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湘黔网 首页 湘黔文化 湘黔文学 查看内容

何顿凭借长篇小说《黄埔四期》获“路遥文学奖”

2016-6-23 22:27| 发布者: cnxqw| 查看: 84490 |原作者: 陈薇|来自: 湖南日报

摘要: 湖南省作协第八次代表大会召开之日,在大会会场,记者获悉一个好消息,湘籍作家何顿凭借长篇小说《黄埔四期》摘取第二届“路遥文学奖”桂冠,并已领到了路遥文学奖研究中心颁发的获奖证书、10万元奖金以及作家苏叔阳 ...

湖南省作协第八次代表大会召开之日,在大会会场,记者获悉一个好消息,湘籍作家何顿凭借长篇小说《黄埔四期》摘取第二届“路遥文学奖”桂冠,并已领到了路遥文学奖研究中心颁发的获奖证书、10万元奖金以及作家苏叔阳代表评委会颁发的“路遥文学奖”铜章,成为继阎真之后,荣获“路遥文学奖”的第二位湖南作家。

长篇小说《黄埔四期》长达百万字,是何顿花6年时间倾力创作的,原文发表在2015年《收获》上。小说书写了黄埔四期一代精英,两个家族在国共两个历史时代,历尽战争的辉煌和家族苦难的命运。作者用朴实的笔法,书写历史,塑造人物,彰显了现实主义强大的文学表现力。写了30年小说的何顿表示,《黄埔四期》是他写的“最动情”的一部,写到残酷的战争场景时曾多次流泪。“当写完最后一句话的时候,我觉得完成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据了解,本届“路遥文学奖”进入一审评委视野的共有115部长篇小说。经过多轮评选,何顿最终以最高票获得本届“路遥文学奖”。

 

抗战胜利70周年来临之际,湖南作家何顿历时近八年创作完成的长篇抗战小说《黄埔四期》,即将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上市。
  《黄埔四期》展现了近代中国从北伐改革开放的一段历史,并以历史真实人物为原型,塑造了一群有血有肉的黄埔四期学生,描写了他们跨越60余年的传奇人生。

 作者何顿表示,《黄埔四期》虽为小说,但小说实际上写的是一群黄埔学生在抗战中为了中华民族的存亡,与日本侵略军浴血奋战的真实故事。
  何顿说,在写作这本书期间,他曾追随釆访黄埔四期军官后代,得到了黄埔将士子女提供的大量素材,包括他们口述的父辈攻打日本侵略者的故事,以及他们的父辈在文革期间所写的个人历史交代资料。

何顿,原名何斌,湖南郴州人。下过乡,读过大学,当过美术教师,干过装修等,现为长沙市文联创作室专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主要作品有《就这么回事》、《我们像葵花》、《生活无罪》、《清清的河水蓝蓝的天》等。被评论界视为“新生代”和“新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之一;部分作品被国外翻译出版。

 

            人才辈出的黄埔四期生

    最近,国民党著名将领张灵甫成为了公众热议的焦点,舆论争议在其“抗日名将”与“内战帮凶”的身份定位上。其实,在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可谓将星云集,而其中一部分人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都毕业于著名的黄埔军校第四期。

    匆匆毕业的黄埔学员

    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生是大革命时期军校的最后一期毕业生,将星荟萃,在整个黄埔军校史中占据极其显著的地位。其中加入中共、走上革命道路的有20多位著名将领,如刘志丹、曾中生、段德昌、何坤、伍中豪、李天柱、唐天际、张宗逊、倪志亮、袁国平、萧克、郭化若、王世英等,而在国民党军中的知名将领,如张灵甫、李弥、胡琏、刘玉章、高魁元等,也都是黄埔四期生。

    1925年7月至1926年1月,分7批入校,1926年9月毕业,加上潮洲分校同时毕业的2期学生,共2654人。方鼎英任总队长。本期入伍生设1、2、3团,后转为正式生,设炮兵、工兵、政治、经理4科。

    1926年5月改编为步兵军官团一团、二团两个团。部分驻扎在黄埔岛对岸鱼珠炮台和深坑一带,以后又迁到陈家祠,政治科先在沙河营房后搬迁到黄埔岛的蝴蝶岗炮台校舍。学生毕业后选派参加北伐。

    1926年秋,北伐军出师获捷,北定武汉三镇,东逼苏杭宁沪,声威大震,如日中天,但前线此时也急需补充大批中下级军官。在此形势下,黄埔军校第四期学员毕业了。

    1926年10月4日,毕业典礼在广州郊区瘦狗岭沙河广场举行,前来观礼的宾客不下万人。学员方队列队经过检阅台,高声朗诵四期学员誓词:

