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上午,由“中国山水旅游第一股”(股票代码:000430)张家界旅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斥巨资在张家界著名的明清古街南门口倾力打造的大型文化体验及休闲度假综合体——张家界大庸古城项目,在南门口举行开工仪式, “大庸古城”选址张家界城区南门口原址。 古城项目规划总用地面积325亩,
张家界市府所在地古称大庸,建于2230年前,是古庸国所在地,自古以来为大西南门户,商埠云集。大庸古城项目在当年明清鼎盛时期的南门口原址上建设,规划总用地面积325亩,总建筑面积约18.5万平方米,以明清时期建筑风格特色,保留修缮三元宫、朝天门、古城墙、古树名木等历史人文景观,恢复建设阳戏、古乐堂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场所,重现刘明灯将军府、土司王宫、八方阁楼、南门大码头等“古城十景”,展示大庸古城明清鼎盛时期繁荣风貌。为高起点、高品质、高标准建设好大庸古城,经向全国公开招标,由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规划设计,湖南省建筑工程集团总公司施工建设。项目拟于2017年9月完成土建主体工程,2018年国庆节投入营运并接待中外游客。
张家界市委书记杨光荣为大庸古城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罗选国授牌。 罗选国说,大庸古城项目将按市委、市政府意图,建成融合历史文化遗产、创意时尚都市生活和可持续发展的旅游综合体,建成极具民族特色的多元化国际旅游创意街区,为中外游客营造独特的民族历史文化体验和游购、休闲体验。张家界市市长王志刚在开工仪式上说,大庸古城项目是市委、市政府列入首位的旅游重点产业工程,项目开发建设旨在把大庸古城建设成集“吃、住、游、购、娱”于一体的旅游综合休闲区,打造张家界中心城区的城市文化休闲新地标。实施该项目是张家界市委、市政府加快发展的重大决策,对丰富提升旅游产品,推进旅游转型提质,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品位,加快建设国际化旅游城市,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十二五”期间,张家界全市旅游接待人次、旅游总收入分别由2010年的2405万人次、125.3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5075万人次、340.7亿元,年均分别增长61.1%、22.1%。面对利好的旅游发展形势,“十三五”伊始,市委市政府把推进旅游国际化水平和提升旅游消费水平作为旅游产业转型提质升级的新动力,提出加快推进旅游项目建设,实施旅游精准扶贫。2016年,大庸古城项目被张家界市委、市政府确定为“2016年十大产业项目”重点工程之首,是国家城市棚户区改造计划的民生工程,也是张家界市澧水风貌带中重要产业建设项目,将作为继武陵源、天门山等享誉世界的自然奇观观光旅游产业发展的巅峰之后,张家界迈向人文体验与休闲度假时代的扛鼎之作. 张家界关于一个“大庸”古国的灭亡与再生张家界的原名叫做大庸,那么关于大庸的历史故事有很多,现在我们一起了解张家界的同时,也了解一下关于大庸的渊源。明洪武定鼎的第二年(1369),由太祖朱元璋御笔圈定的新行政建置方案正式向全国颁布:降磁力州为县,置大庸县。县治仍沿袭原慈利州治即十三都之大庸溪。 “大庸”,一个被历史遗忘了的古老名字,第一次作为县名进入史册。 此后,本土即以“大庸”及“永定”两名交错出现。 民国三年(1914),孙中山下令改永定县为大庸县。直到1994年更名为张家界市后,辉煌了625年的“大庸”二字再次封存于历史的冰柜之中。