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我生的,我不了解他还有谁比我更了解?” 这是一句我们经常在家长那儿听到的话,部分爸妈总认为自己很了解自家的孩子。 可是,随着孩子的成长,对于孩子的一些需求家长却不知情,甚至完全不会理会。 幼儿、童年、青年、成人,在面对每一个年龄阶段时,父母需要去思考孩子在该时期的真正需求,去把自己所对孩子的爱发挥到最大化。
孩子想要的,或许家长并不明白 “您家有几个孩子?”“您觉得现在孩子的最大问题是什么?”“您自己觉得和孩子的关系怎么样?”……开课伊始,心理学专家周敏老师便和前来听讲座的家长们进行互动问答。之所以这样做,周敏老师在课堂上解释道,她想以家长们的回答细化问题,更好地了解家长们是否对孩子的需求有所关心。 其中,一位妈妈在回答“孩子现在最大的问题”时说,自家四年级的孩子做作业不是很主动,都是在父母的监督下去被动性地完成,甚至有时还在做作业时去玩手机,或者吃水果,总想做点“小动作”。 也在此时,一些和爸妈前来听讲座的孩子们却感到委屈,“阿姨,其实我们作业少的时候大部分都会自觉地去完成,可是作业多的时候就不想做了,脑子里想的全是出去玩的事情。”一位小朋友说道。 周敏老师听完双方的回答后给出建议,父母若发现孩子做功课不上心、有逃避心理,可及时地和孩子沟通,问其原因,了解孩子的内心想法,最后寻找解决方案。 比如,孩子作业多了不想做,可以适当的给他分片段、划层次地去完成作业,从而减少孩子心里的作业负担。 随后,在“您和孩子的关系如何”的问答中,周敏老师要求在场的家长和孩子们以10分制的形式,彼此给双方打分。 其中,一位妈妈给自家的儿子打了7分,而坐其身旁的儿子给她打了6分,仅一分之差。周敏老师问男孩原因,他说有时自己做错事会被妈妈训话,虽然只是偶然性分,但有时会感到难过和不理解,所以才打了6分。 “每个人都会犯错,孩子也难免,家长固然会生气,这就需要我们家长如何去表达自我的情绪。”周敏老师说到,对孩子做错事惩罚时,家长不要带有自我情绪,应去告诉他这件事做错后的结果会有哪些危害,教训孩子的同时侧面性地表达一种保护他、爱他的观点,让孩子感受到你在关心他。“自然,孩子受到夸奖时,要在不经意间地去表扬,不要太过于刻意地表达,否则会让孩子觉得你的夸奖言辞‘太假’。” 时期不同,孩子的需求也不同 每一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所需求的事物是不尽相同的。 周敏老师在课堂上将孩子从幼儿到成年这一期间分成6个阶段——0-3岁、学龄前、学龄期、青春期、青春后期、成年期,以此来描述各阶段的孩子需求。 0-3岁:无条件接触,全方位保护。在这一时期,孩子需要安全感,渴望被人照顾,所以家长应及时给予孩子良好的回应,持续同一个方式的关爱,并给孩子一个童话故事的环境。 学龄前(3-6岁):建立规矩,延迟满足。在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让孩子尝试接触各种人事物,确保好奇的欲望,发现孩子的擅长和特点。同时,也可以在这一时期补偿曾经和孩子缺失的亲密关系。 学龄期(7-12岁):鼓励肯定,涉猎更多。和孩子一起运动、玩游戏,训练孩子的各种能力,如动手能力、处事能力、交往能力、财务管理等。家长在这一过程中要以身作则,以培养亲子间的情感。 青春期(13-17岁):目标管理,给予尊重地位和独立空间。青春期的孩子存在叛逆心理,想要独立,这从侧面反映了他们“真正的长大了”,所以在这一时期,家长要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自我控制能力。不容忽视的一点是,要多给孩子私密空间,尊重孩子的想法。 青春后期(18岁以上):大胆尝试成功与失败。这一时期的孩子好奇心会更强烈,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很强,渴望探索,向往精彩的外部世界,这是他们自我发展的内在需求。家长也要学会放手让孩子去闯一闯。 成年期:尽可能脱离父母的依赖。告诉孩子他已经长大成人,可以独立过自己所追求的生活方式,完成自己的理想。同时,也要传递孩子在遇到困难时,随时欢迎他回家的观念。 课堂最后,周敏老师说到,每一时期,家长都要真正地了解孩子的需求,让孩子从内心接受你在给他最好的支持。伤心时,多问孩子感受到了什么,成功时,多问孩子怎么去做到的,失败时,多问汲取了哪些经验教训。 怎么样,看完了老师的讲课内容是不是觉得收获颇多?家庭教育大讲堂可是每周六都会有的哟,具体的讲课内容小编明天告诉大伙,想去听课的帮粉们记得关注黔学帮每天下午更新的文章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