推出山地旅游系列报道,从“贵州为什么发展山地旅游”、“贵州凭什么发展山地旅游”以及“贵州将怎样发展山地旅游”三个角度,阐释我省发展山地旅游产业的时代背景、资源优势以及目标路径。

  ■本报记者 周清 

  山地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也是旅游发展的宝贵资源。2015年10月10日,首届国际山地旅游大会在黔西南州召开,我省掷地有声地提出未来旅游产业的发展方向——山地旅游。以“多彩贵州风·山地公园省”为帆,贵州启航驶向山地旅游蓝海。

  曾经,占国土面积92.5%的山地和丘陵让贵州发展脚步蹒跚;如今,换个角度看,这千重关山是大自然赐予贵州得天独厚的宝藏,只待挖掘。

  放眼全国,山地旅游方兴未艾之际,贵州以敢为天下先的气魄毅然发声:建设山地旅游大省和国际知名山地旅游目的地,推进实现山地旅游从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跨越!

  “打造山地旅游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亚太旅游协会(PATA)前主席斯科特斯伯努的话道破一个事实,山地旅游产业发展路漫漫。尽管如此,贵州依旧铿锵迈步,业界惊叹——贵州为什么要发展山地旅游?

  “山地旅游潜力无限,大有可为”

  权威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全世界旅游业当中有15%至20%的收入来自于山地旅游,而山地旅游每年创造的总产值高达1000亿至1400亿美元。

  支撑这组数据的是国内外风生水起的山地旅游产业——

  三千峰林八百水,以奇特地貌闻名国内外的张家界在刚刚过去的猴年春节红火异常——100万余游客涌入张家界市,带来8.1亿元的旅游收入,张家界武陵源核心景区接待游客19.28万人次。

  山地旅游度假标杆项目——浙江省德清县裸心谷生态度假村的房间总是供不应求,游客常常需要提前一两个月预订才有机会入住。

  远在欧洲板块上的“世界公园”瑞士,依靠山地旅游站在了世界旅游的前列,成为全球第十二大旅游大国。2007年,世界经济论坛将“世界最具竞争力”名号颁给瑞士。

  贵州与瑞士,同样山高水长。

  “瑞士的今天便是贵州的明天!”省旅游局局长李三旗语气坚定地说:“山地旅游潜力无限,大有可为。” 

  唐代诗人孟郊称赞说:“旧说天下山,半在黔中青。又闻天下泉,半落黔中鸣”。贵州版图上,“天下山水之秀”均汇聚于此——万峰林“磅礴千里,西南形胜”;梵净山雄奇纯净、美轮美奂;大娄山“苍山如海,残阳如血”;黄果树大瀑布水雾缥缈、神奇壮丽;荔波樟江清秀妩媚、旖旎多姿;织金洞形态万千、如梦如幻;百里杜鹃花开似海、异香满山……

  靠山吃山,贵州山地旅游的先行者已经尝到甜头。

  这个时节,荔波县小七孔碧波如翠,茂兰万亩梅花暗香浮动,春节黄金周游客井喷式增长,近66万游客慕名前去。

  这个冬天,剑河县温泉旅游热气腾腾。剑河县旅游发展委员会主任甄映花高兴地告诉记者,“看眼下这红火态势,这个冬天温泉预计能为剑河带来8万多名游客,旅游收入将达到7000多万元。”

  以“山”为径,多彩贵州吹响攀登山地旅游高峰的号角。

  “山地旅游就是变过去的‘砍树经济’为‘看树经济’”

  “发展山地旅游,就是变过去的‘砍树经济’为‘看树经济’。”   中国旅游业“十二五”规划专家组组长刘锋的观点里,透露出一个信息:山地旅游产业符合我省守住发展与生态的两条底线的要求。

  早在我省山地旅游发展路径明晰之前,六盘水市便已经开始了它的山地旅游产业发展之路。这座城市从“江南煤都”到“中国凉都”的转型历程,强有力地证明了山地旅游产业的光明前途。

  六盘水,因煤而生,因煤而兴,而后因煤而痛,因环境污染一度被国家环保总局列入“区域限批”黑名单。

  痛定思痛。六盘水深刻认识到,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修复生态,再造秀美山川是六盘水迈出的第一步。退耕还林、保护天然林、建设珠江防护林体系、开展石漠化综合治理,加强对森林、草地、湿地等生态系统和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源地的保护,一系列组合拳行云流水般打出,六盘水荒山秃岭重新披上了“绿装”,江河湖流改善了水质,一个个城市湿地公园成为最令人“心生惦记”的城市绿肺、天然氧吧。

