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湘黔网 首页 盛世湘黔 湘黔公益 查看内容

长沙第三社会福利院院长 用炽热爱心抚慰特殊心灵

2016-6-22 14:48| 发布者: cnxqw| 查看: 24172 |原作者: 孙敏坚|来自: 华声在线

摘要: 用炽热爱心 抚慰特殊心灵 ——记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拟表彰对象,长沙市第三社会福利院院长唐江萍 开栏语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为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回顾党的光辉历程,激励党员干部牢记党的宗旨,深入开展“两 ...

用炽热爱心 抚慰特殊心灵

——记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拟表彰对象,长沙市第三社会福利院院长唐江萍

开栏语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为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回顾党的光辉历程,激励党员干部牢记党的宗旨,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湖南日报》自今日起开设《潇湘先锋》栏目,展示我省各地各部门涌现出的先进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党务工作者的风采,唱响主旋律,传递正能量。

湖南日报记者 孙敏坚

说起“精神病人”,大部分人的印象是:情绪无常、行为乖张、语无伦次……对于这个特殊群体,大家的第一反应都是避而远之,而唐江萍却毅然选择走近他们。从害怕与不理解,到熟悉和不舍,36年来,她用真诚、专业、耐心和微笑,抚慰了一颗颗被病痛折磨的特殊心灵。

唐江萍是长沙市第三社会福利院(长沙市精神病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也是建党95周年中央拟表彰的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七一”前夕,记者来到她的身边,感受她对精神病人的守望与深情。

萦绕心头的无助眼神是坚守36年的动力之源

在唐江萍看来,当精神科医生不是自己的选择,而是“命运的安排”。

1981年9月,唐江萍从衡阳医学院医疗专业本科毕业,被分配到零陵地区(现永州市)精神病医院。一到工作单位,她傻眼了:没有高大宽敞的办公楼,没有整洁明亮的病房,甚至没有基本的医疗设备。眼前只有几栋低矮老旧的平房,每间病房门口装着铁门、挂着铁锁,病房里不时传来各种奇怪的叫喊声,医生们一个个神色凝重、脚步匆匆……

超负荷的工作、高强度的压力、让人压抑的环境,工作一段时间后,与她一同分配入院的同学们相继离开,去往条件更好的综合性医院。该走,还是该留?唐江萍也陷入孤独与迷惘中。

此时,一个眼神改变了她后来的人生轨迹。

一天,唐江萍从医院门口经过,突然听到一阵急促慌乱的喊叫。

“不要,我不要,我不要进去!”一个高个男青年仓皇跑出医院,医生、护士和他的家属紧随其后,挣扎拉扯中,男子摔倒在门边的煤炭堆里。

这时候,唐江萍才看清他。五官端正、身材修长,不到20岁的年纪,本该意气风发,笑容爽朗,可他却衣衫不整,满身污垢。 赶上来的家人大声训斥,男子躲闪扭动,眼神无助而哀伤。

“我感觉自己当时就像触电一样,这双眼睛一下子就刺进了我内心最柔软的部分。”时隔近36年,唐江萍回忆起这个眼神,依旧备受震撼。“他们是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因为生病却不被理解和善待。作为一名医生,我必须留下来帮助他们。”

那双无助的眼睛成为她坚守36年的动力之源,不管身在何处、何种岗位,唐江萍总是用最柔软的情愫对待自己的病人。

长沙市精神病医院曾经收治过一位患妄想症的病人,他总觉得有人在自己的饭菜中下毒,一直拒绝进食。唐江萍担心他这样长期不进食,会承受不了抗精神病药物的副作用,总是耐心地劝他吃饭。有一天,唐江萍端着饭碗准备要他吃饭,这位病人突然端起饭碗就扣在她的头上,饭、菜、汤洒了唐江萍一身。第二天,为了让病人相信饭菜没有毒,唐江萍自己先吃一口,再喂他吃一口。就这样,唐江萍整整“陪吃”了3个月,直到病人的情况好转。

为病愈患者回归社会设立“中转站”

