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湘黔网 首页 娱乐时尚 影视音乐 查看内容

《于成龙》为何受追捧:“这个清官,是当今老百姓的需求”

2017-2-12 14:38| 发布者: cnxqw| 查看: 34918 |来自: 澎湃新闻

摘要: 《于成龙》为何受追捧:“这个清官,是当今老百姓的需求”) 《于成龙》海报,本文其他图片均为《于成龙》剧照。 古装历史正剧《于成龙》是今年央视一套的开年大戏,这部讲述康熙年间一代廉吏生平事迹的电视剧,在20 ...

《于成龙》为何受追捧:“这个清官,是当今老百姓的需求”)

《于成龙》海报,本文其他图片均为《于成龙》剧照。
古装历史正剧《于成龙》是今年央视一套的开年大戏,这部讲述康熙年间一代廉吏生平事迹的电视剧,在2017年伊始收获好评无数,在众多偶像、仙侠剧的包围中,它更是作为一部历史正剧多次“逆袭”收视第一,颇为罕见。
1月24日,《于成龙》在央视一套播出最后两集。随后,1月29日,央视八套黄金档再次播出该剧。央视在如此短的时间内重播,一定程度上说明《于成龙》是被寄予重望的作品。
《人民日报》发表评论文章,盛赞这部作品:“当下我们正在进行反腐败斗争,虽然已经取得了压倒性的态势,但是反腐斗争仍然艰巨复杂,我们的时代需要更多胸怀国家、心系民生、清白一心可对天地的 于成龙 。”文中这句话点出了《于成龙》被寄予重望的原因。
成泰燊饰演于成龙。
对此,澎湃新闻记者联系了《于成龙》出品方山西影视集团董事长高晓江,聊了聊该剧的创作过程。这位直爽的山西汉子,首先说起的不是作品,而是大环境,“山西这两年的情况全国都知道。从政治生态出现问题以后,大家一直比较关注。怎么修复政治生态,这是山西上上下下都关注的事。”
2015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山西代表团的审议时表示:“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看待腐败问题要有历史、哲学和文化的思考。山西人民身上流淌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血液,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做出了巨大贡献。要唤醒历史记忆,从中汲取力量,把信心重塑起来、把精气神鼓起来。”
这段话被山西各大媒体引用。而如何“唤醒历史记忆,汲取力量”,成了山西的影视工作者们思考的问题。
在高晓江看来,山西是一个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地区,如何从中选择出符合时代精神的题材是最重要的一步。
巫刚饰演周瑞和。
“中纪委文化处宣传部的领导们建议,应该做于成龙的故事。”高晓江表示,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的教化作用,是文艺作品创作的一个重要方向,“用文化历史资源建构今天的官员人格,建构现在的人文环境。党的纪律很重要,光靠纪律肯定不行,还要有一些文化支撑。”
确立了题材方向、事情拍板之后,留给高晓江和同事的时间并不充裕。各方投资到位、调研于成龙的生平,组建创作团队、创作剧本,桩桩件件都是紧赶慢赶。高晓江坦言,要在有限的时间和预算内,争取制作到最高水平,并不是件容易事。
他坦言,做影视创作,团队最重要,团队不够默契,做什么都不易。他说起近年佳作不断、成为国内影视创作团队标杆的山东影视集团,不无羡慕。“我们山西,他们山东,都是山,但我们 这山望着那山高 。我们刚刚起步,人家已经做了很多好东西。”
带着这样“不服输”的心理,高晓江时刻考虑着,如何带领团队在最短的时间内磨合好,同心协力做一件事,“认真做这一点,肯定是基本的态度。”
