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湘黔网 首页 湘黔文化 金黔文化 查看内容

中华母亲节:寸草心报三春晖

2017-5-15 17:53| 发布者: cnxqw| 查看: 39085 |来自: 光明网

摘要: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习近平主席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致词说:“唐代诗人孟郊的这首《游子吟》,生动表达了中国人深厚的家庭情结。 ...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习近平主席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致词说:“唐代诗人孟郊的这首《游子吟》,生动表达了中国人深厚的家庭情结。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请注意,习主席讲的是“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是中华民族的,是传统的,都不是指外来的什么东西。

  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的重心就是亲慈子孝,以母子关系来说就是母慈子孝。中国传统把慈母爱比作“三春晖”,春天是人类和万物生长的季节,母爱就像春天和煦的阳光,温暖地抚育子女成长。所以母亲节总以春天为宜。这是表现母子之爱的千古名诗,孟郊之母是又一位“孟母”。过去时代母亲的形象:两鬓斑白,戴着老花镜,在煤油灯下为子女一针一线地缝衣裳,一针一线都缝着母亲的牵挂,子行千里牵母心;一针一线都牵着子女的孝心,子行千里感母恩。

  天地之间,人伦为要。人伦至情,母慈子孝。习主席多次提倡“注重三家”:家庭、家教、家风,中华母亲节就是可以落实的具体平台、可以助益的助推器。中央经常提倡要讲好中国故事,中华母亲节就是个讲好中国故事的好平台,为什么不过、不讲,却要去过别人的母亲节、用异质文化的故事排挤中国故事?

  (一)母子之爱的力量

  看来是不是有这样的规律:越是内在的东西,开发出来能量越大。越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感情,越是原发性的感情,感情能量就越大。积淀越深、蕴蓄越久的感情,释放出来能量就越大。

  母爱和爱母是人类最自然、最内在的爱。首先,从个体生育上讲,从怀孕开始,胚胎即受母体的滋养,十月怀胎,婴儿出生前都与母亲连体,互爱的根已经深深扎下去了,渗透在每个细胞。华人算“虚岁”就是把在母胎里的时间算上去。婴儿出生后三年哺乳三年不是没有记忆,恰恰相反,正是这些记忆构成了孩子人生的基础,对孩子精神的发育极为重要。而这人生的最初阶段完全是浸泡在母爱、爱母的情感中,这种爱已经深植在心田,成为与生俱来的最天然的、最内在的情愫,是原发性的爱,是“元爱”,是人都经历过这种原发性的内心体验,蕴蓄着巨大的心理能量、情感能量、精神能量。触动这种潜在的情感体验,把蕴蓄人心人性深处的这种能量激发出来,提升起来,就会像原子能、核能一样,释放出巨大的威力。这成为人类的一种美好天性,成为一切爱的基础。

  其次,从族类历史上讲,在人类千万年的历史长河中,母子之爱以社会遗传的方式,又通过文化的熏染、陶冶,强烈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以至成为一种心理基因、心理定势。它离不开社会性、民族性。

  母爱、爱母,虽是人类的一种美好天性,但潜在的天性犹如地里的种籽,需要适宜的条件才能吐芽、长苗,需要适宜的环境才能茁壮成长。中华民族、中华文化就提供了最肥沃的土壤、最适宜的气候环境。在精神文化层面,中华文化注重人伦,像习主席讲的“注重三家”。我们的孝道文化特别发达,在传统美德中据有特别重要的位置,成为中华民族精神上的传家宝。我不止一次听到普通老百姓说:连自己母亲都不爱,还能算是人吗!孝子是很受社会敬重的。有这样优良传统的中华民族最应当有自己的中华母亲节!我们怎么能不建立咱们自己的中华母亲节呢?

