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湘黔网 首页 湘黔文化 金黔文化 查看内容

美术馆数字化:不只是将展品搬上屏幕

2017-5-2 12:50| 发布者: cnxqw| 查看: 23503 |来自: 光明日报

摘要:   在今日美术馆“未来馆”的虚拟展馆中,艺术家的作品可以飘浮起来,达到实体场馆中无法实现的效果。资料图片   编者按   数字化技术已经将我们带入信息传播的全新时代。当数字化以一种高效甚至狂热的状态迅速 ...

  在今日美术馆“未来馆”的虚拟展馆中,艺术家的作品可以飘浮起来,达到实体场馆中无法实现的效果。资料图片

  编者按

  数字化技术已经将我们带入信息传播的全新时代。当数字化以一种高效甚至狂热的状态迅速改变着一切,甚至有人说数字美术馆将代替实体美术馆时,我们不得不思考美术馆的“数字化生存”问题。美术馆数字化,一方面指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将美术馆工作中所涉及的各种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另一方面指将艺术品进行数字图像化、3D化展示。我国美术馆数字化建设水平如何,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

  “看展览别忘了带手机。”这是现在去美术馆看展时一句必要的提醒。通过扫码、语音导览了解作品背后丰富的故事,手机“摇一摇”与作品互动,利用移动客户端能看到静止的作品在虚拟空间里动起来……美术馆的数字化为观众带来了不一样的观赏体验,开拓了人们的想象空间。

  数字化成为必然趋势

  4月18日,北京画院美术馆内,齐白石精品画作展正在举行。展厅墙上的标签提示观众,此处有无线网络,并告知账号和密码。

  立轴画卷《寻旧图》上,一位老者执杖面向远方,题款写着“作画题赠徐君悲鸿”。齐白石与徐悲鸿之间有什么交往渊源呢?观众拿出手机扫描标签上的二维码,立刻出现一篇文章,详细记述了齐白石与徐悲鸿约25年的友谊、徐悲鸿三顾茅庐请齐白石任教于北平大学艺术学院的故事。看了这些,再看画作,顿觉更加生动。一位小女孩和妈妈也在看展,妈妈点击手机右上角的小喇叭按钮,这段背景故事就由语音念了出来,孩子听得津津有味。

  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吴洪亮说,数字化是美术馆发展的必然趋势。以前展厅中的大段文字介绍,现在只需要一个小小二维码便可取代。观众通过微信“扫一扫”,便能轻松获得展览、作品的相关详细说明,还可通过收藏、分享等功能或自己保留或传播给朋友。数字化的确给展览带来了诸多便利。吴洪亮举例,某次展览齐白石印章时遇到了困难,印文不仅刻在一面,甚至有四面、六面印,无论如何做台座都很难让观众完整欣赏到印章各面。此时数字3D技术帮了大忙,它可以让观众在屏幕上借助触摸功能360度无死角地观赏,这在传统的展陈方式中是难以想象的。

  360度全景采集技术在美术馆展览的运用中方兴未艾。在浙江美术馆、江苏省美术馆等官方网站上,都能看到虚拟展厅。点击鼠标,就如同亲身走进展厅沿路观赏,不仅可以走近作品,还可以放大细看,点击热点标签,就可以获得作品资料介绍。

  信息化带来诸多便利

  在中国美术馆信息与传播部,能看到工作人员同时在进行着官方网站、手机微信客户端、移动客户端APP等各个门类内容的编辑工作。该部主任王春介绍,中国美术馆自2004年初建设第一个官方网站,目前网站包含新闻资讯发布、馆藏资源的展示鉴赏、公众教育的传播以及展览预约等功能。2013年以后,中国美术馆相继推出移动终端服务系统——手机APP、微信公众号,及时推送展讯、在线观展,并与观众进行便捷互动,目前微信公众号订阅用户有7万余人。