“我们没有多少钱,历史剧它要复制一个时代,投资远大于同体量的现代戏、都市戏。这部剧的投资在同类题材的历史剧中算少的,每集造价大概在220万以内。我们没有请一线明星、偶像,没有人酬劳上千万,所以我们价钱没有上去。而且从导演到演员,拍这个戏的过程中,他们很有艺术良心,有奉献精神在。”
被问到《于成龙》创作过程中最大的坚持是什么,高晓江简单回答:“是删去 一代廉吏 四个字,只留下 于成龙 这三个字。”
除了影视出品人的身份,高晓江也是剧作家、评论家,曾获得过曹禺文学奖提名。他为《于成龙》创作了主题曲歌词,开篇便写道:“读书许身天下,大道一心向往。”这是他眼中的于成龙。
“康熙皇帝评价于成龙是 一代廉吏第一 ,这是非常鲜明的符号。创作过程中,我们越发觉得于成龙不仅仅是廉吏。”高晓江解释:“廉能并重,廉吏能臣,这才重要。过去有个笑话,某人说自己不贪,受责颇冤。上级说,如不贪为唯一评价,置木偶于堂上可也,为何还要你这个吃饭的。可见,士子情怀、天下担当更重要,勇于任事。”
“所以我们着力于把于成龙从 廉吏 还原成一个有血有肉的知识分子的形象。因此我们一下就奠定了创作方向:不在权力斗争上着力,而是看到一个做实事的人,把他写出来。”
这个创作方向得到了整个团队的认可。“干实事的知识分子”,这个标签多少戳中了时下人们的心理需求。高晓江认为:“我们都有感受,长期太平、富裕的生活可能是一种时代病,我们过的日子好了,精气神却出问题了。刚做完这个剧时,我们没想到会有这么好的反响。如今有这个效果,我想,我们是触碰到了老百姓需要的某种东西。”
导演吴子牛。视觉中国 图
随后,澎湃新闻记者采访了《于成龙》导演吴子牛。对于这部剧受关注的原因,吴子牛与高晓江看法一致:“中国老百姓有一个对 盛世 的渴望心态,在这个心态里,他们对所谓的 父母官 有很深的期待。”
吴子牛曾创作过《天下粮仓》《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等收视、口碑双收的历史正剧。接到《于成龙》的执导邀请时,吴子牛的直觉告诉他,这是个很好的题材。接戏颇为谨慎的吴子牛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和高晓江的首次合作。
吴子牛说,拍这部戏“永远在和困难打交道”。从寒冬拍到盛夏,从三月北方的春寒到六七月南方的酷暑,从山西、横店、无锡、广西一路跋涉,再折回北方。年过六旬的吴子牛感觉自己像在中国大江南北流浪苦修了一遭,病了好几次。
【对话】
于成龙这个清官,是当今老百姓的需求
澎湃新闻:这部戏是从圈地这段历史开始的,圈地历史和于成龙一生的主要成就其实没有太大的关系。为什么想到找这么一个切入点来开始故事呢?
吴子牛:当时做这个剧时,首先要研究那个时代,掌握时代特征。从顺治到康熙元年这一时期,刚好是于成龙人生最重要的时期。圈地是那个时代很大的一个历史事件,是当时的老百姓们切身经历的苦难。以这一事件为历史背景,可以为这部剧做一个强有力的注脚。
澎湃新闻:这部戏的制作时间挺赶的,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个原因,有一些台词稍稍有一点现代,比如“利益集团”、“施展抱负的舞台”。
吴子牛:对。两个方面:第一,我们接手的时候剧本还不成熟,我们就一边准备一边等剧本,边打磨边改,有的时候文言文太繁复,老百姓听不懂,所以就将一些地方做白话处理了,白话处理时难免带进了一些现代语言;还有一点是,这个片子从剪辑到送审只有两个半月的时间,是我所有戏里面制作时间最短的。这是我个人比较遗憾的,如果再给我半个月时间,我能够再过一遍,可能很多错误可以避免。
澎湃新闻:于成龙性格比较直,有一些冲动。对此有些网友称他是“闯祸界的老司机”,遇到不平就上。这种性格的设定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