    不爱钱,不偷生。统一意志,亲爱精诚。遵守遗嘱,立定脚跟。为主义奋斗,为主义而牺牲。

    继承先烈生命,发扬黄埔精神。以达国民革命之目的,以求世界革命之完成。

    谨誓。

    沉默寡言的“林妹妹”

    1925年冬,喧嚣的广州城粤华路杨家祠中共广东区委机关外来了一位瘦削的青年。他风尘仆仆,满面倦容,背着一个蓝花布包袱,操着满口浓重的湖北乡音。这位青年在门外踌躇了一阵,随后跨门进来,在会客单上填下一行文字:“林彪,十八岁,湖北黄冈人。求见恽代英、肖楚女先生。”

    门卫认真地盘问了青年一番,才指点他往里走。

    林彪千里孤行,只身一人来到广州,按照堂兄的吩咐,来找林育南、林育英的好友恽代英、肖楚女。在他们的帮助下,林彪顺利地考入了黄埔军校第四期,编入步科第二团第三连学习。

    “黄埔陆军军官学校”坐落在广州黄埔岛上,它是大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合作创办的军事政治学校。军校为国共两党培养了大批军事人才,他们当中的绝大部分人日后成了统率千军万马的将领。他们高唱着“以血洒花,以校为家,卧薪尝胆,努力建设中华”的校歌入校,怀着“同学同道,乐遵教导,始终生死,毋忘今日本校”的信念离校。然而,残酷的现实,变幻的政治风云把他们分成了两个敌对的阵营,相互展开了绵延22年的生死搏斗。这是黄埔军校的不幸。

    林彪入校受训时,黄埔军校已经毕业了三期学员。到林彪所在的第四期时,军校的经济条件虽然有所缓解,但还是捉襟见肘,十分紧张。学员按步兵、马兵、炮兵、工兵、辎重、政治各科分编成队,散驻在蝴蝶岗等地。整个军校,除一间俱乐部是青砖瓦房外,教堂、宿舍、伙房、厕所都是草房。军校学员每人发两套军装、两件衬衣、两双布袜、三双草鞋和一条武装带。学员以集体生活为主,每星期放假一天,可以自由活动或请假外出。黄埔军校参照日本士官学校教学内容,讲授《战术学》、《兵器学》、《筑城学》、《地形学》、《军制学》、《交通学》和《实地测图》等课程,此外还进行单兵动作、连排营行军、平战中的联络等训练。叶剑英是当时黄埔军校最有声望的战术教官。

    林彪经过了从私塾到高中的系统学习,文化基础较好,人又聪明,因此,他的各科成绩在考评时均为“优良”,而且由于他肯动脑筋研究战术问题,深受一些军事教官的青睐,同学们不无妒嫉地称他为“军校之鹰”。这只“军校之鹰”不畏繁重的课堂课程,就怕野营拉练和早典。因为林彪耐力很小,体质虚弱,适应不了大运动量、长距离的训练。

    按照军校的惯例,每天雄鸡鸣白时,只要不是雨天和雪天,全校各科各连的学生,都要围绕黄埔岛公路列队跑步。绕岛一周,大约有十五公里的路程。一天,素以严厉著称的邓演达教育长到校视察,全校学员早典跑得又快又齐。突然,步科三连的方阵中有一个学员“扑通”一下倒在了地上,整齐的队形被打乱了。邓演达疾步搀起这名扑倒在地的学员,大声问道:“你叫什么名字?怎么啦?”

    这名学员满脸羞色,难过地说:“报告教育长,我叫林彪,刚才吃不消了。”

    “停止跑步!便步走!”邓演达告诉值星官:“跑步要兼顾学员体力,逐渐增加路程,不可硬来。体弱多病者应视情况分别对待。”

    黄埔军校的早跑,既是一种纪律的约束,又是锻炼身体的好方法。日积月累,持之以恒,林彪也逐渐适应了这种马拉松式的早跑,体质渐渐增强。到后来,身体虽然仍旧那样瘦削,但已经炼成了一副经得起摸爬滚打的筋骨。

    “八百壮士守四行”

    抗日名将谢晋元毕业于黄埔军校第四期,历任国军排长、连长、营长、副团长、师参谋、旅参谋主任等职。著名抗日英雄,淞沪会战中率“八百壮士”死守上海四行仓库,鼓舞了人民的抗战热情。后为保存实力,接蒋介石命令撤入租界,并拒绝英法守军的缴械命令。

    一九四一年四月二十四日,晨光熹微的五时许,孤军营官兵循例在操场集合,列队早操。点名时,发觉士兵郝鼎诚等四名迟到五分钟。谢晋元治军素严,当众予以训斥。不料郝等早受敌伪方面诱骗,趁机下手。在全体跑步时,乘谢不备,用短刀向他头腰两处猛刺,谢晋元当场牺牲。

