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湘黔网 首页 盛世湘黔 城事热报 查看内容

积善成德 ——“雷锋班”用爱点亮丹寨

2017-3-3 20:37| 发布者: cnxqw| 查看: 38532 |来自: 法治贵州网

摘要: “雷锋班”的荣誉墙  多彩贵州网讯(本网记者 杨雨蕉)在黔东南州丹寨县,有这么一群人,他们为村子亮起了一盏盏明灯,驱走黑暗更照亮了人们心中最纯真的善意;他们风里来雨里去,日复一日,用9年的坚持和默默付出诠 ...
“雷锋班”的荣誉墙

  多彩贵州网讯 (本网记者 杨雨蕉)在黔东南州丹寨县,有这么一群人,他们为村子亮起了一盏盏明灯,驱走黑暗更照亮了人们心中最纯真的善意;他们风里来雨里去,日复一日,用9年的坚持和默默付出诠释了何为“雷锋精神”。他们就是被当地老百姓称为“雷锋班”的贵州电网丹寨兴仁供电所,这是一个由20名普通电网员工组成的集体,是丹寨县首批基层“学雷锋教育实践基地”之一,也是全省“五一劳动奖状”获得单位。

  “都是些小事,能帮一点就帮一点”

  2月23日,丹寨县城望村贫困户李忠家,一张桌子、一个简陋的五斗橱、几张小矮凳,便是这个家庭所有的摆设。阴天,窗子的采光不是很好,逼仄的房间显得黑黢黢的。大家坐着聊着,记者相机的闪光灯在黑暗中显得特别扎眼。坐了一阵之后,女主人潘朝芝突然意识到什么,轻声对身边的儿子示意:“去把灯打开。”

  微弱的光线中,潘朝芝聊起了他们与黄承林师傅的故事。

  6年前,黄师傅在催缴电费时遇到一个特别的家庭,这个家里只有一位年迈失聪的老人和一个8、9岁的孩子。孩子的父母去哪了?老人听不见,孩子不知道,几经周折,黄师傅终于通过电话联系上了在广州务工的李忠夫妇。当得知黄师傅是电网工作人员后,还未等黄师傅开口提电费的事情,李忠已经有点哽咽:“师傅,麻烦你帮我先垫付下,我过年就回去了,回去就把钱全部给你。”

  “都是些小事,能帮一点就帮一点。”黄师傅的笑意蔓延到脸上每一个褶子里,在昏暗的灯光下,这个黑黑瘦瘦的中年大叔的身影显得格外高大。

黄承林在李忠家中与李忠的儿子交谈

  因为电费的事,黄师傅和这个坎坷的家庭慢慢有了交集,李忠,这个顾家的男人也给黄师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几年前,李忠患上了绝症,他在黄师傅闲聊时说:“我这个病拖不了多久,迟早是要走的,只是可怜家里的老母亲和两个年幼的孩子。”因为自己也曾生过一场大病,黄师傅说,他特别能理解李忠当时的心境,于是安慰李忠道:“大家都是不富裕的人,日子也都过得紧巴巴的,我也只能做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来帮你。但你要相信,尽管一个人的力量很小,但在我的身后有千千万万像我一样的人会来帮助你。”在黄师傅的提议下,兴仁供电所的师傅们都尽自己所能为这个家庭献上了一份爱心。

  1月26日,黄师傅打电话给供电所所长张勇:“张所,李忠家现在只有一个老人、他妻子和两个小娃在家,你看我们能不能去他们家和他们一起过个春节?”张勇在所里一说,班上的同志纷纷响应。

  大年三十那天,大家拿着大包小包的食材兴冲冲来到了李忠家,却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除了一桶田里捉来的小鱼,李忠家什么都没有!

  “还好我们准备充分,不然娃娃们的这个年真是够冷清的!”张勇说。

  随着他们的到来,冷冷清清的屋子里顿时热闹了起来,大家挂灯笼、打糍粑、放爆竹、杀鸡敬菩萨......附近的一户人家看到李忠家如此热闹,便问李忠的儿子,“你家这是在干嘛呢?”李忠的儿子骄傲地答道,“过年呀!”

  “现在我看到比我贫困的人,我就觉得应该尽我最大的可能帮助他们。”黄师傅哽咽道,他的手机里到现在还留着很多和李忠的联系记录。

  “舅爷”带来的书照亮了他孤寂的床头

  下午,记者跟随着刘启凡师傅的脚步来到了排佐村村民潘万才的家中。走过一段阴暗的过道,进入潘万才的房间,墙面上包裹着一层厚厚的油布,一盏灯照亮了这个小小的屋子。走进房间时,潘万才正靠在床头双手捧着书津津有味地看着。

  刘师傅告诉记者,初识潘万才时,见他总是饶有兴趣地拿着破旧的报纸看,“我想他可能喜欢读书,就时不时买些书来探望他。”

  如今,潘万才的床头已堆了厚厚一摞书,从管理学到旅游、散文、神话故事等等应有尽有,刘师傅说,因为担心潘万才遇到不认识的字,还特意给他买了一本新华字典,有时间的时候还用字典考考他,陪他聊聊天。渐渐地,潘万才和刘师傅熟悉了起来。因为刘师傅与潘万才的母亲同姓,他便称刘师傅一声“舅爷”。

  记者注意到,潘万才身上穿的衣服和供电所的制服很像,就多看了两眼,刘师傅有些不好意思地说,“这是我以前的制服,旧是旧了些,但很保暖。”

