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湘黔网 首页 盛世湘黔 湘黔头条 查看内容

黔东南州60年大发展之路回顾 足音铿锵:追梦60年

2016-7-24 17:56| 发布者: cnxqw| 查看: 26496 |来自: 贵州都市报

摘要: 岑巩县城鸟瞰图。杨云摄 高铁驶过。万明忠摄 核心提示 60年,在漫漫的人类历史长河中,它不过是一瞬间,但是,黔东南在这一瞬间中,却像一颗闪闪发光的星星,镶嵌于东方大地,耀眼夺目。 6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 ...
黔东南州60年大发展之路回顾 足音铿锵:追梦60年

岑巩县城鸟瞰图。杨云摄

黔东南州60年大发展之路回顾 足音铿锵:追梦60年

高铁驶过。万明忠摄

核心提示

      60年,在漫漫的人类历史长河中,它不过是一瞬间,但是,黔东南在这一瞬间中,却像一颗闪闪发光的星星,镶嵌于东方大地,耀眼夺目。

     6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州人民共同努力,奋发赶超,黔东南取得了辉煌的建设成就。工业从无到有,从“散兵游勇”到大兵团作战,催生了工业园区;农业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现今又走入了农文旅共同发展的大道,路子越走越到“点子”上,路子越走越宽广。到上个世纪50年代,从江县城才通了公路,现如今,黔东南实现了县县通高速,飞机、高铁开到了家门口,步入了“高铁时代”。还有旅游业,联合国旅游组织的专家,说它是“人类疲惫心灵的最后家园”。

       60年过去了,黔东南人披荆斩棘,战果辉煌,留下汗水、泪水和笑脸,还有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精神财富。

       60年,是一个“分水岭”,黔东南人还将继续载舟远行,去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

       黔东南州建州小史

       1949年10月11日,中共镇远地方委员会成立;1956年1月27日,中共贵州省委同意成立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筹备委员会,由27人组成;

       1956年4月13日:国务院第27次会议通过关于设置“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决定和关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行政区域”的决定。一、撤销镇远专区,设置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辖原镇远专区的镇远、黄平、施秉、三穗、岑巩、天柱、锦屏、剑河8县和雷山苗族自治县、台江苗族自治县、炉山苗族自治县以及原都匀专区的黎平、榕江、从江、麻江和丹寨苗族自治县,共计16个县。同时撤销雷山、台江、炉山、丹寨苗族自治县,恢复为雷山县、台江县、炉山县和丹寨县。原属于镇远专区管辖的余庆县划入遵义专区管辖。

      1956年5月5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筹备委员会在镇远成立,中共镇远地委书记张玉环任主任委员。

       1956年7月15日:中共镇远地方委员会更名为中共黔东南地方委员会

       1956年7月15日至23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镇远召开,会议选举产生州人民委员会29人,王德安任州长,梁旺贵、吴朝明、刘学民、王耀伦、杨富和任副州长,选举杨再荣任州中级人民法院院长。

       1956年7月16日,国务院批准,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人民委员会驻凯里,在凯里建设时期,暂驻镇远。

       1956年7月24日,镇远县城集会,庆祝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成立,国家民委副主任萨空了,贵州省省长周林,自治州州长王德安分别发表讲话。

          工业篇:吹响工业强州的号角

       黔东南山清水秀,风景秀丽,民族文化多姿多彩,是一块被上天眷顾的宝地,然而却因为工业不发达,常被人冠以“贫困”、“落后”等字眼。

      “用鲜花酿制酒水,是我家的祖传秘方,距今有几百年了,这种做法在国内是独一无二的。”贵州花酒集团的董事长唐东亚自豪地说。

        今年40多岁的唐东亚是镇远人,花酒的酿制是她母亲家的祖传工艺。2000年,在企业上班的唐东亚下岗后一心钻研鲜花酿制美酒技术,终于在2004年,她用鲜花酿制美酒的技艺获得了国家专利,但是由于资金不足,一直是作坊模式发展,苦于产量受困。2015年7月3日,唐东亚在当地政府的扶持下解决了厂房问题,并到镇远黔东工业园区创办了花酒厂。目前,花酒厂生产出的花酒主要销往广州深圳、东莞以及省内各地。“北京、上海等国内大城市的销售网络正在建立中。”唐东亚说。

