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农历四月十八日),是花炮始祖李畋诞辰1415周年的日子,作为李畋的诞生地、花炮产业的源头,大瑶镇依照传统,又将在占地18亩的李畋广场举行盛大的公祭仪式。 在花炮人心中,李畋永远是花炮界的图腾。怀着崇敬与感恩,大瑶棠花出口花炮厂的负责人邱顺明每年必到现场。 从发明第一枚爆竹至今,花炮产业已延续千年,期间不断创新,很多生产工序都被机械代替。然而,在这种背景之下,棠花出口花炮厂的绝大多数生产工艺却依旧保留了传统的人工生产。 在棠花人看来,烟花产品是有灵性的,需要互动。“每一道工序、每一个配件的细微差异,都需要靠人来感知,这既是种生产活动,也是一种艺术。”生产厂长危德汉告诉记者。 也正是坚守这种传统的手工生产,不仅为企业带来了稳定的客源,同时也为大瑶保留了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我们每年要接待来自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全球各地的外商60余次。”邱顺明介绍,客商们均被这种传统味十足的生产工艺所吸引。 当然,棠花出口花炮厂要坚持靠手工来完成产品的生产,就必须与唐小年这样的生意人建立联系。 从2001年开始,唐小年就在大瑶集镇的花炮大市场经营起一家花炮材料销售公司,卖的都是花炮生产制作的工具。唐小年本人也不知道自己的店铺里到底有多少不同的花炮工具,她只知道,单是钻头就不少于10种:尖钻、叉钻,长钻、短钻,单钻、双钻,粗钻、细钻……正因为齐全,大瑶成为全球最大的花炮原辅材料集散地,“人有我有、人无我也有,只要来到大瑶,从一根绳子到一台机械,生产花炮的所有材料都能一站式买齐。” “我们的销售份额占全球的80%以上。”大瑶化工原辅材料商会会长杨传敏介绍。在大瑶中国花炮市场,共有300余家原材料销售门面,一年接待的客商达3万余人次,年销售额高达20余亿。 而正是这种强大的花炮商贸聚合力,让一些人从中看到了发展旅游的巨大潜力。刘良溱就是其中一个典型代表。 2015年,刘良溱所在的汉唐动漫文化有限公司,就开始用水墨漫画的形式表现花炮的发展历程、制作工序。“道士炼丹、发明火药”“浆引技艺、犹如抚琴”等等,至今汉唐动漫文化有限公司已创作出了20幅以花炮为主题的作品。 “水墨是中国国画,融合漫画简单、通俗、有趣的特点,使花炮更容易被接受。”刘良溱的愿望是:让来自世界各地的客商、游客一走进大瑶,就能感受到这是一个充满花炮文化风情的小镇。 在大瑶,不仅花炮人能够找到自己的所需,普通的游客也能在这里发现花炮的乐趣。“未来五年,我们将做好做精产城融合这篇文章,将花炮元素注入城市灵魂。”大瑶镇党委书记周森源说,大瑶将突出“花炮之源、李畋故里”历史文化底蕴,通过举办花炮文化产业博览会、开设花炮文化精品旅游线路等系列举措,促进花炮与旅游、文化等产业融合发展,发出花炮之源的最强音,展示李畋故里的新形象。
李畋,生于唐武德四年 (公元621年)。李畋天资聪慧,随父练就一身武艺,曾被多处聘为武术教习。父母去世后,他搬至狮形山半岭上,与采药人仲叟为伴。一天,两人上山采药、狩猎,偶遇风雨,回家后,仲叟一病不起。乡人言称为山魈邪气作怪(实为瘴气),将危害一方。李畋十分焦急,突想到父亲曾说燃竹可壮气驱邪,即试之,颇具声色,但爆力不足,他便大胆地在竹节上钻一小孔,将硝药填入,用松油封口引爆,效果极佳。乡邻仿之,一时山中爆声四起,清香扑鼻,瘴气消散,仲叟病愈。但这种竹爆携带不便,且不安全,李畋又以纸代竹,经反复试验,其声如雷,光气四射。后来,这种爆竹除用于驱除瘴气,还用于婚丧喜庆。李畋为恤民富乡做下这一事业,受到各方好评,但因缺少资金等原因,爆竹生产一时未能发展起来,直到宋代,始建作坊、爆庄。
为制作爆竹,李畋历尽艰辛,手足多次伤损,住屋亦毁于硝火,且末能按时婚娶,直到中年才与一唐姓贫女结为夫妻。此后,他继续从事爆竹制作和硝药提炼,终因积劳成疾病逝,享年70岁。
为纪念李畋研制爆竹,其乡邻好友特集资在半岭上建李畋庙一座,还将每年农历四月十八日(李畋生日)定为爆竹节。宋时,爆竹业得到较大发展,又在县城田家巷建李畋庙一座 (后被元兵所毁),并将李畋故居改为李畋阁,将他的墓由东峰界迁至阁后重葬。清初,在县城畀冲观侧重建李畋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