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湘黔网 首页 湘黔文化 金黔文化 查看内容

“戏”说贵州:六百年隆里汉戏 六百年文化乡愁

2016-4-24 23:38| 发布者: cnxqw| 查看: 43312 |来自: 贵州日报

摘要: 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戏曲艺术一直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一朵奇葩,体现着民族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是民族成长的缩影。   对于多民族聚居的贵州来说,由于早期相对封闭,如今依然保留着比较原生态的民族风味,成为 ...

    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戏曲艺术一直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一朵奇葩,体现着民族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是民族成长的缩影。

  对于多民族聚居的贵州来说,由于早期相对封闭,如今依然保留着比较原生态的民族风味,成为“民族文化的活化石”。诞生于这片土地上的戏曲,与其说是一种艺术,不如说是一个民族的史诗,对于那些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民族更是如此。贵州戏曲艺术,既有原住民族地老天荒的坚守,又有外来民族全新文化活水的注入,贵州戏曲艺术,既是古老民族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的见证,又凝聚着外来民族艰难跋涉的迁徙悲歌,同时,更是贵州多民族融合的欢乐颂。

  “与其他艺术门类一样,戏剧的最精微之处总是最容易被历史磨损和遗失。后代所写的每一部艺术史,都是失去了最精微之处的抱憾之作。这正像描述一个绝色美人,只留下了她的履历和故事,还有一些遗物和照片,却永远也无法说明,她究竟是靠着什么样的风度和眼神,征服了四周。”这是余秋雨先生在《中国戏剧史》中的一段论述,我们以此献给贵州的戏曲——这朵清水中的芙蓉。本报从今日起,将陆续推出“戏说贵州”,系统介绍贵州的戏剧艺术。

  游街

  汉戏人物

  过节

  排练

  精彩表演

  链接

  隆里古城始建于明朝初年,至今仍完整地保存着明清时期的规划布局和民居建筑群。居民多是明代“调北征南”时屯军的后裔,他们的生产生活还保存着中原和江南一带的特色,他们一代又一代沿袭乡愁的文化传承方式。

  隆里古城汉戏起源于明代,距今有600多年历史。演出的剧目有《罗成战山》、《夜战马超》、《刘备过江》、《薛仁贵征东》、《岳飞传》、《白蛇传》、《铡美案》、《梁祝》等十几个剧目。

   连日来,在锦屏县600年隆里古城的文化戏台上,锣鼓震天,隆里古城汉戏班子正在加紧演练剧目,他们要赶在“五一”隆里古城正式对外开放时给游客表演。

  隆里古城是中原历史文化在贵州的一个嵌入点。同时受湘楚文化影响较深,传承了湖北、湖南一带的汉戏,它经历几百年的强势传承,造就了隆里古城特有的社会文化娱乐爱好,别有一种震撼人心、观赏新鲜、独居一格的艺术魅力,成为隆里古城汉文化孤岛的三大瑰宝之一。汉戏是隆里古城深厚的文化底色光谱中,峭拔的一抹亮色。每一次汉戏演出,锣钵铿锵,声调抑扬,总能牵引出隆里古城特有的几分热闹。隆里古城这些军屯后裔,在明王朝“调北征南”的烽烟里,由北而南,从东往西,如漂萍,似苍扑,在异乡扎下了根,六百年后,这个族群,用抑扬的唱腔和夸张的脸谱,追忆铁马金戈,回望千里乡关,这样的情怀,用隆里古城年逾古稀的汉戏画师江化远的话来说,那就是“汉戏里有隆里人的骨血,表达的是代代相传的乡愁。”

  走进隆里古城,仿佛一脚跨入六百年前的明朝,再匆忙的脚步,也会被这里的古风古韵轻轻地拽一下。古老的述说,就在汉戏的做、打、说、唱等戏法中,如城外的龙溪水流淌至今。

  古城汉戏风骨,在两折剧目中凸显特质,其一是传统剧目《三气周瑜》,有隆里高古、深厚的雄阔气韵;其二是新编剧目《花脸龙》,有来自传统的力量推动,更有来自当下的传承创新情怀。

  隆里古城汉戏,萦系乡愁,沉淀历史。时光流走,隆里古城汉戏凝结的乡愁,深深扎根在这片乡土上,经由岁月策新,不断萌芽开花、结果。  

  整理保护

  传承

  看演出

  古城全貌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