       唐东亚的花酒厂从一个酒作坊发展成在全国花酒产业上都颇有名气的贵州花酒集团,这只是黔东工业园区众多企业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也是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成立60年以来跨越发展浪潮的一朵浪花。

       在60周年州庆之际,让我们一起来回顾这60年来黔东南的工业发展之路。

       据资料显示,建州初期,黔东南百废待兴。工业的形态主要为手工业合作社,1956年手工业合作化达到高潮,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相继“升格”为厂,到1958年,组建发展木材、食品、造纸、化工、陶瓷、纺织、印刷等全民和集体所有制企业1438个。这是黔东南工业发展的初期。

       而到1978年,黔东南的工业体系发生变化,由之前的国有经济一枝独秀,变为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三方同台演出,联手演奏了黔东南工业史上的最美丽华章。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帷幕,成为黔东南工业经济建设的转折点。全州不断深化改革,加快经济体制转轨,全州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品种繁多,具有地方特色的工业体系,工业经济逐步进入了健康发展的轨道。

       其实早在解放后,大批军工企业、民企就进驻黔东南,黔东南的工业也由此开始起步,但是到上个世纪90年代,工业经济在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调整中沉沉浮浮,有的在市场竞争中兴起,有的则被市场淘汰。一些支柱产业和纺织业因政策和市场因素,也由初期的繁荣走向衰落。

       进入21世纪后,黔东南州工业经济在寻求新的发展道路、新的发展模式中,在不断地探索中,取得了新的突破。

      自2000年7月成立第一个开发区——凯里经济开发区起,至今已建成16个工业园区、10个省级经济开发区,规划总面积达到613平方公里,已开发土地面积125.33平方公里。

       纳入“省100个产业园区”的15个园区全部达到“五通一平”(供水、排水、供电、道路、通讯和土地平整),累计建成标准厂房298.43万平方米。入园企业由2010年的278户发展到2015年的1055户,增长了3.79倍。入园率由2010年的48%提高到2015年的85%,提高了37个百分点。实现就业人数由2010年的21000人增加到2015年的166767人,增长了7.94倍。园区工业总产值由2010年的114.58亿元提高到2015年的580亿元(500万元以上),增长了5.06倍。

       到了2015年,工业园区创造的总产值和税收占比分别达到72.2%和78.6%,工业园区已逐步成为推动全州工业经济加快发展的主要载体和重要平台,显示了强大的发展后劲。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60年来,黔东南的工业一步一沉浮,一步一发展。从昔日零散、弱小的工厂到今天气势非凡的工业园区,沧海桑田,翻天覆地,这巨大的变化成就今日辉煌的黔东南。

         旅游篇:黔东南旅游亮点纷呈

       黔东南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多彩,有多个民族文化元素构成,其中以苗侗为主的民族文化,有美丽的自然山水风光,还有红色文化以及各种历史的遗存。

        黔东南就像一位美丽的姑娘,上天深爱她,把世间最美好的东西都给了她,让她天生丽质。联合国旅游组织的专家说她是人类疲惫心灵栖息的最后家园。

       黔东南的旅游发展起步于上个世纪80年代,当时迎客较早的旅游景点有镇远阳河、雷山朗德等。到上个世纪90年代,凯里市出现了南花、麻塘(革家风情寨)、舟溪青曼等旅游景点,俗称“四朵金花”,黔东南的乡村旅游迈开了可喜的步伐。

        不过,这一时期的黔东南旅游,景区不成规模,接待能力差,景点分布零零星星,旅游接待以政府接待为主,接待的散客和旅游团队并不多。

        进入本世纪后,黔东南州委、州政府立足于自身优势资源,提出了“旅游活州”的构想,将发展旅游的地位升格,与工业、农业、生态并列为了全州发展战略。

       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黔东南旅游进入了全面的发展时期,逐步在全州范围内呈现出了三大旅游板块,即以凯里为中心的苗族文化旅游带、以镇远、施秉等地为中心的山水风光、古城旅游带和以黎平、榕江、从江等为中心的侗族文化旅游带,资源由此得到了整合,接待能力大大突破。

