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国巴黎,亨利四世中学和路易大帝中学附近的住宅每平方米价格超过12000欧元,而全巴黎的平均房价是8000欧元。在美国,60%以上的购房者选择房子时优先考虑孩子在哪里接受教育的问题。在英国,“优秀”小学附近房子的平均叫价,比普通小学周边的房产要多约5万英镑。学区房,已经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 基础教育阶段就近入学,是符合经济规律和教育规律的一条原则。只要基础教育没有达到绝对的均衡,学区房的问题就不会消失。希望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是每个家庭的自然选择,事实上,正是这种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在促进发展:人们追求更优质的教育,反过来促进教育均衡。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学区房就像一个温度计,它的热度和当地教育均衡呈负相关,热度越高说明当地教育发展越不均衡。学区房过热,会加重家庭教育成本负担,进而转化为学生的学习负担,“拼爹”也会带来固化社会阶层分化等一系列不良后果,这也是各国遏制学区房热度的原因。 为学区房“退烧”,最根本的当然是缩小区域、校际差异,推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这一点是社会共识。然而遗憾的是,在一些学区房过热的地区,“降温”政策仍然把目光集中在学区房的区域,导致防止炒作的“降温”政策难以起到冷却作用,甚至一定程度上扬汤止沸,比如巴黎、北京。巴黎规定过道、地下室、公寓楼公共空间、7平方米以下不成套住房都不能算学区房。北京除了过道、车库、空挂户口等不算学区房的类似规定外,今年还提出单校划片和多校划片相结合的方式,意思就是你买了名校隔壁的房子也不一定确定能够上这所学校,也有可能是这个区域内的另外学校。这些举措对遏制学区房过热有一定意义,但是无法从根本上遏制,而且可能导致一些人为了增加确定性去买大房子、去买更多的房子。 要遏制学区房,政策的目光盯在学区房热点区域和名校身上是没有用的,因为它的热度是市场自然选择,再详细的政策也无法决定购买者个体的行为。政策的目光应该聚焦在学区房非热点区域,在非热点区域拿出行动、花力气提高教育质量、培育新的名校。通常情况下,越是名校,它的优质教育资源就越集中,导致名校与其他学校的差距进一步拉大。而市场的规律则是条件越差的地方,需要的投入越多。因此,公共财政教育投入在保障每所学校的前提下,应该对普通学校、相对差的学校适当倾斜,加大投入力度,提供更多资源,提高其教育质量。非学区房热点区域的教育质量提高了,热点区域的压力自然就会减轻,类似兵法中的围魏救赵。这样一来,基础教育的整体质量就在追求均衡中慢慢提高,这才是教育发展的本意。据媒体报道,北京市今年首次提出在城市近郊区、重点项目和人才引进密集地区新建一批优质学校,在郊区新建优质小学或者九年制学校,加大对一般学校的精准扶持等政策,都非常值得社会期待。 学区房是基础教育资源不均衡的一个体现,科学的引导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这一点市场已经有所体现,不少城市的房地产,在新建小区开发之初,就规划引入优质教育资源,以增加房子的购买吸引力,效果不错。政府精准定点,提高片区的基础教育质量,可以从微观上调节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又有利于区域教育质量的提高,从而使经济发展和教育质量提高形成良性循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