  “展品和藏品的数字化是我们美术馆的核心内容之一,这也是美术馆实现公共服务功能的必然要求。”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馆长李磊说。官方网站上的“高清鉴赏”栏目里,馆藏约1.5万幅作品都实现了高精度平面扫描,图像大小一般超过4000万像素,浏览者点击鼠标,可以通过放大图像看到艺术品的更多细节。在这一技术的支持下,国画作品徐疾轻重的用笔形态、墨色晕染中浓淡干湿的丰富层次一览无余;油画作品笔触的方向形状、色彩的交织组合等细节一目了然。“高清馆藏作品的对外开放,使得浏览者获得了与以往截然不同的欣赏体验方式,方便了艺术爱好者近距离欣赏作品,领略作品的艺术魅力。”李磊说。

  互动融合是发展方向

  层层的白纱上,《牡丹亭》戏文通过光影投射而下,隐约的光字在轻柔的浮纱下曼妙生辉。观众行走在过道上,水墨效果的书法文字、山水、植物、鸟兽的影像映照在身体上,仿佛置身于书法山水森林。

  这是苏州金鸡湖美术馆举办的“自·牡丹亭——当代艺术展”上的一幕。数字技术的应用使观众真正融入展览,不知不觉进入与作品的互动中。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数字化?今日美术馆馆长高鹏强调,互动融合是未来美术馆数字化发展的必然选择。今日美术馆提出“未来馆”的概念,由实体展览、虚拟展览及第三方(增强现实)展览三部分组成,是一个全新概念的云空间美术馆。在云空间内,数以万计的展览被呈现,任何一个展览都像“点”一样存在,而每个“点”打开又将是一个全新的立体空间。

  高鹏介绍,今日美术馆在策展时,会引导和帮助艺术家提供线下线上两套方案,线上的“未来馆”可以实现艺术家在实体展馆中无法实现的创意。比如,艺术家黄莺的作品展厅内,通过两侧墙体投影和地面的镜面组成的倾斜光带,呈现具有科技感及几何美感的彩色三角形,伴随着声效,整个展厅发出持续而梦幻的光芒;从手机屏幕上看,艺术家隋建国的作品可以不受重力限制上升,在空中飘浮。目前“未来馆”已经为12位艺术家打造了虚拟展览,今年计划推出200个艺术家项目。

  困难和挑战不小

  “我国美术馆在数字化建设的推进上,还有巨大的提升空间。”王春坦言。

  美术馆首先遇到的是服务水平、制作水平的挑战。在记者的调查采访中,多数人对美术馆的官方网站和微信公众号等服务接触不多,只在查询信息、资料或预约门票和讲座时偶尔使用。与国外许多知名美术馆相比,我国美术馆在藏品资源的开放程度上,还有待加强。很多美术馆网站上提供的藏品资源不仅数量少,而且是打了水印的小图,无法满足艺术爱好者和研究者的需求。

  技术的提高和观念的创新是美术馆在数字化大潮中杀出重围的必然之路。许多美术馆在数字化的制作水平上有欠缺,产品较单一,缺少多渠道、立体式的呈现,很多展览还停留在“扫描二维码”、把展品搬上手机或电脑屏幕的阶段,一些只有语音导览的内容不仅听起来比较费时间,而且没有文字,无法保存;而360度全景展示、虚拟展览等内容,因为受到技术水平和手机存储空间等局限,其体验感往往大打折扣。实体与虚拟的连接、线上与线下的互动、观众与艺术家的交流等全方位的结合,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改进。

  长期以来,我国美术馆的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市场收益能力相对欠缺,这些都是数字化建设中的坎儿。要想在数字化的大道上策马扬鞭,美术馆不仅需要精练专业基本功,还需要创新制度、提高组织管理水平来保驾护航。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王端廷认为,美术馆数字化需要技术支持、经费保障,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我国目前在各方面都存在欠缺。此外,美术馆作为文化传播和教育机构,应该增强公共服务意识,提升观念的开放程度。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