  母爱、爱母,是天然形成的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我们中华民族,母爱,提升到母教,爱母,提升到孝亲。所以我们中华母亲节的口号一面是母爱、母教,一面是爱母、孝亲。

  (二)中华母亲节之一面:母爱、母教

  推动世界的手是摇摇篮的手。有了母亲才有了世界。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母亲教育是每人必经的最基础的教育,是塑造人生的基本工序。好孩子是母亲的希望,好母亲则是孩子的天堂。生育本身是创造,是创造生命,教育培养更是创造,是创造人。做母亲,养育后代,决不仅是“生孩子”。养育意味抚养和教育。爱子必需教子,母爱必需提升为母教,落实在母教上。母亲的素质决定着民族和人类的未来。母亲教育是民族素质建设和人才资源开发的原始性、长久性的基础。优化母亲素质对于我们国家的崛起,民族的复兴,是一项基础工程,做了母亲的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发扬母教传统,振兴母教文化,人们很自然地想到“孟母教子”的中华传统。

  中华母亲节应植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中,具有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和特定的民族精神底蕴。中华民族是最重视家庭伦理的民族,我国历史上有不少很伟大而且很有影响的母亲,孟子母亲仉氏是最突出的一位。孟子姓孟名轲,三岁时其父孟激去世,对独生子教养的责任就全落在孟母身上。她家贫,一面勤勉女工,一面精心教子,两千年前西汉《韩诗外传》和大历史家刘向的《列女传》就翔实记载了孟母仉氏在不同阶段教子的五个故事,近八百年以来中国最普及的儿童读物《三字经》中有:“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中华儿女耳熟能详。从古至今都以她为中华贤母的主要代表。她的教子事迹是成系统的,我这里着重讲《三字经》提的:

  孟母三迁

  儿童易受周围环境习染,孟母首先加意为孩子选择有利于健康成长的外部环境,善于利用环境来熏陶感化孟子。起初,孟子居住在墓地附近,受到不良环境的影响,孟母就迁家。新居与市场为邻,而且邻居是屠夫,她再次迁居。把家搬到学宫旁,孟母高兴地说:这才是我儿子居住的地方!遂在此定居,并把孟子送入学宫读书,留下了“三迁择邻”的美谈。孟母三迁选择的是有利于孩子品德成长的外部环境。

  断机喻学

  一次孟子未到放学提前回家,孟母问他缘故,他表现出怠学的样子。孟母当着孟子的面拿起刀来把织布机上的经线割断。就在孟子惊愕不解时,孟母说道:“你的废学,就像我割断织布机上的线,这布是一丝一线织起来的,现在割断了线,布就无法织成。”孟母用“断织”来譬喻“辍学”,指出做事要有恒心,坚持不懈;半途而废,就会前功尽弃。“断织喻学”形象显示了学习的内部规律:必须持之以恒。这一幕在孟子幼小的心灵中,烙下了深刻的印象,促使孟子旦夕勤学,终成大器。

  此外还有如:买肉示信

  孟母身教重于言教,注意在日常小事上培养孟子诚实守信的品格。《韩诗外传》载:当孟家东邻杀猪时,孟子问母亲:“杀猪干什么?”孟母当时正忙,随口应道:“给你吃呗。”孟子很高兴,等着吃肉。孟母很快后悔自己失言,为了不失信于儿子,尽管经济十分困难,还是到东邻买了猪肉给儿子吃,以自己的行动示范“言而有信”。

  人们认为孟子的成就显示了孟母教子的成功,因而称一块六百亩大的林地为“孟母林”,以长久纪念她。保留至今的遗迹还有启圣寝殿、孟母三迁处、孟母三迁祠、孟母断机处碑等等,来瞻仰追思者络绎不绝。她的懿范远播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韩国等国,有的还写进儿童教科书。2014年3月,习近平主席出访德国,3月28日,夫人彭丽媛到德国的埃森伯乐高级文理中学参观,该校师生用中文表演《孟母三迁》小品剧欢迎她,表现了对中国贤母、中华文化的尊重。中国贤母孟母教子的形象,在德国传播,这段信息遍传世界各大媒体,孟母教子的形象不仅历久在东亚流传,而且开始走向世界。2017年4月,彭丽媛随习近平主席在美国总统特朗普的海湖庄园,又听到特朗普的外孙、外孙女,用中文背诵《三字经》,第一页就有“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这也是对中华文化的尊重。我们自己对优秀传统、对中华文化、中华节日可不能自轻自贱呀!