    谢晋元遇害的消息传出后,举国震惊。5月8日,国民政府在重庆通令嘉奖,追赠为陆军少将。上海10万民众前往瞻仰遗容。毛泽东高度赞誉“八百壮士”为“民族典型”。蒋中正誉其为“精忠贯日”。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建立晋元高级中学,并以晋元路命名道路作为纪念。六、七十年代文革结束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万国公园重建其墓,以彰其“参加抗日,为国捐躯”的光辉业绩。

    杀妻后改名的“常胜将军”

    1903年8月,张灵甫生于西安郊区的一个农民家庭。那座备受争议的“张灵甫将军陵园”便修建在他出生的村子里。张家家境尚好,很早就送他到省城西安读书。青年张灵甫酷爱书法,每逢节假日都带上纸笔到西安城内的碑林临摹碑帖,他的书法很快远近闻名。此事被陕西的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听说,张灵甫当着于右任的面挥毫泼墨,连写五幅字。于右任惊讶之余大喜过望,连连道:“奇才,奇才,后生可畏!”

    中学毕业后,张灵甫顺利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学生运动风起云涌,张灵甫也积极参与,但他深感学生的软弱无力,愤而投笔从戎加入了河南军阀部队的军官训练团。1926年张灵甫听从于右任的建议考入黄埔军校,成为黄埔四期学员,与后来的同僚胡琏、李弥,以及对手林彪、刘志丹是同学。

    张灵甫从黄埔军校毕业后,一直在蒋介石的嫡系第一军任职。不仅如此,张灵甫所在的第一师是第一军里的王牌,可谓嫡系中的嫡系。第一师师长胡宗南对张灵甫十分器重,视为心腹。1933年,年仅30岁的张灵甫就当上了第一师独立旅第1团上校团长。

    张灵甫所部在四川与红四方面军交战,经部队朋友介绍,张灵甫与吴海兰相识。1933年冬,两人在四川广元拜堂成亲。—年后,女儿张清芳出世,一家人其乐融融。不料1935年竟发生了“团长古城杀妻”的惨剧。

    张灵甫究竟为何杀死自己的妻子?据张灵甫的后任妻子王玉龄回忆,张灵甫曾说:“她拿了我的东西,我问她又死不开口。”但张灵甫并没有解释吴海兰到底拿了他的什么东西,以致他痛下杀手。直到张灵甫死后多年,当年与他私交甚笃,曾经长期在他手下任职的刘光宇透露了玄机:“吴海兰偷了张灵甫的文件。”

    抗战期间,张灵甫在王耀武的麾下对日寇南征北战,经历硬仗、恶仗无数,书下了自己人生中最为风光的一页,参加过“八一三”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十分艰难的战役,在长沙会战后威震湘西。蒋介石以其作战有功,一再擢升,几乎年年晋级受奖,在国民党朝野,张灵甫也被视为“常胜将军”。

    1947年5月16日,已经瘸腿的张灵甫阵亡于内战中孟良崮战役,终年44岁。

    “十个西北王,抵不上一个金门王”

    胡琏(1907-1977)中华民国陆军一级上将,黄埔军校四期毕业,蒋中正嫡系,也属陈诚的土木系,是国民政府统治大陆后期的著名将领。他与胡宗南并称“二胡”,前者号称“西北王”,后者号称“金门王”,但在蒋军中流行这样的说法:“十个西北王,抵不上一个金门王”。抗日战争中以第11师师长,于鄂西保卫战中死守石牌要塞,荣获青天白日勋章。解放战争中,率领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的18军参加内战。解放后到台湾,曾参加金门海战。

    1949年去台湾后,担任过金门防卫军司令、陆军副总司令及总统府战略顾问,一级陆军上将军衔。1907年11月16日(光绪三十三年十月十一日)生于陕西华县会同坊北会村贫寒农家。 曾任中国国民党第七,八,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 胡琏是中央军土木系的骨干将领。

    胡琏极端仇视中共,曾有“共产党如果成功,我们断无活路”的慨叹。但同时他又对中共的某些做法进行深入研究,对解放军的军事手段反复揣摩,杨伯涛回忆说胡琏曾经拿到过一本第二野战军团级指挥员的作战日记如获至宝、深加研习。对于二野的各色部队的风格胡琏均有不俗的评价,这一特色一直保持到胡琏的晚年。七十年代在台湾出版的胡琏的回忆录《出使越南记》中对于中共军事斗争模式有着老练的阐述。