  87.9公顷的城市湿地上,上万只白鹭、红嘴鸥等鸟类逐绿而来。“江南煤都”的新路从此而生——立足资源优势,发展旅游产业。

  冬季六盘水,旅游依旧火热。

  2011年,全国纬度最低的滑雪场——六盘水玉舍雪山滑雪场投入营运,现在已经成为该市山地旅游产品的领头羊。

  2015年12月底,六盘水云海乐原滑雪场开门迎客。梅花山国际滑雪场即将建成。高山滑雪正在成为六盘水市冬季旅游新名片。

  六盘水山地旅游强势起飞,发展与生态实现双赢。

  2014年,六盘水实现旅游收入57.27亿元,同比增长29.1%,增速位居全省第一。

  2015年,全市预计接待游客1250万人次,完成旅游收入74亿元左右。

  曾经,六盘水被迫修复生态;如今,生态之美让六盘水华丽转身,守护生态,成为六盘水人民共同的愿望。

  “透过六盘水看全省,山地旅游便是贵州守住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的最佳选择。”

  山地旅游是贫困山区的致富良方

  山地丘陵和高原占我国国土面积的69%,而分布在深山区、石山区、高寒山区中的大多是中国的贫困人口。

  2015年首届国际山地旅游大会上,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山地旅游会带来与乡村旅游一样的经济效益和就业机会,会带来显著的扶贫效果。

  19世纪时期,法国阿尔卑斯山受制于气候条件和山区地形,经济一度落后,大量年轻劳动力外流。

  20世纪后,阿尔卑斯山脚开始出现大型的冬季运动场。荒凉的阿尔卑斯山由此发端,问鼎世界王牌山地旅游目的地。这样的变化为阿尔卑斯山脚村民带来了更为直观的收入:2.6亿欧元的餐饮业和住宿业的财富增长。

  “阿尔卑斯山脚村民的脱贫之路,正是贵州山区村民的希望所在。”李三旗坚信,山地旅游是贵州脱贫攻坚的生力军。

  山地,是我国多民族的聚居区,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在此孕育。西江千户苗寨便是其中代表,苗寨村民在旅游产业中脱贫致富便是山地旅游这剂“致富良方”中的受益者。

  2008年,第三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在西江召开,将这个贫穷的苗寨推上了旅游发展之路。 

  刚刚过去的猴年春节,西江景区凭借独特的苗族风情和迷人的自然风光,共接待游客17.2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1.68亿元。

  游客井喷式涌入西江,村民收入一路飙升。2007年到2014年,村民人均收入从1700元增长到9400元,其中旅游贡献达到70%。 

  西江村民的脱贫记,演绎的便是山地旅游产业里蕴涵的强大扶贫力量。

  2015年11月10日,贵州省山地旅游扶贫暨首批38个村山地旅游扶贫规划对接会召开。习水县桑木镇土河村、镇宁自治县扁担山乡夜郎洞村、从江县加车村等38个贫困村纳入山地旅游扶贫名单。

  山地旅游,正汇聚推动贵州决战脱贫攻坚的强大正能量。

  ■新闻链接

  山地旅游是以山地自然环境为主要的旅游环境载体,以复杂多变的山体景观、各种山地水体、丰富的动植物景观、山地立体气候、区域小气候等自然资源和山地居民适应山地环境所形成的社会文化生活习俗、传统人文活动流传至今形成的特定文化底蕴等人文资源为主要的旅游资源,以山地攀登、探险、考察、野外拓展等为特色旅游项目,兼山地观光、休闲度假、健身、娱乐、教育、运动为一体的一种现代旅游形式。

 

  

冬天的草海愈显恬静、安详。

 

 

 草海湿地黄昏秋景。

 

  

在草海里拍摄黑颈鹤的鸟类爱好者。

  夕照渔歌。

■多彩贵州风 山地公园省  沉醉不知归路 文/周清 图/杨文斌

   落日将湖面染成金黄色,渔人的长篙激起圈圈涟漪,候鸟掠过湖面,又没入草海深处——我举着相机站在草海边的时候,看见的正是这样一幅见之忘俗的画面。

  蓦然想起,曾好奇是怎样的美景让苏轼想要“携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或许,正是眼前这般景致吧。

  我也放一叶小舟,往草海深处去了。

  蒲草苍苍,随风摆动,黑颈鹤优雅地穿梭其中,那气质像极了芭蕾舞者。草丛中的灰鹤、斑头雁、赤麻鸭或忙着觅食或专心整理羽毛或眯着眼睛打盹,对我这样的“闯入者”视而不见,丝毫不在意。

  湖面上的小舟随处可见。摄影爱好者举着相机舍不得放下;观鸟客不断问船夫,“这又是什么鸟儿?”;渔夫拉回渔网,慢悠悠地向岸边划去……

  任小舟在蒲草与候鸟之间飘荡,自顾自地闭上眼,仿佛有风拂过湖面,仿佛看见渔夫的长篙划破水面,鸟儿正向天边振翅,心竟格外的空明澄澈起来。

  草海之上,落日熔金,渔舟唱晚,候鸟翩跹,几人还知归路?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