  习主席一再提倡要注重家风家教,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任教师,注重家教就必须注重母教。现在这方面的缺失和缺陷很多,中华母亲节是发扬母教、提升母教的好载体,应当发扬孟母教子的优良传统,2006年全国政协委员李汉秋倡议以她为中华母亲节的主要形象代表,她生孟轲而成为母亲之日——农历四月初二定为中华母亲节的基准日(也可在其前后举行活动)。中华母亲节促进会也旋即成立。主要形象代表并不意味着是惟一,各地也可以同时纪念其他中华贤母。

  (三)中华母亲节之又一面:爱母、孝亲

  爱母、孝亲,是中华传统的孝道。中华母亲节与孝道是互为表里的关系,我们各地的中华母亲节每每以感恩母亲为中心,中华母亲节成为表达爱母、孝亲精神的推动器,是孝道教育的最好载体和抓手。

  爱子和孝亲是双向互动的。父母给予子女生命,对子女有一种出于本能的无私的慈爱。子女很自然地滋长着亲情回报的爱心,这种知恩、感恩、报恩的情感、品性、行为就是孝。这种血统之所系、命根之所出的孝,不是封建社会和封建家庭的特产,这是人性的自然感情。把孝笼统作为封建道德加以批判是违反自然的。2005年李汉秋在全国政协大会上隆重为仁义礼智信恢复正位后,同有识之士一起继续为孝恢复名誉。

  人类的美好感情,包括体验和感受感情的能力,需要精心保护、加意培养。如果家庭里的“小皇帝”、“小太阳”认为父母为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应当的,对亲情已经麻木、不会感知爱,那就不懂亲情回报、不会报答爱。从小以个人为中心、不懂得孝亲,长大后就是自私的人、不懂得奉献。

  有人说我们天天都在行孝,何必专设个节呢?设立中华母亲节,就是为了让天下父母的爱心有一个得以彰显、让人认真体认的节日;让天下子女的孝心有一个受到唤醒、并精致表达的节日。许多学校过中华母亲节时都让学生请母亲来一起过,专设一项“跟妈妈说句知心话”。一个小学一年级的男孩对妈说:“妈,你把自己最喜欢吃的都给我吃了。”母亲热泪盈眶说“孩子懂事了,没有白疼他。”是的,他从自己的童心体悟到母亲是怎么爱他的,对于他,这是个发现,也是个铭记,必然会萌发如何回报之念。把平时习焉不察、习以为常的母爱,借此节日,思索、体认、领悟,年复一年,积累、加深、积淀,在心田里扎根、生长、开花,养成孝心、爱心、仁心。从这里可以看出节日的功能。

  另一个小学四年级的男孩,庄重地对母亲说:“妈,我长大了一定要让你享福!”对于他,这是个许诺,也是个誓言,颇有小男子汉的气概。我问西方朋友,他们的孩子会向母亲说这样的话吗?回答说:不但没有这样的话语,而且没有这样的观念。这就是民族文化心理的差异。中华母亲节有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的特色,不是异质文化的母亲节所能取代的。2014年1月18日,在中央电视台《中国孝道》微电影选题研讨会上,我介绍了上述“小男子汉”对母亲的孝心,大约过了两个多月,中央电视台第一套综合频道、第三套综艺频道、第十三道新闻频道,在每天几次的新闻节目后,就以公益广告的方式播出这种场面。连续播了两个多月后,又拓展成三部曲:第一景,年轻的妈妈抚摸着孩子,憧憬未来说:等你长大了我就享福了。第二景,中年母亲充满期待地对大孩子说:等你结婚生孩子了我就享福了。第三景,小孙女对两鬓斑白的老人说:奶奶,等我长大了一定要让你享福!这时屏幕上出现八个大字:“别让等待成为遗憾”。这使人想起中国的老话:“子欲养而亲不待!”孝亲是最不能等待的。中国母亲的母爱是全天候而且终身的,抚养好第二代还接着抚育第三代,献了青春还要献终身,“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哪!我们不能对不起她们,不能让她们的期待落空!这个公益广告央视各频道相继播出,一直延续两三年之久,创了纪录,可见受欢迎程度。