吴子牛:是出于我们对于成龙的理解。我觉得于成龙是一个非常特殊的人:第一,他40多岁才出仕;第二,他饱读诗书。一个45岁的男人,饱经生活磨砺,已到快知天命的年纪,此时出仕,他应该比一般官员的内心更为强大。他又是一个精英知识分子,一个生活在山区的草根。知识分子的思想文化积淀和老百姓的疾苦与情感结合在他身上,让他既有报效国家的献身精神,又有温暖的赤子之心。
我觉得于成龙这个人物能得到观众认可,说明今天的观众能与他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中国老百姓有一个对“盛世”的渴望心态,在这个心态里,他们对所谓的“父母官”有很深的期待。于成龙这个清官,是当今老百姓的需求。 
历史剧不单是还原历史,还要有理想主义情怀
澎湃新闻:于成龙在直隶上任的时候,别人告诉他,这个地方的官场是一张关系网,牵一发而动全身。像于成龙这种性格的人,会把“网”弄破也在所不惜。这样一种特别尖锐的做法,您觉得符合现实社会的需要吗?
吴子牛:我只能这么说,我们拍这个人物的时候发现,他在官场上有忘我的胆量和精神,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恪守天地良心。实际上刚才你说的问题,我认为是我们最需要鼓励的——官员的担当精神。于成龙他就敢担当、敢作为。我可以中庸,但是不担当、不作为、不负责任,这是一个可怕的现象。
所以有的观众给我留言,说希望我们官场上多出现一些于成龙这样的好官、清官。我想大家都是有感而发的。中国有无数官员,如果人人都能尽职尽责、敢作敢当、依法做事,真正为国家、百姓服务,我想我们的国家会更好。也有官员朋友打电话跟我聊,他们觉得看了这个戏很振奋,官场上应该有这么一股激流,很有正气。这也说明这个戏触动了一些观众。
澎湃新闻:可不可以这样讲,于成龙这部戏,不管是人物性格的刻画,还是他做事方式的刻画,都有一些理想主义色彩?
吴子牛:肯定是这样的,这也是我对历史和历史剧的看法。我觉得历史剧不单单只是还原历史,大的真实要在,但我们很多理想主义的感怀、感悟可以放进去。
比如这部剧中,于成龙知道自己可以出仕为官的那天晚上,刚好下了第一场瑞雪,他和几个朋友就在家吟诗抒怀,吟诵了一副对联:“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这副对联创作的时间实际上比于成龙所在的时代要晚。但我们为什么敢用这个对联,是因为觉得它描写的那种精神,太准确应景了。
于成龙
澎湃新闻:这部戏中的演员大都是实力派,没有年轻观众特别熟悉的面孔。之前选角时,是以什么样的标准去挑选的?比如您心中饰演于成龙的演员,一定要具备什么特质?
吴子牛:首先,于成龙外号叫“于青菜”,青菜萝卜吃了几十年,是个十分克勤克俭的人,所以我认为他一定是一个非常清瘦、精神矍铄的人。那么演员一定要很清瘦,年纪也要合适。我是不太主张用明星去演的,我有一个观点:演员选准确,人物成功一半。
如果大家很熟悉这个明星演员,看的时候很容易把人物忘得干干净净,只看这个明星在“演”人物。相反,如果让观众不太熟悉的面孔扮演这个人物,他一出场就会把观众带进去。当然,这样是要冒风险的,有一个收视的问题在里面。
现在看来,我们的收视还不错,所以我还是坚持自己的观点。我觉得不能过度消费中国的明星。如果中国有10部电影,9部都是一个人在演,那我们还有成千上万的演员在干什么?
要让正剧变好看,创作者需要研究和探索
澎湃新闻:这些年,优秀的历史正剧越来越少。关于历史正剧逐渐减少、关注度低的现状,你怎么看的?
吴子牛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相关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