       在黔东南旅游发展的道路上,存在一些有趣的事件,一些景点在这些事件中,步入了公众视线,从此后客源如不尽长江滚滚来。2005年,首届“多彩贵州”歌唱大赛开赛,从江小黄“金蝉十姐妹”在决赛赛场歌惊四座,引发轰动,她们生活的小黄侗寨也因此一炮走红。

       从江县抓住这难得的机遇,投资增设了旅游基础设施。经过多年的打造,现今的从江小黄已经成为了贵州知名景点,“侗歌窝”的名声享誉天下。

       2008年,贵州第二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在西江召开。黔东南州委、州政府抓住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在盛会召开之前就实施了西江旅游改造项目,西江景区旅游设施、交通等“华丽转身”。

       盛会举办之时,全新的西江得到了“震撼性”的展示,一拳成名天下知。

       2008年不仅是西江的崛起之年,也是黔东南旅游发展的“分水岭”,因为“西江模式”的成功,全州各地加大了旅游的投入,营销宣传更加受到重视,全州旅游出现欣欣向荣的大好局面。

       近年来,黔东南旅游亮点纷呈。

       一大批景区得到开发,也出现了一些新景区,比如凯里民族风情园、下司古镇、肇兴、黎平百里侗寨等;

       各县市鉴于自身优势资源,旅游定位更加精准,黎平县提出了“养生黎平”等理念,凯里是州府所在地,提出了打造“国际性旅游目的”地和“旅游集散地”的目标,在定位更加精准的情况下,品牌打造更是得心应手;

        旅游营销被提升到了更加重要的位置,今年以来,黔东南州政府以及各县市纷纷走出去宣传旅游,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镇远县还加入了“华中六郡”旅游联盟,成为了旅游营销的一大亮点。

        在黔东南的旅游营销宣传中,“国际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农业篇:从自然农业到农文旅之路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农业永远是国家发展、稳定不变的话题。而黔东南的农业发展之路更是历尽艰辛,黔东南成立60年来,黔东南的人民用勤奋和智慧把曾经的穷山僻壤耕耘成如今的生态之州,用汗水走出了一条波澜壮阔的农业发展之路。

       解放前夕的1949年,黔东南粮食总产量只有41.19万吨,平均亩产162公斤;农业总产值(按1980年不变价)1.30亿元,人均仅82元。

        而到2015年,全州农业总产值突破270亿元,分别是1956年2.89亿元、1978年4.54亿元的93.5倍和59.5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894元,比2010年增加3916元,增速连续几年位居全省第

一。

       短短几十年间,黔东南的农业迅猛发展,这与政府的积极探索和劳动人民的勤奋耕耘分不开。

       据相关资料,1956年黔东南建州后,农林科分设,成立自治州农业局,这是为全州最初的农业发展奠定了基石。

       1958年,全州首次使用拖拉机、推土机平整土地21.97万亩,小田改为大田14.70万亩,土变田7.27万亩。

       1985年后,全州普遍推行“温室无土两段育秧”,到1992年,全州完成“两段育秧”大田栽插面积165.9万亩,占当年水稻栽插面积的

79.75%。

      1993年,黔东南州提出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种植业结构逐步由粮食生产单元结构向“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二元结构和“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三元结构转变。

       2000年,黔东南州首先在黎平县进行了退耕还林工作试点,随后,全面开展了退耕还林工作。到2005年年底,全州退耕还林(草)面积已达127万亩。

       2008年后,国家启动标准菜园创建,凯里、麻江列为农业部首批蔬菜标准园创建试点。

       2012年,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黔东南州在充分总结现代烟草示范点和凯里舟溪现代蔬菜示范点的基础上,提出依托州内现代烟草、太子参、茶叶等优势特色产业建设一批现代农业园区。