6月17日10时许,当记者赶到长沙心翼会所时,会所各部门已经各司其职地忙开了。文书部忙着编辑当月的《心翼月报》,就业部整理资料、联系过渡就业岗位,生活部开始洗菜、切菜,文宣部组织会员看书、画画……俨然一家普通公司的工作景象。

由唐江萍一手创办的长沙心翼会所,是大陆第一家社会公益性精神康复会所。这里没有医生和病人,只有职员和会员。每个工作日,他们在这里度过轻松而充实的一天。

在精神病医院工作几十年,唐江萍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怎样真正让精神病人回归正常的生活轨道。“以往精神病人只能靠单纯的药物控制,较容易复发,常常陷入住院—出院—再住院的恶性循环。”她觉得,应该完善除药物治疗之外的康复体系,搭建一个从医院到社会的“中转站”,才能从源头解决精神病人愈后无法回归社会的问题。

2007年,在香港嘉道理慈善基金会的帮助下,长沙心翼会所正式成立,只要是有意愿的精神病人,都能免费入会成为会员,享受职业训练、心理疏导、行为矫正等服务,并重获友谊、重新回归家庭、重获教育或就业机会。经过9年的发展,会所现有会员670余人,其中100余人实现独立就业,杨阿姨就是其中的一员。

“我是会所的第一批会员,这里是我的第二个家。”杨阿姨告诉记者,自己有社交恐惧症,最怕和人打交道,根本都不愿意出门。后来,我听人介绍便到了心翼来。这里没有医生和病人,只有职员和会员。大家都是平等的,我们一起工作、一起劳动、一起生活,我每天过得充实又快乐,社交恐惧症也慢慢好转了。“我现在在一家医院的门诊楼负责楼层保洁,有了工作就有了出门的动力和热情,真好!”杨阿姨开心地说。

如今,精神康复会所的“心翼模式”已经在长沙市得到推广,但唐江萍觉得还远远不够:“不止是心理会所,‘庇护工厂’、‘中途宿舍’,都是病愈患者回归社会的‘中转站’。我们要创造更宽松包容的环境,让他们可以工作和生活得更好。”

从付出爱到收获爱,“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2015年8月,唐江萍感觉身体不适,到湘雅二医院一检查,右肺腺癌晚期。远在大洋彼岸的弟弟力邀她去美国接受治疗,9月初,她启程赴美。

离别前,院里的医生护士们自发组建了一个微信群,取名叫“望月”。“一来是唐院长最喜欢《望月》这首歌,二来是想告诉她,虽然大家身处地球的两端,但只要她抬头看看同一个月亮,就知道我们在牵挂着她。”

治疗的痛苦不言而喻,但唐江萍却每天都精神奕奕。她说:“身为精神科医生,平时总是劝病人和家属要乐观坚强。我怎么能带头垮掉?”在这股信念和意志的支撑下,她的治疗效果和精神意志被美国医生评价为“amazing(奇迹)!”

2015年12月底,唐江萍完成治疗回国。带回国的唯一“礼物”,是一沓关于美国精神病医院和心理会所发展情况的学术资料。“你是去治病的,不是去考察学习的。”副院长沈雪芝向她抱怨道。“我是个医生,既然去了,就该把人家的好东西学回来。”唐江萍回答得很坦然。

唐江萍生病外出治疗的消息,一直都瞒着其他人尤其是病人,但总有细心的病人注意到了她的长期“旷工”,有一次,几位病人跑到沈雪芝的办公室,追问唐院长的“下落”。怕影响病人的康复情况,沈雪芝只得骗她们说“唐院长要出国学习一段时间”。病人听完,有些失落却温柔地说:“请你转告唐院长,我们都很想她,盼着她能早点回来。”

当天晚上,沈雪芝将病人的话转告唐江萍,唐江萍的心里既感动又安慰。“一直以来总觉得自己是在单方面地付出爱,很少能从病人那儿得到爱的反馈。”她告诉记者:“看着他们在医护人员的照料下,一点一点找回曾经的自己,我觉得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