这是一个千古之谜。 以“大庸”作地名,最早见于元至治元年(1321),人们把大庸溪入澧水交汇处叫“大庸口”清道光《永定县志》载有刘国道铸造的灵顺祠钟款上即镌有“大元荆湖北道澧州路慈姑山十三都大庸口”等字样。 我们的先人为一个行政单位命名,是十分注重历史、文脉、地域特色和时代意义的。比如,三国吴景帝永安六年(263)置天门郡,就是因为天门再次大面积崩塌,皇帝孙休震慑于大自然的不可知而作出的反应;晋太康四年(283)将充县改名临澧县,则是因了屈原反复吟唱澧水而命名的;北周建德四年(575)置北衡州,又置崇义县,崇义之“崇”,即取“天国崇山”大名。此为崇州,晋升了一级,足见改名者的学问与眼力之不一般。 那么,“大庸”之名典从何来? 公元前1066年(一说前1027年,即周武王十一年)周武王经过数年聚养生息,认为向腐朽暴虐的商纣王宣战的时机已到,于是联合华夏各地大小八百诸侯在孟津(今河南孟津)誓师。分布在西北、西南和长江、汉水流域的一些氏族、方国的人马,特别是以作战勇锐著称的“巴师八国”也闻风前来助战。这八国是:庸、蜀、羌茅、微、卢、彭、濮。(《尚书?牧誓》) 中国人类历史上最古老、最伟大的冷兵器之战在朝歌南郊牧野(今河南淇县南70里)展开。 后人已经用史诗歌颂了这山摇地动、改朝换代的血战场面。而史家们却把眼球注视到那支“前歌后舞”的蛮夷部队。孔安国说:这八支劲旅,“皆蛮夷戒狄也”。孔颖达在《疏》中对八国所处方位作了简要说明:除庸国位处鄂、豫、陕边外,余七国均在蜀地:“汉世西南之夷,蜀名为大,蜀夷有名叟者;羌在蜀之西;茅、微在巴蜀者,在蜀之东偏;卢、彭在蜀之西北;濮在江汉之南。” 庸国,古称“上庸”,是一个古老的民族部落,兴起于湖北竹山一带,今十偃市即为国都,处鄂、豫、陕边界,其西达于鄂西施州一带,辉煌时期,曾为地跨峡江南北的大国,故八师八国伐殷,庸为八国之首。 公元前611年秋,楚国大饥,庸国人乘机率群蛮叛楚,联合今湖南芷江、沅陵以北的百濮人集结于湖北枝城一带,拟攻楚国,楚国遂联合秦人、巴人反击庸人,庸国灭亡。国破之日,秦楚巴联军大开杀戒,幸免于难的王室贵族、军人百姓无以立足,只好背井离乡,四散逃命。其中主体队伍约数万人分两路向澧水靠拢,一路跨长江、过清江、越五峰、进桑植;一路则跨长江、入洞庭、逆澧水,经过长大几年的艰难跋涉,双双来到天门山下的澧水平原会合并乘势击败当地土著部落(今土家人及部分濮人、巴人)。后经过与土著谈判,土著愿意让出今大庸溪、后坪、西溪坪等一大片土地,这支落难国民才得以落脚。为了纪念自己的祖国,庸人们遂把澧水交汇的河流命名为“大庸溪”,把那一片平原,叫“大庸坪”(今玉皇洞前大庸溪平原)。同时,完善国家机器,建立了“大庸国”(一名“下庸国”,与竹山“上庸”相区分)。据考,大庸国的都城就在今大庸溪与澧水交界处的金三角平原,传今大庸溪关庙即为古城之中心。 关于建大庸国,苗族史家另一有一说:“九熊后裔到崇山后,叫濮人,建立大庸国,后叫苗民,建立欢兜国,再后叫南蛮。”(《湘西苗族》载《吉首大学为学报》1982年第3期) 据考证,屈原《离骚》中“联皇考曰伯庸”,是说他的父辈就是庸国君长。楚国 姓王族,来自百越,楚国基本群众即是庸人、濮人和巴人。而且,庸国也有大量难民迁入中原,建立鄘国。楚国在兼并了庸国之后,一下变得强大起来,成了与秦国相伯仲的强国。故史有“亡秦必楚”之说。 那么,灭亡了的上庸国最后的结局又是怎样的呢?公元前304年,秦王与楚王结盟于黄棘,秦将占领的的上庸归还给楚。公元前280年,司马错发陇西卒攻楚。大破黔中(今沅陵),楚只好又将汉北上庸地献给秦以罢兵,惟有偏安一隅的“下庸国”一如深隐“世外桃源”,与当地土家人共同开创澧水文化,创造了灿烂的大庸文明。 清咸丰十一年(1861)太平天国义军首领石达开率军取道大庸入川时,感其当地民风古朴,一如化外之国,十分惊奇,叹曰:“大庸,古庸国是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