       到了2015年,黔东南州立足自身特色与优势,在全州范围内实施商品蔬菜、精品水果、中药材、木本油料作物、稻(荷)鱼生态种养和规模特色养殖等“6个100万”工程。

       这60年来,全州各级农业部门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在农业方面进行了大量探索,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近年来,麻江的蓝莓,雷山的茶叶,施秉的太子参等已经成了黔东南标志性的农产品,黔东南各地农产品种类繁多,幸福的笑容也在苗乡侗寨农民的脸上悄然绽放。

       现在,黔东南提出农文旅一体化发展模式,创造性地将农业产业、文化产业、旅游产业三者进行有机融合。

在农文旅一体化发展模式下,涌现出了如凯里云谷田园、麻江乌卡坪、三穗颇洞等一批具有代表性和特色的现代山地高效农业园区。

        经过60年的发展,黔东南的农业经济持续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跃上新台阶,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加强。

           交通篇:从“黔道难”到立体交通

        黔东南州的雷公山、月亮山等少数民族贫困山区。由于自然条件差,加上历史原因,导致黔东南的道路交通发展相对滞后,全省最后一个通公路的县在黔东南,最后一个通公路的区在黔东南,最后一个通公路的乡在黔东南。

       据相关资料,1956年建州之初,黔东南境内仅有炉雷、锦黎榕、镇台剑3条干线公路,公路通车里程1008公里。

       黔东南人知耻而后勇,在公路建设的问题上,积极谋划,积极争取资金,公路从无到有,从有到好,再到形成了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

       1959年,建州三年之后,黔桂铁路都匀至贵阳段建成通车,黔东南实现铁路“零”的突破,州境内拥有铁路34.5公里。

       1964年,黎平至从江县城公路建成通车,全州实现了县县通公路。

       到1981年,剑河展架经南溪至南嘉公路建成,全州实现区区通公路。

       1990年底,全州共有公路196条(段),公路里程达4859.7公里,为1949年的8.9倍,为1956年建州时的4.8倍,公路网的骨架已初步形成,与毗邻地区间的主要干道基本贯通。

       1998年,我省开建贵新高等级公路,该公路穿越麻江县境内,它是黔东南的第一条高速公路(过境),2001年,沪昆高速凯麻段开通。

       进入本世纪后,黔东南的交通建设进入大提速时期,大批国省道公路线改扩建项目实施,国省道公路状况大大改善,大批高速公路项目开建,可谓遍地开花。这些项目包括:沪昆高速玉开段、厦蓉高速、黎洛高速、思剑高速、余凯高速、三黎高速、凯雷高速等,到2015年,黔东南州16县市实现了“县县通高速”的目标,比原计划提早了三年。

       目前,黔东南将实施的高速公路项目有雷山至榕江高速、岑巩至镇远高速、三穗至施秉高速以及凯里环城高速等,这些道路投入使用后,黔东南高速公路得到进一步优化,各县市的距离缩短,高速公路路网形成,必将有力地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在航空和铁路建设方面,湘黔铁路开通后,黔东南铁路交通步入新的时代,不仅有利于人们的出行,也促进了黔东南文化、经济的对外交流。

       2014年、2015年,贵广高铁、沪昆高铁相继开通,黔东南步入了高铁时代。

        2006年,黎平机场建成并运营,这是黔东南州第一个民用机场,目前,该机场开通了至广州、上海、长沙的航班,运营进入正规,有力地推动了黔东南南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尤其是旅游发展。

        2012年,凯里黄平机场建成,黔东南出现了南(黎平)北(黄平)机场并存的格局,目前,该州还将实施天柱民用机场以及一批通用机场。

         此外,近年来,黔东南也在都柳江、清水江等区域、河道实施一批航电枢纽工程,水上运输迈上了现代化的轨道。

          至目前,黔东南的交通已经实现了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格局,“黔道难”已经成为历史。

                结   束

         建州60年来,黔东南在城市建设、民生关注、生态保护、扶贫攻坚开发、民族立法等方面也都取得了辉煌的业绩,全州呈现出了民族团结,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社会全面进步的良好局面。“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60年,是一个辉煌时代的终点,也是下一个辉煌时代的起点,相信黔东南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