刘启凡坐在床边陪潘万才聊天

  刘师傅说,2016年4月,他被兴仁供电所派到排佐村开展贫困帮扶工作,在一次走访中,认识了潘老伯家患小儿麻痹症的儿子潘万才。“就在这房间里,”刘师傅说,当时潘万才蜷缩着身体仅躺在一块木板上,“看到那个场景谁都没有办法就这么转身离开。”

  后来,刘师傅把自己供电所值班用的床搬来给潘万才用,发现床太高,不便于他走动,刘师傅还亲自帮他把床锯矮。有一次,刘师傅发现潘万才一直喝生水,以防他生病,刘师傅特意给他买了一个暖水壶,并把它放在床边的凳子上。

  “这样他生活也方便些,”刘师傅心疼地看着潘万才,“他曾经也是一个健康的孩子,5年级时因为一次生病挂盐水,才不幸患上了小儿麻痹症。”

  如今,潘万才的父母年事已高,为了一家人的生活,80多岁的潘老伯还要经常外出,母亲又不方便照顾已经39岁的潘万才,刘师傅便成了潘老伯家的常客,隔三差五便会来。

  “他们家一般都吃素,半个月才能吃上一次肉,”刘师傅说,“我第一次走访的时候,他们家已经一两个月都没有油了,后来,我时不时地给他们带些油过来。”除了吃的,刘师傅还想尽办法找来了新瓦,帮他们翻新了房顶,“一家人老的老、病的病,我想尽可能让他们住得舒服些。”

  积水成渊,一个人的善举演变成一个集体的坚持

  谈到被称为“雷锋”,黄师傅腼腆一笑,他说自己的善举也源于曾经得到的别人的帮助。1990年的一天,一个老电工到黄师傅家收电费,当时因自己家境贫困,黄师傅的妻子把家翻遍了,还是差两块钱。为了付清电费,他的妻子又到村里一家一户借钱,但是那种年代,要凑齐2块钱还是很难的。正当妻子焦急万分时,那电工说,“没关系,这次我帮你们垫上,下次给我就行。”黄师傅说,这样的恩情让自己至今都难以忘怀。这一次小小的善举,在黄师傅的心中种下了乐于助人的种子,并持续生根,发芽......

  刘师傅则说,帮助别人让他收获了快乐,就是凭着这份最纯粹的初衷,9年来,他不曾间断帮助别人这件“小事”。虽不能在物质上为村民们消除痛苦,但是希望通过自己微小的善行给困难的人以精神的慰藉。尽管个人的力量十分的有限,但是凭借着“雷锋班”这强大的集体,拧成一股绳,为这个偏远的山区照亮人性之光。

“雷锋班”收到当地留守儿童的感谢

  供电所新进员工项澒对记者说,他在城里长大,来这里工作时,“感觉自己都管不好,还管别人干嘛?”但是当他看到被帮助的人们露出欣慰的笑容时,一颗名为“雷锋”的种子悄悄地在他心里种下了。那些笑容很阳光很灿烂,深深地感染了他。“当自己真正做了一件好事后,才感觉乐于助人可以使自己变得开心,感觉就像你想要什么东西,突然间老天帮你实现了那样喜悦的心情是差不多的。”

  项澒说,“雷锋班”上的老师傅们都是爱岗敬业的人,就像刘师傅,该是他的工作他一定会做完,也做得很认真很仔细,而且会反复地检查,在确定没有什么安全隐患后,才肯结束工作。“因为电力行业对安全要求非常高,如果有一个螺丝或其他的东西没有拧紧,就可能会有安全隐患。”在生活上,他们很勤俭,吃得也比较简单,有什么吃什么,有时候一个抢修电话来甚至连饭都吃不上,又出去工作了。“他们对工作的认真态度真的令我钦佩,更是我要向他们学习的地方。”

  项澒向记者分享了他难忘的经历。那天刚下完雨,他和刘启凡、黄承林两位师傅一起驱车去装表,雨后的泥巴路,使得崎岖的山路变得更加艰难。他们开车路过一个坡道时,发现前方有一辆摩托车爬坡时突然熄火直往后溜,而摩托车的后面就是一辆大卡车,情况非常危险。

  就在这时,黄师傅二话不说就跳下了车,帮摩托车司机稳住后车并用力地往上推,把摩托车推上了坡。直到摩托车司机发动车子安全地离开后,黄师傅才放心地回到车上。

  此外,刘师傅走乡串寨的时候帮助那些老人的点点滴滴,也鼓舞着项澒,“有时候老人交不起电费刘师傅就帮他们垫一些......虽然这都是些微不足道的事情,但我总觉得师傅们为村民们做的这些事情有一种积水成渊的感觉。刚开始我还会为做了件小事而开心,现在越来越觉得是应该做的事情。”

  黄承林和刘启凡的故事,只是“雷锋班”善举的一个缩影,他们口中所说的一件件“小事”,换来了贫困山区群众一个个灿烂的微笑。9年来,他们20个人将一个人的善举演变为一个集体的坚持。

  丹寨县共青团委书记杨志远说,“雷锋班”的故事家喻户晓,9年来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他们既在各项艰难险重任务中当好了‘突击队’,还在丹寨青年中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杨志远表示,丹寨县团委在以后的工作中,将以“雷锋班”为榜样教育和领导全县广大共青团员,让“雷锋精神”代代相传。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