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熊江睿 地处大山之中的德江县平原镇坳田村在铜仁市是出了名的“牛村”,这里四面环山、草木茂密,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这里的村民更是靠山富、靠水发、靠草木致富全村。良好的生态资源成为全村脱贫致富的后发优势。 坳田村为何被称为“牛村”?到底有多“牛”?有什么“牛”法?日前,记者走进坳田村一探究竟,到了坳田村后发现——坳田村果然是“牛气冲天”。 在坳田村,全村的村民鼓起牛劲,牵住“牛鼻子”,靠牛吃饭,发展牛产业,以牛为职业,做黔东北“牛人”,更重要的是还发了“牛财”。
村民发“牛”财 发“牛财”?发了多少?养牛户彭飞算了一笔帐,常年养32头牛,一年养两轮牛,就是64头牛,按一头牛3000元的利润算,纯收入在20万元左右。 “我们镇的有些村子是养羊发羊财、种茶发茶财,但我们村子是养牛发牛财。”彭飞笑着说。 在坳田村有这样一句顺口溜:“坳田户户都养牛,家家不下二十头。”的确,坳田村从2013年开始,就与牛结下不解之缘,开始与牛打交道,村民不约而同地干起了肉牛养殖产业。 坳田村村主任董勇告诉记者,由于坳田村的植被好,草资源丰富,特别适合发展养殖业。他说:“牛所吃的饲料基本上都是就地取材,以草、玉米秸秆、稻谷草和酒糟等为主,牛的肉质特别好,所以销路不愁。” 据了解,坳田村共316户村民,养牛农户共有287户,养殖20头以上的大户有10户,50头以上的大户有2户,平均每头牛每月能赚取500元左右,年出栏牛达6000多头,总产值达6000余万元,平均每户年收入达19万元左右。 董勇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们这里是靠山吃山,大部分村民就是靠牛吃饭,牛成了我们这里的产业,富了我们村。”
平原镇党委委员、副镇长张兵介绍,近年来,平原镇紧紧围绕“稳烟、谋茶、强畜、兴药”的发展思路,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助力脱贫攻坚。 其中,畜牧业是平原镇村民增收的重要产业。目前,平原镇肉牛养殖户有800余户,其中20头以上的40户,100头以上的1户,年出栏牛达1万头以上。山羊20只以上的种草养羊户有65户,山羊贩运规模持续扩大。发展家禽10万羽,发展2家圈养式养猪场,1家散养式。猪牛羊养殖总产值达4亿元以上。 张兵告诉记者,根据实际情况,平原镇按照一村一品牌的总体思路,找到各村的农产业路,牵住各村发展农产业的“牛鼻子”,实现产业脱贫,让村民致富。 “农村产业脱贫扶贫,还需要给村民把好脉,指明方向,根据市场需求,牵住产业的‘牛鼻子’,做活农村产业。并且,要结合生态环境,做好产业规划,真正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目标。”张兵说。 找到“牛路子” “养牛要有‘牛法’、牛路子,不然只能小打小闹,难以成气候、成规模、成产业。”平原镇坳田村生态肉牛养殖协会会长彭洪刚这样说。 那坳田村的‘牛法’在哪里?牛路子又是个什么路?原来,坳田村的村民除了是当地有名的牛人以外,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就是平原镇坳田村生态肉牛养殖协会的会员。 村民通过该协会有效解决购销、养殖技术和病情预防治疗以及养殖风险问题,实现了“支部+协会+农户”的养牛模式,从而让村民增收致富。 例如,坳田村养殖大户通过该协会作为纽带,已与重庆长博集团公司联姻,拥有重庆长博集团铜仁地区的总代理资格,临近有黔东北畜禽交易中心(复兴镇)、黔北大桥畜牧交易中心(凤冈县绥阳镇)、凤冈长博集团等销售渠道,肉牛可直接销往广州、福建、上海等全国各地,市场销售渠道得以畅通。 “通过协会把我们村大规模的肉牛数量分散到每家每户,然后又统一出售,既壮大了我们村的肉牛养殖产业,又保障了市场销售。其中,最大的亮点是我们村不是一家养牛大户或者几家养牛大户赚钱致富,而是每家每户都是养牛户,每家每户都在增收致富,通过‘支部+协会+农户’的养牛模式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致富。”彭洪刚说。 同时,当地通过集中连片种植的牧草基地协会带动衍生出新模式,在牧草基地协会的带动下,坳田村的村民已探索出一种循环利用模式,利用牛粪养殖蚯蚓,变废为宝,实现资源循环利用。还借牧草基地协会尝试流转土地集中连片种草的机会,加工成牛饲料,使养牛饲料长期有保障。 “小协会起大作用,通过协会实现互帮互助,共同发展,共同致富,做出了坳田村的‘牛’品牌。2017年,坳田村将鼓起牛劲!牵住牛鼻子继续发‘牛财’。”彭洪刚信心满满地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