    “四处找党”的解放军儒将

    唐天际1904年10月22日生于湖南省安仁县杨柳田村。青少年时期,一边参加劳动,一边发奋读书。在读中学时受五四运动影响,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参加进步学生运动。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考入黄埔军校第4期。参加了广东革命政府第二次东征陈炯明作战和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1926年转入中国共产党。中共七大代表,第四次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四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1978年当选为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1925年春节后,唐天际离开家乡,只身步行一百六十余里,奔赴衡阳,寻找旧友邵杰生。邵杰生是郴县人,唐天际1921年在法政预科读书时与他相识。在邵杰生的介绍下唐天际又认识了学友戴励本,三人逐渐成为密友,并在衡阳多次参加各种进步活动。已是共产党员的邵杰生见唐天际突然来访,连忙起身迎接。唐天际说:“老同学,我要找党。”邵杰生由于党的纪律严密,他不便马上将自己的身份表明,问他:“你找什么党啊?”“找共产党!”邵杰生见唐天际找党心切,就有意引导他谈谈对共产党的看法:“你不去找国民党而为何要找共产党呢?”唐天际站起来把开水往桌上一放,紧紧抓住邵杰生的手诚恳地说:“共产党是为穷苦人谋利益的党,我也一心想为穷苦人谋利益。”唐天际谈了谈自己从同学谭道寄来的信和书刊中得到的对共产党的认识,接着他把家乡土豪劣绅欺压贫苦农民的所见所闻,以及自己带领“互助会”斗土豪劣绅的情况滔滔不绝地讲给邵杰生听。邵杰生一边听一边点头,两人彻夜长谈,不觉天已发亮。邵杰生要唐天际和他暂住在一起,以便一起找党。1926年9月在广水火车站,由北伐军中的共产党员熊受宣、邵杰生介绍,唐天际正式转为中共党员。

    据人民网报道,陈红外公是原总后勤部副部长唐天际。

   毛泽东表弟文强:判定珍珠港事件的文天祥后裔

    文强是文天祥的23世孙,父辈曾追随孙中山,文强17岁拜见过中山先生;他的姑母文七妹就是毛主席的母亲,他和毛泽覃感情最深,中学毕业后,两人曾乘同一条船去广州报考黄埔军校。

    文强在1924年就加入了中国共青团,1925年到广州后由周恩来介绍在农民运动讲习所转为中国共产党员。1926年1月,黄埔军校改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并且设立了政治科。在入伍生提升为军官生的甄别考试中,文强被录入政治科大队第二队学习。  

    在广州,文强还应邀和周恩寿一起参加了周恩来与邓颖超的婚礼,与周恩寿一起送给新郎新娘的贺礼是条幅,上书“花好月圆人寿”,那时,周恩来担任黄埔军校的教官,校长是蒋介石,文强还是林彪的班长,因林彪枪支走火和林彪打过架。

    文强在“珍珠港事件”前夕,根据得到的情报资料,经分析判断,得出了日军将进攻珍珠港发动太平洋战争的结论。但人们怀疑情报的真实性,没有被引起重视。  

    1942年,戴笠委派文强为军统局华北办事处少将处长,1944年11月初,戴笠任命文强为北方区区长。此间,文强曾将华北、东北近百万之众的汉奸部队策反过来,因此以特殊功绩而晋升为中将。

    戴笠死后,1948年8月,文强脱离军统控制,自谋正规军职,在其父老朋友程潜处任长沙绥靖公署第一处中将处长、办公厅主任。1948年9月应杜聿明邀请,去徐州出任前进指挥所副总参谋长。1949年1月,在淮海战役第三阶段中,和杜聿明一起被俘,被安排到第三野战军的解放军军官教导团学习。

    1950年春,文强被送到北京的功德林“战犯管理处”,在狱中,他拒写悔过书。他说:“我曾任红一师师长兼政委,毛泽东是我表哥,朱德是我上级,周恩来是我老师和入党介绍人,林彪是我部下,刘少奇家离我家不到20里路。是他们没有把我教好,要写悔过书应该他们写,我不写。” 这也许是他最后一批被特赦的症结所在;后来,特赦之后的文强被重病中的周恩来召到医院,度尽劫波的师生见了最后一面,周恩来当时就怪他不肯早写悔过书。

    1975年3月文强获得特赦出狱,在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担任专职委员,为促进海峡两岸的统一做出一定贡献。

    在国共合作背景的下最后一期毕业的黄埔四期生,屡出名将,名将李弥、刘玉章、高魁元、、伍中豪、唐生明等都是黄埔四期毕业的。有人曾经统计过,在黄埔军校的历史上,第一期和第四期毕业的著名军事人才最多,这究竟是一个巧合还是有什么原因,恐怕只能交给历史去回答了。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