  中国传统称自己的生日是“母难之日”,径称“母难”,表明自己生日不忘母亲养育之恩。以孟母生孟子之日作中华母亲节,推而广之,每个人的生日都要感恩生我养我的母亲,都是自己的母亲节。北京市通州区的许多小学开展“我的母亲节”活动,每人一本“我家的母亲节”小本子,记录下自己的孝亲言行,把中华母亲节落实到每个人、每个家庭,把学校教育同家庭践行连接起来,展现了中华母亲节的魅力。

  (四)异质文化的母亲节难于传承中华孝道

  我国的传统节日都是综合性、多义性的,缺少单项突出的人伦主题节日,如母亲节、父亲节、情人节等;而现代社会又很有表达这种人伦感情的需要,于是西方的此类节日就趁虚而入。但异质文化的母亲节难于承担传承以上两方面中华传统之任。

  不同文化的母亲节形象代表都有不同的文化个性,流淌着自己民族文化的血液,承载着自己民族的民族精神。五月第二个礼拜天的美国母亲节是美国文化的产物,同美国历史、美国宗教有不解之缘。在世界多数国家未设母亲节的情况下,随着强势文化的推行,有些人跟着过美国的母亲节,但远非“世界的”。阿拉伯地区的许多国家都以3月21日“春分”为母亲节。欧洲文化跟美国文化很密切,但许多欧洲国家仍有自己的母亲节。2012年我在央视国际频道为各国朋友讲母亲节,法国朋友朱利安(中文名)就说:把美国母亲节说成“西方母亲节”也不对!我们法国就有自己的母亲节。是呀,法国1928年才设立母亲节,也没有跟着已有的美国母亲节,而是定在5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欧洲的英国、瑞典、挪威、匈牙利、葡萄牙、西班牙、波兰、罗马尼亚等等都有自己的母亲节。亚洲国家印尼、印度、尼泊尔、韩国等也都有自己的母亲节,泰国到1976年还宣布8月12日为自己国家的母亲节,朝鲜2012年确定11月16日为自已国家的母亲节。都植根于自己的文化。

  据总部设在美国的维基百科的统计,现在世界上至少有76个以上的国家有自己的母亲节,这个统计并不完全,例如前述朝鲜的母亲节就未计入内,我们知道的至少已有78个。

  1980年代末中国南方有人开始过美国的母亲节,误认为是“世界的”。海内外许多有识之士对洋节的冲击都很忧虑,台湾文化人龙应台说:“中国人过洋节就像是进别人家的祠堂,拜别人的祖宗,拜了半天不知姓张姓李何方神圣!”

  经济一体化,文化不能一体化,这不光是我们的观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不止一次发表呼吁,2001年还专门发表“捍卫文化多样性”的《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这该不是什么“狭隘民族主义”吧。我们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坚守住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在捍卫世界文化多样性中,展现中华母亲节文化的光彩。

  (五)锲而不舍务使中华母亲节成为民俗

  节日是生活状态的文化,广大群众年复一年不断反复地践行,而且是在全社会欢乐喜庆的氛围中进行,入心至深。为贯彻十六大关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十七大关于“弘扬中华文化”的精神、十八大以来中央领导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系列讲话的精神,中央有关文件经常强调要维护中华文化的主体地位,今年初还发布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节日是民族精神和中华文化的结晶和载体,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我们应当维护中华节日的主体地位。如果不复兴和发展植根中华文化的中华节日,而热衷于去过人家的节日,那就会跟着人家的文化走。中央把传统节日系列称为“我们的节日”,以区别于西方的节日,就体现了政策的重点。除了中华年、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以外,最重要的单项人伦主题节日——母亲节,处在中西文化激荡的最前沿,也需要引起特别关注。

  当中华儿女吮吸母亲节的文化乳汁时,母亲代表却是洋妈妈,这样的事不宜再继续下去。我们要维系中华文化血脉、培育中华民族精神,需要自己的中华母亲节。这是维护中华文化主体性的需要,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需要。这对于加强未成年人教育,对于提高人母的素质,对于促进家庭和社会的和谐,对于培育全社会的爱心和道德情感都是极好的助推器。

  我于2004年春,以全国政协提案建议设立中华母亲节。2006年成立了中华母亲节促进会。议定以孟母作为中华母亲节的主要形象代表(不排斥其他代表人物),以孟母生孟子,从而成为母亲的农历四月初二,作为中华母亲节的基准日(其前后均可举行活动)。此举,很快得到各方认同与支持。2007年以来,先后有李汉秋、凌孜、彭丽媛等全国政协委员,汪纪戎、郭新志、江林昌等全国人大代表,多达600余人次,连续联名提出过近20份设立中华母亲节的提案、建议案、议案,为设立中华母亲节而奔走呼吁。2013年2月又有80多位部长、院士、将军、知名学者,联名倡议“文化自觉母节自立”支持设置中华母亲节。特别値得注意的是,接连三任全国妇联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都作出肯定的批示: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原全国妇联主席彭佩云写信说:“我赞成你们提出的设立中华母亲节的倡议。”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原全国妇联主席顾秀莲批示:“这是件很有意义的大好事,应予支持。”并亲自担任中华母亲节促进会名誉会长、多次亲临中华母亲节活动并发表讲话。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原全国妇联主席陈至立批示说:“我的看法是,中国人过美国母亲节确不妥,应引导”。

  2007年、2011年和2013年就设立中华母亲节在人民网社会频道、中国青年报社调中心、中国网、新浪网进行的民调和网上投票结果是:支持设立中华母亲节者逐年增加,比例分别为:75.2%、80.9%和98%。2015年,第十二届全国人大湖南省代表通过纸质样本和网上样本,共调研了5061名民众,其中赞成设立“中华母亲节”和“中华父亲节”的达88.18%。对湖南省代表团的此议案,民政部认为:设立中华母亲节、中华父亲节等专门节日,有利于传承中华民族孝道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民间为推动中华母亲节,开展了丰富多彩、感人肺腑、深入人心的群众活动,2007年首届中华母亲节以来,已有大约一百个城市的近千个学校和单位先后开展了活动,已经初步形成为民俗。今后,必须发动各方面力量,锲而不舍,代代相传,持续前行,务成民俗。持续越长,范围越大,就越有可能获得上下公认。

  在近年的实践中我们深深感觉到,群众中蕴藏着极大的过中华母亲节的积极性。为了中华复兴的伟大理想,切望我中华儿女共襄此盛举。商家为促销,使劲为美国母亲节做广告。敬告商家:请分一点情意给我们民族自己的中华母亲节吧!现在我们的市场还不大,那不正需要我们中国自己的商家去培育吗?

  对节日的宣传导向非常重要,在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下,我们的媒体应当向中华文化、中华节日倾斜,要多报道、多鼓励中华母亲节、中华父亲节(叠加在重阳节)、中华情侣节(叠加在七夕节)等中华人伦节日。从中华母亲节的发起到中华母亲节促进会的成立,新华社都发了稿;光明日报、人民政协报等也有较常和较长报道。希望其它媒体特别是新媒体也加强报道。

  恳请中央领导和有关部门,把此项工程纳入工作范围,加强领导。各级领导干部通过适当的方式稍许有所表示,中华母亲节就会更加蓬勃开展起来。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